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文的民间文艺思想研究

2022-11-03杨培源

民间文化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周文民间文艺民间文学

杨培源

周文与民间文艺的关系,在中国现代文学和民间文学学术史上都是一个鲜有提及的课题。一方面因为周文的成就主要在于小说创作,另一方面,延安时期的周文转向了报刊创办,负责报社工作、政府工作和党务工作。周文与民间文学的关系虽然相对隐匿,但依然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第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文是受鲁迅照拂成长起来的作家,他响应鲁迅的号召,搜集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歌民谣等。第二,周文的文学创作主要方向并非民间文艺,但是他对民歌民谣的改编、编辑,创造性地开拓了民间文艺的政治动员和文化教育功能。第三,周文关于歌谣改编的民间文学观,在丰富歌谣理论的同时,也体现出对文艺大众化理论的接受和运用。正因如此,有必要澄清和思考周文与民间文学之间的关系,已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梳理考订①有关周文民间文学的专门研究主要从两个方向展开:一是侧重于探究周文对民间文学搜集、整理、改编以及研究,可参见陈青生:《抗日战争初期周文对四川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上海鲁迅纪念馆编:《周文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姚枫:《民间文学开拓者的足迹——现代作家周文》,上海鲁迅纪念馆编:《周文研究论文集》;王颖超:《左翼作家语境下的民间文学研究——以周文为例》,《北京师范大学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论文集·文学卷》(下),内部资料,2007年。一是从革命史的角度,对周文在陕甘宁边区的民间文学活动展开研究,以刘锡诚为代表,参见刘锡诚:《周文与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运动——纪念周文百年诞辰》,上海鲁迅纪念馆编:《周文研究论文集》。。目前学界主要对周文的文学创作展开探讨,而民间文学研究方面有待深入。这一课题将为现代文学和民间文学的互动研究提供新的实证,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理解20世纪上半叶现代作家与民间文艺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

一、周文的生平及文化活动考述

中国学界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从事民间文艺研究的周文了解很有限。周文,原名何开荣,字何稻玉,笔名何谷天,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以“左联”作家的身份开始写作和新的生活。1933年由丁玲和叶以群介绍入党,并于当年与同在上海工作的“左联”成员郑玉墀结婚。②详见上海师大中文系鲁迅著作注释组:《访问郑育之同志——关于周文同志和三十年代左联活动的一些情况》,《新文学史料》,1978年第1期。周文除处理左联事务以外,还在各大刊物上发表作品,在上海文艺界颇有名气,与鲁迅保持着良好的师生关系。1933年在《文学》上发表成名作《雪地》,1934年任左联组织部长,与时任左联党团书记周扬,宣传部长胡风三人组成左联党组。1937年在成都领导和开展文艺界统战工作。1940年到延安工作,先后担任大众读物社、《晋绥日报》社、《晋绥大众报》社社长。

(一)上海时期:周文与鲁迅的交往

上海时期,周文先后将苏联法捷耶夫的《铁流》和绥拉菲莫维奇的《毁灭》改编,缩写成二三万字的通俗本小说,借鉴民间故事的形式表达原著的思想内容,在当时受到了人民大众的喜爱。周文在鲁迅的照拂下逐渐成长为优秀的左翼作家,1933年,左联常驻莫斯科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代表萧三经曹靖华介绍与鲁迅通信,鲁迅在给萧三的信中写道:“其中的森堡,端先,沙汀,金丁,天翼,起应,伯奇,何谷天,白薇,东方未明=茅盾,彭家煌(已病故),是我们这边的……《文艺》几乎都是有希望的青年作家。”①鲁迅:《致萧三》,《鲁迅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503页。可以看到,鲁迅对当时青年学者周文的关注,并在周文日后的文学创作道路上予以切中肯綮的指导。不仅如此,鲁迅还将周文的小说介绍到国外。1935年,周文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父子之间》,在鲁迅的支持下出版,此外,周文的两部短篇小说《雪地》《父子之间》分别在美国和日本发表。周文的处女作也是其成名作——短篇小说《雪地》,原名《冰天雪地》,以他在川康边地的军旅生活为题材,主要讲述了旧式军人不满上层军阀的欺压,拿起武器勇敢抗争的故事。②参见陈红旗:《现代性的风度:周文与川康边地忆叙》,《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8期。1933年,鲁迅收到周文的小说《雪地》,他肯定了小说的内容,然后将其转给茅盾,作品得以在《文学》第1卷第3号上发表,茅盾还写了评论文章《雪地的尾巴》。周文的文学创作以浓郁的乡土色彩、朴实细致的笔调、深刻的揭露、朴质的文风引起了当时文艺界的重视,鲁迅先后将《雪地》和《父子之间》分别选入了英译本《草鞋脚》以及日本《改造》月刊“中国杰作小说”。1934年茅盾和鲁迅在给伊罗生的书信中,热情地推荐了周文等人,“由一九三〇至今的左翼文学作品,我们也以为应该多介绍些新进作家;如何谷天的《雪地》……”③《茅盾、鲁迅致伊罗生的书信(七封)》,鲁迅、茅盾:《草鞋脚》,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583页。1936年6月,日本的山本实彦希望可以发表中国青年作家作品,为此鲁迅选出十篇中国青年作家的短篇小说发表在《改造》月刊第9期上,其中就有周文的作品《父子之间》。由此开始,周文进入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文学史。

