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设施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

2022-11-03赵家进刘跃明王立东杨莹彪周雪芳赵晓晨

中国蔬菜 2022年10期
关键词:设施云南蔬菜

赵家进 刘跃明 王立东 杨莹彪 赵 俊 周雪芳 赵晓晨*

(1 云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云南昆明 650224;2 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云南昆明 650106)

蔬菜产业是云南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重要支柱产业。以云南设施蔬菜为视角,通过调查研究、剖析产业现状,探讨设施在蔬菜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必要性。针对区域发展不均衡、建设标准不统一、设施生产水平低、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提出未来云南设施蔬菜发展应趋于设施建设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过程轻简化、水肥智能化和病虫防控绿色化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通过绿色生产基地建设、“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项目建设,全省蔬菜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设施蔬菜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蔬菜主力军地位、建成全国重要“菜篮子”供应基地的发展目标,云南省如何科学发展设施蔬菜、不断提升生产水平,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深度剖析云南设施蔬菜现状基础上,探讨云南设施蔬菜面临的问题、发展必要性及未来发展方向,对促进云南设施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云南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设施占地面积及区域布局

近年来,随着云南蔬菜产业不断发展,设施蔬菜发展迅速,设施结构不断优化。2021 年,全省设施蔬菜占地面积6.45 万hm,较2017 年增加17.35%。从区域分布看,蔬菜设施主要集中在滇中的昆明市、楚雄州、曲靖市及滇南的红河州等区域,2021 年累计占地面积5.23 万hm,占全省设施的81.1%;从设施类型看,大中棚占地面积5.38万hm,较2017 年增加31.0%,小棚占地面积1.02万hm,较2017 年下降23.1%。

1.2 设施蔬菜播种面积及品类

2021 年,云南设施蔬菜播种面积21.05 万hm,占全省蔬菜总播种面积的16.5%,其中,大棚播种面积19.28 万hm,占比15.1%,小棚播种面积1.77 万hm,占比1.4%。设施蔬菜产量749.19 万t,占全省蔬菜产量的40.83%,单产是露地蔬菜的1.47 倍,平均复种指数为3.26,叶菜类复种指数最高,超6.10。设施生产占比在10%以上的有12 个蔬菜品类,其中,占比高于50%的有3 个,占比在10%~50%的有9 个(图1)。

1.3 设施蔬菜主要品类区域布局

云南设施蔬菜以叶菜类及茄果类为主,2021年两者播种面积共13.09 万hm,占设施蔬菜总播种面积的62.19%。设施播种面积万亩以上的蔬菜品类19 个,其中,播种面积0.67 万hm(10 万亩)以上的品类6 个,依次是叶用莴苣(生菜)2.93 万hm、油麦菜2.85 万hm、普通白菜1.63 万hm、番茄1.15 万hm、大白菜1.01 万hm和辣椒0.76万hm(图1)。播种面积较大的油麦菜、生菜、普通白菜、大白菜主要集中在昆明市和曲靖市,占全省播种面积80%以上;番茄主要集中在红河州、曲靖市、玉溪市和昆明市,占比超过70%;鲜食辣椒主要集中在红河州和保山市,占比超过65%。

图1 2021 年云南对设施依赖程度排名前10 的蔬菜品类

1.4 蔬菜育苗设施布局

2021 年,云南蔬菜集中育苗面积1 040 hm,同比增长57.6%;育苗量450 亿株,同比增长89.72%。主要育苗设施集中在昆明市、丽江市、楚雄州、曲靖市、红河州、玉溪市、普洱市和昭通市,育苗面积合计920 hm,占全省的88.5%;年育苗量406 亿株,占全省的90.2%。云南地域、气候环境特殊,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形成了以莴苣类为主的营养液育苗及以十字花科类、茄果类等其他品类为主的穴盘基质育苗两种设施育苗技术模式。随着蔬菜育苗产业的不断发展,培育出了蒙自春晓高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元谋思农蔬菜种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蔬菜种苗生产领军企业。

2 设施在云南蔬菜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2.1 冬春生产中的保温作用

设施环境对蔬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品质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棚设施能打破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工控制并创造适于作物生育的栽培环境(周杰 等,2021)。在云南冬春季,采用设施生产,保温作用明显,即便棚外温度达到零下,棚内温度仍可保持在7~8 ℃。对番茄来说,设施生产可以比露地生产平均多收两穗果,提早20 天左右上市;对设施依赖程度较高的生菜、普通白菜等叶菜来说,大棚设施能够有效保持田间湿度,同时既能透光,又能减轻太阳光直射对叶面的灼烧,可有效防止叶片萎蔫、烧边、角质化等情况发生,确保其品质和品相,提高商品率和商品价值。如祥云县祥云泰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普通白菜年均可生产6 茬,每667 m产量达5 t 左右,平均售价1~2元·kg,与露地生产相比,每667 m可以多生产2 茬,增产1.5~2.0 t,增收2 000~3 000 元。

