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南牙舟陶塑的活态传承与非遗文创产品研究

2022-11-02王旻昱赵梓钧

天工 2022年25期
关键词:活态产品设计产品

王旻昱 赵梓钧

1.贵州大学美术学院 2.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一、牙舟陶发展的历史脉络

牙舟陶是独具一格的贵州陶艺,因出产于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牙舟镇而得名,以烧制生活用陶为主,产品多是坛、罐、壶、碗、烟斗、玩具等独具地方特色的土陶器物,造型自然古朴,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据《平塘县志》记载:“牙舟陶瓷生产始于明代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①平塘县地方县志编委会:《平塘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第416页。牙舟陶的历史传承并无过多记载以考证其流变渊源,相传大抵是在洪武年间,在明太祖朱元璋“调北征南”“屯田戍边”的军事筹谋和“移民就宽乡”的时代政策的背景下,戍边、屯兵、屯田的江西随军人员将制陶工艺带入了当地,从而逐步产生了牙舟陶。牙舟陶的设计元素及艺术风格均有来自江西窑口瓷塑、陶塑的文化辐射。汉唐、宋元的高古陶瓷多是单色釉陶瓷,平面装饰技法多是以划、刻、剔或模印纹样为呈现方式,造型及立体性装饰技法则多是以各类动物样式捏塑为叠加手段。例如,宋代景德镇瓷塑和吉州窑陶塑形象逼真而富有灵气,素雅简练却生动活泼。牙舟陶充分汲取了上述艺术手法和造型特点。牙舟陶也属于单色釉陶,捏塑等立体性装饰技法和艺术风格多是延续了宋元高古陶瓷的风貌。进入近现代,牙舟陶在借鉴和吸收中逐渐形成和创造了具有自身风格的艺术特色。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牙舟陶发展的黄金期,众多工艺美术家、艺术家吸取民间美术的造型特点,融合青铜器、织锦、刺绣、剪纸、蜡染等元素,运用雕塑感极强的造型语言,给牙舟陶注入了独特的审美内涵。1978年,北京全国第二届工艺美术展览会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梅健鹰教授将牙舟陶誉为“全国美术陶产品中最有特色的产品之一”②平塘县地方县志编委会:《平塘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第417页。。2005年“牙舟陶烧制技艺”被评为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烧制技艺类”名录。

二、牙舟陶塑的艺术价值

(一)牙舟陶塑工艺始终因地制宜,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牙舟陶塑是牙舟陶产品的重要表现手段,可以从其材料工艺、胎质釉色、题材形象、产品功能和美学价值等方面做出分析。在材料上,陶塑的表达与呈现首先需要适合塑型的陶泥,而牙舟镇出产的陶泥名为“白胶泥”,其具有黏性强、可塑性好且沙砾杂质少的特质,不仅适合烧制工艺陶器和日用陶器,也很适合陶塑的捏塑及烧制。在工艺上,牙舟陶塑以捏塑为产品成型的主要技法,通过双手十指及手掌配合,拇指、食指固定泥料,并施加力量,以完成预期形状,再辅以竹木工具,进行揉、按、压、刻、划、贴等,或单独形成物件,或叠加成为器物构件,成型后再蘸釉晾干并烧制完成。成品胎质洁白致密,釉色也在不断提升,从早期的浅褐色土釉,到20世纪50年代末研制成功的废电池釉、绿玻璃釉等,最终形成牙舟陶塑具有传统文脉的地域性特色产品。

