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岭南园林造园手法
——以广州兰圃为例
2022-11-02陶红果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
陶红果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
一、兰圃概况
兰圃位于繁华的广州市越秀区,在环市西路与解放北路交界大北立交西南角,面积约为4公顷,四周高楼林立,交通繁忙,是隐藏在越秀山下的绿野仙踪。“绿荫静日何须远地求,廊榭亭阁兰圃足勾留。”闲暇之余,可以踏入兰圃,置身于方寸之内;幽径清净,山水迎客,怡情养性。兰圃始建于1951年,由广州市园林局设计创作,它最初是一个小型植物标本园,在建设初期也受到了众多名人的赞赏。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这里先后接待过朱德、叶剑英、陶铸等党和国家老一辈领导人,以及尼克松、西哈努克、李光耀等重要国际贵宾,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中,朱德同志还把自己培育的兰花捐赠给他居住的兰圃,并题写“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作为留念。
作为一个兰花主题类型的园林,兰圃融合了岭南园林的造园意境和江南园林的设计元素,延续了古典园林中叠石理水的结构,园林蜿蜒幽静,小桥流水,古色古香。同时,对于风景园林界而言,兰圃也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从1959年第一张园林规划图,到1983年在慕尼黑国际园艺博览会(IGA)上获得两项金奖的芳华园建设,这是中国第一次参加国际园艺博览会并获得金牌的园林作品奖,对岭南园林乃至中国园林走向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历经几代园林艺术家的精雕细琢,兰圃集中展现了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和深厚的岭南传统文化。
二、 整体空间布局特征
(一)起承转合的风景组线
从整体布局上看,兰圃基地是狭长的长条形,具有“起承转合”的风景线组景特征。园内是一个以水系为纽带的景区,该水系主要位于流花河的西区,是连接东区与西区的一个节点,若隐若现于交通浏览路线旁,东至芳华园,西通开阔的景区。“景”是由各种景物组织起来的景物空间,每个景物空间都以一个主题为中心,衬托出主题内容,景物空间洋溢着人们的“感情移入”,富有诗意;简而言之,它是围绕一个主题在一个空间里组织景物[2]。
兰圃游览路线分为“起、承、转、合”四部分风景组线,景观序列紧凑,由园路交通引导景观视线,将山、石、水、植物、建筑空间有机结合,景色一收一放,形成了一种内外贯通的单向非封闭式的系统化岭南园林。第一个景区“起”,从南门进入兰圃,迎面两侧是郁郁葱葱的棕竹林和南洋杉,延伸至月洞门的尽头,空间呈线性对称,下场封闭,引入观者的风景视线有闭有开,错落自然。第二个景区“承”,穿过月洞门,来到路亭,它突然从原本狭窄封闭的空间过渡到开朗明快的主题空间,这里有三个兰栅景区,兰香馥郁,高洁清雅,姿态万千。第三个景区“转”,绕过路亭,通过小桥流水、杜鹃山和竹篱茅舍,在空间上是封闭的,道路曲径通幽,通过自然景观、题字、石刻等突出主题景物的趣味性。第四个景区“合”,从竹篱茅舍后院到春光亭,眼前空间的视野变宽,亭上可远眺蓝天宝塔,或俯瞰水渊,亭下可观鱼水榭、绿鸭陂春,直至游览序列的结束。而西部景区是后期增建的一部分,主要有芳华园、明镜阁和野屋等。
(二)清幽雅致的植物造景
广州属于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植物资源丰富,环境温暖湿润,造就了独特的植物景观。兰圃面积不大,位于闹市区,进园的人多为休闲安静的游人。对于这类小型岭南园林,植物的种植一般采用“点景”的设计方法,数量少,品种多。兰圃中的植物景观始终符合兰花的内涵,以表达花中君子的品格,通过松、竹等植物元素的运用,营造出“清幽雅致”的景观基调。园林设计师根据兰花的生态习性和观赏特性,种植了二百多个品种,近万盆兰花。秋兰、蕙兰和墨兰花香浓郁,球兰、石斛兰、万代兰、文心兰,名花怒放,秀后争辉。因此,植物造景的方向是小巧玲珑,适合仔细观赏,相应的植物主要选择体态婀娜、寓意高雅淡泊的品种。主题性植物分布于不同景区,主要包括地被植物一叶兰、大叶仙茅和肾蕨等,以及上层乔木如樟树、蒲葵、阴香、竹子等,并配合其他树种,形成景观植物整体的大面积视觉体验。
