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与国家制度优势话语建构

2022-11-03董海军林子傲

邓小平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话语优势建构

董海军 林子傲

习近平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我国制度优势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关乎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前途与命运,建构国家制度优势话语对理解和概括我国制度优势、形成制度优势共识、促进制度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我国制度实践的历史经验与成就着眼,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局出发,系统建构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话语体系。事实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就在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中从多个维度建构了国家制度优势话语,争取了改革主动权,为新时代国家制度优势话语建构奠定了良好基础、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邓小平对国家制度优势话语的多维建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我国制度的特色优势、理念优势、实践优势和发展优势四个维度建构了国家制度优势话语,明确了改革开放是充分展现国家制度优越性的必要条件,增强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信心。

(一)突显了我国制度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优势

改革开放之初,针对人们对道路方向的困惑,邓小平提出必须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并从各个层面阐述了我国制度符合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

首先,阐明了我国政治制度具有符合社会主义道路、能使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特色优势。邓小平从国体出发,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为中国人民所需要的制度安排,明确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实行“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邓小平从党的领导角度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共产主义理想,指出党的指导思想、阶级立场、奋斗目标始终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明确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邓小平从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方面突出了我国制度的社会主义特色,指出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以发挥的基础,“不能搞西方那一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制度优势,在此基础上“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是我国制度的特点与优点,各民主党派“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等等。

其次,阐明了我国经济制度具有坚持公有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特色优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性质决定了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他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对比,明确了我国公有制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及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指出,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共同富裕原则的基础上,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先进方法和经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从促进生产力发展角度指出了我国经济制度的特色优势。

最后,明确了我国文化制度具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色优势。邓小平指出,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使我国人民“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党的十二大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引导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抓住历史机遇,号召全体党员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他在南方谈话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时代性的精准判断和科学预见。

(二)明确了以人民为主体的制度理念优势

邓小平在建构国家制度优势话语时,注重强调人民群众在各项国家制度安排中的主体地位。国家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理念,赢得了人民群众对国家制度改革的拥护和支持,凝聚了国家制度优势的共识。

第一,始终强调人民群众在政治制度中的主体地位,人民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人。邓小平从国家制度的总体设计角度强调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从国家性质与阶级本质上突出以人民为主体的制度理念:“无产阶级专政对于人民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他从国家制度运行层面突出了人民主体地位:在党群关系上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是密切与人民联系、了解人民要求、倾听人民呼声、保护和争取人民利益的政党;在政治制度的组织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方面,“这种制度更有利于团结人民”;在民族关系上,我国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实现了各民族的大团结;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人民政协是发扬人民民主、联系各方面人民群众的一个重要组织”,进一步夯实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出发阐释了制度理念优势话语。

第二,突出强调人民群众在经济制度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广泛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决定了国家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的生活水平会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普遍提高。他指出:“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我们实行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不仅国家力量不同了,人民生活也好了”。

第三,明确强调人民在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中的主体地位,文艺要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在与文艺工作者交流时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属性就是人民属性。他提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他认为坚持文艺创作的人民路线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激发人民参与现代化事业积极性的必要条件。在论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艺创作工作时,邓小平始终突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指导地位,提出“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认为文艺创作应面向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从人民真实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文艺作品要充分展现人民的优秀品质,文艺工作者需用最好的文艺作品奉献人民。

此外,邓小平还建构了如何评价国家政治制度及改革措施的标准,为人们认识以人民为主体的制度理念优势提供了认知框架。比如,1987年他在会见喀麦隆总统比亚时谈到如何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时指出,关键的一条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在南方谈话中,他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三个有利于”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

(三)阐发了我国制度符合国情、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实践优势

我国制度具有符合中国国情、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展现出“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实践优势。邓小平凝练表达了国家制度的实践优势:“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这一论述阐明了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整合、动员能力和高效执行能力等显著实践优势。他从不同方面阐述了我国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特点的原因,为制度实践优势特点提供了丰富话语内容支撑。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制度实践优势的根本保障。邓小平明确强调:“只要我们党的领导是正确的,那就不仅能够把全党的力量,而且能够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集合起来,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他指出了党的领导具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离开了党的领导则无法实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实践优势,“只能导致无政府主义,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瓦解和覆灭”。

民主集中制的组织活动原则是制度实践优势的重要基础。邓小平指出:“民主集中制也是我们的优越性。这种制度更利于团结人民,比西方的民主好得多。”他从民主集中制角度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有效克服相互掣肘的现象,有效兼顾民主与效率,引导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做出的决定“可以立即实施”。

