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领性技术创新:界定、评价与治理

2022-11-03钟荣丙

创新 2022年5期
关键词:科技

■ 钟荣丙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2]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和引领性科技攻关都必须以引领性技术创新为支撑。

李培根在高校创新创业论坛暨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年会上,呼吁更多引领性创新[3]。刘海兵和许庆瑞通过分析海尔集团洗衣机产业线的创新实践,寻求构成引领性创新的核心,并探讨引领性创新观基础的决策机制、创新战略选择机制、管理机制和组织柔性化机制[4]。陈元志和葛忆翔阐述了引领性创新对科技自立自强的推动作用,围绕“引领性创新”提出科技自立自强的路径和方略[5]。目前,学术界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原始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鲜有学者对引领性技术创新的内涵、特征和评价等进行理论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在科技强国之路上克服困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总体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由过去的跟跑逐步转向在更多领域中并跑、领跑,在此背景下,引领性技术创新有可能成为未来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模式。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尖端科技和新兴技术正在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谁掌握尖端科技和新兴技术,谁就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然而,目前我国在一些重点产业领域仍然存在“卡脖子”现象,部分前沿技术、产业共生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仍然没有真正实现自主可控。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引领性技术创新,以产生引领性成果和形成“杀手锏”技术,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强大力量。本文通过系统探讨引领性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特征、评价指标和方法、治理框架和体系,力求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在实践上形成参考。

二、引领性技术创新的界定

(一)引领性技术创新的内涵和特征

目前,针对引领性技术创新的研究内容还比较少,学术界对引领性技术创新还没有形成公认的、统一的界定。笔者认为,引领性技术创新是一种能支撑中国科技向“领跑”迈进的新型技术创新活动和范式,指的是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进程中,技术创新实施者开创性进行的且能起革命性、引领性和决定性作用的技术创新活动,能在技术进步上勇立潮头和在产业发展上引发变革,是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需支撑。它起源于科学原理的“创新性应用”和高新技术的“跨学科跨领域组合应用”,与原始性技术创新、颠覆性技术创新有密切联系,又不同于原始性技术创新、颠覆性技术创新,具有首创性、引领性、预见性、示范性等特征。

1.首创性

同原始性技术创新、颠覆性技术创新一样,首创性是引领性技术创新的最基础要求、先决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引领性技术创新必须突出首创性,贯通其中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产生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和前瞻技术发明,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上实现“从无到有”和“无中生有”。从这个维度来看,引领性技术创新源于原始性技术创新。

2.引领性

引领性技术创新的核心特征,主要表现为科技进步的必然性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引领性技术创新是技术革命的最强引擎,其引领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领技术创新的趋势和方向。每一次技术革命必然由一项或多项引领性技术创新推动而成,如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标志是内燃机技术和电力技术的应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标志是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的面世。二是引领经济发展浪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种引领作用在引领性技术创新上表现尤为突出,这类创新活动主要通过催生新型业态、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商业运营模式等方式来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从而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3.预见性

就引领性技术创新而言,预见性是引领性的先决条件。引领性技术创新必须前瞻性地预判新兴多学科技术、交叉学科技术和跨学科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客观把握未来科技发展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找准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共同定位,发现和认清创新机遇,探索和确定重点研究开发领域,高效利用并合理配置创新资源,提升创新活动的成功率和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实现创新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利益最大化。

4.示范性

引领性技术创新的示范性是由其引领性决定的。引领性技术创新是一种“元创新”(meta-innovation),绝大多数属于前瞻性研究和“高精尖特”研究,在研究领域起着先行者和开拓者的作用,具有巨大的聚集力、传递力和扩展力,引领性技术创新一旦成功,必定会产生明显的名牌效应、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必将拥有大量的粉丝和忠实的跟随者、模仿者,从而产生跟踪创新、模仿创新和衍生创新,形成一种链状的创新渐进和延伸。

(二)引领性技术创新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辨析

颠覆性技术创新和引领性技术创新均属于原创性、变革性创新活动,都是以原始性技术创新为基础支撑,颠覆性技术创新强于市场竞争,引领性技术创新重于创造价值(主要是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它们之间能相互促进、相互转换(见图1)。

图1 原始性技术创新、颠覆性技术创新和引领性技术创新的关系图

但从技术的领先程度、对经济影响的深度和对社会影响的广度来看,引领性技术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在主体目标、价值优势和主要特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见表1)[6]。

