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峰林农旅融合发展策略

2022-11-03张偶然黄锦英马龙窕刘力熔曾红艳

当代旅游 2022年12期
关键词:峰林兴义市景区

张偶然 黄锦英 马龙窕 刘力熔 张 娟 曾红艳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兴义 56240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农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指出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村。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大趋势。农旅融合是农业和旅游业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借助各自优势资源、技术等来互相弥补,促进两个产业共同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在重视生态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农旅融合成为各旅游区域谋求发展的新增长点,得到了国家层面充分的重视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2020年,农业农村部出台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计划(2020-2025年)》(农产发〔2020〕4号)和《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农规发〔2019〕33号),均对农旅融合给予了明确表述。

农旅一体化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它是在充分尊重农业产业功能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农业景观和乡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消费。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价值链的提升和增收链的拓宽,可以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农业升级,从而解决三农问题。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不断增加的乡村旅游消费群体已经成为国内旅游的一大亮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构建了农村与城市间发展的桥梁,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不仅满足了农村及城市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且兼顾了历史文化传承。

兴义市旅游资源丰富。长期以来,由于土地破碎、土壤肥力低下,兴义农业一直处于高成本、低收入的状态。兴义农业与万峰林旅游一体化发展之路是贵州省提出的特色农业之路。鉴于此,本研究以集农旅为一体的万峰林景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尝试深度剖析万峰林景区农旅融合的现状、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一 乡村振兴背景下万峰林景区农旅融合现状

(一)政府牵头,聚焦农旅集聚发展

近年来,万峰林始终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充分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努力挖掘乡村旅游的潜力。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兴义市万峰林景区结合农业旅游发展,探索出了一些新方法。当地政府不仅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还统筹资金项目,完善基础设施。按照兴义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全力推进农业“一轴三园多区”的布局,保障了景区传统水稻油菜种植的田园景观,精品水果花海园,以及石斛中草药种植园的发展格局。这些努力使得景区的自然景观和综合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景区的业态也随之丰富起来,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农村旅游市场需求旺盛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体验生活和休闲的旅游形式深受城市居民的喜爱。万峰林景区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在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环境的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极具特色地推进了景区农旅融合的发展,知名度和吸引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促使景区经济模式转型升级加快,休闲农业和兴义市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兴义市农旅收入在农民人均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高。2017年,兴义乡村旅游达到500万人,同比增长16%。2018年,兴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收入超过千万元。万峰林已有民宿客栈200余家,农家乐150余家,年接待游客数量非常可观。可见,兴义市农村旅游市场需求旺盛。

(三)坚持“旅+农”理念,实现多元化产品供给

在“旅+农”理念下,万峰林景区探索了各种农旅融合途径,从区划功能上看,分为观光娱乐区、农业园区和特色民俗文化区。观光娱乐区主要以观光为主,以民宿、农家乐为载体,利用天然的自然景观,优美的环境,建筑文化,展现出自己的不同特色,达到城市与乡村两种生活状态,前者充满着压力,后者则淳朴自然。农业园区注重保护传统农业和旅游价值的融合。为了营造独特的田园风光,万峰林公司根据农旅融合的设计理念雇佣农民种植不同品种的水稻和油菜花。例如,游客喜爱的“福字场”“八卦场”以及其他网络名人的“名片”就是这一设计理念的具体体现。与此同时,农业园区设有水果采摘项目,并配有大型多媒体设备,展示现代农业发展之美。它们将农业生产、农产品贸易和旅游休闲相结合,方便游客进行不同形式的体验。特色民俗文化区主要展示当地的特色民族文化,如八音坐唱、查白歌节等。

(四)农旅融合经济效益初显

兴义市旅游业进入了大众化、产业化的新阶段,并发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万峰林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清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使得万峰林融合了城区、景区、乡村为一体的特点,城市与景区融为一体,景区与乡村融为一体,农旅融合发展迅速。2019年,万峰林街道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上纳灰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近年来,万峰林通过生态环境治理,吸引了大量游客,旅游业带来的增收能反哺农业,带动更多的业态发展,随之带来的是当地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据中国青年网统计,2016年9月,兴义市万峰林旅游扶贫创新示范区的全部245户建档立卡、精准贫困户在兴义市率先整体脱贫,成为乡村旅游引领精准扶贫的成功实例。2018年,万峰林街道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405元,高于全省4689元,高于全州4920元,高于兴义市2327元。

