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文化论坛》创刊40年神话研究文献分析*

2022-11-03王宪昭

民间文化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民间文学神话

王宪昭

长期以来,关于中国神话的价值及其诸多问题,很多研究者都做过深度关注和不厌其烦的论述。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华民族神话是一个常谈常新的文化热点,更重要的是神话研究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密切相关。《民间文化论坛》①《民间文化论坛》,这一刊名为目前使用的名称,创刊以来曾使用过《民间文学论坛》《民间文化》等名称。本文根据数据分析或论述的需要,在正文中会使用大量作品的出处信息,除特别注明“《民间文学论坛》(出版年+期号)”“《民间文化论坛》(出版年+期号)”情况之外,其他在作品后面的直接标注“(出版年+期号)”的,一律为《民间文化论坛》出版期次的简称。自1982年5月创刊40年来,在强化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和推进民间文化发展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不凡业绩。本文全面回顾该期刊平台有关神话研究的发展历程,对全面了解认知中国神话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系统梳理总结中国神话研究的成果与经验,积极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培育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应该是有价值的。

一、《民间文化论坛》神话研究成果的基本数据分布与特色

《民间文化论坛》经历了一个刊名与研究对象不断调整的过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段:(1)1982年创刊至1998年刊名为《民间文学论坛》,这一时期以“民间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推出包括民间文学作品研究在内的大量理论研究成果。(2)1999年至2004年,刊名改为《民间文化》,此期间以推介民间文化作品为主,发表的研究性质的论文相对较少。(3)2004年至今,由《民间文化》更改刊名为《民间文化论坛》,这一时段基本保持了与第一时段研究主体的一致性,并适当扩大了民俗事象、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研究视野。其间各期次的栏目、主题曾出现多次变化。基于《民间文化论坛》诸类复杂情况,本文重点参考该刊的原刊文献分类,结合发表作品的实际内容所涉及神话研究情况,对1982年以来发表的与神话研究、神话相关研究和神话重要事象报道的作品进行统计,共计457篇,除去1999年至2004年《民间文化》期间的5年,神话论文与文章的年平均发文量为13.3篇,在各种文类研究成果的发表中居于首位。

1.神话作为民间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和主要内容

《民间文化论坛》对中国神话学学科建设的高度关注与积极推进是一个重要办刊特色,其发表的专业性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神话理论的整体性探索。正如钟敬文所提出的“专门性的刊物是反映出学术水平的镜子,也是指引学术前进的方向牌。现代文化水平较高的许多国家学术的繁荣、进步,大都借专门刊物去表现,也要由它去推动前进。”①钟敬文:《建立新民间文艺学的一些设想:四月十一日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第二届年会上的讲话》,《民间文学论坛》,1983年第3期。《民间文化论坛》对神话的高度关注在1982创刊号就有所体现,该期专设神话研究栏目并发表了袁珂《古代神话的发展及其流传演变》、杨荫深《略谈〈淮南子〉中的神话和传说》、潜明兹《神话与创世史诗小议》等神话论文,在办刊之初就体现出对中国神话研究的总体设计。此后关于“神话”的概念界定、神话的发生、神话的价值、神话的性质与特征、神话的内容与形式、神话艺术与审美、神话传播与应用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关注。如《民间文学论坛》1989年第1期设置为神话研究专刊,发表“中国神话学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选”14篇论文,涵盖了神话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这类专题学术成果组合发布,对读者全面审视中国神话无疑产生重要影响。

鉴于《民间文化论坛》的丰富内容,在此选择时间段为2004年至2022年第2期的神话论文进行相关数据分析,主要基于如下几个数据标准:(1)该刊2004年正式由原来的《民间文化》更改刊名为《民间文化论坛》,在知网的检索中可以准确统计出这一时段的各项客观数据;(2)这一时间段能够基本反映出《民间文化论坛》进入21世纪以来近20年的中国神话研究轨迹;(3)这一时段《民间文化论坛》神话研究论文各项指标与该期整个中国神话学研究情况基本一致。在此,以中国知网发布的论文为分析对象,这一时段《民间文化论坛》的总发文数量为2055篇。这一时间段明显涉及中国神话研究的作品218篇,占所有发文数量的10.6%。在涉及中国神话研究的218篇作品中,学术论文数量为189篇,与神话有关的会议报道与一般性神话知识性介绍性质的作品29篇。在这些发文题目中直接使用“神话”的作品130篇,占比59.6%;关键词中出现“神话”的作品181篇,占比83.0%;内容摘要中出现“神话”的作品203篇,占比93.1%。这组统计数据表明,该阶段《民间文化论坛》总体上保持了创刊以来对于神话研究的持续关注,突出了神话研究本身的学科特色和研究视野的多维度。若以“神话”为主题检索词,可以得出该时段数据分析图表如下。

