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双语教学研究
2022-11-03申欣
申 欣
(山西晋中理工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国际法律形式的复杂多变对法学教育尤其是国际法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大双语教育的力度无疑是这些教育新要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不少高校的国际法双语教学,仅停留在提高国际法教学英语适用比例上,未能对双语教学存在难点的内因加以分析探讨。笔者在山西晋中理工学院从事多年国际法课程的双语教学,在总结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国际法双语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探讨并提出一些有可能复制并推广的解决方案。
一、国际法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与学生水平不匹配
目前,开设国际法的各高校,多要求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第一种是选用原版英文教材,授课也以全英文的方式进行,最后用英文考核。这种模式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极高,学生需要对英语教材有深入的学习,同时英语听力水平需要支撑课堂大量的英文讲授。部分学校还需要学生用英文进行法庭模拟,这就又对学生的英语口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第二种是使用中英双语教材,中英双语混合授课,中英文双语考核。第三种是使用中文教材,中英双语混合授课,中英文双语考核。基于对地方高校学生英语水平的调研,我们发现后两种模式相对来说理解和考核的难度也比较大,这就导致了最后考核中可能会出现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对课程评价不高的情况。且这些模式,很可能会变成教师的中英文翻译独角戏,英文水平不高的同学,只关注中文的部分,完全忽略英文部分的学习。而且必然会用双倍的时间讲述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固定教学时间内的教学进度。因此,如何使教学模式在适合学生水平的基础上完成双语教学是所有学校和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教师双语水平与教学要求不匹配
双语教学是使用外语与中文共同讲授专业知识,以期学生能运用外语语言文字,解决国际法学专业性问题。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应用在国际法的双语教学当中。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自身的水平与能力极大地影响着国际法双语教学的效果。任课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国际法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还要了解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历史法律沿革,并能将这些知识用流利的英语口语输出。在课堂中不但能指出国际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更要讲清楚为什么,从而帮助学生捋清思路,加深记忆。而目前从事国际法双语教学的教师很多没有英美国家的法学留学背景,口语表达和写作都很难达到标准地道的要求。学校又不能提供足够的英语教学培训,使这部分教师的双语教学随意性较大。双语师资力量的培养迫在眉睫。
(三)学生英语水平与学习要求不匹配
我国不同地区的英语教学水平有极大差异。以山西晋中理工学院法学系学生为例,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由于学习英语课程较早、学习强度更大、学生和家长都更为注重英语学习、可接触的原版英文资源较多等原因,各项英语能力比来自其他地区的学生要高出许多。这就使双语课程在设计课程和选择教材时极难平衡。部分同学甚至不希望开设双语课程,担心自己的英语水平不足以支撑课程学习和考核,影响到最后的毕业。而部分英语基础较好的同学则希望减少法律英语普及的内容,增加学术内容的英语讲授,并加大英语考核比例。授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需要考虑如何平衡不同英语水平学生学习的需求,以及根据课堂反馈及时调整英语教学比例和内容。这种难以避免的差异,使得一些对学生英语水平要求较高的案例研读或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课堂活动很难开展。
(四)学生学习兴趣与期望不匹配
依照英美法系的传统,为了显示法律语言的权威性,大量的法律英文文献沿用了古英语和中世纪英语词语。这些词语已经很少出现在现代英语中,导致学生可能英语水平很高,却仍然读不懂国际法英文文献。另外在国际法用语中,存在许多生僻的词汇,这些词汇是学生学习普通英语时接触不到的。这些词汇都有其特殊的含义或者特定的使用范围,不能随意替换。还有一些词汇在普通英语中的意思和国际法中的意思完全不同,如果按照普通英语的意思理解,会造成理解的偏差。在不少国内本科院校并未开设法律英语相关课程的情况下,学生因为缺乏相应的基础,会出现阅读或者听课上的困难,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法律的职业细分领域正在逐步发展,国际法相关的法律工作岗位明显少于民法、刑法相关的工作岗位,这就使得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不想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国际法上。国际形式的瞬息万变使得国际法规则体系变化较大,教材编写的滞后性以及教学中时事热点无法及时与国际法内容相关联,都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课程考核体系与双语教学目标不匹配
国际法双语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能够掌握国际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能够分析国际法的经典案例;融会贯通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关系。而要判定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就需要合理的双语教学课程考核体系来检验。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一般以期末纸质考试为主,实践性不足,导致学生多抱着平时不学,考前突击死记硬背也能过关的心态。对于所学知识点,不能扎实理解,难以符合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要特征、强调学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这样的考核结果无法真实验证国际法双语教学改革的效果是否符合预期。
二、着力提升国际法双语教学效果
(一)选取更适合学生的国际法双语教学模式
选择国际法双语教学模式时,应充分考虑院校双语教学师资水平以及学生英语水平。以山西晋中理工学院法学专业为例,学生英语水平较低,尤其是听力和口语较为薄弱。分析了学生的英语成绩后,我们的国际法教学模式选择采用中文教材,英文资料补充教学的授课形式,双语授课,最后双语考核。比较其他模式,这种选择可能没有那么的“国际化”,但是更能降低学生的抵触心理,使他们更容易掌握教学内容。
