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汽车覆盖件模具传感器故障类型及处理方法

2022-11-02黄飞鸿庞高磊何杰华陈振华

模具制造 2022年9期
关键词:投料卡扣压力机

黄飞鸿,庞高磊,何杰华,陈振华

(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1434)

1 引言

目前,汽车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如何提高产品竞争力成为各大主机厂面临的重点问题。在性能和质量差别不大的同类车型中,更低的价格和更短的交付周期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因素。对于生产部门,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浪费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扩大利润空间,使汽车在价格上占据优势,同时缩短交付周期,使产品乃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竞争力。

冲压生产中,自动化线取代手工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提升了操作的一致性和员工的安全保障。但是,自动化线也对模具自身及与机器人、压力机、人员等间的相互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1]。本文从降低生产过程中模具传感器故障率角度出发,分析常见传感器故障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试图指导和服务现场。

2 覆盖件模具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应用

以某主机厂模具为例,其传感器主要采用某品牌的电感式传感器,其结构和接线如图1所示。

当待测对象(金属件)处在传感器检测范围内时,传感器内部磁场会在待测对象表面产生感应涡流。然后,感应涡流在周围激发与传感器内部磁场方向相反的感应磁场,从而减弱传感器内部磁场。传感器内部电路将这一变化进行放大并转换为电信号点亮LED灯,从而实现检测功能。

实际使用过程中,常将传感器装配在各类支架上,用于检测板料或者机构是否处在预定位置。例如,将传感器装配在拉伸检测器上,如图2所示,用于检测板料是否投放到位。当机器人将板料投入到拉伸模具内时,板料边缘推动检测块发生位移。位移过程中,检测块带动旋转块使其绕转轴转动。当旋转块转动到传感器检测范围内时,传感器LED 灯点亮,表明板料已投放到位。

后工序模具常将传感器装配在下模的固定架上,用于实现对板料的检测,或与检测板配合,实现对活动机构的检测,结构如图3所示。两者工作原理与单独使用传感器检测待测对象原理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3 覆盖件模具传感器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传感器检测线路断路、超出检测范围、检测器闪断等原因,传感器容易发生检测故障。下面对常见的传感器故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

3.1 传感器检测线路断路处理方法

生产过程中,有时会发生板料投放无异常,但传感器无检测信号,导致压力机停机的情况。这时,需要检查传感器检测线路各部分是否发生松脱。以拉伸工序为例,传感器检测线路包括传感器、快换接头、电器盒和快插接头4个部分。传感器发出检测信号,通过接线传输至快换接头,再通过接线传输至电器盒上的快插接头,最后传输至压力机,线路如图4所示。

对各部分逐一检查,发现传感器接头、快换接头和快插插头等位置容易发生松脱,导致传感器检测异常,如图5所示。

调查传感器接头松脱原因,发现其他零件的拉伸传感器接头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松脱。由于此处采用螺纹连接,其内、外螺纹间存在细小间隙,如图6所示。长期生产过程中,受振动影响,接触面发生滑动,导致接头与传感器松脱。

针对这种情况,向接头与传感器连接处添加螺纹锁固剂。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锁固剂固化成热固性材料,可以承受很高的负荷,有效阻止螺纹松脱,如图7所示。

除了添加螺纹锁固剂外,也可改用不带接头的一体式传感器。

无论选用接头式还是一体式传感器,在传感器螺母与检测器支架中间都需加装防松垫圈,依靠摩擦力来达到防松效果,如图8所示。经实践确认,两种方法防松效果较好,能满足现场使用要求。

除此之外,接线保护套与接头的连接处常用防水胶布缠绕固定,防止接线与保护套松脱,对内部的接线造成损坏,如图11所示。

调查快换接头松脱原因,发现人员进行抹模或点检时,存在踩踏快换接头的风险,容易导致快插插头损坏、松脱。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需要加强对人员的培训教育。然后,可在快换接头上加装一盖板对接头进行保护。为方便人员插拔快换接头,在盖板表面开一方孔,如图9所示。加装防护盖板后,经实践确认,快换接头位置无踩踏损坏风险,不易发生松脱,防护效果较好。

调查快插插头松脱原因,发现把快插插头扣紧在模具电器盒插座上的卡扣磨损严重,无法固定快插插头。受到振动后,插头容易发生松动,导致检测线路中断。观察卡扣工作过程,发现生产前需要插上快插插头,再将卡扣扣紧;生产结束后,又需要打开卡扣,拔下快插插头。由于卡扣为塑料件,长期使用容易磨损,导致失效。