还有在当时影响较大的“盘肠大战”事件④参见刘东方、解文静:《鲁迅与“盘肠大战”——兼及鲁迅对周文创作的影响》,《鲁迅研究月刊》,2012年第12期;廖久明:《“盘肠大战”论争中茅盾与郭沫若》,《新文学史料》,2017年第4期;廖久明:《从“盘肠大战”论争看编排问题》,《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8年第3期;。1935年,当时《文学》杂志社编辑傅东华认为《山坡上》写得并不真实,未征得周文同意,擅自删掉和修改了小说中相关的情节内容,引发了周文的抗议;由此引起一场文艺界关于删文事件即所谓“盘肠大战”的争论。鲁迅亲自过问了此事,邀请胡风、周文二人共同探讨了“盘肠大战”的合理性,肯定了周文的创作。可见,鲁迅十分注重对青年学者的培养,关心后辈作家的成长,他诚恳地劝勉周文。他认为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不断的,坚韧做去的工作,鼓励周文立刻拿起笔来继续战斗。⑤参见周文:《鲁迅先生是并没有死的》,《周文文集》第3卷,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年,第119页。周文深受触动,“盘肠大战”至此打住。1936年春,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鲁迅时,提到“包括诗人和戏剧作家在内,最优秀的左翼作家有哪些?”⑥安危译:《埃德加·斯诺采访鲁迅的问题单》,《新文学史料》,1987年第3期。当时,鲁迅提到了茅盾、叶紫、艾芜、沙汀、周文、柔石、郭沫若等人。①参见《周文年表》,《周文文集》第4卷,第371页。由此可见,鲁迅对周文文学作品的青睐和认可,周文的文学创作更是在1936年进入了一个高潮期,同年出版了小说集《多产集》。

在鲁迅的教育和引导之下,周文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作家,也正因为如此,他十分敬重和崇拜鲁迅。从上海到成都,从延安到晋绥边区,在鲁迅的每一个纪念日里,周文都写有纪念文章。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正式提出了“文艺大众化”,知识分子在文学上找到了调整自己与民众关系的方向,当时的左翼作家呼吁新文学的发展应该向“大众化”的方向发展,与当时的知识分子一样,鲁迅倡导“文艺大众化”的目的在于对民众进行阶级意识的思想启蒙,赋予民众文化的权力。②参见张霖:《赵树理与通俗文艺改造运动:1930—1955》,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19—20页。周文以鲁迅提出的“文艺大众化”作为一生的志业,在工作中继承并发扬“文艺大众化”,为日后新中国的文艺事业做出了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周文践行了鲁迅的文艺大众化主张,同时也是当时鲁迅指导的学生中最为执着的一位。在周文最重要的三个历史时期,他始终坚持着人生导师的教诲,为实现文艺大众化而不懈努力,从左联时期在上海改编《毁灭》到成都搜集民间文学,再到延安创办陕甘宁边区《边区群众报》,文艺大众化的文学观念一直贯穿于他在各历史时期的文学活动和社会活动。更为重要的是,鲁迅从根本上影响了周文的文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在周文纪念鲁迅的文章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导师的眷念之情。