图表1 2004年—2022年《民间文化论坛》神话研究论文发文量趋势图①图表1,数据来源中国知网:文献总数189篇;检索条件为(旧版主题=‘神话’)AND 文献来源= ‘民间文化论坛’);数据时间截至2022年4月26日。本文图表3、图表4与图表3数据检索条件相同。

从上图我们不难看出,《民间文化论坛》刊载的神话研究论文发文量呈现出波浪式平稳发展趋势,年平均发稿数量超过10篇,特别是2015年以后,神话研究发表成果出现持续高位,虽然与创刊初期发表年均16篇存在差距,但与其他文类相比,神话研究成果一直居于前列,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表明,神话研究在新时代已成为人们关注和发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重要路径之一。

2.论坛重“论”,多种形式引导神话研讨

除论文作为该刊的发表基本形式之外,一个令人非常有体验感的就是把该刊真正通过各种形式“论”起来、“谈”下去,尽最大可能把不同的研究者的需求和声音融合在这个“论坛”中。中国神话作为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不断积淀而成的丰富文化遗产,数量巨大且形态多样,博大精深,作为民间文化的专业性刊物,不仅要针对与神话学有关的研究者及时推介神话最新研究成果,还要吸引社会各界一定的神话爱好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做好神话知识的推介与普及。从发布神话研究成果与信息的类型看,《民间文化论坛》除大量刊发神话学论文,适时设置专栏、专刊之外,还有新书推介,外国研究方法介绍,神话学会议报道、神话名词解释等十余种不同的方法。简单列举如下。

图表2. 《民间文化论坛》神话学研究特色栏目或辅助性板块发布情况示例②本表示例选择的时间范围为《民间文化论坛》1982年创刊以来发表的作品。所选择的具体篇目具有随机性,可以视为该类型发表的若干作品中的一个样例。

接上表

上述多样化的神话学信息发布形式适应了不同神话学研究者或爱好者的不同学术需要,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中国神话研究阶段性成果的重点展示和长期观察。以出版信息为例,该刊持续发布了林夏风《〈三元——中国神话结构〉出版》(《民间文学论坛》1994.02),黄杨木《〈盘古之神〉出版》(《民间文学论坛》1994.02),祝鹏程《“神话学文库”第一辑》(2014.01),祝鹏程《中国神话学百年文论选》(2016.05),穆昭阳《中原神话通鉴》(201705),朱佳艺《中国的水神》(2020.05),员淑梅《神话与民间文学——李福清汉学论集》(2020.06),员淑梅《中国神话传说》(2021.05)等。同样,《民间文化论坛》刊发的与神话出版物相关联的十多部书评可以看作是对神话专著进一步推介的更深一步的策划,如杨堃、王文宝《中国神话学重构之作——〈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简评》(《民间文学论坛》1994.03),重点分析了中国神话近百年的时间里经过的大开拓、大发掘、大探讨三大阶段。马昌仪《填海逐日的巨大工程——介绍袁珂〈中国神话大辞典〉》(《民间文学论坛》1998.03),准确揭示了《中国神话大辞典》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说,无论是出版信息还是具体书评,在形式上均表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有的详细介绍了出版背景,有的指出了出版的意义,有的提示了出版物的阅读重点,有的分析了神话著作的学术创新,还有的提出了改进方法与希望等。虽然由于期刊容量所限,总体上这些出版信息不是很多,但可以说都是期刊编辑精挑细选的产物,从实际效果而言,对引导和扩大读者的神话研究视野起到积极的作用。今后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普及,如果在期刊中增加一些神话学术出版的信息链接二维码,则会更大地增强《民间文化论坛》这种专业性的学术导向功能。

为了突出神话研究在《民间文化论坛》中“论”的特色,设计的“论辩”类话题也颇具特色。如武世珍《神话发展和演变中的几个问题——兼与袁珂先生商榷》(《民间文学论坛》1984.03),针对袁珂先生倡导的广义神话观念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提出相关的论据。袁珂《探讨有益——答武世珍同志》(《民间文学论坛》1987.01),坦诚提倡神话在争鸣中发展的科学态度。刘爱梅《也谈华夏上古龙崇拜的起源——与刘宗迪先生商榷》(2005.06),针对此前发表的刘宗迪《华夏上古龙崇拜的起源》(2004.04)一文中的一些观点,从文献学的视角提出不同的看法,等等。这些灵活互动的方式激发了神话研究的直接对话,对引发研究者对神话问题的深度思考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3.设置神话学专栏把专题研究推向深入

