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真味,豆油煎豆腐
2022-11-03周白之白
周白之白
假如食物界也有武林,那豆腐绝对是大隐隐于市的高手。四四方方,白白净净,看上去平平无奇,然而就是这块无比低调、毫不惹眼的豆腐,不但营养价值极高、烹饪潜力极大,更无意间催生出无数或令人莞尔,或发人深省,或引人遐思的掌故和传奇,无论在饮食界还是文化界都占据着一席之地。
清人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个“狐遗方”的故事:传闻人饮卤汁必血凝而死,某家正好有妇人饮用了卤汁,全家惊慌无措之际,忽有一人登门而入,自称前村老狐,曾从仙人处听来一方,可取隔壁卖豆腐者所磨豆浆灌之救人。其原理是,豆浆遇卤汁便成为豆腐,卤汁消耗掉之后,自然不再凝血。
虽然故事听起来玄乎,但关于豆腐制作工艺的部分倒是基本符合事实。黄豆亦或豌豆、绿豆等豆类磨成豆浆煮沸,加入卤水——南豆腐则多用石膏——使豆浆中的蛋白质沉淀凝结,再以重物压去多余水分,便做成了豆腐。整个过程被总结成一句朴素精炼的民间谚语:“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与“点石成金”的传说一样,自古以来人们便深信,神奇的“卤水点豆腐”也一定来自于炼丹成仙的术士,这种想法得到了南宋大儒朱熹的大力支持——他在《次刘秀野蔬食十三诗韵其十二豆腐》(以下简称《豆腐》)中这样写道:
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
早知淮王术,安坐获泉布。
针对诗中提到的“淮王术”,朱熹自注云:“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刘安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承袭其父刘长爵位为淮南王,喜神仙之术。据《汉书》等史料记载,刘安最终因谋叛事发自缢而死,然而民间并不认同——大家更愿意相信,刘安凭借炼成的丹药,在大难临头之际白日飞升,羽化成仙,逃过了一死,甚至连院中吃了残余药渣的鸡、犬,也都随着升天仙去,这便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由来。
东汉哲学家王充在其《论衡》一书中曾对上述传说的真实性作过十分有力的质疑:“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然而,神奇传说的生命力实在不可小觑:人们不但坚定地把刘安同炼丹求仙联系起来,并由此推定,豆腐的发明其实也是他炼丹过程中一次小小的意外收获。
刘安发明豆腐的传说版本极多,比较常见的一种说法是,刘安令术士炼长生丹药时,需要用黄豆汁培育“丹苗”,豆汁与石膏或者卤水——反正这两种物质古人在炼丹时皆有可能用到——偶然相遇,遂沉淀凝结成固体。由于看起来似乎可以食用,在投喂鸡犬验证无毒后,淮南王亲自试吃,大感美味,于是豆腐这种美食便诞生了。当时淮南王最赏识的术士有八名,号称“八公”,“八公山豆腐”至今仍为淮南一带名产。
对于淮南王误打误撞发明豆腐的行为,有首据说作者为北宋无名氏的《怀古》诗,作过十分“不厚道”的调侃:
寿阳鸡犬仍做声,八公仙人化旧尘。
笑煞淮南炼丹术,炼丹不成豆腐真。
文學作品之外,后世的许多野史笔记甚至严肃的学术著作,也都把刘安视为“豆腐鼻祖”的不二人选,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便在其名著《本草纲目》一书中写道:“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刘安。”然而,由于传说中的无名氏过于“无名”,而后世的李时珍等人又出世太晚,所以朱熹的《豆腐》一诗便显得格外重要。
传说中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的场景。
豆腐 朱熹
种豆豆苗稀,
力竭心已腐。
早知淮王术,
安坐获泉布。
众所周知,朱熹在中国文化中地位特殊,被尊崇为“朱子”“旷世大儒”乃至“万世宗师”。正是由于他在中国文化中的巨大影响力,提及“豆腐始于淮南王刘安”的说法,《豆腐》一诗就成了绕不开的名作。
有趣的是,除了《豆腐》之外,朱熹理学思想中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格物穷理”和“存天理,灭人欲”,也恰巧跟豆腐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朱熹强调“格物穷理”,意思是穷究事物的道理。据说朱夫子在“格”了无数物之后,最终还是“栽”在了小小的豆腐上。清人梁章钜《归田琐记》有“相传朱子不食豆腐”的故事:“以谓初造豆腐时,用豆若干,水若干,杂料若干,合秤之,共重若干,及造成,往往溢于原秤之数,格其理而不得,故不食。”搞不懂“数学”原理的食物坚决不吃,这便是朱夫子的态度。后人说他难逃迂腐之讥,但也有种认真“穷理”的可爱。
其实豆腐的制作也与格物穷理有共通之处,比如须凭水火之力不说,还有很多操劳之苦,且黄豆磨粉已足以下口,何必费尽心力做成豆腐?到底不过想追求一些美味而已。
豆腐有着甘鲜滑嫩的独特风味。在名厨的巧手之下,看似平淡的豆腐主料,常能做出冲击感官、出人意表的顶级美味。比如,古人笔下有“凤凰脑子”“雪霞羹”等豆腐菜,单听名字便能猜到烹饪之不易、成菜之精美。至于“东坡豆腐”“许阁老腐”之类,更是传统美味与文人雅韵兼具,引人遐想。其实,哪怕随手做道最简单的“煎豆腐”,就其美味程度而言,也远远超出了基本饮食需要的范畴,按照朱熹的标准,里面的“人欲”值恐怕也早已爆表了。
据说,朱夫子一开始挺爱吃豆腐的。后来之所以不吃,除了“穷理”受阻,疑心其为“鬼食”之外,大概也有一些以身作则“存天理,灭人欲”的考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