景因园异,构园造景得以悦目赏心。造景作为一种观赏艺术,具有符合古典园林艺术构图规律的空间意象和色彩,还包含声、香、味等感官因素[3]。例如,第二景区“承”的植物造景,利用岭南地域的滨水和具有芳香的、观赏类园景植物,如高山榕、阔叶南洋杉、鸡蛋花、假苹婆、散尾葵、文殊兰等,与水池和草坪相结合,并设有展示兰花区域的遮荫棚,形成相互映衬的景观视觉空间。第三景区“转”中应用的植物种类为热带和亚热带景观植物,如棕榈、竹、板根的上层乔木和茎生花的藤本植物等。在突出以兰花为主题的题字(兰友)、诗词、石刻的基础上,利用松林营造林下的动态环境空间。穿过小桥流水,鸟语蝉鸣,可见杜鹃山是一片以马尾松为上层乔木的纯林,林下栽植杜鹃花,再现了岭南红壤丘陵地区植物群落的特征。还有广泛种植的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园景树及色叶树种,红绿相间,秋风阵阵。同时也让人联想到“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的意境。第四景区“合”,从茅舍到春光亭止,衬托以湖面为中心的开放式景观空间,有刺桐、垂柳、木棉、红果仔等观赏植物;在布局上,通过孤植和丛植的种植方式,合理配置不同乔灌木等人工植物群落,并与园林建筑、园林小品相结合,呈现四季之景,构成清幽雅致的园林景观艺术。
植物群落绿意盎然,色泽层次丰富以及叶形各异,不仅丰富了园区的树种,而且色调统一,赋予了全园清新典雅的风格(如图1)。园内采用茂林修竹,并适当增加迴廊阻隔,结合分区处理,将公园所有的界墙隐藏起来,与公园外的行道树相互交融,喧嚣中静谧而含蓄,这种空间环境将游客的视线引向无限的地方,从而达到拓展园林空间的效果。
图1 广州兰圃第二、三、四景区中植物景观
三、造园艺术手法分析
(一)分隔空间的连通
广州兰圃土地面积有限,只能在造园技巧上进行艺术安排,力求达到“妙在小,精在景”的园景效果。往往通过设置拱门、通廊、透空的景窗、水池、假山、形式各异的花格、植物等元素,将空间巧妙地分隔后,采用空间连通处理方式,使人们的视线从一个空间穿透到另一个空间[4]。两个分隔的空间相互连通和渗透,从而丰富园林空间层次的变化。兰圃第一景区空间的月拱门、芳华园入口处的竹篱棚架门洞、琉璃博古的花格、舫厅的景门等,都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分割空间,整座画舫宛如一件精美的木雕艺术品。人们的目光可以通过若干空间自由地互相穿透,看到不同景观与相应山、水池、建筑的组合,层层递进,营造出一种佳木葱茏之感。被隔开的空间原本是静止的,随着行走路线,一旦进入就仿佛相互延伸,打破了原有的静止状态,使景物随着脚步移动、地形起伏而变化,产生了一种流动感,有步移景异之感。
(二)延续古典园林的山水结构
叠山理水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构园要素,凡是有园,不分南北、大小,必有山石[5]。兰圃整体呈南北矩形格局,以各种曲折的形态改变水系,形成开合、宽窄、疏密、大小的反复变化,比起规整的池水更富于韵律感。岭南风俗认为水能旺财,讲究“无水则无生”,因此,园林中十分重视水景空间的创造和利用,无论是主景还是配景,都注重将植物、建筑、叠石小景观相结合,丰富水体景观。园中有一条溪涧蜿蜒曲折贯穿于全园之中,水面虽不大,但巧在变,连接中心和北面的两处水池,反映出岭南园林结合该地区纵横河网的特点。如惜阴轩临于水上,把池东西两侧的建筑、石桥、水和植物统统虚涵于池中,涟漪荡漾。在中国园林中,石桥也是一个重要的景观主题,它不仅具有交通功能,而且在景观建设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6]。两侧树枝反射的水面也不再单调,突破了传统的汇聚规律,采用这种曲径通水的方式,给人一种处处流水、清澈明净的感觉。
兰圃在造景中使用英石、蜡石灵活多样地布置园林空间。园林造山,以土为堆,以石为叠,就地取材。采用叠石假山,以观赏性为主,结合池水、建筑、植物等,或具有分割和组织空间的功能,或起障景、夹景、框景、对景的作用,造型与周边尺度统一协调,组成岭南园林叠山“瘦皱多姿”的艺术风格特征。适当之处配以灌木,留出空间区域来遮挡平视观赏线,并用点缀植物衬托道路,给人以真实感,达到幽深雅洁的效果。在小径的尽头看不到园林的全体,对于叠石来说,植物点缀花花绿绿,增添了园林的自然色彩,也营造出深邃而迂回的小径。
(三)借鉴江南园林的技巧,保留岭南园林的建筑风格
