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业化发展研究

2022-11-02杜陈悦吴婧杨程毛吴宇林菲谌卉珺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7期
关键词:金箔产业化文化

杜陈悦,吴婧,杨程,毛吴宇,林菲,谌卉珺

(南京理工大学 紫金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我国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十四五”规划提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先人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传统文化,是指被各个民族和群体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传统表演、社会风俗、礼仪礼节及其相关的工具、物品和特定文化场所。非遗是我国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了古代人民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提高文化认同感,还保存中华民族精神和思维的独特文化。

通过产业化发展帮助我国非遗更好地从传统走向现代,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产业化是指将民间零散的,或是个体不便于传承发扬的技艺,聚合转变为一种规格统一、具有相当规模并可以产生利润的过程。非遗产业化不仅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还能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1]。在可行性方面,非遗通过合理的开发能够形成产业链,因此在形成相关产业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开发的良性互动[2]。此外,由于产业化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发展资源,加上足够的人才与先进的技术,三者形成一个有机循环,让非遗可以更加稳定地发展[3]。

产业化逐渐成为现代非遗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越来越多非遗项目通过产业化脱离残存困境,回到世人眼前[4]。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非遗产业化所处的政策环境,阐述其面临的难点及成因,最终探索非遗产业化发展的可行路径。

1 非遗项目支持政策分析

我国非遗传承保护成效突出、不断显现。根据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我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已达1 557 项,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87.9 亿元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我国共有42 个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居世界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 万余项,各地深入开展非遗保护传承、挖掘和合理利用非遗资源。“十三五”以来,2 000 多个非遗扶贫就业工作坊在政府帮助下建成,几十万人因此得到就业机会和收入。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我国将建设20 个国家级非遗馆。

1.1 非遗传承保护政策发展历程

1.1.1 启动阶段:从无到有,全面实施

2003 联合国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2004年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公约》,200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文化遗产日” 被定为每年6月的第2 个星期六,非遗传承保护正式被提上日程。2006年至今我国陆续出台了5 批非遗项目名录(见表1),非遗项目总量持续上升。

表1 非遗名录批次一览

1.1.2 立法阶段:由点到面,持续发力

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是我国非遗保护立法层面上的里程碑,该法律明确指出各地级对我国非遗的调查方式、传承与传播途径及相关法律责任,为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奠定了夯实的法律基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逐渐健全,非遗保护名录体系不断完善,其中各地方颁布政策涵括了非遗传承人的认定和管理办法、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方面。由点到面,持续推动我国非遗传承保护的发展。

1.1.3 推广阶段:广为接受,影响深远

2016年公布《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批复》,“文化遗产日”更改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17年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文化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非遗保护传承意识深入人心,法律宣传普及工作深入推进,提高了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积极性,同时《非遗法》的受众和影响力也在逐步提高。

1.2 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政策分析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鼓励企事业单位合法合理利用非遗资源,从推进非遗与旅游业融合、建设非遗景区和度假村、鼓励相关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产品推广和扩大销售频道,以及支持相关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这5 个方面进行非遗产业化发展,同时加强对非遗相关企业的财税支持,可以按照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2 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之路——以南京金箔为例

并非所有非遗都能走向产业化,我们要根据非遗项目的品相要素、内容要素、经济要素、保障要素进行适宜性评估,从而判断该项目是否具有经营价值和是否具有较高可开发性[5]。南京金箔满足评估标准为宜产性项目,故以金箔为例研究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

2.1 传承保护发展之现状

南京金箔文化渊源可追溯至三国时期,其后东晋道教学者将制箔业发扬光大,流行于宋、齐、梁、陈各朝,至今已有1 700 多年的历史。南京是中国最大的金箔生产基地,产量占全国70%,占全球60%。最早金箔主要用于佛教,可以说金箔因佛教而生,也因佛教而流传。进入21世纪,传统的金箔锻制技艺融合现代科技后,金箔产量迅猛提高,加快其走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走向大众视野。但金箔的产业化仍需以传承为本,在维稳传统市场的同时把创新型产品不断推向市场。