针对这种情况,可在点检内容中增加对卡扣的检查。同时,对卡扣进行备件,损坏后可单独更换,如图10 所示。对策实施后,经实践确认,无因卡扣磨损导致的检测故障发生,效果确认较好。

本节主要对拉伸传感器检测线路中易发生松脱,导致检测线路断路的3点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螺纹连接处松脱可添加螺纹锁固剂或采用一体式结构;易踩踏损坏的地方可加装防护盖板;易损件增加定期检查并单独备件。经实践验证,这些方法能够有效解决拉伸传感器检测线路断路问题,降低传感器故障率。后工序模具传感器如发生类似故障,可参考上述处理方法。

3.2 超出检测范围处理方法

某车型侧围生产过程中,拉伸工序板料检测器多发检测异常导致停机。观察板料状态,发现板料边缘未与检测块接触,导致检测器失效。

利用鱼骨图,对比上批次生产状态,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分析变化点,得到17个末端因素,如图12所示。

逐一进行验证,发现当批次板料尺寸对比上批次材料尺寸偏小,判断为要因。同时,板料下榻对比上批次生产情况比较严重,判断为要因。正常情况下,投料后,板料边缘先碰到检测块,再发生下榻。此时,板料仍应处在检测器检测范围内,如图13a 所示。实际情况为,板料投放后,板料边缘先推动检测块。随后,板料下榻加剧,边缘与检测块距离变大,超出检测器检测范围,发生检测异常,如图13b所示。

针对这种情况,可对材料性能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材料下榻的关键因素。也可改变模具检测器结构,吸收板料尺寸和性能差异带来的下榻程度不一。对比两种方案,前者周期长、难度大、成本较高;后者周期短、难度小、成本较低。

采用第二种方案,对检测块进行补焊加宽,使板料下榻后仍处在检测器检测范围内。面对投料后板料与检测块间隙较大的情况,需要对检测块补焊较大的量,使板料下榻后仍处在检测器检测范围内;面对投料后板料与检测块间隙较小甚至无间隙的情况,检测块不能补焊过多的量,以免板料在下落过程中与检测块发生干涉卡住。此外,投料过程中,虽然机器人的运动精度较高,但吸料点的位置主要通过摄像头对板料的视觉定位信息进行调整,误差在1~2mm 内。因此,机器人在投料时,虽然投料点位置不变,但是板料位置偏差在1~2mm 内。综合考虑各因素,经多轮补焊、调试、打磨后,检测器检测范围以12mm为宜,如图14所示。

对检测块进行补焊后,生产过程中仍偶发检测异常,调查发现,发生检测异常时,旋转块距离传感器较远,如图15所示。

实际测量旋转块与传感器的最小距离,大于传感器有效检测距离,导致检测异常。对旋转块进行拆解,发现其与转轴配合间隙较大,当旋转块发生较大摆动时,容易超出传感器检测范围,导致检测异常,如图16所示。

针对这种情况,对检测器更换直径更大的转轴,减小旋转块与转轴的配合间隙。同时,在检测器支架上加装一限位销钉,对旋转块进行水平限位,如图17所示。

经实践证明,对策实施后,旋转块摆动得到有效限制,效果确认较好。

本节主要对板料未与检测块接触、旋转块摆动过大超出检测范围两种超出检测范围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检测块补焊;更换旋转块转轴,增加水平限位。经实践验证,这两种方法能够有效解决超出检测范围问题,降低传感器故障率,满足现场实际需求。

3.3 检测器闪断处理方法

某车型零件在生产过程中,拉伸工序偶发板料翘起,导致检测器闪断异常,如图18a所示。

正常情况下,机器人将板料从皮带机上吸起,随后移动到投料点,过程中与模具定位不发生干涉。然后,在投料点将板料投放到模具内。板件平稳落下,检测器对板料是否到位进行检测,如图18b所示。

实际情况中,机器人在投料点将板料投放后,板件与模具定位发生干涉,导致板料一边卡住,另一边继续下落。下落到底时,卡住的部分发生翘起晃动。晃动过程中,板料边缘接触到检测块,推动后者位移实现检测,随后,迅速回到原点,导致检测器闪断。稳定后,卡住的板料超出检测范围,导致停机异常。

