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路径研究
2022-11-03张烨何玮
张烨 何玮
(山西工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一、 研究背景
(一)国家战略
当今社会,语言战略已逐渐被上升到国家层面,语言能力也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1]。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翻译服务作为语言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以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手段。 2021 年,《翻译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21 ~2025)》明确提出在五年的时间内要着力推进“三个一”,其中一个“一”便是翻译人才队伍建设支撑体系。
(二)技术加持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革新。 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翻译服务行业也不例外。 智能语音识别、神经网络机器翻译、AI 智能填充标记、AI 智能术语干预、云翻译、网络协同翻译等技术的深入发展,极大地变革了传统翻译领域,翻译实践的模式从纯粹人工翻译到计算机辅助翻译,再到机器翻译译后编辑(MTPE),人机交互已成为当前和未来职业翻译的主流翻译模式[2]。
(三)行业需求
在翻译服务企业中,专兼职译员占据从业人员的大部分,但翻译项目管理人员则是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中国译协发布的《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指出:“在翻译服务企业全职员工中,‘管理岗位人员’占全体员工的77%;南开大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心与中国翻译协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联合实施的‘2011 年全国及天津滨海新区企业语言服务人才需求’调研结果显示,翻译项目经理成为翻译市场需求第二的紧缺人才。”『3』
(四)育人现状
翻译作为一项本科专业,在我国要追溯到2006年。 在人才培育过程中,由于当时的职业状况以及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仍是传统的口笔译人才,因此整个专业发展也较为缓慢。 至2013 年,语言服务与语言管理的研究大量出现;开设了翻译硕士专业的大学也陆续开始设置翻译项目管理课程,但在本科阶段开设翻译项目管理课程的学校还相对较少;在2019 年颁布的《英语类专业课程标准》仅将翻译技术作为专业课程纳入翻译专业课程体系。《2022 中国翻译人才发展报告》中也指出高校教育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是翻译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由此可见,学界对翻译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与业界需求间存在脱节或不匹配的情况。
二、 相关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翻译项目管理的研究型论文始于2002 年。 按论文发表的时间及数量,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02~2010 年,萌芽阶段,关于该领域的研究开始出现,但数量非常少;2011 ~2012 年,形成阶段,相关研究的数量开始增多;2013 年至今,繁荣阶段,相关学者将研究的重心转移至该领域,研究从量到质都有了大幅度提升,研究的范围也开始逐渐拓宽。
从研究对象上看,以研究生的翻译项目管理能力提升为主题的研究较为多见,对本科生和从业人员能力为对象的研究较少。 如吕红艳、周志浩(2018)从翻译项目管理的视角出发,以翻译项目管理中的质量保证、时间控制、成本控制三大核心内容为切入点,探讨翻译项目管理的流程和翻译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5];李琳琳、冯晓莹等(2020)构建基于翻译项目管理的建设类院校翻译硕士“6+3”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即知识模块训练(6模块)+翻译团队实践(3 步骤),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以及翻译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成长为适应翻译企业需求的建设类复合型人才[6]。 由此可见,有关该主题的研究出现了断层的现象,这不但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翻译行业的有序、持续发展。
从研究焦点上看,前期研究较多地聚集于某一项目的管理,例如特定项目的管理或术语管理等,对项目整体管理以及管理能力提升的研究较少。如蒲欣玥、高军(2014)结合当代翻译市场背景特点,分析现代翻译项目管理的主要特征,探究多项目中的翻译项目集和项目组合管理、单项目中的具体翻译流程和关键因素以及翻译团队建设和沟通管理在实际翻译项目中的重要作用[7];杜静、马永良(2017)基于德国功能派的翻译行为理论中的五大参与者,将翻译项目管理中的参与者进行分类,再将各个参与者的行为参照项目管理的理论进行归类,进而依据项目管理进程简化翻译项目管理的流程,解决现有的两种翻译项目管理流程中出现的问题。 依据简化后的翻译项目管理流程结合翻译项目管理的实践经验,提出小型翻译项目管理团队必需的职能人员及其职责和必备素质,揭示了翻译行为理论对翻译项目管理的指导性意义[8]。
陈顺意在《中国翻译服务行业发展报告2020》中指出:“由于准入机制缺乏,入行门槛过低,导致我国翻译行业总体质量不高,鱼龙混杂。”[4]通过对比2012、2014、2018 年我国翻译服务企业人力资源情况,从学历结构来看,本科学历占比在55%左右,硕士占比在20%左右,但专科生和博士占比均有较大幅度的波动;从岗位分布来看,技术人员占比稳定在10%上下,但管理人员和全职译员的占比在不同年份有较大的占比变化——管理人员的占比由2012 年的13.9%骤涨至2014 年的77%,而全职译员由2012 年的53.8%骤降至2014 年的15%,两个岗位的占比情况在2014 年至2018 年间无特别明显的变化。 由此可见,国内关于翻译项目管理的研究与翻译行业岗位变化的情况是基本符合的,但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翻译项目管理能力提升的关注仍需持续加强。
三、 教学路径