据对创刊以来发布的神话数据的不完全统计,《论坛》共发布神话学专刊1次,许多期次均设置神话研究专栏,其中设计诸如神话概念、神话学术史、盘古神话、盘瓠神话、神话与民间信仰等专题性研究专栏7次。如《民间文化论坛》在2008年第6期设置“盘古神话研究”专题,收入了高有鹏《盘古神话考论简说》、王永宽《盘古神话传说文化内涵的多元性》、段宝林《盘古新考》等3篇论文,从盘古神话的发生、形态、价值、流传等不同视角全面展现学术观点,为读者集中了解盘古神话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支撑。

一些特色专题也强化了某些神话类型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民间文化论坛》在2017年、2018年两次设置“盘瓠神话研究”专题,专门对中国多民族广泛流布的盘瓠神话作出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成果呈现,如2017年第3期专栏中发表的吴晓东《盘瓠神话源于中原考》、毛巧晖《社会秩序与政治关系的言说——基于过山瑶盘瓠神话的考察》、王宪昭《论盘瓠神话的母题链程式及母题变异——以三篇瑶族盘瓠神话为例》、李斯颖《壮族蚂节仪式起源神话的探析——从盘瓠型“龙王宝”神话说起》等4篇作品,从盘瓠神话的创作原因、社会功能、叙事模式、文化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较系统的论述。而在2018年第3期专栏中发布的另一组5篇有关盘瓠专题研究的作品,则对盘瓠神话作出语言学、数据学、民俗学、传播学、文化学等方面的多领域审视。这类专栏突出了论述对象的完整性和问题意识,形成目前国内盘瓠神话专题研究的集成式成果,突出了神话专题探究的全面性、系统性和专业性。

二、《民间文化论坛》神话研究中若干有代表性的主题与议题

《民间文化论坛》创刊40年来,神话研究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不仅有神话的界定、产生、性质、特征、价值、传承、发展等一系列与神话学建设有关的宏观问题,也有数量丰富的特定神话类型个案研究、具体神话形象研究等内容。如通过下面图表3、图表4中国知网呈现的《民间文化论坛》神话研究“主要主题分布”图,可以大致观察到该刊研究主题的多样态。

图表3. 2004—2022年《民间文化论坛》神话研究“主要主题分布”情况

图表4. 2004—2022年《民间文化论坛》神话研究“次要主题分布”情况

上面2个图表是在中国知网的《民间文化论坛》期刊中选取“主题”为“神话”检索出的文献生成的分析结果。由于发表作品“主题”描述的主观性,这些中国知网数据的提取会与实际存在一定的误差,但不能否认,该图表仍具有相对客观的数据分析价值。考虑到该网提供的《民间文化论坛》发文数据缺少早期信息,为保证分析的全面性,本文同时参考了万方数据、中国社会科学数据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藏本等数字资源或纸质期刊,结合图表3、图表4显示出的《民间文化论坛》2004-2022年的主要主题、次要主题分布情况,40年来发表的神话论文看,研究比较集中的问题有中国神话学、神话定义、神话价值、神话特征、民族神话、创世神话、起源神话、神话传说、神话叙事、神话主义、神话研究方法、活态神话、神话母题、神话类型、神话原型、盘古神话、盘瓠神话等系列问题,突出表现出一些明显的中国神话体系与特色。在此选择代表性案例试做些简单分析。