调查板料投放后与模具定位干涉的原因,发现投料时,板料与模具定位的间隙不明确:板料在一些位置上与模具定位间隙太小,容易发生干涉;一些位置板料又与模具定位间隙较大。

针对这种情况,联络设备调试人员,结合调试难度,确定投料时板料与模具定位间隙标准:板料在投放过程中,与模具定位不发生干涉。同时,板料下落到底时,与模具定位的间隙为单边5mm,如图19所示。

此外,为避免板料在下降过程中,整体到达型面不同步,导致到达型面慢的部分发生晃动。针对不同坡度的型面,需要设置不同的投料角度:拉伸工序较为平缓的型面,其投料角度设为水平;拉伸工序呈一坡度的型面,其投料角度设为与型面坡度一致;拉伸工序中间高,两头低的型面,其投料角度设为近似水平,倾斜角度视具体调试效果确定,同时,改造模具定位,使其向外倾斜,如图20所示。

对策实施后,仍然偶发检测器闪断。调查原因发现,生产过程中,受振动影响,检测块容易发生前后晃动,导致检测器闪断。

针对这种情况,可在检测块上补焊配重块,使检测块自身不容易受振动影响导致晃动,如图21所示。

对策实施后,检测器闪断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本节对投料后板料翘起、检测块晃动两种检测器闪断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制定投料时板料与模具定位间隙标准。同时针对不同坡度的型面设置不同的投料角度或改造模具定位;补焊配重块。经实践证明,两种方法能够有效解决检测器闪断问题,降低传感器故障率。

3.4 后工序板料传感器与板料距离不合理处理方法

生产过程中,后工序模具板料传感器偶发检测不良。调查故障原因,发现板料与传感器距离不合理。有些传感器与板料距离较小,容易受到损坏。有些传感器与板料距离较大,超出传感器检测范围。线上调整时,可在传感器上放置适量橡皮泥,然后在模具上放置工序件。让压力机下压,然后测量橡皮泥高度,得到传感器与板料的距离。根据传感器与板料距离对传感器高度进行调整,以传感器与板料距离在2~4mm内为宜。线下调整时,可利用钢板尺等工具模拟板料或利用工序件进行检测,根据检测效果实时调整传感器高度,直至传感器距离板料2~4mm内。

对策实施后,传感器与板料距离不合理问题得到解决。

本节主要对后工序板料传感器与板料距离不合理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线上和线下分别提出了处理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传感器与板料距离不合理问题,降低传感器故障率。

3.5 后工序机构传感器检测异常处理方法

生产过程中,后工序机构传感器常发生检测异常情况。调查原因,发现压力机下压到预设角度范围内时,机构上的检测板还未进入传感器检测范围,导致检测异常。

观察机构运动过程,发现其只有在完全到位时,机构上检测板才能被传感器检测到,如图22所示。

理想情况下,压力机应该在机构完全到位后,机构传感器再进行检测。这时,可以通过适当延后机构传感器检测角度范围解决问题。但是,由于压力机下压较快,这种方法存在机构还未到位,压力机继续下压,导致模具压坏的风险。

多次观察该活动机构运动过程,发现机构在运动过一段平面后,进入斜面下滑,到达最终位置。因此,可以在机构刚运动到斜面时,认为其已到达最终位置。改变传感器与检测板的相对位置,实现检测功能,如图23所示。

对策实施后,后工序机构传感器检测异常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解决此类问题时,应观察结构运动过程中,检测板与传感器的相对位置。如存在上述情况,可灵活改变检测板与传感器相对位置,实现检测功能。

本节主要对后工序机构传感器检测异常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传感器与检测板相对位置不合理,导致压力机下压到预设角度范围内时,传感器无检测信号。针对这种情况,通过改变传感器与检测板相对位置,实现检测功能,成功降低传感器故障率。

4 总结

本文首先介绍了汽车覆盖件模具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类型,在此基础上,针对几种常见的传感器故障类型进行了分析,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固易松脱处、改变检测结构、制定投料标准等处理方法。经实践证明,能够有效解决上述故障问题,降低传感器故障率。

猜你喜欢

投料卡扣压力机
基于仿真分析的墙壁插座侧边缺口面板非对称卡扣同时脱扣研究
一种安全型连线生产控制方法
吨包拆袋投料站的创新设计与应用
浮法玻璃生产线斜毯式投料机在线检修实践
一种新型连接器卡扣
车用塑料卡扣巧拆装
基于力学分析的汽车车灯卡扣结构优化设计
智能投料机远程监控系统①
用于生产汽车冲压件的冲压线选型原则
国内高速精密压力机发展现状及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