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方谈话的理论精髓与时代发展

2022-11-03王可园

邓小平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共同富裕

徐 敏 王可园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考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期间发表了一系列谈话,涉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党的建设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史称南方谈话。南方谈话紧紧围绕着中国共产党要“举什么样的旗帜”“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实现发展”“走什么样的道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遵循什么样的方法论”等理论课题形成了众多理论创新成果,成为“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30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汲取南方谈话的理论精髓,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相关内容与南方谈话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推动理论创新的理论品格与实践品质。

一、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波云诡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因受惠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红利,加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自身韧性有所增强。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给国内外思想界带来重大影响,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早产论等错误认识甚嚣尘上,美国学者福山更是提出了“历史终结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非科学认识严重影响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意义重大。

1992年,鉴于国内外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诘问,邓小平言简意赅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这一论断直截了当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场,明确了高擎马克思主义大旗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是对的,这就为驳斥错误思想定下了基本调子。同时,邓小平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并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面对国内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悲观情绪,邓小平认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暂时挫败并不影响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恰恰印证了教条的、错误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巨大危害。此外,邓小平倡导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认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倡导要勇于破除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范畴的思想理念。邓小平的这些论述有效揭示了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错误本质,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论争中的话语主动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问题更加重要。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科学的、开放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其伴随着实践变化而不断发展。历史与现实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不断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过程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走好新时代赶考路,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进而彰显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更强大、更具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二、党的建设:“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党的内部出了问题。苏联镜鉴,影响国内。此时,中国伴随着市场化取向改革的不断深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西方资产阶级思潮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着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风气蔓延开来,阻碍改革开放。在这种情况下,“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末,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因此他高度重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建设,坚决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的侵蚀。

面对严重的形式主义的问题,邓小平明确指出:“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那么,何为形式主义?“所谓形式主义,就是不问实质,只讲形式,不管条件如何,硬要来搬弄一套形式。”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是密切联系的两个范畴。内涵上,二者都疏离人民群众;外延上,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交叠、交织,二者往往相伴而行。邓小平将形式主义视作官僚主义,认为必须破除形式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具体而言,一方面,他坚决反对文山会海,倡导精炼、精简的文风和会风,“建议抓一下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在学风建设方面,他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不能要求群众“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办不到”。因此,党员要结合自己的专业、专长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否则理论学习会流于形式,难见实效。此外,邓小平强调,要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明确“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在筑牢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思想政治根基的同时,“还是要靠法制”,不断夯实党的制度建设。

新时代条件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风气仍然存在,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变异出新表现。但是,无论形式主义以何种新面孔呈现,究其根源在于公私关系没有摆正,进而产生侵蚀党的健康肌体、造成党群关系恶化等消极影响。“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面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不良风气,习近平反复强调党要进行自我革命,唯有刀刃向内,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纯洁性与先进性。他指出:“我们不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会脱离人民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贯彻执行八项规定,坚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从党的领导干部做起,以上率下改进工作作风,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本质在于脱离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强调:“要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此外,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反复强调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大力开展反腐败斗争,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高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环境,从制度根源入手,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

三、发展动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如何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直接关系到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解,进而决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生产关系变革对生产力提升的能动性作用,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的社会主义革命就鲜明地体现出这一点。然而,正如毛泽东所言,“所有制的变革,在一定时期内总是有底的”,生产关系的能动性只能在一定条件内发挥作用。任何时候违背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客观规律,就必将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

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社会上有少部分人对党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存在困惑。邓小平从发展生产力角度出发,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并认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其旨在进一步阐明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在思想认识上廓清改革开放的理论本质,为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扫清思想障碍。

改革开放40多年,将解放、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日益显现”,对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并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目的在于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破除体制机制的深层次弊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增添动能。2021年,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不断释放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是不断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必然选择。