1.神话的定性定位与神话学学科建设研究

真正把中国神话学作为一个学科,首先要解决好神话本身的界定问题。从以往中国神话学学术史而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很多研究者对于神话的界定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有的研究者恪守原生态神话的文献标准,认为只有原始社会或夏代以前的叙事才是中国神话,有的则极其宽泛,把神话与传说、故事、童话、寓言等杂糅在一起。当然这些倾向既不符合中华民族神话的客观事实,也与人们全面认知中华民族古老传统文化的本质背道而驰。《民间文化论坛》发表的论文数据显示,早在办刊初期,许多研究成果就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过非常广泛而深入的大讨论。如袁珂《再论广义神话》(《民间文学论坛》1984.03),在划定神话9大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广义神话”定义做了订正,认为“神话是非科学但却联系着科学的幻想的虚构,本身具有多学科的性质,它通过幻想的三棱镜反映现实并对现实采取革命的态度。”这里对以前的神话定义增加了“本身具有多学科的性质”,对此后神话理论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紧接的《民间文学论坛》1984年第4期上,将诸多神话学者对神话的界定大讨论组织成一篇题为《关于神话界说问题的讨论》的长篇报道,将袁珂、王松、肖崇素、张振犁、李缵绪、李子贤、杨知勇等二十多人在会议上的研讨观点作出全面呈现,学者们站在国际学术定位上认真发表对神话定义和界说的看法,各抒己见,或正面阐释,或质疑反驳,或旁引侧证,充分体现出神话研究的负责态度和争鸣精神。此后对神话定义的范围研讨仍余音不断,如周明《再论神话范畴的狭义性和广义性》(《民间文学论坛》1985.04),采用辩证的方法进一步论述了“广义神话”的客观依据和学术价值。陈泳超《神话的当代性》(2009.02),再一次强调“研究神话首先要进行概念界定”,并进一步提出:“未来要努力探索的是,如何用民间文学的神话资源和概念来介入当代文化批评,彰显独特的学科价值”。吕微《神话作为方法——再谈“神话是人的本原的存在”》(2017.05),进一步论述神话判断标准,认为神话的“本质及判断标准由叙事的信仰存在形式(道德形式)与其道德性、超越性、神圣性、真实性信仰对象(道德对象)之间的先验(纯粹)综合即人的信仰性(道德性)构成。”上述关于神话定义以及范围界定等方面成果的不间断发表,为中国神话学学科建设提供了持续学术支持。

在《民间文化论坛》发表的有关中国神话学学科建设的成果中,有多位学者对中国神话学学术发展史进行反思,如刘惠萍《中国现代神话学研究的学术反思》(2005.02),回顾了20世纪初期中国神话研究提出用神话“启迪民智”的民族使命,认为此期现代科学意义的中国现代神话学逐渐形成。刘宗迪《中国现代神话学——在思想与学术之间》(2005.02),认为中国现代神话学在启蒙运动、救亡图存和西学东渐的整体背景下产生,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神话学的思想品格和学术范式。乌丙安《中国神话学百年反思》(上)(2009.01)与《中国神话学百年反思》(下)(2009.02),全面梳理了中国神话学百年发展历程,对神话研究颇有影响的思潮做出探讨性评论,对中国各民族神话遗产做出客观性评价,并从正反两方面剖析了中国多民族“本格”神话在民族文化史上的重大意义。鹿忆鹿《单士厘与拉奥孔——兼论晚清学者的神话观》(2010.02),全面分析了单士厘在晚清的神话学史上有特殊贡献。陈泳超《程憬先生中国神话研究简论》(2015.06),评介了程憬在中国神话研究学术史上提出的“神话时代”和“神话系统”两个相关联概念的重要意义。谭佳《反思与革新:中国神话学的前沿发展》(2018.05)和《中国神话学研究七十年》(2019.06),重点回顾了中国神话学研究在长期学科化过程中表现出泛学科和破学科特征,以及在中国文明起源、中华文明特质、多民族文化现象、中国的现代性话语以及为当代文化建设方面的突出贡献。何彬《我和中国民话之会》(2021.04),以现身说法重温了中国神话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难忘记忆,等等。

2.中国神话的价值与特征研究

关于神话的研究价值的正确认识直接关系到神话学科的科学定位。《民间文化论坛》创刊以来,一直秉持着科学认识神话和全面探讨中国神话文化价值的理念,通过大量的研究成果体现出神话在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民族精神塑造功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①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8年3月20日),http://www.gov.cn/xinwen/2020-05/15/content_5511909.htm.浏览日期:2022年5月30日。在神话价值探索方面,秦家华《把神话研究推向深入——昆明神话讨论会综述》(《民间文学论坛》1984.04),对神话的价值与特征作出重点探讨。安尚育《彝族古神话文化意义的阐释》(《民间文学论坛》1990.03),以彝族神话为例阐释了神话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价值。陈连山《中国神话学应该如何评价神话的历史地位》(2005.02),认为中国神话学对于自身的学术反思还很薄弱,需要不断加深对于学科对象的历史地位分析,建立科学的学术史定位。

