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人格培养初探
2022-11-04程文祥
程文祥
(甘肃省武威第十中学,甘肃武威 733000)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过渡期,正如诗人艾青所说:“人的一生很漫长,但是关键的却只有那么几步。”初中阶段就属于“关键的几步”之一,因此抓好初中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非常重要。根据新时期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各级学校需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育人为本而德育需要先行,具体到初中阶段的教育工作,则既要抓好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也要抓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班级是对初中生开展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指出了要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出发,开展多种形式的育人工作,而文化育人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式。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对于学生的感染与熏陶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班级文化建设能够为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也能够为初中生的人格培养提供助力。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班级管理实践,谈一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希望能对初中班级管理工作有所借鉴。
一、当前初中班级管理的现状
(一)重智育轻德育
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来说,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是新时期教育的目标,但是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问题依然非常普遍。例如一些学校为了社会声誉把学校的工作重点完全放在学生考试分数的提升上,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则关注不够,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行为或者习惯上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出现了不正确的价值追求,这不符合新时期的育人要求。
(二)德育教育效果不佳
班级德育教育和管理工作是一项育人工程,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育智慧,进行有效的教育投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步入青春期,身心变化较大,他们精力充沛,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好奇心较重,但是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而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往往强调服从,这样强力约束的管理手段容易导致学生只是表面上顺从,致使德育效果不佳。
(三)对学生主体地位关注不够
根据新时期的教育要求,学生在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该居于主体地位,因此初中班级管理应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实际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对学生关注不够,往往“事必躬亲”,这难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班主任每天疲于应付,甚至还会出现师生之间的对立,这也会影响班级管理的效果。
二、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人格培养的必要性
我国教育改革明确提出了新时期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而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班主任需要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和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从而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进一步优化育人方法与路径,因此新时期的初中教育需要把德育工作做细做实,不断丰富德育工作的载体与形式,把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同时把课程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等形式结合起来。由此可见,文化育人也是新时期开展初中阶段德育工作的有效形式之一。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班级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环境,而班级文化是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源泉,学生的个体发展、各种活动与交往等都需要在班级文化的影响下开展。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对初中学生的人格发展具有导向性、驱动性、规范性、渗透性、激励性和凝聚性的作用,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也会帮助班集体形成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氛围,自然也就容易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从而推动班级的良性发展。由此可见,在新时期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对初中生的人格培养大有裨益,也完全契合新时期的德育要求,所以当前的初中班级管理工作一定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推进。
三、构建有利于培养初中生人格的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在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日常行为态度等方面的复合体,既有具体的制度文化,也涵盖非制度文化。班级文化是班级“潜在的灵魂”,具有使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功能。构建初中班级文化要立足于初中生的学习、成长规律与需求,可以通过构建“班级文化共同体”的形式,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助力学生的人格培养。
(一)师生齐心打造“家文化”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师生双方只有和谐统一才更容易达成教育的一致性,否则就会导致问题层出不穷,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班级认同感,而“家文化”就是培养学生认同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教师方面。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引领者。教师要意识到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够把班级发展的目标、规范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学生只有对班级有依恋才会产生情感支持,才会产生自主性的学习动机以及自律性的行为动机,这就是班级“家文化”的特征。所以初中班主任要发挥教育智慧与教育耐心,努力给学生营造“家文化”的班级氛围,要对学生加以关心和包容,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班主任要给学生尊重与权利,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环境的布置与建设,营造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家”。班主任还要学会感受班级中的人与事,给学生营造“情感依恋的家”,使其感受到“家”的幸福。这样的“家文化”会给学生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从而引领班级的良性发展。
2.学生方面。班主任要尊重并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有对班级引起重视,有归属感,才能够实现对“家文化”的认同。要做到这一点,班主任就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大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在平常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多征求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在集体活动中,例如运动会、元旦联欢会等,班主任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感受自身在集体中的价值,这样学生才会热爱班集体,关心班集体这个大家庭。