表1 引领性技术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主要差异

总体来看,引领性技术创新侧重在技术进步上“从无到有”,引领某个技术领域的创新方向和趋势,如数字化双胞胎技术、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研发等;颠覆性技术创新侧重在产业发展上从有到优,促进产业大幅度转型升级,一旦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便破坏性地改变原有的产品市场,如电动汽车技术的产生、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

三、引领性技术创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

当前,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必须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以引领性技术创新全面塑造科技发展新优势。

(一)引领性技术创新其时已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刚需”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一切战略和政策的出发点都必须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8]因此,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是破解当前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

引领性技术创新,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大的内生动力,是科技创新面向经济主战场的重要抓手,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刚需”。引领性技术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表现为:通过原始性创新、前瞻性创新、革命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等方式,以催生新型业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商业运营模式为推手,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成长空间、关键的着力点和完备的支撑体系,实现效益更好、质量更高、动能更强和基调更稳的战略目标。引领性技术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和前瞻性创新,催生新型业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二是加强革命性创新,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快速转型升级。三是加强突破性创新,发展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创新商业运营模式,解决涉及国计民生的一系列问题(见图2)。

图2 引领性技术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途径

(二)引领性技术创新其势已成:建设科技强国与科技自立自强的双重矢志使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开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新征程[9],鲜明彰显了科技强国路径、技术进步状态与起关键支撑作用的技术创新范式是协同嬗变的(见图3)。

图3 科技强国路径、技术进步状态与技术创新范式协同嬗变

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助力科教兴国战略。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的指引下,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科教兴国战略引领中国科技事业飞速发展,前沿科技和高端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这些都为国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动力基础。

颠覆性技术创新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入21世纪,中国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小,从“跟跑”进入“并跑”阶段。2006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10]。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11]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12]都提到了“颠覆性技术”。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突出“颠覆性技术创新”[1],让颠覆性技术创新更引人注目。可见,颠覆性技术创新是我国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要抓手,是攻克企业成长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卡脖子”技术的“突击手”,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劲推动力。

引领性技术创新支撑世界科技强国建设。2016年5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为建成经济强国和共同富裕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11]。目前,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基本完成。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进入新发展阶段,正向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目标稳步前进。引领性技术创新有助于我国科技发展从“并跑”轨道驶入“领跑”轨道,通过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着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等,助力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引领性技术创新的主要价值是通过引领性创新成果转化,产生一批前沿技术、新兴技术,催生一批高端产业、新兴产业,创造显著的科技优势和经济优势,支撑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见图4)。

图4 引领性技术创新支撑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传导路径

四、引领性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目前,我国学者测算和评价各类技术创新能力的方法和模型有很多,但大多以定量测算为主,定性研判较少。笔者认为可从定量测算和定性研判两个维度对引领性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一)定量测算

1.指标体系

本文基于科学性、客观性、适用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结合已有的研究方法[13-16],设计引领性技术创新能力的定量测算指标体系(见表2)。

表2 引领性技术创新能力的定量测算指标体系

2.方法和步骤

首先,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根据引领性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和特征,依据指标的重要性、实用性和独立性,决定主要评价因子,建立评价参数层次结构模型,采用指数法、比重法等对三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建立主要评价因子的表征参数值F=(F1,F2,F3,…,Fn)。

最后,确定测算方法。分别将三级目标指标的无量纲化数值与相应的权数相乘(l3=F3×K3),然后相加,得出二级目标指标的综合值;将各二级目标指标的无量纲化数值与相应的权数相乘(l2=F2×K2),然后相加,得出一级目标指标的综合值;将各一级目标指标综合值再与其权数相乘(l1=F1×K1),然后相加,得出总目标指标的综合值(l1)。

(二)定性研判

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前瞻分析能力、核心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环境支撑能力、综合经济实力、成果转化能力、拉动投资能力和带动消费能力等8项主要评价因子对引领性技术创新进行定性研判。8项主要评价因子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即通过设置“很强”“较强”“一般”“较弱”和“很弱”5 个等级进行打分,分别记5分、4分、3分、2分和1分。然后计算8项主要评价因子的平均值,进而得出引领性技术创新能力的总体评价值(L2)。总体评价值在4.5分以上说明引领性技术创新能力很强,4~4.5分说明引领性技术创新能力较强,3.5~4分说明引领性技术创新能力一般,3~3.5分说明引领性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在3分以下说明引领性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三)综合评价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和咨询调查报告的实际要求,设定定量测算值和定性研判值的权重(Ka、Kb),采用加权法计算引领性技术创新能力的最终综合评价值(L),即:L=L1×Ka+L2×Kb。

