母猪繁殖障碍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技术
2022-11-04许家彬
许家彬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奎山街道办事处农业办公室 山东日照 276800)
母猪繁殖障碍又被称为母猪繁殖障碍性综合征,造成该病发生的原因众多。常见病因为饲养管理不当、传染病、环境恶劣等。病猪临床症状多样,患病母猪表现为长时间发情不规律、无法正常发情或屡配不孕等现象。另外,母猪也表现出流产、产死胎或胎儿体弱无法正常生长等。母猪繁殖障碍是影响养猪业发展的重要难题,养殖场内母猪繁殖障碍发病率高达15%以上。因此做好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防控工作,可有效促进我国养猪业发展,因此本文对母猪繁殖障碍病因、发病机理等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供养殖人员参考。
1 病因
1.1 疾病因素
传染性疾病可以引发母猪繁殖障碍,由于致病因素不同,因此导致母猪出现不同类型的繁殖障碍。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毒引发的传染病主要有猪瘟、伪狂犬、细小病毒病等。该类病原体可造成母猪出现流产、胎衣不下等繁殖障碍病。细菌引发的传染病通常可导致母猪子宫出现炎症,造成母猪出现流产、早产、产死胎等症状。常见的细菌包括布鲁氏菌、衣原体、链球菌等。弓形虫等寄生虫可导致妊娠期母猪出现体温升高、食欲下降、流产、产死胎、弱胎等症状,甚至还可造成母猪皮肤粗糙,引发母猪不发情或发情症状不明显以及屡配不孕等现象。临床上母猪繁殖障碍通常为多种病原体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导致,这也造成母猪临床症状严重,治疗难度大。
产科疾病可直接导致母猪出现繁殖障碍。母猪难产时,人工助产不当导致产道受损,可引发繁殖障碍。人工助产过程中使用的器具未进行彻底的杀菌消毒,从而引发生殖系统炎症,造成繁殖障碍。另外,母猪分娩后胎衣不下、恶露不尽,造成子宫内膜炎,影响后期正常发情。母猪生产管理不当,导致其感染多种病原体,从而引发卵巢、子宫等产科疾病。
母猪生长发育过程中若出现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寄生虫病,可造成母猪食欲下降、采食量降低、生长发育迟缓,从而引发生殖系统发育不良,例如卵巢发育不良、母猪体内雌激素分泌量不足、无法正常发情等。
除疾病外,母猪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若不慎摄入有毒物质,可造成机体中毒,例如玉米赤霉烯酮等。该类毒素会侵害母猪生殖系统导致母猪出现持续发情,但屡配不孕的现象。对于性成熟的母猪则会导致其出现发情不规律、假发情等症状。妊娠期母猪表现为流产、产死胎、产木乃伊胎等症状。
1.2 饲养管理因素
母猪饲养管理不当也可造成母猪繁殖障碍。①配种过早。母猪过早配种可导致母猪在妊娠期内营养供应不足。对于哺乳期内的母猪由于大量泌乳,因此导致生长发育受阻,自身生理负担过重,从而造成母猪体重下降。过早配种还可导致母猪体成熟受影响,可造成后期发情迟缓或不发情;②营养供应不足也可导致母猪出现繁殖障碍。母猪妊娠期内对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需求较高。日粮中营养供应过低可导致母猪出现不发情或不孕的现象,妊娠期母猪还会出现流产现象。营养供应过多可导致母猪机体体重增长过快,大量的脂肪沉积在母猪卵巢或输卵管上,引发母猪卵集囊肿或组织萎缩硬化,造成母猪不发情或不孕现象;③饲养密度不合理。母猪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饲养密度过高可导致母猪采食量不均匀,从而导致母猪体况不一,出现过瘦或过肥现象,对于其性成熟及发情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饲养密度过高可导致母猪过度拥挤,造成踩踏、打架等现象频繁出现,从而导致母猪出现机械性流产;④饲养环境恶劣。猪舍内光照、通风不足。通风不足可导致猪舍内有害气体浓度过高,造成母猪机体出现应激反应,影响其正常生理机能,从而导致母猪发情迟缓或不发情。对于妊娠期母猪还可造成流产现象。猪舍内温度过高或过低,尤其是热应激可导致母猪发情不规律,妊娠期母猪可出现胚胎死亡、流产等症状。
1.3 先天性因素
母猪先天发育异常也可导致繁殖障碍。例如,生殖器官发育异常,输卵管出现堵塞、子宫闭锁、母猪没有子宫角等均可导致母猪无法正常发情或排卵,从而造成母猪无法正常妊娠。对于该类母猪养殖人员应进行淘汰处理。另外,雌雄同体的猪体内既有雄性腺又有雌性腺,但猪无性欲,且无法形成卵泡。该类猪通常表现为生殖器官发育不良。
2 临床症状