2.2 产业化发展见效之道

金箔的产业化需以传承为本,其产业化实施可从创新驱动、政策促进和公益宣推这3 点进一步发展。

2.2.1 创新驱动,激发市场潜力

创新是非遗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金箔单纯地走向博物馆被奉为文物并不能提高大众认知度,南京J 集团在保留金箔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勇于创新,积极融入新时代元素,运用现代先进技术开发专业性产品,激发市场潜力,制作出传统文化价值和时代需求兼备的创新型产品。例如,金箔筷子、金箔画、贴金车挂件等产品。金箔的现代运用不再局限于佛像贴金身、佛寺宫殿金箔修缮,而是更多地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南京金箔在保有“非遗灵魂”的同时又得到了充分的创新传承。

2.2.2 政策促进,拓展产业格局

2013年江苏省颁布《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该条例指出“非遗保护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条例从非遗保护方式、参与机构、实施方式3 方面做出规划,对非遗的长足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2017年江苏省推进乡土人才“三带”计划,即让地方人才引领地方产业。南京J 集团通过相关渠道申报文化项目专项资金,同时金箔匠人通过人社部门举办的技能大赛平台崭露头角,获得相关荣誉。由此唤醒了民众的文化自觉,构建了政府政策引导、企业产业化经营运作、丰富多元的产业链。

2.2.3 公益宣推,建设传承队伍

2016年来,南京J 集团每年都会向江宁区慈善总会捐赠50 万元,助力江宁区慈善事业的发展;集团通过慈善捐赠助学的形式,坚持连续11年举办“帮困助学”活动,帮助全区各街道困难学生渡过学业难关;通过慈善捐赠助学的形式,把非遗的文化概念输送进学生群体。这一举措不仅帮助贫困学生顺利渡过学业难关,而且为非遗传承埋下种子;2020年7月初,南京J 集团在汤山矿坑公园开办了主题为“探寻金箔之旅”的体验课程,带领20 多名客户体验非遗手工奥妙,活动反响良好。通过兴趣体验参观、暑期体验课程等方式将非遗文化与兴趣培养相结合打开培育人才新路径。

3 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的难点分析

结合非遗产业化发展政策及其研究,在对典型案例南京金箔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分析当前非遗产业化发展的难点,阐述非遗产业化“三并”之难。

3.1 产品性质不同,规模量产与工艺传承难以并重

产业化的特点是规模化和标准化,而文化的特点是独特性和差别化。产业化通过低成本、批量生产取得最大效益,这与手工技艺传承正相反。各非遗产品性质不同,可以根据其传承度、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市场需求等要素分为宜产型产品和非宜产型产品。醴陵釉下五彩瓷制作工序繁复、工艺要求极高。从原料的选择到成品的烧制历经100 多道工序,全部靠手工完成,其中彩绘图画需要匠人采用双勾分水填色等技法一笔一笔勾画色料溶于釉下。醴陵釉下五彩瓷作为一项非宜产型非遗产品,其核心竞争力在于独特的彩绘技法及独运的匠人匠心,这与产业化的要求冲突。千篇一律的审美要求、机械化生产导致非遗产品生命周期变短,文化价值消弭,工艺难以传承。

3.2 品宣渠道闭塞,企业利益与文化效益难以并进

非遗产业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让更多人购买非遗产品、了解非遗、喜爱非遗。据南京J 集团蒋经理表示:“目前其公司产业化生产的产品,仅对特定群体对象开设非遗展览,仍未能充分面向大众。”非遗项目产业化的发展主体缺乏能力与经验,只能满足产业链条上的部分需求,未能及时开拓产品受众购买群体,产品宣传渠道闭塞,导致非遗产业化市场未能完全流通的局面,企业利益受损,非遗项目的文化效益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3.3 专业人才缺乏,继承与竞争难以并存