(二)牙舟陶塑题材丰富多样,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牙舟陶塑以表现各类生动的动物及异兽形象为主要题材,捏塑成型后再贴塑罐、壶、炉等器物,作为器物构件产生功能性,贴塑器物是牙舟陶器物类产品的突出特色。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前百姓生活中必备的油灯,再结合捏塑的“升龙”形象而形成的“龙灯”;有祭祀所用的香炉,再结合捏塑“游龙”形象而形成的“龙耳香炉”;有以“龙”“凤”形象构思,龙首、凤首捏塑为壶嘴,躯干捏塑为把手,糅合而成的各类茶壶、酒壶;还有捏塑、贴塑“老鼠娶亲”“群鼠列队”而形成的花瓶、花篮等,不能逐一而论,但是各类充满智慧与趣味,同时兼具生活实用功能的器物无疑是牙舟陶塑传承至今的艺术财富。另外,还有一类张着大嘴且瞪眼萌凶的陈设类器物,当地称为“招财蛙”或“鱼龙缸”,在形象上结合了蛙身、牛角、鱼鳞、鱼尾,甚至龙首等特征;有组合各类异兽头部夸张特点以捏塑、贴塑形成的“怪面瓶”“异兽罐”,形象夸张怪诞。不同的异兽形象均传递出高古陶塑在民间地域文化影响下的神秘气息与勃勃生机。普及性更高的还有根据十二生肖或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飞禽走兽形象捏塑的小玩具,称为“马嘘嘘”,是儿童日常的陶哨玩具或是“乞巧节”玩具,也是其传承宋元江西景德镇湖田或吉州窑业,以动物陶塑融入生活的直接呈现,各不相同的动物捏塑形象朴素大方且形神兼备(如图1—图3)。

图1 宋 湖田窑 龙形捏塑盘口瓶

图2 宋 湖田窑 虎形素台瓷塑

图3 宋 吉州窑 蟾形陶塑水滴

(三)牙舟陶塑坚持“写实”与“写意”融合,具有独特的艺术追求

牙舟陶塑是民间艺术“写真”与“写意”相结合的一种典范,其呈现形态古朴敦厚、惟妙惟肖,突出物象外貌特点而忽略细节,有着浓厚的自然生活趣味和民族地方特色,是汉唐陶塑、宋元瓷塑的一脉相承,有着重要的美学价值和表现活力(如图4)。牙舟陶塑是实心捏塑,与两宋湖田窑瓷塑相似,有着灵动自由的特点。与南宋晚期空心模印和捏塑结合的方法不同,更与明清时期,诸如德化窑、石湾窑等运用模印工艺批量生产陶塑,虽有产量却神韵缺失的产品不同。两宋以文治国,程朱理学续儒家文脉,统治阶层普遍具有文人内涵,经济发展较快,物质化程度较高,瓷器种类繁多,工艺技法远超前朝,艺术水平与审美标准更是整个华夏文明的巅峰。宋人审美推崇儒道哲学,遵从天命且崇尚自然,外显在艺术作品的表达上往往飘逸、典雅、淳朴、淡泊、天真而稚拙。两宋湖田窑瓷器即是如此,湖田窑人物、动物瓷塑亦是如此。牙舟陶在与宋元相距不远的明初即传递至黔南,虽属乡野粗陶,突出实用功能而失去了那份精致典雅,但是牙舟陶塑产品却在捏塑工艺的延续和民间艺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展现出素雅简练、生动活泼、灵巧稚拙的形态,饶有韵味,或可遥见两宋之美学价值的踪影。

图4 当代牙舟陶塑 龙耳香炉

三、牙舟陶塑活态传承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历史上,牙舟陶塑以烧制独具地方特色的实用陶器,满足人民生活需求为主,产品多是生活实用器物。如今,随着陶塑产业的快速兴起,始终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的牙舟陶仍然主要依靠手工制作,而且烧成工艺仍然有一定的不可控性,这使牙舟陶器物的功能属性逐渐被文化属性取代,而逐渐演变为一种地域文化符号和精神情感寄托。另外,牙舟陶相对单一的艺术形态已不能满足当代人对多元化艺术的追求。当代牙舟陶产品虽然继承了传统陶器古朴的特点,但因其在视觉和功能上没有太多改变,而在市场上不断萎缩和衰退。如何让牙舟陶塑技艺得到更好的活态传承和发展,是众多民族民间工艺传承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