2.2 夏秋生产中的避雨提质作用

云南夏秋季高温多雨,采用设施栽培可以减轻雨水对菜叶表面造成的损伤,同时降低菜品的含水量,有效避免了因“水菜”导致加工、贮运过程中的腐烂变质,保证夏秋季节市场正常供应。如祥云县云南祥云圣龙农业庄园有限公司的番茄采收期正值雨季,采用设施生产能够有效控制棚内湿度,降低病虫害发生率,提高药剂防治效果;每667 m产量达10~12 t,2021 年鲜果均价达6~8 元·kg。

2.3 病虫害防治中的绿色防控作用

设施内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浇水施肥的同时将专用药剂集中施到作物根部,或通过弥雾设备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大棚的整个空间内,实现对一种或多种病虫害的综合精准防控,同时可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提高产品品质。近20 年,云南蔬菜产品抽检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如祥云县云南祥云圣龙农业庄园有限公司利用大棚+防虫网+粘虫板可基本阻断外来病虫,番茄、香葱等作物实现了绿色防控生产,每茬可减少用药1~2 次,每667 m农药用量减少30%左右。

2.4 发展数字农业的平台作用

设施栽培能有效建立可控的小区域环境,实现水药肥科学配比和土壤墒情、质量控制监管的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综合管理,为推进生产管理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性平台。如弥渡县大理春沐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使用智能化生产技术,实现了对樱桃番茄生产环境、自动灌溉控制、植物生长数据采集、果品品质、病虫害监测控制等的数字化管理。可延长产品供应期达9~10 个月,产量提高到37 kg·m,产品品质和标准化程度大幅提升。2021 年,该公司20 hm(300 亩)智能化生产设施,实现总产量7 404 t,平均销售价格30元·kg,远高于普通樱桃番茄8~10 元·kg的市场价,生产效益提升明显。

3 云南设施蔬菜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设施发展不均衡

一方面是全省区域分布不均衡,目前云南省设施蔬菜主要集中在昆明市、楚雄州、曲靖市及部分干热河谷地区,2021 年其设施占地面积占全省的比例超过80%,其他蔬菜生产区域发展缓慢,设施建设速度与产业发展规模不匹配。另一方面设施结构较落后,目前云南省蔬菜生产设施以低端大中棚为主,占比82%,简易的小棚占比仍有16%,而智能温室等高端设施仅占2%左右,设施的发展和更新速度难以满足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3.2 设施标准不统一

目前云南蔬菜设施建设地方标准相对欠缺,各地在设施规格、棚室结构、用材等方面随意性大,建设标准参差不齐,蔬菜设施标准化生产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在昆明市和曲靖市两大设施蔬菜生产区域,大棚跨度有3、6、8 m 等多种规格,架材近半数采用成本相对较低的水泥预制架,还有部分小棚甚至采用竹竿、竹条等简易支架,导致设施蔬菜土地利用率偏低。

3.3 设施生产水平低

一方面云南设施蔬菜播种面积仅占全省蔬菜播种面积的16%,且现有蔬菜设施较为陈旧,保温透光效果下降,缺乏必要的通风、增温等设施,致使设施蔬菜总体产量不理想。2021 年,云南省小棚、大中棚和温室平均每667 m产量分别为1.7、1.9 t和3.3 t,远低于全国设施蔬菜每667 m产量4.8 t的平均水平(李天来,2016)。另一方面因云南设施蔬菜生产的土壤粘性大、品种复杂、大棚设施空间小,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和标准化管理,致使全省设施蔬菜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不足10%。设施生产效率不高,人工、农资等投入成本过高,影响了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4 组织化程度不高

云南省设施蔬菜生产大多以小农户或运行不规范的合作社为主,缺乏规模化的龙头企业,致使在设施建设和标准化生产等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一是新建或将现有的中小棚升级改建成标准化的大中棚、智能温室等现代设施投入较高。以配备水肥一体化设施的普通钢架大棚为例,每667 m建设成本在3 万元左右,成本较高,生产主体对新建或改造设施投入意愿不强,制约了设施建设水平的提升。二是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户等经营主体在蔬菜生产过程中,识标、用标意识不强,不能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制约了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升。三是生产方式的随意及粗放影响了设施蔬菜产品外在品相及内在品质,在市场流通过程中辨识度不高,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导致市场上有“云菜”、无“云菜品牌”产品。