实践优势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对人民群众社会共识、价值理念的凝聚作用。邓小平指出,由于社会主义制度能最广泛地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为我国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实践优势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曾多次强调,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符合我国实际,“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四)诠释了我国制度具有自我完善的发展优势

改革是制度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邓小平积极肯定我国制度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从制度如何发展、完善的角度建构了制度发展优势话语。

首先,我国制度具有学习各国先进制度的能力。在谈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时,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这一论述突出了社会主义制度较之于资本主义制度更具有学习、吸收和借鉴各国先进制度的能力,能利用各国制度实践的先进成果以发展完善自身。

其次,我国制度具有吸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实践经验教训的能力。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背景下,邓小平谈道:“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些论述明确了我国制度具有分析、鉴别和吸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实践经验教训,通过改革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能力。

最后,我国制度有坚持道路方向、发展自身特色的定力。邓小平强调要走自己的路,指出“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我国制度实践具有独立自主的特点,对他国制度实践先进经验采取的是吸收借鉴而不是全盘接受的态度,体现出坚定的制度发展定力。关于制度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邓小平认为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动力来源。例如,他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制“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一论述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中扮演着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主体角色。

二、邓小平建构国家制度优势话语的基本方法

邓小平在建构我国制度优势话语时,具体运用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支撑、以历史成就为佐证、以国际对比为参照、以制度事实为依据的基本方法,由此增强了话语说服力,争取了国家制度优势话语认同,凝聚了国家制度改革共识,为推动改革开放助力。

(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支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观察、思考中国实际问题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样也是国家制度建构、改革和完善的重要思想资源,邓小平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支撑国家制度优势话语建构,为话语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学理基础。例如,他在谈到党的领导制度理念与实践优势时,曾运用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关于只有“在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党”“为本阶级全体忠实的人所信赖的党”“善于考察群众情绪和影响群众情绪的党”才能“对旧社会的势力和传统进行顽强斗争”的相关论述,说明党的领导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意义。在谈到社会主义制度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制度特色优势时,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原理提出,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之处在于生产力的发展速度,“社会主义总要比资本主义优越。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使经济发展得比较快,人民生活逐渐好起来,国家也就相应地更加强盛一些”。在论及“一国两制”构想对于解决香港问题具有的创造性意义及制度发展优势时,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指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可能的实践意义,“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主席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在谈到社会主义制度未来发展方向时,邓小平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后必将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从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整体优越性与特色优势。

(二)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成就为佐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取得了许多历史性成就,多方面展现了我国制度优势。邓小平多次选取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制度优势话语建构提供佐证。他认为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有显著特色优势是中国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得出的历史结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不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今天我们的国家还会是旧中国的样子”。社会主义制度帮助党和人民克服了社会主义建设中遭遇的严重曲折,使国家朝着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为稳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他指出:“我们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用自己的力量比较顺利地战胜了林彪、‘四人帮’,使国家很快又走上了安定团结、健康发展的道路”,制度实践优势突出。在论及社会主义制度理念优势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取得的历史成就时,他列举了“我国的社会阶级状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兄弟民族“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各民主党派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港澳台及海外侨胞“在实现祖国大业、支援祖国现代化建设和加强国际反霸斗争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等例子。在论及社会主义制度对稳定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建设与发展生产力的制度特色优势时,邓小平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旧中国工业基础差、粮食缺乏、恶性通胀、经济混乱的“烂摊子”,我们很快解决了“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稳定物价和财经统一问题”,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1985年,他在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副总统姆维尼时的谈话中分析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0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建设的成就、曲折及经验,明确强调“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认为我国制度是党和人民奋斗的成果,要长期坚持。

(三)以国家制度对比为参照

我国制度优势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比中得以充分彰显。邓小平将我国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作对比,清楚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例如,他在论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时,通过与资产阶级民主、西方国家议会选举、三权分立、两院制对比,突出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实践优势。他指出:“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在论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更能代表人民利益、形成共同理想与道德的制度理念优势时,他强调,“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剥削”,因此,“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反之,资本主义“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因为其经济制度主要服务于剥削和掠夺。在论述社会主义更能解决贫困问题的相关话语中,邓小平指出,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会导致两极分化,将产生不到百分之一人口的百万富翁,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在论述社会主义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的制度特色优势时,邓小平始终强调,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最突出的比较优势在于“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哪个好?当然是社会主义制度好。”这个基本信念始终贯穿于邓小平对我国制度优势话语建构的始终。