神话特征研究同样是一个常谈不衰的议题。相关成果主要表现在对中国神话特征的多维度探索中,诸如神话思维特征、内容特征、艺术特征、文类特征、传播特征等。以神话创作特征研究为例,就包括神话产生的原因、创作的主体、神话创作的思维方式、产生的时间、产生的情形等系列问题,弄清这些问题既是神话发生学研究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神话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神话创作研究成果在该刊发表的作品中尤为突出,仅以2000年前刊发的论文为例,张振犁《中原古典神话流变初议》(《民间文学论坛》1983.04),以中原古典神话为例,对古典神话的地方化特征作出阐释。龙海清《盘瓠神话的始作者》(《民间文学论坛》1984.02),以盘瓠神话为切入点论证了该类型的作者身份与创作特色。杨堃《论神话的起源与发展》(《民间文学论坛》1985.01),具体分析了神话产生的主客观因素。刘城淮《神话萌生的主观根源》(《民间文学论坛》1991.04),重点分析了影响神话产生的主观因素。刘宗迪《鼓之舞之以尽神——论神和神话的起源》(《民间文学论坛》1996.04),从多个角度阐释了神话起源与巫术舞蹈、巫术仪式、劳动学说、原始岩画等之间的关系。

3.中国多民族神话的高度关注与重点研究

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中国神话是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百年中国神话学研究的前50年,由于神话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古典汉语文献,对中国神话的数量与质量常常出现认识不足的偏颇,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神话只是片言只语、支离破碎且不成体系,与西方神话相比也自愧不如,甚至出现“言必称希腊”之嫌。这些现象的根源之一就是没有从更大的视野观察极其丰富的中国少数民族神话资源。对此,《民间文化论坛》的许多研究成果弥补了这方面的欠缺。据初步统计,从民族神话角度分析论证的作品52篇,涉及傣族、侗族、拉祜族、蒙古族、回族、满族、苗族、纳西族、羌族、佤族、彝族、藏族、壮族等三十多个民族,其中对单一民族神话进行重点研究论述的作品达19篇。

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论文呈现出不同的研究视角。有的作品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视角论述神话形象,如刘长华《论民族神话、传说意象对中国新诗的影响》(2013.05)。有的作品则从少数民族神话的总体特征方面论述神话的民族特色,如卓玛《少数民族感生神话女性形象原型及其女性人类学阐释》(2009.03)。有的作品以区域性少数民族神话为对象深入分析,如王四代《西南少数民族神话史诗中的时空观》(《民间文学论坛》1998.04),刘亚虎《南方民族洪水神话的结构及意蕴》(2006.05)。有的作品则以语系语族为单位确定少数民族神话单元,如高海珑《中国壮侗语族射日神话形态结构分析》(2010.05),等。

与上面几种情形相比,针对单一民族神话作出微观论述的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涵盖面广。有些作品关注到民族神话与民族文化、民族民间习俗的密切关系,如金茂年《歌谣、神话与花婆崇拜》(《民间文学论坛》1995.02),以壮族神话中的金花夫人、姆六甲以及求子仪式的起源为对象,探索了壮族神话与壮族民间文学、民间信仰的关系。过伟《侗族娘梅姑事与文化生态研究方法》(《民间文学论坛》1996.04),探析了侗族神话的民间叙事与民间火塘文化、鼓楼文化、婚姻文化与民俗事象的密切关系。廖开顺、石佳能《侗族文化心理剖析》(《民间文学论坛》1998.03)讨论了侗族文化心理与神话的关系。娜仁花《论新疆卫拉特〈格斯尔〉的神话色彩》(2011.04),应用神话学方法解读新疆卫拉特《格斯尔》史诗。李莲《〈司岗里〉与佤族传统文化》(2012.01),以佤族代表性神话史诗《司岗里》为例,分析了这部佤族自然崇拜的“圣经”的古老性与叙事的经典性。

有些作品以某个民族特定的神话类型为例,全面剖析这一类型的神话特质、价值以及与其他民族神话间的关联性。如鹿忆鹿《彝族天女婚洪水神话》(《民间文学论坛》1998.03),提出彝族天女婚洪水神话缘自“天地津梁断”的神话观念。李子贤《东亚视野下的兄妹婚神话与始祖信仰——以中国彝族相关神话为切入点》(2012.01),认为东南亚各国、各民族中大多存继着单一型、复合型兄妹婚神话和人类再生兄妹始祖信仰。荆文礼《萨满文化与满族传统说部(2004.05),提出萨满教信仰观念靠神话故事不断得到润泽、培育和升华。

