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三都水族民间碑刻田野调查研究
2022-11-02张欢韦治萱
张欢,韦治萱
(贵州师范学院,贵州贵阳 550018)
1 研究背景
碑刻文献被誉为“刻在石头上的历史”,是研究当地历史事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风俗的重要文化遗产。我国水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部分居住在云南、广西等地,其中,贵州省黔南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独山、都匀等市县为水族主要聚居地。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民间碑刻记载着当地人的历史与文化变迁,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目前针对三都水族碑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正史典籍与官方档案,且学者较多聚焦水族的墓碑研究,从而忽视了民间散落的指路牌、宗族碑、记事碑等碑刻文献的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说,水族碑刻的产生当是文化学习交流与民族融合的产物”[1],散落民间的水族碑刻有着官方馆藏碑刻无法替代的作用,它是记录民族文化融合与民族变迁的重要载体。因地域环境封闭、社会发展缓慢,境内的水族民间碑刻文献虽然部分损毁,但大部分保存了原初形貌,其地域性、民族性特征十分鲜明。然而,近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些民间碑刻文献在尚未被挖掘出学术研究价值前就已遭损毁,因此,搜集整理水族地区散落民间的碑刻文献,并对其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2022年1月,笔者对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和都江镇进行田野调查,在两镇周围林中发现众多现存的民间碑刻,这些民间碑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当地水族人民历史变迁与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料。
2 三都水族民间碑刻的类型和特色
三都水族中和镇和都江镇的民间碑刻主要分布在城镇郊外的乡村山林,类型包括墓碑、指路碑、宗族碑、功德碑、记事碑。
2.1 墓碑
在众多类型的民间碑刻中,最为普遍易寻的是墓碑,墓碑是目前该地区民间分布最广、数量最多、文字内容保存最完整的一类碑刻,墓碑记载的形式与内容大部分相同,即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和奉献,以及死者的宗族祖训和儿女子孙的信息等。水族人喜“厚葬”,“水族对待家庭亡人的处置原则是厚葬、隆祭、久祀”[2],而厚葬就体现在墓碑的建造上,从墓碑的造型与墓雕上可以看出“厚葬”。三都水族中和镇和都江镇的民间墓碑有以下几个类型:单碑墓碑(见图1)、老式六合墓碑、新式六合墓碑、八合墓碑(又称为八字门墓碑)、铁字墓碑(见图2)、三面香停面墓碑(见图3)、石板墓碑、寿藏墓碑(见图4)等。单碑墓碑是墓碑中最简单的一种类型,一般是长方形的石碑,石碑上面刻有死者姓名,有的会刻一些死者在宗族里的地位和出生日期,以及去世日期,内容要比其他墓碑的文字少且单一,民间大多数墓碑没有进行防雨的措施,这种碑刻上的文字容易风化损坏。铁字墓碑是在单碑墓碑的基础上多加了一个单调的四锥形形状的顶,虽然加了顶,但对于保护碑刻上的文字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单碑墓碑和铁字墓碑相较于其他墓碑年代比较久远,也更容易风化损坏,目前这两种墓碑在三都水族地区已经逐渐淘汰。老式六合墓碑,有顶、有边、有底座,正面两侧有边,这样的结构可以防止风雨侵蚀,确保墓碑和碑面的文字能够存留更久时间,墓碑除了正面有刻字,两边内侧也有刻字,两侧正面还刻着对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水族地区人民的审美也发生了改变,出现了新式六合墓碑,新式六合墓碑比老式六合墓碑纹样更加丰富,它的顶一般刻有双龙戏珠或两狮滚绣球,墓碑正面雕花刻龙凤等纹样。八合墓碑,它是在新式六合墓碑的基础上在两侧加两块石面,而新加的两块石面并没有加刻文字,而是刻上各种动物或者花卉的图案,显得更加精致豪华。