(二)细节着手重视“硬文化”建设
班集体的“硬文化”主要是指班级外在的物质环境建设,中国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典故,而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有其教育功能。”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班主任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从细节入手来推进班级的“硬文化”建设。
1.重视班级的卫生环境
班级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场所,其卫生环境对班级成员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国古代就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典故,整洁优美的班级面貌不仅能够为师生提供赏心悦目的学习环境,还会对班级成员的品格修养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从班级建设的角度来说,学生在参与班级卫生清洁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劳动的美,能够热爱劳动,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同时,班级环境建设也是一项长期的集体活动,如果组织得当,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荣辱与共的美德,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格非常有帮助。
2.调动学生参与教室的布置
从学校德育工作的角度来说,学校应鼓励各班级根据自己的班级特色和发展目标进行班级文化建设,鼓励各班级充分利用班级环境,如走廊、墙壁、橱窗、黑板和角落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从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例如可以把班级角落建成图书角、科技角、书法角等,给学生营造书香班级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氛围;或者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学生的优秀作品或者优秀作业,这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是一种表扬和肯定,对于其他学生也能够形成正面引导。班主任要特别利用好班级后面的黑板,以班级发展目标为指导,定期更新板报内容。而这一切的教室布置与设计,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作,自己则发挥主导者的角色,把好关即可。教师要鼓励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可以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推进,这样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认同感就会得到增强。
3.合理安排学生座位
班级工作无小事,学生座位问题也是影响班级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座位如果安排不当,很容易在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或者出现小团体的问题等,以至于影响班风班纪。对此,教师要注意做好调研,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个性需求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视力健康和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角度来安排学生座位,可以定期进行调换,这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也有帮助。
(三)合理设计打造班级“软文化”
所谓班级“软文化”是指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它是班级发展最为核心的因素,也是决定班级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1.要发挥班主任的言传身教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发展的灵魂,被称为班级发展的“主心骨”,班主任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是影响班级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班主任既要言传也要身教。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首先,班主任要精心、细心,既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防微杜渐,采用“疏堵结合”的方式来面对班级中的问题。其次,班主任要耐心,有“童心”,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刚步入青春期,精力充沛但不够成熟,自我意识强烈但能力有限,对此班主任要有耐心,用一颗“童心”看待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并予以合理引导。最后,班主任还要有信心,学会放心,在确保班级发展大方向的前提下,要给学生一定的平台和空间。教师只有适当放手,才能够给学生创造成长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2.重视班徽、班歌、班训的引领作用
班徽、班歌、班训是班级的精神象征,也是提升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手段之一。在设计这些内容时,班主任要把权利交给学生,鼓励全班学生集思广益,最终达成一致。在各种活动中,班主任一定要经常展示这些标志,使学生清楚本班的形象,这有助于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设计活动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合作力,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增进学生间的了解和信任,从而促进学生个人良好品格的形成。
3.重视班级规章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针对初中生自律性相对薄弱的现实特点,班主任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在校规校纪的基础上打造适合本班发展的规章制度,用科学、民主的规章制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在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班主任也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告知学生这样做不是为了约束大家,而是为大家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民主,最终达成教育的一致,这样才能够真正被学生接受和认可。对于一些重要问题,制度规定一定要具体、到位,如影响学生学习的手机问题、作业问题、纪律问题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自主发展的素养。
4.重视班风建设
班风是一个班级所呈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整体氛围,其中蕴含的内在精神、规范以及目标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学生个体的主体意识与日常行为。打造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班级风气是初中阶段的育人目标,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生成期就要坚持不懈地按照固定的方向去引导和教育学生,同时注意发挥优秀学生以及班干部的引领示范作用。在班级的成长期,班主任要以班风建设为核心内容开展工作,从而提升全体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而在班级发展的成熟期,班主任可以适当放权,鼓励学生自主管理,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总之,在新时期的初中教育工作中,班级文化建设是影响学生良好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作为初中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并且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努力给学生营造契合其发展的班级文化,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品格,为其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