有些作品通过跨学科视野对特定民族神话的存在生态作出探讨。如张振犁《中原神话考察》(《民间文学论坛》1987.03),从社会学研究方法视角提出神话生态研究中田野作业的重要性。冯莉《纳西族东巴舞仪的文化阐释》(2005.02),以滇西北纳西族村落的田野工作个案为基础,对东巴舞蹈文化中代表性的白地祭祀教祖舞仪的动作特征、文化生态类型、民间信仰特征以及角色意识、舞蹈语汇等作出文化生态解读。蔡大成《解池神话生态链的文化解析》(2009.02),将解池神话的自然生态与神话的生存生态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屈永仙《傣—泰民族的泼水节起源神话及其祈雨本源》(2014.04),解释了傣族泼水节神话产生与傣族祈雨民俗文化生态的关系。

《民间文化论坛》对中国各民族神话的高度关注与研究成果推广,不仅为推进中华民族文化建设具有积极贡献,也为从中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中发掘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出应有作用。这些成果以民族文化史实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阐述:“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十三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①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http://www.gov.cn/ldhd/2013-03/17/content_2356344.htm.浏览日期:2022年6月26日。各民族神话作为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见证,通过相应的研究成果彰感世人,也充分反映出《民间文化论坛》挖掘和发展中国民间文化的办刊理念与特色。

4.丰富多彩的神话个案研究

神话个案研究的丰富性和学术性也是该刊刊发成果的一大亮点。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于神话研究而言,需要通过大量的个性案例分析,从中更好地审视神话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一般性规律。《民间文化论坛》刊发的有关个案研究的神话论文七十余篇,涉及特定神话类型、特定神话人物、特定国别神话、特定民族神话、特定地方神话、神话叙事内容中特定对象、神话表现形式中的特定艺术等二十多个研究视角。这里仅以关于神话人物“女娲”的研究为例,该刊就持续刊发了杨利慧《始母神——女娲神格的基点和中心》(《民间文学论坛》1996.02)、张翠玲《西华女娲城庙会文化价值雏议》(《民间文学论坛》1996.03)、陈志勤《创世神话的“地方化”——以〈绍兴市故事卷〉的两则神话文本为例》(2012.02)、刘惠萍《民间信仰的正典化与现代化——以宜兰大福补天宫的女娲娘娘信仰为例》(2019.01)、李祥林《女娲神话传说与中国傩戏神灵崇拜》(2019.02)等多篇有关女娲神话的研究成果,对读者切实有效地分析女娲神话即时性地提供了学术成果。同样,该刊持续发表的李靖《禹——成功的中介者》(《民间文学论坛》1996.03)、刘宗迪《烛龙考》(2005.06)、陶阳《盘古神话》(2009.01)、李敬儒《尧舜神话的伦理思想研究》(2010.05)、贾利涛《神话人物岐伯新考》(2013.02)、潜明兹《口传防风神话传说之发掘暨研究》(2016.06)、霍志刚《韵文体伏羲神话与民间叙事丛内部的分工互动——以河南淮阳人祖庙会为个案》(2020.03)等系列论文,则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祖先型神话人物的研究集成和群像谱系,对读者全面了解中国神话人物与中华文明史的密切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学术资源。也体现出该刊许多成果看似“形散”,实则“神聚”的精心策划与学术脉络。

三、《民间文化论坛》对神话研究方法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创新

《民间文学论坛》1982年5月创刊号的《发刊词》提出:“《论坛》的宗旨,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间文学理论,发表我国众多的民族的各种形式的民间文学作品的研究成果,期望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间文艺学有所建树,为繁荣社会主义新文艺创作,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①贾芝:《发刊词》,《民间文学论坛》,1982年5月创刊号。这一宗旨在四十年来的神话研究方法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创新中得到充分体现。

1.积极推进中国神话学的体系建设

神话体系建设是支撑神话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民间文化论坛》刊发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或者从不同维度阐释中国神话的体系性。谢选骏《中国体系神话简论》(《民间文学论坛》1985.05),积极探索中国神话的体系性及其框架。洪玮《论神话类型体系》(《民间文学论坛》1987.01),从类型学入手考察中国神话不同类型的体系性。高有鹏《关于〈中国神话〉的“体系”价值》(2009.02),提出中国神话学体系的建立需要多元进行,在学理与学科并行的基础上发展。杨利慧《从神话的文本溯源研究到综合研究》(2005.02),提出神话学科不能剥离神话与语境的关系。李子贤《活形态神话研究与中国神话学建构》(2010.03),认为中国神话学界应摒弃长期形成的欧洲神话理论中心论、希腊神话范式论等误导,要将少数民族神话和活形态神话纳入中国神话学理论方法的实践中。向柏松《中国水生型创世神话流变系统论》(2009.05),则通过考辨梳理中国水生型创世神话的流变系统,提出各类神话系统中依次形成的原生态、变形原生态、次生态、再生态等形态结构。