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中三颗璀璨的明珠,因自然环境、社会状况、文化环境、造园者的差异,形成了三大地方风格园林,在中国园林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青瓦粉墙的苏州园林,善于借景,移步换景,玲珑剔透,呈现了含蓄内敛的江南风情。北方园林,重檐飞角,金碧辉煌,体量庞大,尽显帝王气派。独树一帜,由于地处亚热带,注重通风,显得格外轻快通畅。传统园林往往遵循变化与统一的原则。兰圃东西园区的建筑风格各有不同,园内建筑仿苏州园林风格,有拱门、堆山、砌石、通廊、水榭等;四个景区以纵横序列划分,视觉中心从平面到立面空间,因地制宜,利用建筑的不等平行错位,让参观者感受不到场地的狭小,使游览路线绕建筑而行,将劣势转化为优势。东区的建筑形式具有传统岭南风格,而西区建筑既吸收了京华园林的恢宏壮丽,又模仿江南园林的小巧玲珑,在变化中形成统一。
芳华园是整个园中园的精华,1983年曾以中国园的名义参展获奖。这里的假山石景、叠泉飞鱼,或师法自然,或别出心裁,无一不按展览规模原样布置。园区既有江南园林的蜿蜒曲折,又有岭南园林的畅朗轻盈。其主体结构为江南风格的两座亭台楼阁,两座亭子高低不一,交错其间,数百条金鱼悠闲地在堆砌精美的假山石环绕的水池中畅游,此园与苏州网师园相似。芳华园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临水琉璃瓦船厅,也是岭南古典园林中常见的元素,江南园林均有。船厅牌匾上写着“临碧”,雕梁画栋,面朝一池碧水。船厅前后门框分别镶嵌梅花喜鹊、松鹤木雕,船厅内有8块套色玻璃窗,流光溢彩,富丽堂皇。船厅建筑本身代表着炎热的夏日,东西朝向不设开窗,以防止太阳辐射,左侧是代表春意盎然的照壁、景墙;右侧是代表秋色宜人的照壁,右前方是代表冬季的亭子。环顾船厅,四季尽收眼底。
酌泉漱玉亭是一座古典的四角攒尖式景亭,亭立于泉之上,点景立意,也能观景。建筑与不同层次的植物种类和谐搭配,布局以孤植和对植的手法为主。亭前方及两侧种有锦绣杜鹃、凤尾松、花叶良姜、天芋、罗汉松、红背桂花等;而亭后广植酒椰子、长芒杜英、红花夹竹桃、芭蕉等;灌木和地被植物包括艳锦密花竹芋、矮棕竹、海桐等。植物种类丰富,靠近水体的植物较矮,视野开阔;背面以高大浓密的酒椰子、长芒杜英和红花夹竹桃等作为园内外的分隔,疏密有致,既能遮挡视线又不会过于封闭压抑。这种自然式的种植也符合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造型多样,有统一和谐之感,营造出庄重的氛围。
在江南园林中,建筑占很大比例,花草树木的布置起着陪衬作用。而兰圃内不使用大型的建筑体,而是化有限为无限,既拓展了园林景域,又体现了中国岭南建筑文化的古典美和现代美。同时,岭南茶道文化在国香馆、惜阴轩、茅舍中传播,增强了游人对岭南悠久文化底蕴的认知。兰圃不仅是赏兰园林的精品,也是品茗的好去处。在绿树环翠、清雅幽静的惜阴轩内品茗休憩,领略中国茶文化的美妙与趣味,陶冶性情,洗去喧嚣,体验茶与文化、艺术的结合。
四、结语
任何文化都是在流动的自然环境中产生、发展的。岭南园林历史悠久,作为中国三大传统园林之一,从古到今都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广州兰圃的产生及其风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环境、地域性材料的运用和地域性植物的栽培。与江南园林文化的交流,轻盈的体型、明快的格局、通透开放的造型也使广州兰圃形成了兼容并蓄的特点。
广州兰圃作为娱乐、游览休憩性园林,注重营造含蓄幽深的意境,在有限的区域内创造变化的风景。园内拥有各种山石、植物资源和良好的区域水系曲水条件,为造园的基本物质材料来源提供了充分的保证。园林布局内外空间相互渗透,通过借景和对景的灵活布置以及藏与露、虚与实、曲折对比等手段增强景深,利用空间分隔增加空间层次,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丰富园景、拓展空间感的手法;植物造景清幽雅致,山水自然,花卉多为人工种植,四季常绿,花香四溢,也呈现出南国绚丽多姿的植物配置特色。建筑风格与岭南的文化、气候特点相吻合,水榭、船厅等建筑受江南园林风格影响,自由灵活,空间组合上强调空间的交互。整个观感体验畅朗轻盈,功能实用,布局异趣,将园林空间和植物造景、建筑、叠山理水、自然环境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其时代内涵和地方特色,使岭南园林在不断发展中获得新生,这也是我国园林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