“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是近年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品设计”结合而产生的新概念。“文创产品设计”是文化、创意、产品三种要素的综合呈现,以创意设计让产品走入现代生活,以产品的物化形态多维度展现文化内涵。将非遗技艺运用到文创产品的设计中,使非遗的活态传承体现在文创产品的物化形态上,是传承非遗的一种崭新尝试,如何体现非遗技艺的文化精华是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核心要素。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着力乡村振兴的背景机遇下,突出文化内涵的核心,强化非遗文创设计思路,给予民间艺人持续性的订单,使其参与到当代牙舟陶产品生产的环节中,将是保持牙舟陶塑文化活态传承,同时以创意设计助力产品更好融入现代生活的机会,也是拉动地方经济和旅游产业的良好助力。

四、牙舟陶“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路径探索

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先生说过“美必须是生活的产物”“美与生活的结合体现在工艺文化中,工艺之美就是实用之美”①[日]柳宗悦著,徐艺乙译:《工艺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1、22页。。近年来,笔者以设计教学为先导,设计实践为印证,设计制作了以彰显牙舟陶塑为亮点的系列非遗文创产品,获得各类奖项,并在市场推广中得到认可。

“陶塑雅趣”牙舟陶文创产品改变了牙舟陶固有的形象气质,是以宋元古瓷造型作为器型的茶叶罐设计,其以传统十二生肖形象和牙舟陶泥哨陶塑结合为亮点,创意设计成茶叶盖罐的盖钮(如图5)。同时,请牙舟陶非遗传承人配合捏塑制作,器物构件在非遗传承人的手里幻化出稚萌的形象,使产品保持活态传承的同时更能融入现代生活,在器物中感悟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体现了当下的审美,是以生活驱动设计的创新。“吉祥开启”系列牙舟陶瑞兽瓶塞,是以传统牙舟陶捏塑手法制作瑞兽动物形象,再连接磨具底座成型,上青釉烧制而成,塞口以下不施釉并连接硅胶套以增加摩擦,强化实用功能(如图6)。产品是受红酒塞启发,结合非遗技艺而研发的非遗文创产品,有两种型号,可用于各类酒瓶、调味瓶瓶口的基本密封处理。满足生活需要的实用性永远是器物设计和生产的初心与归宿,在解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使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正是以设计的力量传递艺术价值,是非遗文创设计的责任与意义所在。

图5 “陶塑雅趣”(牙舟陶生肖盖罐)王旻昱/作

图6 “吉祥开启”(牙舟陶瑞兽瓶塞)王旻昱/作

经过系列牙舟陶“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实践,笔者认为基于当代审美观念的牙舟陶文创产品设计应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首先,在技艺上努力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追求和生活观念,利用好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为牙舟陶产品赋予新的生命活力。其次,突出牙舟陶既有特色,使其有新意但不失个性。牙舟陶的特点在于其造型自然、古朴和厚重,釉色晶莹,具有自然冰裂纹,却又不同于传统哥窑的开片,这些都应该坚持和发扬。最后,牙舟陶传统制作工艺较注重釉色厚实温润的效果,施釉较厚,如若控制不好釉料的流淌和变化,就容易造成器型烧制变形拉裂,在文创产品设计中要注意扬长避短,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解决传统工艺的缺陷和不足,更好地发挥新材料和新工艺对牙舟陶文创产品设计的支撑作用。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国家或地区具有重要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历史发展和活态传承的见证。商品经济时代,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贵州地处西南,聚居着众多少数民族,厚重的民族文化创造了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截至2021年,贵州省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60余项,数量众多,且逐年递增。本文以贵州陶艺牙舟陶“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为考察中心,以期为利用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活态传承更多民间艺术提供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活态产品设计产品
地域文化视域下南宁长塘芭蕉龙的活态传承研究
桂中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研究
智能产品设计
汽车外饰产品设计
“彭大将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杜凤霞产品设计作品
福州喜娘 活态传承的闽都婚嫁习俗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