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带全”的初中体育实践探索
2022-11-03刘立贤
刘立贤
(大连市第三十九中学,辽宁 大连 116001)
体育作为“五育”并举的前提,具有养德、益智、尚美、勤劳的育人作用。我们在构建“五育”融合育人模式的进程中,开展“以体带全”体育实践探索,以此作为深化“五育”并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力点和突破口。
一、在体育课程中发现“五育”,形成多学科渗透
体育课程包含丰富的“五育”要素,“以体带全”表现为体育学科向多学科渗透,用体育带动全学科的融合发展。我们引领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中深度挖掘德、智、体、美、劳“五育”元素,明确体育课程在“五育”融合育人模式中的独立地位及交叉关系,为多学科渗透找准方向和切入点。
体育的德育,可直接称之为“体育品德”。依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方面:体育精神包括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等;体育道德包括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正义等;体育品格包括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1]。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师反映,学校运动队的学生特别有礼貌,乐于助人,性格开朗,这些表现与他们在体育训练中所受到的品德熏陶有着密切联系。
体育的智育是无处不在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方面都需要掌握相应的知识,形成一定技能,每一项都离不开智力的参与,也都对智力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棒垒球校本课所运用的数学知识、拔河比赛所借用的物理知识、运动会所调动的古诗词积累、长跑比赛所强化的历史知识等都十分巧妙而自然地形成多学科渗透和互促。
体育的美育呈现更加直观的互融共生样态。运动本身就充满美感,健美的体魄、运动的姿态、得体的装束、和谐的乐曲……无不洋溢着美的气息。在体育文化节和广播操比赛中,师生们不仅展示运动能力,还创排队列变化、创编啦啦队舞蹈、自创运动乐曲等,促进体育与美育充分融合。
体育的劳育主要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和效率观念。我校体育教师将运动器械的收集整理、搬运清洁、维修养护,以及运动赛事的组织、开展等项目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讲解说明、示范操作、学习程序,指导学生掌握劳动技能。教师编写操作手册和评价量表,记录评价学生劳动教育活动情况,并将其纳入综合素质档案,作为学生学年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
二、在“五育”并举中认识体育,实现多形态结合
“五育”皆有体育,皆离不开体育,“以体带全”体现为体育与学校工作的多形态结合,用体育带动学校工作的融合推进。
1.梳理学科教学中的体育要素,强化学科结合意识
梳理学科教学中的“五育”要素,既有利于学科教学完成好各自教学任务,也便于突破学科限定,关注交叉地带,形成学科结合、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我们引领全体教师梳理学科教学中的体育要素,这一过程带来很多教学与评价策略的启发。例如,语文、英语学科的读写素材就与体育密不可分,体育人物评传是阅读文本的选材之一,鲁迅先生的杂文《最先与最后》是典型篇目;物理、数学学科的动力学知识及其计算方法,能够直接解决体育训练的难点问题,提高训练效果;化学与物质相关的知识又为学生养护体育器械提供方法和依据;生物学科肌肉群的相关知识能够进一步增强体育训练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地理学科地域差异与体育项目及其开展状况的联系等,无不呈现出“五育”交融的特点与风貌。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学习者能够综合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合理地组织、调动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与能力,高质量地应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中的复杂问题情境,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甚至融会贯通。”[2]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梳理体育要素,强化学科结合意识,就会更有意识地从现实体育生活中选择情境作为教学载体。苏炳添、傅园慧等运动员的经历都是学科教学最真实的问题情境。取之不尽的实际素材能促进体育教学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帮助学生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从做题走向做人与做事。
2.开发融合性体育校本课程,凸显学科结合形态
各学科课本内容选材已经体现出“五育”并举的价值取向,教师利用教材进行的“五育”融合往往表现为渗透性结合,我们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融合性体育校本课程,使学科结合形态进一步显性化,打通学科壁垒,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课程及实施中,真正实现“五育”融合育人,更好落实立德树人要求。体育教师结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身体健康”的部分教学目标与语文教师共同开发“身体语言的表达与解读”校本课,作为小初衔接的融合性课程,在室内体育课的时段实施。课程中“塑造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的学习目标表述为“保持良好的身体姿态。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初步了解不同的身体姿态所代表礼仪的内涵,并保持良好的身体姿态。如区别不同身体姿态所表达的尊重、谦虚、亲近、傲慢、粗野等含义”[3],这与语文课本中很多人物动作描写的解读隔行不隔山。促进学生能够领略异曲同工之妙,收获一举多得之益。
体育教师还与音乐教师共同开发健美操校本课程,与音乐学科的舞蹈动作、乐曲欣赏等关键要素融合。跨界思维与资源大大地激发出师生们的创新活力,提高了健美操课程的品质,促成学生在多次健美操比赛中夺得佳绩。
3.突出文化育人的体育价值,放大活动融合优势
学校各种大型活动都离不开体育教师的参与。体育教师对参与工作的认识往往停留在组织纪律、维护秩序和保证安全这一层面,对其中的体育价值往往认识不深。教育无处不在,体育也不例外。例如,值周工作的意义之一在于督促鞭策学生遵规守纪,值周队离不开体育教师,不只是因为体育教师多是男性,具有天然的威严感,更是因为体育教师本身就是讲究规则意识、崇尚公平正义的典范,体育教师在值周工作中的褒贬评判就是在示范自律、文明、诚信等价值观念。
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及活动方案时,我们有意识地吸纳各部门、各学科教师参与讨论,大家在提出意见、贡献智慧的同时也强化责任担当与参与共建意识。在学校举办“百年芳华路,砥砺初心行”庆祝活动中,体育教师帮助班级进行队列设计,为班级朗诵词提供百年历程中体育事业成就的素材,强化学生的站姿坐姿及规则意识、自律能力,从而彰显体育育人价值。墙报是校园文化的显性载体,我们会定期安排体育专题,展示的内容既有为国争光的健儿,也有为学校、班级添彩的小雏鹰。有的体育特长生在其他课程的学业表现中深感自卑,而校园墙报上的赞许为他带来了更持久的激励。“五育”并举的文化氛围就似一缕缕阳光,让每一名学生在校园中都常常发光出彩,常常被瞩目被欣赏。