(二)成都时期:四川民间文学的搜集与整理

鲁迅与周文都是民间文艺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1913年,鲁迅在《教育部编纂处月刊》第一卷第一册上发表了《儗播布美术意见书》写道:“当立国民文术研究会,以理各地歌谣,俚谚,传说,童话等;详其意谊,辨其特性,又发挥而光大之,并以辅翼教育”③鲁迅:《儗播布美术意见书》,《鲁迅全集》第8卷,第54页。,之后的歌谣学运动亦沿着这一方向发展。周文与鲁迅相识三年,交往甚密,受到鲁迅民间文艺观念的影响亦在情理之中。抗日战争时期,周文一直秉承着劳动人民创造文化的文艺大众化思想,自觉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搜集和整理民间文艺。事实上,鲁迅对民间文艺的重视和研究,确实对周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间接影响了周文创办报刊的理念。尤其是周文在主办《边区群众报》时期,他将文艺大众化思想融入其中,主张充分利用黄土高原上多姿多彩的民间文艺形式来丰富报纸的内容。边区群众爱看报纸上的民间文艺内容,他就在通讯员运动中,鼓励和积极组织通讯员搜集民歌民谣、民间故事,补充和完善有关民间文艺的内容。④参见周文:《开展通讯员运动》,《周文文集》第3卷,第389页。

周文搜集民间文艺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鲁迅的启发和引导,他试图通过研究民间文艺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同时兼顾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抗日战争爆发后,周文回到四川,领导成都文艺界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成都时期,他四处搜集四川的歌、谣、谚、谜语、拗口语(绕口令)、结口联、江湖言子(行帮语)和民间传说。周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以民歌民谣为主的民间文艺形式。1938年,周文从《四川民间文学》辑录整理出《四川民歌》,并为之作序。在序文中,周文认为“歌谣是民间的心声的自然流露,是不消说的。因为它是来得非常自然,所以每首歌词都无拘束地形成一种自然的格调。它是以内容为主,在形式上是比较随便的。”⑤周文:《改编民歌的一点意见——〈四川民歌〉序二》,《周文文集》第2卷,第431页。

鲁迅认为民间文学中有着鲜明的阶级属性,他在《伪自由书》里的一篇题为《“人话”》的文章中,以浙西一则民间笑话为例,深刻地剖析出当时隐藏在民间文艺中的阶级性。“是大热天的正午,一个农妇做事做得正苦,忽而叹道:‘皇后娘娘真不知道多么快活。这时还不是在床上睡午觉,醒过来的时候,就叫道:太监,拿个柿饼来!’”①鲁迅:《“人话”》,《鲁迅全集》第5卷,第80页。鲁迅认为在人民大众中是不会有这样的笑话,因为劳动人民不会这样说,即使这么说,也不会当作笑话来说。鲁迅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分析这则“笑话”并非来自民间的人民大众,恰恰相反,它是统治者在嘲讽劳动人民。无独有偶,周文在整理研究四川民间故事的过程中,搜集到一些关于张官甫的民间故事,同样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张官甫故事的主题分化为两大类,一是真正出自民间的张官甫故事,主要内容是反抗等级制度,揭露上流社会的虚伪,甚至于表现出对统治阶级的仇恨。一是被统治阶级篡改过的张官甫故事,这类故事里的张官甫已不具有反抗精神,反而成为统治阶级的帮凶。周文通过对张官甫民间故事的研究,隐约地觉察到民间文学中隐藏着的阶级斗争内容。周文既发现了民间文学的文化功能,也意识到民间文学隐藏的阶级斗争功能。当统治者利用民间文艺来压制民众的反抗意识时,民众也会运用民间文艺这个犀利的武器,和统治者或受统治阶级教养的人进行斗争。他们对现行时政高度关注,非常敏感,彰善瘅恶,持之如秤,毫厘不爽。在一定意义上,周文揭示出了民间文学所隐藏的阶级对立关系。

(三)延安时期:人民大众与民间文艺的互动关系

抗战时期,是周文革命生涯的最后一个高峰。1940年,周文到达了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希望周文可以办一个出版社,为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办报纸,以提高边区干部和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1940年3月初,在毛泽东的建议下,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抽调周文创办大众读物社,任命周文为社长,3月12日大众读物社正式成立。3月25日,在陕甘宁边区《边区群众报》正式创刊。由此开始,周文进入中国现代革命史。