二 万峰林景区农旅融合面临的困境

(一)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

万峰林整个景区占地面积较大,鲜有遮阳避雨设施,遇到酷暑、暴雨天气,行人没有休憩之所;景区未配备充足数量的医疗站、充电站、公共厕所等必要设施,住宿和水电供需要改善。对于绝大部分散客和自驾游游客,到达景区后他们偏向于选择体验感较强的活动,如在小商户处自行租赁电动车逛景区(景区内可自由骑行的区域),到农场种植户处采摘果蔬等等。对于前者,在必要时他们会需要给电动车充电,对于后者,他们需要如厕等,虽是细小事件,却体现了安装这些设施的必要性。要想吸引并留住游客,完善相应的硬件设施是前提。

(二)民族特色文化被弱化

万峰林旅游开发的特色是当地的少数民族风情,少数民族文化以及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具有不可替代性,为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外来游客的到来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但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将对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居民长期以来确立的价值观和信仰被弱化,使得一些传统的民俗民情面临被商业氛围同化的威胁,削弱了民族习俗的特色性和原生性。对当地原有的民族风俗习惯、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将阻碍当地特色农业、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三)农旅融合深度不够

由于旅游项目之间缺乏统一规划和紧密协调,在产品整合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农旅融合流于表面,大量地区的乡村休闲旅游仅停留在一般旅游领域,未能体现地方特色。到目前为止,万峰林景区仍以农家乐为主。农家乐的有效运营受农户经营能力、资金、设施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一般为低水平重复性设施,客源市场仅为中低端消费市场。不能满足游客更高端消费的需求,进而导致农业旅游一体化市场畸形发展。另外,当地相当一部分乡村休闲旅游已成为单一的果蔬采摘活动,尚未发挥特色品牌效应。近年来,休闲农业的规模逐渐扩大,城市游客热衷于乡村休闲旅游,这是乡村的独特魅力所在,因此,加深农旅的融合程度,增强体验感是下一步应该重点思考的方向。

(四)农旅季节性特征明显

由于农业的季节性特点,万峰林景区农旅结合呈现出“季节性”现象,即游客在某些季节会急剧增加。这将使农业旅游产业链脱节,产业链周期缩短。另外,在万峰林景区,村民很少参与旅游活动。游客以观光休闲为主,为当地创造的有效价值有限。目前,风景区仍在开发中,农产品向旅游产品转化不足,限制旅游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农业旅游一体化产业发展水平低,特色不明显,特别是对农耕文化、传统饮食和农耕经验的深度挖掘不够。风景名胜区应发展综合农业旅游产业链,克服季节性问题。

(五)自然资源遭到破坏

万峰林风景区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是我国四大生态环境脆弱区之一。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前往景区活动的人虽逐渐增加,但由于喀斯特环境的脆弱性,人类活动使得喀斯特环境日益恶化,万峰林景区自然环境、卫生问题也变得十分严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在景区开发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修建观览车道后给景区带来大量的污染;游客制造的垃圾和汽车排放的尾气,在潜移默化中破坏植被和水体,从而加剧自然环境的退化;另外,万峰林景区居民众多,产生的生活垃圾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更甚者还会影响游客对景区的整体印象,降低旅游体验感。

三 提升万峰林景区农旅融合质量的路径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管理处以景区秩序、环卫绿化、门票管理、公厕卫生等为切入点,足量配置具有景区特色的遮阳避雨设施、无障碍设施、休憩设施等实用性强的配套设施,保障公厕正常使用,修复完善景区配套设施。其次,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之中,要依据实际道路情况,确保符合各项道路交通硬指标;在道路建设之中,应当明确路灯、主干道指示牌以及标识;在垃圾处理过程中要保障集中化、分类化处置,确保农村地区保持环境优良。再次,旅游景区的各项安保措施,绝不能马虎。在旅游景区之中,配备足够的安全员、消防员和救生员,并且安全员最好能够日夜巡逻,在景区有水的区域,消防员和救生员要全天候坚守岗位,并且暑期游客比较多的情况下,要增派救生员。每星期定期检查景区内的各项公共设施,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杜绝任何安全隐患。最后,设立长期志愿服务岗、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墙、景区临时食堂便民服务中心、便民休闲驿站,进一步提高游客体验感,丰富景区服务内涵,营造舒适和谐的景区环境。