2.神话学多种研究方法的全面尝试与探索

在该刊四十年来发布的神话学论文中,我们几乎可以看到作者对人文社科绝大多数研究方法的积极尝试或熟练运用。诸如哲学方法、文学方法、历史学方法、语言学方法、民俗学方法、文化人类学方法、符号学方法、象征学方法、形态学方法等,不同方法与不同研究对象、不同研究视角相对应,成为中国神话研究理论创新的催化剂和助推器。

从发表成果看,一些传统的神话研究方法始终占有神话研究的较高比例。如历史学方法,龚维英《从历史发展考察妇女与不死药的关系》(《民间文学论坛》1996.04),用历史学方法,理清了古神话和仙话的区别及其承传关系。钟宗宪《求索文化记忆中的神话拼图》(2005.02),用历史的眼光分析了“神话”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的距离。黄景春《中国古代对火浣布之认知史考察》(2011.01),从历史不同时期文献史实辨析了火浣布民俗隐藏的神话观念。李川《“神话历史化”假说形成、不足及解决方案》(2011.02),反思了“神话”“历史”这两个概念的古典学渊源,并指出其实践论的可能的研究方向。王宪昭《试析记史性神话的历史真实与文化真实——以蚩尤神话的真实性为例》(2016.01),分析了记史性神话叙事中“历史”与“神话”的内在联系。

比较研究方法方面,既有神话与其他文类或意识形态的关系研究,也有多种主客体间的影响研究、平行关系研究或跨学科、跨民族、跨地域的比较研究等。如潜明兹《神话与创世史诗小议》(《民间文学论坛》1982.01),关注神话的跨文类比较研究。刘城淮《康回与共工》(《民间文学论坛》1984. 02),选择中国神话的特定神话人物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郎樱《盘瓠神话与日本犬婿型故事的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论坛》1985. 06)、洪允姬《东西方神话比较研究刍议》(2016.03)则属于中外神话比较研究。张朝柯《希腊丢卡利翁洪水神话溯源——巴比伦、希腊洪水神话的比较》(《民间文学论坛》1995.03)则属于国外神话比较研究的成果。郑在书、崔丽红《东西方创世神话的文化转型比较研究——以巨人尸体化生神话为中心》(2019.03),选择同类神话的某个专题比较研究。夏敏《图腾时代的几个母题——藏瑶文化比较札记》(《民间文学论坛》1995.02)、杨杰宏《纳西族与彝族的创世神话比较研究》(2019.05)等,对不同民族的神话进行比较研究。

语言学研究方法方面,如李炳泽《简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起源神话》(《民间文学论坛》1988.04),从特定民族语言起源神话本身探讨神话与语言的关系。叶铭《神话:仪式、语言的“科学”》(《民间文学论坛》1991.05),提出使用语言学分析神话的可行性。谭学纯《“女”旁字和中国女性文化地位的沉落》(《民间文学论坛》1998.04),以若干汉字中女字旁为例,分析了“感生神话”与女性的崇拜、女性的权力意志的关系。吴晓东《神话溯源研究中语音考证的思考》(2020.05),用具体案例分析了文字与神话文献的关系。

诸如原型理论、类型学、母题学等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方法也大量出现在神话研究之中。如叶舒宪《中国神话宇宙观的原型模式》(《民间文学论坛》1988.02)、《老子哲学与母神原型》(《民间文学论坛》1997.01)和《苏美尔神话的原型意义》(《民间文学论坛》1998.09),郑土有《东王公的原型及其演变》(1988.05—06),赵凌河《神话原型对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民间文学论坛》1997.02)等,应用原型理论进一步解释神话叙事所蕴含的社会历史与民族文化心理。在类型学方面,萧兵《多元与整合——神话的分析》(《民间文学论坛》1987.03),使用辩证的方法探讨中国神话分类问题。在母题学方法方面,郎樱《英雄的再生——突厥语族叙事文学中英雄入地母题研究》(《民间文学论坛》1994.01)、陈建宪《文化创新与母题重构——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功能整合》(2006.04)、尹泓《嫦娥奔月神话的意象和母题分析》(2010.05)。这些研究成果充分证明,原型、类型、母题等方法在神话研究中既可以用于叙事结构方面对神话作品进行定量分析,也可以强化神话的定性研究。