繁殖障碍的母猪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情不规律、不发情或发情迟缓等。母猪在到达繁殖年龄后表现为发情不正常。到达配种年龄后的母猪不发情或部分母猪表现为发情,但不孕或早期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等,从而导致仔猪数量下降。仔猪表现为机体活力下降、运动困难、腹泻等症状。部分仔猪在出生2~3d 后快速死亡。
3 预防措施
3.1 提高预防意识
规模化养猪场内的养殖人员应提高自身对母猪繁殖障碍病的预防意识。养殖场建设前应对厂址进行合理选择和布局。同时应做好养殖场内基础防疫设施的完善工作,健全养殖场疫病预防机制,提高对猪繁殖障碍病的检查、诊断和治疗,从而有效预防母猪繁殖障碍,提高母猪繁殖性能。
3.2 严格引种
做好引种工作。首先,养殖人员应从信誉良好且具有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猪场内引进种猪。新引进的种猪应进行疫病检测以及隔离饲养观察。隔离观察1~2 月后再次进行疫病的检验检疫,确定无任何疫病后才可混群饲养。混群饲养前还应对新引入的种猪进行疫苗注射。
对于可实现自繁自养的养殖场,应采取全进全出制度,根据母猪的年龄性别品种等进行合理的分群饲养。在品种选育过程中,养殖人员应严格遵循淘汰制度,对于年龄大、繁殖性能低的母猪应进行适时淘汰,从而消除后代致畸基因的出现。
3.3 加强饲养管理
做好日常母猪饲养管理工作,可有效降低母猪繁殖障碍的发生。日粮饲喂时应保证日粮营养配比均衡、合理,避免母猪因营养供给不足或过量而导致发情迟缓或不发情。针对发情迟缓的母猪也可进行营养调控治疗。根据母猪不同生长发育或妊娠阶段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有针对性地提供营养,保证母猪正常生长发育以及良好的繁殖性能。母猪妊娠中后期可适当增加日粮中蛋白质水平。日常饲养过程中应注意母猪日粮中与繁殖相关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元素的供应。另外,还应保证饲料质量。禁止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其次,为了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养殖人员可适量使用激素。但对激素种类和用量应严格控制,否则会严重影响母猪正常的繁殖性能。
饲养过程中应保证环境适宜,尽量避免因环境恶劣造成母猪机体应激。根据季节不断调整猪舍内温、湿度及通风情况。夏季做好防暑工作,冬季做好保温工作,定期对猪舍进行通风换气,保证舍内空气质量良好。夏季可在母猪日粮中添加VC,从而预防热应激。另外,养殖人员还应做好环境消毒工作。车辆在进入养殖场前应经过门口的消毒池消毒后方可进入,消毒池应定期更换消毒药剂。工作人员在进入养殖场前应使用紫外线灯进行消毒,同时更换专业的工作服和胶靴。养殖场每周应定期对猪舍、用具等进行杀菌消毒,每周至少消毒1~2 次,疫病高发期间还应增加消毒次数。
母猪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应定期对母猪群进行疾病检验检疫,对出现流产、产死胎的母猪应将胎儿进行化验,根据化验结果对母猪进行淘汰处理。另外,母猪生长至9~10 月龄时,若未出现发情则可能是由于遗传或其他原因,应及时进行合理的淘汰。对于病原体感染导致的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等应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并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杀菌消毒。对感染的母猪应采取适宜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
3.4 免疫接种和药物防制
做好养殖场内母猪群的免疫接种工作可有效预防病毒性、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对于病原菌感染导致的疾病,养殖人员可通过每年定期接种疫苗进行预防。另外,还可通过使用有效的药物进行疾病的预防。做好日常消毒工作,及时发现病猪进行隔离治疗。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从而减少疾病高发。其次,对于妊娠期母猪,饲养人员可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VE、VC、亚硒酸钠等营养物质,从而提高母猪抵抗力,保证窝产仔数以及仔猪成活率。通常早晚各饲喂一次,直至母猪分娩。对于有呼吸问题的母猪还可在日粮中添加少量土霉素粉,直至症状消除。
4 结语
综上所述,母猪繁殖障碍对我国养猪业影响巨大,导致养殖场经济损失严重,因此在日常饲养过程中,养殖人员应做好该病的预防工作。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水平、提高疾病预防意识等有效降低母猪繁殖障碍的发生,保证养猪场养殖结构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