4 云南设施蔬菜未来发展方向

4.1 设施建设标准化

在未来设施蔬菜发展中,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科学规划蔬菜设施发展布局,分区域提出设施蔬菜发展对策,在夏秋优势产区增加避雨设施建设,在冬春蔬菜产区加大保温设施建设,在“九湖”流域积极发展高端设施蔬菜,建设能源清洁型设施,发展基质栽培和营养液栽培,回收设施灌溉尾水进行处理循环利用,不断提高云南蔬菜保供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同时,要借鉴山东、浙江等设施蔬菜发展经验,结合云南高原山区立体气候、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开展全省蔬菜设施建设标准立项、制定、发布及应用。针对新建设施,应结合当地蔬菜品类和气候特征,统一生产设施主体结构材质、肩高、跨度、使用年限等标准,合理配备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必备设施,进一步提高大棚温室的宜机性、适用性和耐久性;针对现有的存量设施,加强日常管理和统筹,坚持“宜改则改,宜退则退”原则,对单体塑料大棚的骨架进行连栋化改造,在有条件的设施进行入口、骨架、室内通道等宜机化改造以及塑料棚膜和棚内保温、通风设施更换,逐步淘汰小棚设施,统一蔬菜设施建设标准,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

4.2 生产技术标准化

针对直供“京津冀”“大湾区”等高附加值的精品叶菜和果菜,根据不同蔬菜品类的生长需求,分类开展标准化配套生产技术研究,在育苗、移栽、采收分级、智能化、数字化生产管理等方面统一技术标准。利用目前云南省内设施相对成熟的区域,如在陆良县试点精品叶菜标准化生产,打造水培精品叶菜“陆航模式”,探索叶菜设施生产技术全程标准化管理;在砚山县试点拇指黄瓜、水果甜椒基质栽培“中康模式”,探索无土栽培模式下精准用药、施肥、温控等环节标准化生产技术;在弥渡县试点高端樱桃番茄无土栽培“春沐源”模式,探索设施番茄生产过程的授粉、智能化和数字化生产技术标准。分品类、分区域规范统一生产技术标准,打造高标准精品农业示范区,形成良好的产业示范效应,为后进者提供样板。

4.3 生产过程轻简化

受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生产管理水平影响,云南设施蔬菜生产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针对设施蔬菜生产要研究配套轻简化栽培技术。在农机设备上,对条件成熟的大中棚进行宜机化改造,新建标准棚要从简化栽培、宜机化的农艺要求出发,积极试验、探索、推广宜机化设施蔬菜生产模式,针对云南土壤偏酸,粘性大的特性,因地制宜研发适配云南特殊环境的农机装备,实现蔬菜生产各环节机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有效节省人工成本,提升产品品质;在栽培方式上,针对规模化的单品,按照宜机化采收要求,研发小型智能化机械农艺配套技术,从整地、育苗、移栽等方面改进栽培技术,提升宜机化采收指数;在水肥管理上,推广应用省工省时的智能化水肥一体配套设备,根据土壤墒情、作物生长等生产数据及时调整浇水、用药和施肥频次,实现水药肥精准管理,减少药肥使用量;在病虫害防治上,利用新型数字化、智能化病虫害监测设备,可以及时发现、反馈病虫害发生情况,使防治更加及时,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效率。

4.4 病虫防控绿色化

在建立高水平硬件的基础上,着力推进设施服务产业化,组织开展农机作业、机具租赁和田管作业等一体式社会化服务。大力推广设施育苗,扩大健康种苗应用范围;开展远缘作物轮作、水旱轮作,调整播种期,推广嫁接换根等种植方式,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推广蔬菜秸秆综合利用、土壤热处理、土壤深耕深松、有机肥替代化肥等土壤改良技术,提高耕作土壤健康值。建立与各地自然条件相匹配、相适应的种植结构和种植制度,设施设备与农艺措施融合,实现土壤水分、养分与作物水分、养分供应需求均衡,达到更生态经济的节水、节肥和节药目标,有效提高蔬菜种植产量与质量水平,实现设施生产合格率达98%以上,优化升级蔬菜产业,促进云南设施蔬菜生产绿色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设施云南蔬菜
云南图片库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蔬菜
2015年9月云南节庆一览
「云南山娃」
蔬菜也“疯狂”
蔬菜的哀诉
设施农业文摘
同步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