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牵连速度两种观点的辨析与思考
2022-11-03戎杰
戎 杰
(浙江省慈溪中学,浙江宁波 315300)
“微元法”和“等效法”是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在牵连问题中,一个物体带动另一个物体运动,在确定彼此速度的定量关系时,通常会涉及到运动的分解.如果学生形成盲目、死板记忆“沿绳方向和垂直绳方向分解速度”的结论,容易形成思维惯性,不利于科学思维的形成和核心素养的培育.从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科素养培养的角度来看,要使学生对物理规律“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笔者尝试用“微元法”“等效法”“图像法”“复合函数求导法”等方法,对一个牵连速度问题的两种观点进行辨析与思考.
问题:如图1,水平面上有一辆拖车P,高为h的水平高台上有一辆小车Q,两车之间用不可伸长的绳跨过定滑轮连接,当P 车在水平面上以速度v匀速行驶时,高台上的Q 车速度如何变化?加速度如何变化?
图1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思维中存在两种观点.
(1)Q 车速度判断:根据P车在向右运动过程中,有使滑轮右侧绳子伸长并绕滑轮做圆周运动的“实际运动效果”,所以可把P 车的水平速度v进行分解,如图2,沿绳方向的分速度v1=vcosθ,垂直于绳方向的分速度v2=vsinθ,Q 车的速度vQ等于P 车沿绳方向分速度v1.随着P 车向右运动,θ减小,cosθ增大,因此Q 车向右做加速运动.
图2
(2)Q 车加速度判断:做出Q 车的速度 时间图像.由于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对速度函数求导,加速度大小|a|=|v1′|=vsinθ.由图3可知,随着θ不断减小,sinθ不断减小,加速度a不断减小,因此Q 车做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加速运动.
图3
上述两种观点是否正确?
对于观点(1),不少学生对于P 车的“实际运动效果”普遍不甚理解.P车明明水平向右运动,怎么会有绕滑轮做圆周运动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可尝试用“微元法”论证上述速度分解方法的正确性,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
如图4,设P车在Δt时间内从A点运动到了B点,若取Δt→0,则绳OA、OC间夹角Δθ→0,即∠OAE=∠OBE=θ.
图4
在OB上取C点,使|OA|=|OC|,因Δθ→0,∠OAC=∠OCA=90°.Q 车向右运动的距离,即绳子伸长的距离.xQ=|OB|-|OA|=|OB|-|OC|=|CB|.
而|CB|=|AB|cosθ=v·Δtcosθ.
有vQ==vcosθ=v1.随着θ的减小,cosθ增大,Q 车速度增大.
由“微元法”分析结果可知,把P 车的速度v沿绳和垂直于绳方向进行分解是正确的.
对于观点2,加速度是速度关于时间的变化率,而观点2中求得的Q 车速度vcosθ.是v关于θ的函数.若对速度函数直接求导得到的是v关于θ的导函数,而不是v关于t的导函数,所以并不表示加速度,因此通过v θ函数图像的斜率判断加速度的方法是错误的.
进一步分析,若设P车从E点出发经过时间t运动至A点,有如下3 种方法可判断Q 车的加速度.
方法1:速度函数图像法.
图5
方法2:复合函数求导法.
由结果可知,随着t的增大,a不断减小,Q 车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
方法3:等效法.
图6
根据P 车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加速度为0.现在“无中生有”,将“零”等效为a1、a2、an、aτ4 个分加速度:a1=an,a2=aτ.由P 车绕O点做圆周运动的分运动来看,在t时刻,P车有指向O点的向心加速度an,和使绳子变长的加速度a1等大反向,即Q 车的加速度.
综上,对一道关联速度问题的两种观点进行辨析与思考,体会微元法、图像法、复合函数求导法、等效法等方法在分析、解决高中物理问题中的重要作用,由浅入深、由易至难,前三种方法旨在体现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数理结合”关键能力,等效法侧重体现物理学科思想方法,提升物理思维品质,体会物理学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