其他一些跨学科研究方法也有不俗表现。陈勤建《江南鸟(日)神话崇信的传播和衍化》(2006.06),李子贤、李莲《试论活形态神话的传承》(2017.01),李斯颖《论中华民族洪水与人类再殖神话的传承与流变》(2020.05)等,应用传播学方法对不同时期神话的传承、传播作出积极探索。邓启耀《信息时代的口述叙录——口传文化与口述史研究概况》(2004.03)、章立明《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身体创世神话研究》(2004.03)等,应用文化人类学方法探索神话的生存与发展。韦秀玉、甘月华《广西凤梧师公面具的神性艺术世界——以神话、传说与故事为主》(2018.02)等,利用符号学方法对特定的神话对象作出分析或阐释。

3.《民间文化论坛》关于神话的实践应用与理论创新

进入21世纪,《民间文化论坛》发表成果中关于神话的当下实践研究进一步引发普遍关注,“在基础理论、神话、故事与传说等研究领域均有可观的成果,反映了当今民间文学的发展倾向:学科正经历着‘朝向当下’的转变,研究呈现出了多学科融合的趋势,研究的侧重也从文史考证转变为对文化实践的考察。”①祝鹏程:《2014民间文学研究年度报告——以神话、传说与故事为主》,《民间文化论坛》,2015年第1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随着国家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关注,也进一步激发了神话“双创”研究。神话主义与新时代神话应用实践的研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热点。

在神话的当今文化实践问题探讨方面,关于“神话主义”学术大讨论尤为突出。《民间文化论坛》2017年第5期专门开辟以“神话主义”为议题的专栏,刊发6篇论文多层次集中研讨了神话在当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问题。其中,杨利慧《神话主义研究的追求及意义》一文提出,神话的改造和挪用自古有之,“神话主义”概念主要针对的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由于现代文化产业和电子媒介技术的广泛影响而产生的对神话的挪用和重新建构,据此有利于更科学审视神话的神圣性与神话再创造的学术合法性。王杰文《“朝向当下”意味着什么?——简评“神话主义”的学术史价值》一文认为,民俗学视野下的“神话主义”注重将口头传统的文献研究扩展到人类交流活动的整体事件,这种研究方式具备解释高度复杂化的人际交流模式的方法论潜力。户晓辉《实践民俗学视野下的“神话主义”》认为,只有强化实践研究才能更直接地触及中国现实的根本问题,彰显神话的当代意义与社会价值。谭佳《不可或缺的“朝向当下”》认为,神话主义研究的“当代”视角要与“旅游”和“电子媒介”的应景考察相结合。安德明《以积极创新推动学术发展》认为,神话研究需与时俱进,通过“神话主义”的实践推进学术发展恰逢其时。施爱东《“神话主义”的应用与“中国民俗学派”的建设》认为,神话主义以当代文化为视角、为目的,将神话研究视野引向更广阔的现代神话传承语境是“中国民俗学派”的探索性成果。关于神话的当代实践问题在此后《民间文化论坛》不少期次都有讨论,如张多《宇宙科技、宇宙观与神话重述——从嫦娥奔月神话到探月科技传播》(2018.02)、杨杰宏《从改造到展演:神话主义视域下的东巴神话研究》(2020.05),徐金龙、刘建华《“神话主义”观照下古典神魔小说的动漫化传承发展——以〈封神演义〉动漫演绎为例》(2022.02)等,可以看作是该刊对神话当今文化实践与中国神话学发展前景的持续性关注。

综上所述,《民间文化论坛》创刊四十年来,针对中国神话的合理定位、文化价值、内容主题、形式结构、类型体系、理论方法等诸多方面都作出相应的研究或探索,为发掘包括神话在内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推进中国神话学学科建设发挥出平台与阵地作用。发表的神话研究成果不仅数量丰富,形式多样,而且研究视野不断拓展,研究质量不断提高,一直保持了持续不减的关注热度,体现出不忘办刊初心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心,也为今后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的全面深入研究捡石铺路,发挥出一个专业性刊物的应有担当。当然,本文作为神话研究专题的综合性分析,凭个人的主观经验判断和有限的篇幅试图对该刊创刊四十年关于神话研究令人瞩目的实绩做些评介,也只能算得上是管中窥豹,必会挂一漏万。但实践证明,只要积极关注包括神话在内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在神话研究中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正确认识神话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民族文化精神,就一定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出古老神话在新时代的应有作用。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民间文学神话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东方神话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民间文化元素在现代舞台美术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神话谢幕
“神话”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