五、引领性技术创新的治理路径

引领性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过程复杂、技术突变莫测、影响深远悠长,应遵循引领性技术创新规律,加强引领性技术创新前瞻性治理,构建引领性技术创新的内涵式治理框架和治理体系,以期高效推进引领性技术创新。

(一)构建“双向三重”治理框架

伴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引领性技术创新的两面性越来越明显,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与可能产生的风险同样难以预料。因此,引领性技术创新治理路径必须从“正向促进”和“逆向管控”双向融合的角度,以引导、推动和监控为治理导向,以需考虑的因素和可采用的举措为核心内容,全力构建引领性技术创新的“双向三重”治理框架[17,18],充分利用引领性技术创新的正向作用力,规避和抑制引领性技术创新的反向作用力(见表3)。

表3 引领性技术创新的治理框架

(二)完善“多方联动”的治理体系

引领性技术创新是一种新型创新活动,存在一些思想盲点、基础堵点、支撑痛点,如认识高度不够、基础研究投入不足、“高精尖”创新人才缺乏等问题。因而,在推进引领性技术创新过程中,应构建全过程融入、多元主体参与、多层级协同的“多方联动”治理体系,实现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社会公众、其他市场主体等多元主体之间合理分工与高效协作。重心在于构建多渠道并进的基础研究投入体系、多维度协同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育体系、多主体互动的举国推进体系、多层级共建的创新生态体系和多要素整合的园区支撑体系。

1.构建多渠道并进的基础研究投入体系

基础研究是引领性技术创新的源头、前提和根基,影响引领性技术创新的底蕴和后劲。当前,我国科技基础研究投入相对不足,R&D经费投入占比不仅低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低于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5]。因而,要想方设法构建多渠道并进的基础研究投入体系,给予基础研究充足的资金支持。

(1)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一是加大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力度,重点支持在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前沿领域中周期长、科研成本高的大型研究项目,致力实现深层科学研究突破。二是设立引领性技术创新基金,主要通过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公私联合资助的方式,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融通发展[19]。三是加强基础研究载体建设,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投入机制,大力支持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创新中心,支持大科学装置的引进和研发。

(2)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一是制定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扶持政策,大幅度提高企业基础研究支出的所得税加计扣除比例,对企业的大型科研设备投入给予一定的税率优惠,促使企业成为第一投资主体。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基础研究项目等,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开放型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3)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基础研究投入。一是积极采取财政贴息、财政后补助、基础研究风险投资补偿和创投补贴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科技银行和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参与基础研究投入。二是完善社会资本的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建立社会资本“投入—运营—退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提高科技银行和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资效率。三是建立和完善融资担保损失补偿机制和科技保险费补贴机制,减少科技银行和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资风险。

2.构建多维度协同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育体系

对技术创新而言,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引领性技术创新更是如此。教育既能培育创新人才,又能培植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引领性技术创新的第一资源,具有创新能力强、创新素养高、创新品格优等特质,必须构建多维度协同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育体系,助力引领性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一是充分利用“双减”政策带来的机遇,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释放学生的主体活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能够更合理地分配学习时间和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乐观的人生观、豁达的世界观,进而树立优良的创新价值观。二是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应注重体验式教学。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探索新事物,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三是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必须加强师生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帮助学生做好心理调适,释放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和生理压力,提升理性看待挫折和承受失败的能力,进而培养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四是优化教育评价体系。调整教育评价导向的片面性、评价机制的局限性和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把学生的创新成果、艺术作品和技能比赛等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中。

(2)加强高等教育阶段的开放教育。开放教育重在思想开放,在高等教育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和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学生的研究专长和未来发展规划上少行使“决定权”,多行使“引导权”和“建议权”。一是坚持“教导→引导”,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掌握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主动权。探索教育教学方式改革,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二是推动高等教育从“严进宽出”向“宽进严出”转变,减轻基础教育阶段的压力,适当增加高等教育阶段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20]因此,要在“出”的环节严格把关,纠正部分学生“混日子”“摆样子”“走过场”的错误观念,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3.构建多主体互动的举国推进体系