三面香停面墓碑是这个地区比较少见的碑刻之一,也是这几种墓碑中最大的一类墓碑,三面香停面墓碑一般是由3 个六合墓碑或3 个八合墓碑组成,也有的是由六合墓碑和八合墓碑混合组成,中间一个八合墓碑两边各一个六合墓碑,这种墓碑体现了墓碑主人的地位,同时也显示墓碑主人的子孙对祖辈的敬意和爱戴。石板墓碑是水族地区比较有特色的碑刻,它主要由地表下部和地表上部两部分构成。一层是向地下掩埋部分,在地上凿一个正方形土穴,在四角设置支柱,将棺椁放在坑里,然后回填封土,罩上正方形的石材板材罩,二层三层是在地上,在石板盖上运用了榫槽工艺,用平整的石木板叠砌二至三箱型墓室,放置生活用具、服饰等逝者心爱用品,而墓室内墙外的石佣柱,对上层石板也起了力学支撑作用,还有装饰的效果。从形式结构上看,水族石板墓碑的结构受到当地传统干栏式建筑的影响,其力学构件结构和建造工序与传统水族民居干栏式建筑相似。寿藏墓碑,寿藏墓碑是老人在没有去世之前立的生碑。在水族地区,还没有去世的老人为减少儿女的负担,有提前给自己立碑的传统,老人生前请人在碑上雕刻自己较为出彩的生平事迹,以及自己现在儿女子孙的相关信息。去世时,若想增加新的重大事迹或者子孙信息,他的后代会把这些信息加刻上去。直到去世的老人下葬后,再想增加子孙信息便不会加刻。生前准备寿藏墓碑,有寓意和祝福这位老人吉祥长寿之意。
图1 单碑墓碑
图2 铁字墓碑
图3 三面香停面墓碑
图4 寿藏墓碑
水族民间墓碑有独特的艺术特色。水族人民喜欢在墓碑上雕刻各种象征吉祥的花草和动物,制作墓碑的匠人雕刻的技艺也非常成熟,雕刻出的纹样非常精致,栩栩如生,极具艺术特色,墓碑上雕刻的各种图案也是记录水族民俗文化和表现水族人民审美理想的一种形式。例如,墓碑上有的刻莲花,意味着墓碑的主人通常都是当官的人。一是寓意居高位而不贪,公正、廉洁;二是他的后人期盼逝者来世能有美好的未来,也是对逝者高风亮节品质的赞扬。有的墓碑刻喜鹊,寓意墓碑主人去世后保佑后人平安、好运和有福气。有的墓碑刻松柏和竹子,寓意墓碑的后人像松竹一样,四季年年青翠、长寿安宁、坚定不移、刚直不阿。有的墓碑刻梅兰竹菊,梅象征着坚韧不拔的高洁品质,兰象征着高尚贤德的人格象征,竹象征不屈、谦虚的高尚节操,菊则象征清新、高雅淡然的品行,它通常是用来赞扬墓主人身上的美好高尚的品格。最为常见的是刻龙凤与狮子,龙凤是中华民族的特征,在人们的理解中,刻龙能让墓主人的灵魂化龙飞天,刻凤则是飞升成凤,而狮子则多是镇陵守墓,驱邪避凶的寓意。还有刻地方特色的纹样马尾绣,马尾绣是三都水族自治县少数民族最具独特的刺绣,艺术特色突出。
2.2 指路碑
水族民间碑刻还有指路碑,又称挡箭碑、将军箭(见图5)。相传从前的小孩子半夜老爱哭,立这个碑可以为小孩子挡掉不干净的东西,让孩子能在夜里安眠入睡,这个故事还有一个顺口溜:月光光,心慌慌,我家有个哭夜郎,君子路过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的一个村落附近,在十字路口处的指路碑内容如下:“东走水龙出中和,西走把洋出烂土,南走独寨出塘洲,北走拉佑出牛场”。指路碑的摆放位置通常是多条分岔路口,古时村里的大善人会建一个指路碑为行人指明方向,他们认为这样的做法能够行善积德。从前设立指路碑的主要目的是为行人指明方向,让行人能找到自己要走的方向。而现在设立指路碑只是为了一个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有了现代导航定位工具,已经不再需要指路碑指方向,甚至现在有一些年轻人已经看不懂指路碑。但水族的老人们对指路碑还很重视,会选某个节日来指路碑前上香纪念,这样的做法是为了表达对先人设置指路碑这一智慧的尊敬。水族传统的指路碑不是随便选一个地方立碑,而是要经过巫师水书先生占卜,先找到个合适的风水宝地,再严肃隆重地立碑。例如,在三都水族都江镇有一指路碑,碑文内容:“寿比南山,福如东海,易养□,长命富贵,□□杨得忠”等字,该碑有近20年的历史,碑上文字寓意身体健康,因为这里的指路牌是给自家孩子立的,根据水族的信仰,将指路碑称作孩子的“石头干爹”,水族称“保爷”,每到逢年过节,水族人民都会去祭拜自家立的碑,以祈求家人身体健康,生活幸福美满。
图5 指路碑
2.3 宗族碑
在三都水族自治县,少数村落还设立了宗族碑。宗族碑记录着宗族的来源,宗族的迁徙和支派分布,世系关系等信息。还记录着该家族或者该村落祖辈的姓名,以及祖辈为这个家族或者这个村落做出的奉献,从一些宗族碑刻的信息里可以看出该家族祖先是否担任过仕宦,婚姻和学识情况,这些碑刻文献对于我们研究水族民俗与历史文化有较大的帮助。(见图6)。
图6 宗族碑
2.4 功德碑