周文是陕甘宁边区文化界倡导民间文学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②刘锡诚:《周文与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运动——纪念周文百年诞辰》,上海鲁迅纪念馆编:《周文研究论文集》,第247页。在中国共产党的有力支持下,周文将毕生所学广泛实践应用,在延安、晋绥地区创办《边区群众报》《大众文艺》《大众习作》时开辟民间文艺专栏,利用民间文学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以调动他们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周文自觉地继承和实践鲁迅文艺大众化思想,并将其贯彻到《边区群众报》创办过程。与此同时,他在文学创作和动员民众时,十分擅长利用民间文艺的长处,积极推进文艺大众化的实践。周文利用陕北地区的说书、快板等民间文艺形式充实新闻评论形式。当时的知识分子也十分看重民间说书,胡绩伟曾创作《英雄会》,其中的唱词经过民间说书艺人和群众的传唱,使英雄大会的情况和精神迅速而广泛地传遍边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柯蓝运用陕北民间艺术形式创作的《乌鸦告状》和《抗日英雄洋铁桶》,在报纸上进行长篇连载后,经由民间说书艺人的传唱成为边区家喻户晓的故事,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达到改造民间社会的目的。正是由于知识分子与民间艺人的合作,有力地推动了文艺大众化运动,当时的作家文学创作也会采用具有陕北说书体形式的标题,如《反对内战三字经》《英雄要干英雄事 好时机要立好功劳》等作品在组织和鼓动人民大众积极抗战的同时,提高了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充分展现了民间文艺和作家文学之间的互动。

民歌民谣在表现群众的思想情感时,体现出一定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周文在重视民歌民谣内容的同时,注重利用民歌民谣短小精悍的形式和易于流传的特点。周文鼓励通讯员大量搜集并学取其中精彩的语言,和最富有人情味的美妙的表现法,加以适当的改造,以此达到满足老百姓文化需求的目的。①参见周文:《大众化的写作问题》,《周文文集》第3卷,第378—379页。周文创造性地利用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民歌、信天游、谚语等民间文艺形式,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政治水平,推动了文艺大众化运动。抗战时期民众所处的文化环境具有复杂性,一只脚踏在旧文化,另一只脚还未迈进新文化,所以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形式宣传革命,并经过民间文艺的再加工和创造,间接推动了民间文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周文从《大众习作》创刊号起,每期都会写具有指导性的文章,如《谈谈民歌》,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如何展开民间文学的搜集工作。在征稿内容方面,设有民间文学的专栏,对于陕北民歌、地方戏、民间故事、小调,无论新编的,旧有的,都一律欢迎。陕甘宁地区特有的文化形态,信天游、民歌、秧歌、腰鼓、陕北说书、小曲等民间文艺形式,丰富了《边区群众报》的版面,尤其是“大众文艺”栏目,刊载了大量的民歌民谣、民间故事、谜语、木刻等民间文艺作品,受到了基层群众的喜爱和边区领导的肯定。1946年,《边区群众报》成立六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西北局书记习仲勋撰写了《庆贺〈边区群众报〉六周年》:“它不但容易读容易懂,并且说出了边区群众要说的话,讲出了边区群众要知道的事情,这就是为群众服务,当得起‘群众报’这个光荣的称号。”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习仲勋文集》上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第45页。

二、周文对民间文艺形式的挪用

周文的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30年代。他自觉地搜集整理和改编研究民间文学,体现出强烈的民间立场和民间精神。鲁迅变革歌谣形式,将其纳入到诗歌的创作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言词争执歌》《南京民谣》《好东西歌》《公民科歌》等,体现了鲁迅试图打破旧形式,创造出新风格的努力,消弭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界限,更好地为文艺大众化服务。不同于鲁迅从民间歌谣中汲取养料、创新歌谣诗体的形式,周文并非是为了利用歌谣揶揄、调侃、戏谑的功用,而是通过民歌民谣了解民众思想的同时,改编民歌民谣鼓舞人心和唤醒民众的抗争意识。“鲁迅先生并不因为当时政治的压迫便取消了大众化工作,而是最积极的提倡和实践大众化工作。”③周文:《鲁迅先生与文艺大众化》,《周文文集》第3卷,第363页。在鲁迅的影响下,周文与民间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上海、成都、延安等地致力于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他认为,进行关于民歌的工作,为了急切的需要,民歌改编也是办法之一。就如农民改编自己的歌谣那样,把原有的歌词留着有用的部分,加进自己想加的部分。④参见周文:《改编民歌的一点意见——〈四川民歌〉序二》,《周文文集》第2卷,第431页。一言以蔽之,周文改编民歌的深层用意是让改编后的民歌再次回到民间去,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民众的积极性。

周文在成都搜集民间文学,一是为实现文艺大众化;二是利用民间文艺为抗战服务。这与歌谣的实用价值有关,他十分了解民歌、民谣、民间故事等民间文艺形式上的特点。在对四川民间文学搜集整理过程中侧重于歌谣,这是因为歌谣短小精悍,便于传唱,传播范围广,流变性强,易于改编,可以满足抗日战争的需要,突出表现民族矛盾与抗战现实。民歌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周文选取内容积极向上的民歌加以改编。以1928年9月20日刊载于《文艺后防》第8期上的秧歌为例:

在对民间文学功能与价值的理解和认识上,周文认为民间文学是人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1938年,周文发现成都流行的有些唱本内容有思想问题,及时揭露了汉奸文化侵蚀大众文艺的行径,并撰文展开批判,引起人们的警惕,如《唱本·地方文学的革新》《旧形式的艺术创造》《改编民歌的一点意见》《搜集民间故事》《再谈搜集民间故事》等。周文在搜集整理四川民间文学的同时,融入抗日救亡的思想内容,最有影响的就是莲花落词《打鬼子》。1930年代初,由于民族救亡形式的日益紧迫,用“旧形式”制作的抗战文艺对民众的影响力和宣传的有效性取得了直线上升的势头。②张霖:《赵树理与通俗文艺改造运动:1930—1955》,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32页。周文顺应战时文艺的需要,借鉴民间文艺的形式和内容,改编创作了一些民间文学作品,开展抗日救国的文化宣传工作。事实上,在1930年至1932年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关于文艺大众化论争中,知识分子早已经开始思考对“旧形式”的利用。鲁迅在《论“旧形式的采用”》一文中,主张新形式必须以旧形式为基础,对其增加、删除。周文承继了这一主张并有所发展,提出了更为辩证的观点,“形式内容都兼顾,应该提出‘地方文学的革新’这口号来代替。因为它使我们一眼就看得出来,它不仅包含形式问题,同时也包含了内容的问题的。”③周文:《唱本·地方文学的革新》,《周文文集》第3卷,第228—229页。周文的阐释兼顾民间文艺形式和内容,并需对其进行长期的改造。诚如姚枫所言,“三四十年代的革命作家周文,开拓了我国民间文学工作……在我国民间文学研究史上留下了一笔财富。”④参见姚枫:《民间文学开拓者的足迹——现代作家周文》,上海鲁迅纪念馆编:《周文研究论文集》,第246页。

三、周文对民间文艺理论的研究与实践

周文是20世30年代作家中较早开始民间文学研究的作家之一。“文艺大众化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知识分子与民众在文化取向上的矛盾”①张霖:《赵树理与通俗文艺改造运动:1930—1955》,第27页。,周文对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深层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在改编民歌民谣方面,周文表现出超越前人的文学观,他认为作家在研究民歌民谣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学理论改编民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民歌的质地,而且能够丰富作家的文学创作。作家扎根于民间文艺,深受民间血液的滋养,可以利用民间文艺创造出新的文学艺术形式。更为重要的是,他认为对民间文艺利用不是一时的简单改编,而是借此以深化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互动。

首先,对于民间文学基本特征的理解。周文在搜集民间文学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民歌民谣的整理和研究。在四川成都开展的民歌搜集活动,使得周文对民间文学的认识更加深入,尤其是对民间文学基本特征的理解。1938年9月,他首次按照民歌、民谣、秧歌、情歌、儿歌的分类,将搜集到的当地民歌编辑成了《四川民歌》并寄给了茅盾。在《改编民歌的一点意见——〈四川民歌〉序二》中对民间歌谣的变异性作出较为深刻的阐释。歌谣在不同地域流传的过程中,会被糅入不同的地域文化因子,即使在同一地域传播也会发生变化。周文将民间文学的变异性生动形象地理解为“民众对于自己的歌谣,是也有时不免要‘利用’一下,或者‘改革’一下的”②周文:《改编民歌的一点意见——〈四川民歌〉序二》,《周文文集》第2卷,第431页。,这为其民歌改编提供了理论依据,民歌民谣的改编是民间文学变异性的具体实践。这时的周文对民间文学基本特征的认识还较为片面,只关注到了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延安时期,周文对民间文学基本特征的理解和研究更加深入。在1940年先后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民间故事的文章,如《搜集民间故事》《再谈搜集民间故事》《谈谈民歌》等,值得一提的是,周文在《谈谈民歌》中概括出了民间文学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民歌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一首好的民歌必然是经过多次的修改才趋于成熟的。③周文:《谈谈民歌》,《周文文集》第3卷,第361页。