(四)以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制度实践事实为依据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为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在实践中彰显了显著制度优势,这些制度实践事实为邓小平建构国家制度优势话语提供了现实依据。在论及社会主义制度能有效避免相互掣肘、实现制度总体高效运行的制度实践优势时,邓小平列举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特区设立作为事实依据。他指出:“我们说搞经济体制改革全国就能立即执行,我们决定建立经济特区就可以立即执行,没有那么多互相牵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在论及党的领导制度理念优势时,邓小平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角度进行了论述:“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是真好,不是假好。 ”此外,邓小平认为,国家制度的发展优势是一个不断彰显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改革以更多的实践事实来证明,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他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已经得到了证明,不过还要证明得更多更好更有力。我们一定要、也一定能拿今后的大量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

三、邓小平建构国家制度优势话语的历史作用

邓小平对我国制度优势话语的建构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制度优势话语建构,凝聚了改革共识、指明了国家制度改革的方向,推动了国家制度优势话语向制度优势现实转化,助力了国家改革形象的建构、回应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一)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制度优势话语建构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的历史背景下,论述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根据时代要求阐发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话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相关论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论述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作了基于理论的设想;以列宁、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推动国家制度创立与发展的过程中阐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从国家制度优越性的角度出发,阐发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具体而言,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论述,既从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角度明确了我国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向度的制度优势,又从历史发展角度指明了社会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必将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未来前景,还发展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国体和政体、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党的领导、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制度优越性论述。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制度优势话语,形成了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具体制度,又内含着制度特色优势、理念优势、实践优势和发展优势等多重维度的制度优势话语,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制度优势话语建构。

(二)凝聚了改革共识,指明了改革方向

话语权与领导权密切相关,建构话语的过程其实就是争取领导权的过程。邓小平在建构国家制度优势话语时从制度实然优势和应然优势两方面立论,争取了改革领导权,凝聚了改革共识,指明了改革方向。从制度实然优势立论,目的在于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指明了在改革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例如,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一度对我国政治制度究竟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三权分立、两院制还是坚持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存在困惑和争议。邓小平坚定地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从其优越性角度说明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要性。从制度应然优势立论,目的则在于表达我国制度优势发展的美好愿景,提出发挥制度优势的必要路径。例如,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努力实现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在经济上“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二是在政治上,要“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三是组织上要实现干部年轻化、专业化。这就明确提出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改革途径。

(三)推动了制度优势话语向制度优势现实转化

改革是国家制度兴利除弊的过程,邓小平通过建构国家制度优势话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序开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优势话语支持下,党中央汲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各项工作,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改革开放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始终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视为根本任务、开创了立法工作新局面、重视开展了监督工作、创新了地方人大监督形式、不懈推动普法宣传教育、加强了人大常委会组织建设等,成果显著。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势话语的支持下,党中央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推进了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和创办了经济特区,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实现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八五”期间(1991~1995年),我国工农业全面发展,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于1995年超过57600亿元,提前完成2000年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经济发展成果瞩目。随着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在2010年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美国学者傅高义认为:“邓小平是为转型过程提供全面领导的总经理。”这离不开邓小平建构的制度优势话语对促进国家制度优势认识、凝聚改革共识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四)促进了国家改革形象的建构

邓小平建构的我国制度优势话语与改革话语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国家改革形象,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关注和质疑。邓小平在接见各国元首、各政党领导人或各方代表时,十分注重阐述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力图阐明我国制度改革的思路,回应国际社会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和质疑。例如,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总书记卡达尔时指出,在国家发展问题上、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共产党的领导、民主集中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制度安排,不能抛弃。而在与美国前总统卡特谈论相关问题时,他从中国国情角度出发,说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对于营造安定、和谐、有序的政治环境有重要作用。美国学者马丁·哈特等谈道,中国政府明确表明改革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采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使许多人开始认真思考与社会主义相关的问题。俄罗斯学者季塔连科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讲话以及所有代表大会决议始终强调,中国坚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美国学者迈斯纳认为,邓小平用生产力解释社会主义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这表明邓小平通过制度优势话语建构在国际社会中塑造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改革形象,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综上所述,邓小平对我国制度优势话语建构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而日益丰富,由此争取了国家制度改革话语权,指明了发展和完善国家制度的方向。此后以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制度优势话语建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制度发展的历史经验及成就,拓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话语,使我国制度优势话语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国制度优势必将得到进一步彰显,制度优势话语将更为系统和全面,必将为新时代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起到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话语优势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矮的优势
建构游戏玩不够
画与话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