在英语讲授所占比例的安排上,我们没有一开始就追求全英文教学,而是在参考学生英语水平和先修课成绩的基础上,针对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英文部分,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每一节课都稍微增加一点难度。如教学开始的两周为过渡模式,只加入较少的英文讲授,大约30%左右,让学生逐渐接受双语授课。同时加入文化认知课外阅读补充,提高学生英文法条的阅读能力,并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做调整。两周后调整到巩固模式,英文比例增加到50%-60%,强化学生的国际文化认知,开始锻炼学生法条英文口语表达能力,增加小组英文口语表述环节。课程进度达到60%之后,再逐渐转为提升模式,英文比例提高到70%,引入文化多元主义,进一步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加入英文对抗式实训环节,保证教师教学的进度与学生掌握的进度不脱节。
表1 双语教学模式表
(二)帮助国际法双语教师增强业务能力
从各地方高校的现状看,双语教师的培训仍然缺乏系统性。所以,如何培养理论素养高、专业技术强的教师,是开设双语课程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各地方高校应在遵循教育部双语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起体系化、结构化的双语教师培训系统,为一线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运用“老带新、点带面、赛带练”的方式,聘请相关学科的外籍老师来校授课,由年轻教师担任助教,边教边学;或者资助青年教师到国外名校进修,再将进修经验传递给更多的同事;同时,通过参加双语教学竞赛,以赛代练,并辅助以专家听课评课、教学团队研讨等方式,充分总结双语教学的经验和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三)实施小班教学整体解决方案
考虑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相差较大的情况,我们设计了小班教学整体解决方案。新生入校后,进行英语水平和专业认知水平测试,按照分数排序,分为20人、30人的小班。每个班学生确保其英语和专业知识认知水平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之内。课程进行中,有效开展个别指导、共性问题突破、专业英语进阶辅导等多项教学实践活动,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教学质量。
(四)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由于语言的差异性,双语教学活动与传统教学相比,难度更大。高校常用的教学模式一般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要跟着老师的思路按部就班记忆知识就可以,致使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懒于思考,怠于发言。想要增加学生在课堂的活力,这种常用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合适。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思考如何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意识,从而建立新的实践型教学模式,学生从以往被动接受的角色变成整个课程的推动者,任课教师则由课堂的主导者变为课堂的协助引导人。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将国际法基础内容和英语基础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国际法课程教学过程。授课内容精选正在发生与发展的国际法案例,并结合国际经典案例联动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并预测案例走向及结果。充分展示国际法学界对该案例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比较不同流派国际法学家观点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国际法对于国家的影响,乃至对我们个人生活的影响。让学生明白国际法不仅是书本知识,而且与我们每个人未来息息相关。同时,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请学生着重讲解与我国相关的国际法事件,引导学生用多种视角和不同层次的知识与法律分析,排除国际环境的复杂性所带来的干扰信息,直指问题核心。
其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针对课程特点,重点采用案例教学法。比如在讲授“联合国及其法律制度”时,可以结合美国表示“支持台湾有意义地参与联合国系统”这个实例,通过提问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台湾参与联合国”话题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的原因—是否必须主权国家才可以加入联合国—台湾在国际上的地位如何—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不能加入一个主权国家才能加入的国际组织。在这种提问和思考中,不但使学生深入理解国际法中原则规则的构成和大国博弈对国际法发展趋势的影响,更为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完善国际法双语教学课程考核体系
充分听取学生意见,采用多样化的考察方式,如将课堂发言、小组展示、英文读书笔记、模拟法庭等有机结合,扩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比重(调整至60%),改变仅仅靠最终笔试成绩评定的方式。对学生的成绩按模块化、多角度的综合考察方式进行比例加总。这样不但能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学生的阶段学习成效,为教师分析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提供了依据。
表2 课程考察成绩分配比例
同时,由二级学院制定多维度的教学质量评估标准,从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流程的合理性、管理手段的先进性、考核标准的多样性等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随着双语课程成熟度的提高,考核要求也可逐步提高,如设置课程的360度考评等,逐步形成有内容、有奖惩、有梯次的考核评估体系,实现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国际法可以使学生更加明确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将来肩负起国家法治建设的历史使命和维护安定秩序的社会责任。但如何使这门课程既符合开展双语教学的初衷,又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可以快速运用到实践中,并不是一个容易的问题。我们教师只有本着教学育人的目标,深入钻研,才能为学生建立坚实牢固的知识体系,才能促进国际法双语教学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