其次,对于民间文艺的形式挪用。周文借鉴并继承民间文艺的形式服务于现实需要,他认为“真正的刚健,新鲜的文艺,只有从这蜕化中才能健全的生长起来。它将来所蜕化出来的,已经不是原来的旧的,而是新的另一种东西了。”④周文:《谈目前通俗文学的重要》,《周文文集》第3卷,第197页。周文在这里所说的“旧的”形式,指的是民歌、民谣、民间故事、唱词(包括大鼓、金钱板、道情、唱本)等。在强调作家对民间文艺形式借鉴和挪用的同时,周文也注意到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之间的互动。1938年,他在《搜集民间故事》一文中指出:“一个从事文艺工作的人,要真正写出一部伟大作品,搜集民间故事,是一条重要的道路。”⑤周文:《搜集民间故事》,《周文文集》第3卷,第344页。可见,周文已经意识到,一个成熟的作家不能切断与民间文艺的联系。他在《搜集民间故事》一文中表达了民间故事对作家文学的启发。《水浒传》是由明代施耐庵搜集、整理民间流传的故事写定而成的。⑥同上。1942年周文参加晋西北的文化教育工作,《晋绥日报》报道了作家周文同志由延安到晋西北⑦《抗战日报》1942年9月15日,第2版。,他先后担任《晋绥大众报》《抗战日报》等主要报刊的负责人,在领导晋西北的新闻工作期间,他主张借鉴挪用民间文艺进行新闻写作。无论是《边区群众报》,还是《晋绥大众报》《抗战日报》,他要求所刊发文章须充分借鉴民歌民谣、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来组织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当时,解放区借鉴民间文学的形式最成功的就是《吕梁英雄传》。1946年6月28日,周文在《晋绥日报》上发表的《吕梁英雄传序》一文中写道:“作者并不是写的哪一个分区的,而是把各个地区的故事和人物加以综合。因此它对边区的每一个读者都显得很亲切。”①周文:《吕梁英雄传序》,《抗战日报》1946年6月28日,第4版。在晋绥边区工作期间,周文像当年鲁迅培养自己那样,培养了一大批大众化文艺新兵,尤其是马烽和西戎两位作家创作的《吕梁英雄传》,就是在周文的指导下一举成名的。对此,马烽和西戎在相关资料中亦有所回忆,《晋绥大众报》上要介绍民兵英雄们对敌斗争的事迹,编委会决定由我俩排选一些比较典型的材料,编成连载故事。②参见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的写作经过》,《晋阳学刊》,1980年第1期。

最后,对于民间文艺生成机制的探索。周文的民间文艺思想中,既重视民间文艺的形式,也强调民间文艺的人民性,认为文艺形式与思想内容并重。在搜集民间流传的故事时,要用批判的眼光,辨别出真正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传说,以满足广大老百姓的文化需求。③参见周文:《再谈搜集民间故事》,《周文文集》第3卷,第346页。周文站在民众立场上深入研究民间文艺,强调民间文艺的真实性和人民性。更为重要的是,周文意识到了民间文艺背后的隐形权利,认为民间文艺的人民性必须服务于现实的需要。“在旧形式当中,散文的形式,我们觉得民间故事的优点要比较的多些,因为它没有呆板的句法和韵脚的限制,用语单纯、明快,多有精炼、警辟、刚健、清新的作品。”④周文:《大众化的写作问题》,《周文文集》第3卷,第379页。在韵文形式当中,民歌民谣和群众关系最密切,民歌民谣,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要了解民众当中有些甚么情况,要了解民众在想些甚么,搜集民歌来研究,是一个顶重要的办法。”⑤周文:《谈谈民歌》,《周文文集》第3卷,第362页。当时政治革命的发展迫切需要广大民众的参与,因此动员和组织民众参与革命,必须使用他们所熟悉的民间文艺来表达启蒙思想。

结 语

周文的民间文艺研究是其文学思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不仅表现在周文一个人身上,而且也是当时中国现代作家的普遍特征。⑥参见高有鹏:《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页。中国民间文学为现代知识分子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他们对民间文艺的研究和文艺大众化的追求,说到底是其民众立场在文学上的反映。周文的学术历程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互动发展的一个缩影,从自由知识分子向革命党人转换,是五四以后许多知识分子的选择。梳理和总结周文在现代文学史和革命史中的历史定位,不仅完善了现代民间文艺学史的内容,而且对中国民间文学未来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周文民间文艺民间文学
郑一民新作《河北民间文艺史》研讨会在京召开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周文疲弊与诸子起源——论牟宗三的诸子起源说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市场与权力:“民间文艺”批判
浅谈高中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
“感党恩爱核心 喜迎十九大”全区民间文艺汇演
论民间文学的时间存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