(二)塑造特色鲜明的乡土文化品牌

万峰林旅游开发的特色是当地的布依族风情、少数民族文化,布依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具有不可替代性。黔西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我们可以把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民俗艺术作为游客的引导,充分挖掘当地农村农业文明、乡村人文和民俗特点,以此塑造少数民族村落的品牌。再通过开发当地少数民族的农村农业展示、民俗技艺、时令民俗、节日活动、民俗歌舞等农村旅游观光活动,进一步扩大农村旅游观光的人文内容,使游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防止商业化带来的民俗文化被弱化的问题。

(三)提升旅游产品规格以加强农旅融合深度

万峰林旅游产品的规格不高,旅游者在享受旅游产品时大多数情况下是被动接受的。提升旅游产品的规格,就是要打造旅游者能够参与其中的旅游产品。在农旅产品开发层面上,可以在夜间增加活动和表演,进一步提升游客留宿意愿,拓展“农旅融合”空间;在节假日如国庆、寒暑假等假期,举办一些大型实践活动,在帮助人们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的同时,还能增加景区的人流量;还可以举办“迎国庆庆丰收”稻田文化节系列活动,如稻田捕鱼、赶鸭子、稻田迷宫、手工DIY等活动。在营销层面上,将万峰林街道各村的特色进行集中放大展示,注重打造自己的产品品牌,扩大营销覆盖面,通过提升品牌营销效果,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在农旅体验感层面上,要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使旅游者在旅游中享受到的不仅是悦目悦耳,更能体验到悦心、悦意,让旅游者从心灵上受到教育、震撼,这就需要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地加工、组合。旅游产品的包装也不容忽视,经过精心包装的旅游产品可以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

(四)深挖旅游产品多样化,解决季节制约问题

突破季节性问题,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要有合适、优质的旅游产品供不同的消费者选择。资源的开发需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坚持市场导向,才能实现发展的可持续。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以农事体验、农事科普、文艺展演等方式开发农耕文化项目,针对市民周末游、亲子游设置相应亲子路线及相应打卡点,为他们提供沐浴阳光、探索农作物生长和感受农耕文化传承的平台。针对游客短途游可整合周边资源,发展2-5天短期游项目,让游客居住在万峰林,感受万峰林农业种植文化和乡风民俗。针对康养型旅客,可开发居住在万峰林、参与农事生产体验的旅游项目,让康养型游客既可以感受万峰林的自然风光、呼吸万峰林的新鲜空气,又能参加一些农业生产活动,让其有自给自足的收获感。另外,雇佣当地居民劳作,并根据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知识体系进行分工,令其在不同的时节种下不同的农作物或经济作物,如花海的种植。开发和挖掘在不同季节可赏玩的旅游资源,完善设施,使不同季节可以有不同的玩乐,这样季节的变换也不会太影响旅游景区的游客量,不仅能够破解景区的季节性问题,还能使更多的村民加入旅游产业中,提高经济收入。

(五)建立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

针对当前万峰林景区显现出来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涉及万峰林景区农旅融合的自然效益、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等方方面面。万峰林景区环境容量小,抗干扰能力弱,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喀斯特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评价体系主要从自然环境承载力、社会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三个方面制定,以确定景区生态活动的发展强度,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同时,注重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 结语

通过上文对兴义市万峰林的简单分析,不难发现,万峰林旅游业的发展是兴义市整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万峰林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整体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时代发展的需要。万峰林应继续以旅游发展为主线,保护好生态环境,开展好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与此同时,激发老百姓对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提升万峰林景区的影响力、满意度和知名度,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猜你喜欢

峰林兴义市景区
九旬竹雕大师自学成才
峰林蛋炒饭
蛋炒饭助力脱贫
长假也救不回的景区破产
“摘牌”
国庆节前157个景区将迎来降价
兴义市旱地主要作物复种系统增产增效技术研究
兴义市关工委关爱残疾儿童
晴隆县老年大学与兴义市老年合唱团举办文艺联欢活动
兴义市举行“老师您好 我的好老师”主题演讲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