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农村地域核心系统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路径设计

2022-11-03曹宗龙

绿色科技 2022年19期
关键词:行政村潜力修正

曹宗龙

(江苏苏地仁合土地房地产资产评估测绘造价咨询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29)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农村要素向城市的流动,突出表现为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城市转移[1]。但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割裂了城市资本向农村的流动,城乡间的单向流动机制扩大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城乡统筹发展的本质在于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的建立,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作为重要手段,促进了城市资本与农村土地资源的交换流动[2],在促进城乡自然、社会、经济要素协调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农村地域系统的组成结构来看,农村地域系统由核心系统和外部系统组成,核心系统包括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子系统[3],农村地区的演变和发展是在农村核心系统和外部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的[4]。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的典型问题,如要素流动无序、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不完备等问题,是农村核心系统和外部系统间要素流动及系统内部结构演变的综合反映,可以通过优化农村核心系统、重塑乡村格局实现城乡共建共享要素的统筹,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地区发展的主要问题[5]。

当前常用的农村建设用地的整治潜力测算方法是人均农村建设用地标准法,其思路为:首先通过选点调查和资料收集计算研究区域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然后通过人口预测计算研究区总人数,继而使用公式: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农村居民点现状面积-人居建设用地标准×研究时点人口总数[6]。该测算方式虽然简便,但也存在缺陷,由于没有综合考虑研究区域农村居民点整治转化过程中的限制因素和约束条件,评价潜力与实际潜力差距较大。

相关学者对上述测算方法进行优化,综合考量研究区域内农村居民点整治转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限制条件,建立了一套能够全方面反映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宋伟等[7]从自然和经济两个方面构建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的修正模型;陈荣清等[8]从自然、社会、经济、土地资源因素、宅基地利用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的修正系数;石诗源、张小林[9]从自然、经济两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通过逐级订正估算模型对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进行测算;李宪文等[10]将各类农用地面积比例的乘积作为农村居民点整治的修正系数。

本文基于农村核心系统的组成结构,从自然-经济-社会3个维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对传统人均农村建设用地标准法进行优化,并以郎溪县80个行政村作为实证对象,评价了各行政村核心系统的组成结构特征,相应地提出了适宜各行政村核心系统优化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路径。

2 数据来源、研究方法及指标选择

2.1 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数据来源:①郎溪县2019年耕地分等成果,来源于郎溪县耕地质量等更新成果数据库。②郎溪县各类用地面积,来源于2020年郎溪县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③郎溪县人口、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郎溪县统计年鉴(2020年)。④高德地图中的POI数据信息。

2.2 研究方法

2.2.1 ArcGis热点分析(Getis-Ord Gi*)

ArcGis空间分析中的热点分析,通过对具有统计显著性的Z值、P值的识别来标识具有统计显著性的热点(高统计显著性值)及冷点(低统计显著性值)。如果Z值高、P值小,则表示有一个高值的空间聚类;若Z值低且为负、P值小则表示有一个低值的空间距离。Z值绝对值越大,则空间聚类程度越大。

Gi-Bin值为置信区间,反映统计显著性的置信度。Gi-Bin值为0,要素的聚类没有统计学意义;Gi-Bin在-1~1的要素,其统计显著性具有90%的置信度;Gi-Bin在-2~2的要素,其统计显著性具有95%的置信度;Gi-Bin在-3~3的要素,其统计显著性具有99%的置信度。

2.2.2 农村宅基整治潜力测算

以人均农村建设用地标准法为基础,从自然、经济、社会3个方面构建建设用地整治潜力修正指标体系。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Yi=(S-D×Pi)×Z

(1)

Z=Zn×Wi+Ze×Wi+Zs×Wi

(2)

式(1)、(2)中:Yi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可实现潜力,S为农村建设用地现状面积,D为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标准,Pi目标年农村人口数,Z为农村建设用地潜力修正系数,Zn为自然修正指数、Ze为经济修正指数指数、Zs为社会修正指数,Wi为各类修正指数对应权重。