三、在“三教合一”中推动体育,促进多路径实施
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具有丰富的体育课程元素。我们在各类教育主体之间搭建共育平台,构建“三教合一”的大体育形式,使其成为学校“五育”融合育人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1.强化学校体育,提升教学活动质量
在“三教合一”的大体育形式构建中,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始终是核心。提升学校体育质量,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我们将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全育人”要求也用于体育课堂教学及各项活动的落实中。“全员育人”表现在各学科教师在本学科教学中挖掘体育元素,即使是保洁师傅也要提高对本职工作的认识,明确日常保洁就是为学生身心健康、安全卫生负责的责任感。“全程育人”体现为体育课堂教学和各项活动的全过程,通过调整课堂教学设计的时间分配,消除“放羊”时段,强化教学及活动的全程管理力度;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学生全员、全程有质量地锻炼,达成预设的训练强度。“全方位育人”要以学校为主动实施者,开发利用社会体育资源,影响带动家庭体育活动,构建立体化体育格局。
2.主动调查分析,转化社会教育资源
针对学生在校外参加体育项目的情况,体育教师对此进行了主动调查,包括项目类别、训练目标、每周训练时间、已训练时长、目前水平、未来打算等,见表1。
表1 学生校外体育、美育课程调查表
我们将了解到的学情作为校内体育课程实施的重要信息,筛选出学有基础、学有专长的学生,使其成为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小先生”,辅助教师开展某项体育教学,让他们感受到展示才华与帮助他人的成就感、承担任务与履职尽责的使命感、付出智慧与劳动的价值感;同时也为这一类学生搭建更多展示平台,提供崭露头角的机会,使其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些学生洋溢出的健康乐观、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浓厚了体育育人的氛围。
3.立足学校教育,促进家庭体育活动
调查显示,我校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参与校外体育培训的经历,家庭教育也少有体育活动。其中一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较差,锻炼意识和习惯都有待调整,对这一部分学生,我们则利用家长会、家访和家长访校等契机,向家长传授家庭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方法,指导家长带领孩子开展简便易行的体育活动,提高孩子的体能技能,同时培养孩子吃苦耐劳、顽强坚忍的意志品质。有的家长不理解学校的建议,我们向家长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其中“身体健康的目标”所包含的“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塑造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等,这让不少家长深感意外。在普及宣传“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们营造更加浓厚的共建氛围,大大推动家庭体育活动的有效进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暑假前夕,学校组织全体学生进行暑期规划,动员全体学生坚持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学会新的体育技能。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具体时段的体育活动项目。暑期家庭体育锻炼任务落实扎实有效。
四、在科研项目中研究体育,利用多平台展示、论证
“以体带全”的体育实践是学校工作面临的新任务,为了避免自说自话、自以为是的空想蛮干,我们将课题研究的路径与方法用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用教育科研为实践探索保驾护航。
1.明确科研选题,吸纳全员参与
“五育”融合并非前所未有,但多见于零散的表述和随机的活动中,缺乏深入研究,难免失之浅薄,正所谓“教而不研则浅”。让教师也成为研究者,便有可能由浅入深,化零为整,化随机为自觉能动。我们将“五育”融合育人模式列为学校全员参与的研究项目,并成功申报多级规划研究课题。各学科教师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基于本学科教学实际进行“五育”融合途径的开发与设计。体育课程与实施是构建学校“五育”融合育人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全校体育教师和各学科教师代表成为“以体带全”体育实践项目的研究者和探索者。
2.运用研究方法,论证各项举措
推动“以体带全”体育实践探索,需要防范主观臆想的所谓策略和虚构故事的套路文本。我们将工作推进过程与课题研究任务相融合,运用课题研究的方法论证各项改进举措。例如,在制定学校体育课程实施计划时,体育教师要充分查阅文献,用充足的参考文献佐证计划内容,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在备课和进行活动设计时,教师要适当运用问卷或访谈调查法,以充分了解学情,掌握调查方法,拥有第一手数据,提高教师学术研究的适切性。
《学记》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为了提升教师实施“五育”融合的体育实践能力,我们邀请市区教研员、科研人员、高校教师、资深教练员等进校指导,与教师们一同开展行动研究,专家的加入、理论指导的融入、实践观察与评价的介入大大增强了教师进行探索的信心、动力和持久力。反复研讨与论证反思使“以体带全”的体育实践有了较为充足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3.梳理经验做法,培育交流成果
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重视做法的提炼与总结,使散在的做法及时在修正中形成经验,让零星的思维火花及时在反思中汇聚成智慧。学期初,体育教师将“五育”融合育人模式中的学科任务确定为“如何通过体育教学达到体育育人的目标”“如何落实中考体育考试”和“如何落实训练队的训练方法、方案与计划”等三个具体问题,用思维导图呈现出“五育”融合的设计思路,提出多项具体的接地气的可行性措施。学期末,体育组对“以体带全”体育实践进行总结研讨和展示汇报。校领导全程参与,把关定向,激励推动。体育组承办大连市“不忘工作初心,坚持体育育人”体育教学研讨会,交流“以体带全”体育实践探索与思考,听取众多体育行家的指导与建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体带全”体育实践打通体育与其他四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出“五育”融合的育人之路。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促进体育与其他四育的深度融合,发挥整体育人功能,培养全面发展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