四、道路选择:“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1991年,《解放日报》发表的署名“皇甫平”的四篇文章倡导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文章一经发表就遭到部分理论工作者的批判,姓“资”、姓“社”的争论由此展开。据此而论,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开创性成就,但是关于改革开放道路的疑惑情绪始终存在。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外环境纷繁复杂,关于“举什么旗、定什么向”的争论此起彼伏。改革开放道路是一条什么性质的道路?要不要继续坚持这条道路?这些问题若得不到正确阐明,势必会阻碍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

将很多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范畴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加以固守,这种僵化认识极大地限制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与活力。对此,邓小平强调要解放思想,敢于、勇于、善于冲破传统社会主义的认识框架,“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市场与计划的关系是姓“资”、姓“社”争论的焦点。在传统社会主义认识中,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具有社会制度属性。对此,邓小平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一论断打消了人们对于发展市场经济的困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扫清障碍。同时,邓小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的两极分化现象。此外,相比较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而言,邓小平强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之路,其具有“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的内在基因,绝不会陷入强则必霸的历史窠臼。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论述深化了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增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脉相承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决摒弃改旗易帜的邪路和封闭僵化的老路。习近平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因为其遵循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的根本政治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紧紧围绕“坚持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坚持实事求是,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深入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破除封闭僵化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羁绊,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前拓展。

五、目标指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通过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国民经济发展活力得以充分释放。同时,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打破了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客观上造成收入差距加大。如何理解劳动致富同社会主义的关系,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更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面对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扩大,邓小平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富裕、怎样实现富裕”的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论述。在南方谈话中,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将实现共同富裕定位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揭示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规律。这意味着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层面的问题,更是涉及社会制度认同的重大政治问题,其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困”。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初步构想,邓小平基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认为要让“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时,他明确指出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接续奋斗、久久为功,“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在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避免平均主义、同步富裕的倾向,“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此外,贫困地区并不是处于纯粹被动的地位,“不发达地区又大多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同发达地区实现优势互补。

新时代,随着党领导人民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意味着党和国家将实现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困是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重要障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承继邓小平关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过程性、阶段性特质的思想,202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将浙江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排头兵,使其发挥推动全国性共同富裕建设的示范带头作用。此外,习近平反复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强调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物质层面上的发达,更是精神文明的富足。

六、方法镜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日趋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成为国家竞争中的重要因素,中国迎来了实现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然而,机遇和风险常常并存。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冲击,国内“出现用治理整顿代替改革开放的趋向,用绝对的稳定取代波浪式前进这些错误舆论”。

针对当时存在的保守和观望倾向,邓小平认为“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他提出,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做法要采取“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的态度,避免将其政治化,扼杀制度创新的萌芽。基于“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的反思,邓小平认为必须加快发展的步伐,“抓住时机,发展自己”。不抓住时机,发展的机遇就会丧失。改革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才能得到改善,人民群众才能支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对此,邓小平指出“不搞争论”,要摆脱姓“资”、姓“社”的抽象论争,坚决反对“本本主义”。

新时代同样也是机遇与风险相互交织的时代。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国际格局的深刻调整,单边主义、霸权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等时代逆流对和平与发展的威胁不断增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成为时代之问。新发展阶段下,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习近平指出,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光辉真理。习近平反复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积累的坚实国力,是从容应对惊涛骇浪的深厚底气。”强大的科技实力、完整的产业体系、高效的社会保障、充足的医疗资源等因素为我国最终打赢疫情防控战奠定了重要基础,而这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的发展。“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习近平反复强调,要树立机遇意识,敏锐辨别时局变化中的消极因素与积极因素,精准判断国际国内形势中的“变”与“不变”,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唯有如此,才能抢占先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南方谈话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理论上,其内涵丰富、意蕴深远,通篇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光辉,是邓小平理论成熟的标志性著作;在实践上,其促使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当前,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重温南方谈话的理论精髓,对新时代更清晰地认识坚持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表演完美”也是形式主义——为政不能耍把戏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防范“网上官僚主义”——服务上网不是目的,上手才是
形式主义“闻着臭,吃着香”
“开会”不是形式主义,“会海”才是
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