2.2.3 多因素空间聚类分析法

利用Arcgis软件,基于聚类分析中的 K-means聚类分析法将郎溪县各行政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划分为5个类型。K-means 聚类分析法的核心在于对数据相似性的挖掘,算法以K为参数,把n个待分类对象归类为K个簇,各个簇的组内离差平方和越小,则相似度越高,组间的差别越大,聚类效果越好[11,12]。

2.3 指标选择

自然修正指数选择方面,首先要考虑当地的土地利用状况,不同的土地利用条件会对宅基地整治效果产生不同影响,这里用适宜耕种的用地类型占农用地的比例来反映,适宜耕种的用地类型主要指园地、耕地这两类用地;其次要考虑研究区域的土地粮食生产能力,粮食产量的高低可反映研究区域的光照、热量、水土等自然资源差异,选择农用地等别及土地产值来反映研究区域的土地粮食生产能力[13]。

经济修正指数的选择方面,主要考虑研究区域的经济能力及区域发展能力。在农村宅基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地方经济能力以及区域发展能力越强,宅基地整治项目实施的可行性较高[13],这里用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一二三产就业状况来反映地区经济能力,用交通设施通达度以及区位条件来反映区域发展能力,区位条件主要指各行政村与中心镇的距离。

社会修正指数方面,主要考虑村庄未来发展扩散程度以及村民居住质量。农村宅基地整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品质。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越低,农村居民生活品质越低,其整治需求就越强烈。这里用人均宅基地实际面积反映宅基地利用粗放效率;用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程度来反映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具体内涵为行政村内超市、学校、医院总数。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修正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修正指标体系

3 自然-经济-社会修正系数的热点分析

在Arcgis中使用Getis-Ord Gi*热点分析,将各行政村的修正系数空间分布图层作为输入要素,以各类修正系数作为分析字段,采用固定距离范围对临近要素环境中的各要素进行分析,将统计显著性置信度在90%以上的用于反映各类不同修正系数的空间热点和冷点状况(Gi-Bin值为0的则不显著,不予考虑),并依据修正系数的冷热点分布状况对各行政村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特点进行分析。各类修正指数的冷热点所包含村庄如表2所示。

表2 处于各修正指数冷热点的行政村

从各行政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修正指数的分布特征来看,不同整治潜力修正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差异。从各行政村自然修正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热点地区主要分布在郎溪县中部;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在郎溪县西南部。从各行政村经济修正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经济修正指数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郎溪县南部,表明该地区行政村的经济能力及区域发展能力最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经济可行性较高;冷点地区主要集中在郎溪县东部,该地区行政村经济能力和区域发展能力最弱。从各行政村社会修正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北部地区社会修正指数最高,表明北部地区行政村农村土地利用开发程度较为粗放,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较大;冷点地区主要分布在郎溪县南部,表明该地区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

4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分区状况及实现路径

4.1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分区状况

依据郎溪县各行政村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的结构特征计算各行政村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修正指数,对人均农村建设用地标准法计算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进行系数修正。通过对各行政村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修正结果进行空间聚类分析,得到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空间聚类单元,并将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空间分布状况与自然-经济-社会修正系数热点分布状况进行叠加分析,识别在自然、经济和社会适宜性方面具有典型特征的行政村。识别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各行政村整治潜力类型

从各行政村整治潜力类型来看,整治潜力最高的行政村(大梁村、大圻村)共两个,位于郎溪县北部,该行政村的自然-经济-社会修正指数均不高,村庄内部核心系统各子系统发展潜力不突出,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粗放程度较高,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较大,具有较高的整治潜力。

整治潜力较高的行政村分别位于郎溪县北部和南部,就南部行政村(红旗村、潘村村、十字村)的核心系统修正指数特征来看,3村位于郎溪县经济修正指数热点区,表明这3村的经济能力和区域发展能力较强,实施村庄整治具有较高潜力;北部行政村(复兴村)整治潜力较高,村庄建设用地利用粗放程度较高,村庄内部子系统经济-社会-自然修正指数特征不明显。