“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2],以集中统一的组织管理模式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引领作用,以机制创新带动统筹规划、协同攻关,形成引领性技术创新的机制保障。在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上,强化党的领导和政府组织管理,进一步优化国家重点学科布局和重点研发项目布局,规划一批“大科学工程”项目模式,支持新兴学科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加强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布局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在协同推进和合力实施上,强调各级地方政府和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进中国特色科技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深度整合,围绕引领性技术创新项目的方向和目标,构建纵向和横向结合的政策与资源组合体系,推动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共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联盟、前沿技术创新联盟、产业共生技术开发联盟,实现资源配置一体化和长效化,提高公共科技设施和科技稀缺资源的利用率[21]。

4.构建多层级共建的创新生态体系

一个优良的创新生态体系能为引领性技术创新提供充裕的“创新营养”,包括灵活的创新机制、丰富的创新资源和包容的创新文化。因而,应从国家、区域、产业、企业多重层级构建多领域互动、多要素联动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推动引领性技术创新。

国家创新生态体系是一个巨系统,具有系统性、开放性、整体性和全局性等特征。应依据系统思维和全局视野,在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的联动基础上,全面促使引领性技术创新更有效率、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国际方面,着力打通卡点、堵点和断点,构建国际性开放合作创新体系,拓展国际高端创新人才引进渠道,推动优质创新资源国际国内大流通。国内方面,全力构建新型国家创新体系,以国家创新战略和顶层设计来统筹引领性技术创新的推进:完善引领性技术创新的激励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运用的法律制度、市场准入退出制度,用制度创新引领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基础研究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大力弘扬创新文化,以多种多样的科普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培育“敢为人先、勤于创造”的创新精神,营造“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开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区域创新生态体系是一个中系统,可以产生强烈的聚集效应和共生效应,其运行机理是以区域内自组织创新和区域间联合创新实现创新要素的聚集、流动和跨区域合作。因而,完善引领性技术创新的区域创新生态体系有两项重点任务:一是健全共生系统、承载系统、聚集系统、辐射系统,形成区域创新网络,建立权责清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深度融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推动知识、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二是树立“合作共赢、共生共荣”的发展理念,建立区域间合作机制,优化区域间合作生态,加快完善知识产权联合保护体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的创新环境,形成开放、协同、包容的创新局面,有序打造一批引领性技术创新的策源地[22]。

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是一个小系统,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高效整合创新要素,利用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具等,实现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的重新选择、集成、优化和整合,促进产业链内创新要素合理配置,使产业结构趋于优化,实现创新整体功能的集成和放大,从而使产业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形成独特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企业创新生态体系是一个微系统,是引领性技术创新的“局域互联网”,主要包含企业内部创新运行系统和外部创新环境支撑系统,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企业是第一创新主体,应从“点、线、面、体”四个层次,逐步健全内部创新运行系统,确保创新学习、创新战略、创新投入、创新管理、创新实施和创新实现等整个动态过程有条不紊。政府相关部门是完善外部创新环境支撑体系的直接推动者,为企业进行引领性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为人才的引进与培训、资金的运作与筹备、成果的转化与运用提供优质服务。

5.构建多要素整合的园区支撑体系

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是技术创新重要的承载地。发展质量高、发展后劲足、产业特色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应是引领性技术创新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首选地。

(1)打造一支超能级的“国家队”: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自主创新优势和先行先试的机遇,聚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打造一支超能级的承载和支撑引领性技术创新的“国家队”。一是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落实和完善创新投入税前抵扣、减税免税、股权激励、成果收益分配等创新扶持政策,提升自主创新示范区内创新要素的收益率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二是要在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上下功夫,赋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更大的创新自主权和决策权,鼓励通过组建创新联盟和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协同创新。

(2)打造一支高能级的“地方队”:加快推进省市级特色产业园区跨越式成长。特色产业园区是以区域特色资源为基础、以区域内优势产业为轴心、以特色产品企业为主导[23]、以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为支撑的产业聚集地。一方面,在产业特色园区实行特事特办,用有效的“管”促进更多的“放”,不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多规合一”。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企业创业创新活动的干预,探索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政府管理制度,优化服务改革,推进引领性技术创新落地开花。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产业特色园区的新型产业体系、制度创新体系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整合。在产业链上建设重量级的科技创新平台和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聚集和整合创新资源,将一大批特色产业打造成为创新活跃、特色鲜明的引领性技术创新“尖兵”。

引领性技术创新是一种新型技术创新活动和技术创新范式,在技术领先程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深度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广度上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我国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大力推进引领性技术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科技
点亮科技之光
科技向善
科技赋能未来
韦地科技
笔中“黑科技”
春之希望:期待未来科技之花开放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