在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过程中,专业人才培养职业化是题中之意。 就翻译专业而言,职业化翻译人才的培养需要把重点放在实践教学上。 对行业急需的翻译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也应注重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索本科阶段培养翻译项目管理人才,提升翻译项目管理人才实践能力的具体路径,以期通过人才培养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和翻译专业建设发展,从而真正架起高校和行业企业合作的桥梁,推动语言服务行业良性发展。
翻译项目管理是在翻译实践中运用项目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完成翻译任务的过程。 翻译任务的完成是需要翻译项目经理统筹各个翻译角色的职责及进度,协调各角色间的工作关系。 因此,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设定翻译项目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目标、拟定实践教学内容及项目任务、安排实践教学人员及实践教学场所、检测教学效果。
经研究,笔者探索出旨在提高学生翻译项目管理能力的“一目标,两保障,三沟通,六管理”的实施路径。 “一目标”即以学生翻译项目管理能力提升为根本目标;“两保障”是学校校内教学条件保障和企业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三沟通”是指项目管理员、译员和翻译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六管理”是指翻译项目范围管理、翻译项目时间管理、翻译项目成本管理、翻译项目质量管理、翻译项目沟通管理、翻译项目风险管理。
教学设计具体思路如下:
(1)根据先修课程情况,与行业一线人员商讨调整翻译项目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目标。
(2)根据实践教学目标,拟定课程实践教学内容。
(3)调研走访,与企业翻译项目经理商讨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并确定课程教学团队、场地、软件。
(4)检验实践教学效果,根据实际教学效果适时调整教学目标。
图1 教学设计流程图
该教学设计思路在执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教学目标在设定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基本情况、前期课程开设情况、服务企业情况等;此外,这一过程,企业一线人员的参与至关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能否与翻译企业用人需求相匹配。
(2)实践教学条件方面,授课教师应客观看待翻译管理软件的作用,在教学内容教授过程中,如果条件允许,可加入软件操作内容的实操;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项目越大、项目管理越复杂势必导致管理软件操作的复杂性,正如《一页纸项目管理》书中所述:“一页纸项目管理(OPPM)也承认项目越来越大、日益复杂的现实。 但OPPM 所提倡的是,为了对复杂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我们必须有能力化繁为简、抓住主旨。”[9]所以,任课教师应注重“六管理”的本质,科学利用管理软件,使学生能够在没有管理软件的加持下,仍可以对翻译项目进行有效管理。
(3)科学看待企业提供的教学建议,特别是在教学目标设定的过程中。 企业在人才需求方面难免存在主观性和短视性;而高校在人才培养时,培养的是能够适应岗位并具备持续学习、持续发展的人,因此应慎重对待企业的教学建议。
(4)在翻译项目管理课程与其他课程间的关系方面,首先,应注重课程的体系化建设或课程群建设,遵照“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理念,对现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解构,明确翻译技术与项目管理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理顺各门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逻辑体系,打破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衔接不够紧密的僵局,进一步完善教学过程中“课—训—赛—证”体系;其次,正确看待翻译技术课程(机器翻译技术、计算机辅助翻译等)与翻译项目管理课程的关系,即翻译技术课程作为翻译项目管理课程的先修课程,无疑为使用项目管理软件开展翻译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提供了技术上的便捷,但值得注意的是,翻译项目管理课程更应向学生传递的是项目管理的要素(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提升学生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尽可能规避学生出现只见“管理软件操作”这一“树木”,不见“管理原理”的“森林”,这样才可以既提升学生在掌握项目管理能力后能够迁移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又能够拓宽学生在翻译行业工作中的职业发展路径。
(5)在教学任务的选择上,应注意仿真任务(半真实任务)与真实任务引入的比例。 仿真任务可以分为模拟任务和已经完成、失去实效性的真实任务,两者相比,后者比前者更具操作性,也更贴近翻译公司承接的真实翻译项目,因此更能够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而真实任务的引入,则需要在学生基本掌握翻译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后,在企业导师的带领下逐步开展项目管理的辅助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真实任务引入教学过程能够缩短学生在翻译公司的适应时段,更快速地了解翻译公司的业务流程,从而融入公司并开始从事相关专业工作。 因此,教学过程遵循仿真任务至真实任务的过渡,能够加快学生的翻译职业化进程,也有利于高校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
四、 结语
翻译项目管理课程是适应教育信息化,特别是人工智能应用与语言服务行业的“落地”课程。 首先,翻译项目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是高校专业紧密对接语言服务行业的直接产物。 该课程的实施能够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同时为地方语言服务管理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路径能够有效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共同研发课程,共同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语言服务行业良性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