从整治潜力居中的各行政村自然-经济-社会修正指数特征来看,共2个行政村(北山村、精忠村)处于自然修正指数热点区域,该行政村的土地利用状况较好、土地粮食产量较高,自然资源禀赋突出;单个行政村(独山村)处于社会修正指数热点区域和经济修正指数冷点区域,表明该地区农村建设用地利用较为粗放、基础设施完善程度较低,就当下而言,预期实施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后的经济能力以及区域发展能力较弱;从经济修正指数来看,共4个行政村(独山村、凤河村、精忠村、梅村村)位于经济修正指数冷点区域,经济能力和区域发展能力较弱;共2个行政村(定埠村、李村村)位于经济修指数热点区域,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实施的经济适宜性较强。

从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较低潜力及低潜力区的各行政村自然-经济-社会修正指数特征来看,处于自然修正指数热点区域的行政村(建桥村、南东村、南西村、三岔村)共4个,农用地等别较高,自然资源禀赋较好;处于自然修正指数冷点区域的行政村(大华村、灯塔村、湖滨村、黄香村)共4个,农用地等别较低,农地产值低。

4.2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时序与路径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作为优化农村核心系统的主要手段,需要统筹考虑各行政村自然、经济与社会子系统的耦合特征,依据各子系统的不同结构特征分类施策,通过整治工程协调优化各行政村的自然-经济-社会适宜性。依据郎溪县行政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的评价结果,并以各行政村自然-经济-社会修正指数特征为基础,提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优化路径如下:

从村庄建设用地整治的时序来看,高潜力区、较高潜力区以及中潜力区内各行政村,自然资源禀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综合适宜性较弱,应作为优先整治区域。

最高整治潜力区内的行政村自然、经济及社会适宜性方面的特征不明显,主要问题在于其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粗放程度高。应以节约集约发展模式主导,积极挖掘村庄内部低效建设用地利用潜力,依托农村建设用地整治,适当调整村庄内部用地结构,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动农村建设用地复垦。

整治潜力较高的行政村主要问题在于自然、经济、社会适宜性不突出、村庄建设用地利用粗放程度较高,应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动建设用地复垦。

整治潜力居中的行政村土地利用状况较好、土地粮食产量较高,自然资源禀赋突出,且毗邻中心城镇,可充分挖掘村庄的特色资源,完善村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5 建议和讨论

5.1 建议

目前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比较重视整治规模分析,较轻视对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空间分析以及路径设计的研究[14]。本研究旨在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路径设计提供创新型研究思路。依据研究结果,本文为优化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路径设计提出如下建议:

(1)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应实行差别化的路径设计。整治模式应该充分考虑各村域系统的自然、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特征,根据各村域的自然、经济及社会适宜性采取差异化措施,优化村域系统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2)农村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应该基于农村地域核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点进行优化。通过农村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优化促进农村地域核心系统要素的相对集聚,实现村域系统功能的多元化,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5.2 讨论

本文的研究设计还存在很多不足,有如下几点需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深化的地方:

(1)指标体系的优化。不同的农村地域系统,其核心系统的组成结构都具有不同特征。本研究基于农村地域核心系统结构理论[8],从自然、经济以及社会3个维度,构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修正指标体系准则层,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基于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等问题,修正评价体系的目标层划分还不全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2)将村域核心系统的结构与空间布局形态结合。农村地域核心系统耦合关系以及村庄空间结构调整同样受空间布局形态影响[15],基于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仅从农村地域核心系统的组成结构出发构建修正指标体系,就如何综合考虑农村地域核心系统组成结构、农村地域系统空间布局形态进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路径设计还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行政村潜力修正
更正说明
我国行政村、脱贫村通宽带率达100%
修正这一天
艺术的纯真潜力
科比:写给17岁的自己
对微扰论波函数的非正交修正
陕西 行政村将实现光纤全覆盖
学习潜力揭秘
12星座
修正2015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