非遗产业化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作为支撑,当代非遗传承与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其实是大量优质传承人的竞争。而目前非遗传承工作中面临后继无人的窘迫局面。根据《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传承人平均年龄达到63 岁,其中40 岁以下占比不足1.0%,与之相对的,60 岁以上占58.3%。南京J 集团员工表示:“我对金箔这项非遗手工业是蛮喜爱的,只是这个工作薪资待遇不高,我可能再观望两年,选择其他行业工作。” 王经理也表示:“现阶段非遗手工业传承人紧缺,我们公司原来在南京地区招收手工艺者,现在扩展到安徽地区进行招聘工作,福利待遇也大幅度提高,但愿意为非遗传承做出贡献的年轻人较少。”一方面,他们对非遗的认知程度低、喜爱程度低;另一方面,年轻人的价值观、择业观有一定改变,不愿从事手工业、轻工业。

4 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策略分析

4.1 打造品牌化产业发展模式

品牌化是商业和文化两个领域的链接与整合。非遗产品不同于其他商品,具有独特的属性,在市场上具有品牌先发优势。非遗产品品牌化发展模式的构建可以将社会资源、企业资源和国家资源进行高度整合,根据各非遗项目的文化特色、技术工艺,围绕一个或几个文化主题进行品牌化开发,优化其文化价值、美学价值与经济价值。由地方政府牵头,以非遗核心技艺和核心意蕴为基础,打造项目IP 新形象,集非遗产品创新、文化展览、公益宣推、比赛为一体,形成一种既能适应规模化量产化市场又能保留非遗本色的文化品牌。

4.2 搭建省级、国家级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平台

实现线上线下全流通,切实解决非遗产品流通渠道问题。开设非遗项目概念店,将非遗项目展示、非遗产品销售、非遗制作体验3 个板块结合,实现兴趣向购买力的转化。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发展应顺应当前新媒体时代发展大势。借助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体传播模式,搭建专业、多元的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平台,如“非遗+教育”“非遗+文创”“非遗+金融”“非遗+旅游”等,促进各行业与非遗产业共赢,实现非遗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向资源价值、经济价值转换。平台将有机地整合相关资源,帮助构建展示、交易、企业交互、金融和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开发平台,推动非遗产业化进程。另外搭建非遗产品国家级交易平台,建立产品市场价格、质量标准体系,规范产品的市场价格,确保产品品质。

4.3 建设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

传承人是非遗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非遗产业化道路和创新运营模式依靠高素质专业人才来完成。建设非遗传承人才队伍需要联合高校、民间个体传承人、文化机构、政府,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二者深度融合,培养集文化、经济、教育、市场为一体的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以高校为载体,文化科研机构为辅助,企业、政府等主体为着力点,建立系统、全面、创新的“三位一体”(高校、企业、政府)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大师工作室,大师进校园,加入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思路,形成带教一体的非遗产业化发展人才培养新模式。

非遗是根植于民间的文化瑰宝,一代又一代传承于民间,而非遗走上产业化道路仅仅依靠当地企业、少数个体传承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非遗传承主体不仅有民间知识、手工技艺、口头表演的“代表性传承人”,更应扩展为礼俗仪式、岁时节令、社祭庙会等民俗活动的群体传承[6]。通过非遗民俗文化活动深化民众对非遗项目认知,提升文化自信,扩大各类群体性传承主体。政府可以与高校、文化机构合作进行综合培养,从群体性传承主体中选拔具备产业化发展思路的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为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奠基。

猜你喜欢

金箔产业化文化
西南铝某6×××系汽车板实现产业化
经受市场考验,汉服步入产业化进程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蓝靛金箔,历久弥珍(中国画)
金眼睛
广电媒体产业化前景的三种期许
红色动漫的经济价值与产业化研究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