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还有少量的功德碑,功德碑通常是以立碑的形式记载好人好事,体现感恩之心,代表着文化的传承。功德碑最早出现于东汉,古人为了铭记有功绩的人就会立功德碑来歌颂他的功德,将他的事迹刻在石头上用来铭记。功德碑通常是两个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半圆形,有的整体是个长方形,一般雕刻名称或者介绍;下半部分记录的是内容,石碑的大小取决于内容多少。传统的功德碑上涉及的人物形象丰满,刻上的人物事迹,让人深受感动。在田野调查期间发现,水族民间现存的功德碑大多是为了表彰一些为村落做出贡献的人,如捐资建校、修路、建桥等,这里的功德碑通常使用石材制作,因石材存留时间长久,且不容易风化,文字内容清晰可见,人物形象和内容有更好的可读性。当地功德碑一般都放在大型园林或城市的主要路口。
2.5 记事碑
在田野调查期间,三都水族都江镇还有很多小众的碑刻。如用水族文字来当作标语,或对物品或地方命名的碑刻(见图7、图8)。还有记事碑,这些碑刻记录了当地的一些历史事件和民俗文化,如护穗神(见图9),碑文内容:“水族称牙保坎,生活在岭南地区的水族人经常受到山贼的攻击,因‘牙保坎’高超的庄稼栽培技术,为水族人们提供了丰厚的粮食,打退了前来进攻的山贼,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称呼他为‘护穗神’,保佑粮食年年丰收”。另一碑刻龙神(见图10),碑文内容:“殷商王朝亡国后,水族祖毙被迫迁徙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南岭地区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突然有一天症疫蔓延,村里的几个农夫和孩子离奇死亡。部分村民卧病不起,韦郎中上山采药,治好了疾病。后来有一次上山采药当过程中,掉进江里身亡,后人为怀念他,故取名为‘龙神’”。这些记事碑记载了先辈的故事和民族的变迁,表达了水族人民对先辈的敬仰和对现实生活的寄托,记事碑是研究水族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资料。
图7 水字书写碑刻1
图8 水字书写碑刻2
图9 记事碑1
图10 记事碑2
3 三都水族民间碑刻的保存现状
经过田野调查,发现三都水族中和镇和都江镇民间碑刻保存现状不统一。首先,一些重要的名人书写或者官方立的碑刻能够较好地被收集和保存起来,但是许多记录民间生活与民俗文化的碑刻仍然散落在旷野中,这些民间的碑刻有许多并非名家手迹,但数量多、分布广,由于缺乏足够的保护,它们被充当青石板、垫脚石、铺路石,再加上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使得这些民间碑刻更加濒危。其次,由于缺乏宣传与引导,当地民众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散落民间的碑刻的价值。有的碑刻被村民用作民居建筑的材料,长期在野外日晒雨淋,碑刻上的文献风化严重,碑刻存在缺损、裂缝、堆积物沉淀等问题,文字模糊不清,甚至消失,造成了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使其文献价值大打折扣。有的碑刻疏于保护保存,丢失损坏严重,如从当地村民口中得知,三都水族自治县墓碑碑刻是保存数量最多的碑刻,同时也是丢失和损失数量最多的碑刻,这些墓碑大部分都分散于山林之间,只有每年的清明节才会有人过去清理,因此风化损失严重。同时,近年来因社会的发展,村落生活条件改善,村民家家户户用上电,不再像以前要上山砍柴,国家为了保护环境,提倡植树造林,当地人民群众纷纷响应,使得乡镇周围的森林树木无人清理,杂草丛生,以前在山林间经常行走的小路也被杂草覆盖,以致许多年代久远且未得到及时保护的碑刻无法寻找,造成部分碑刻文献的丢失。最后,水书文字的碑刻越来越难寻。当地的一些碑刻是早期汉文化还未进入该地区时留存,它是用水文字书写,这些用水书书写的碑刻极少,且碑文只有年长的懂水语的人能看懂,年青一代几乎无人能看懂碑刻上的水书,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族人民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汉族文化进入水族地区,民间汉字碑刻数量增多,刻有水族文字的碑刻几乎消失。鉴于此,目前亟须通过田野调查研究,搜集整理保护这一地区的珍贵文化遗产。
4 三都水族民间碑刻的保护措施
“碑刻作为出土文献,具有不同于传世文献的独特功能,与其他出土文献如甲金文、简帛、敦煌写卷等在内容、形式、性质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其文献研究的价值是巨大的,也是其他文献不能代替的”[3]。而且“少数民族碑刻文献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民俗价值以及艺术研究价值等,属于‘濒危古籍文献’,必须进行抢救、保护和修复”[4]。水族民间碑刻文献是水族历史变迁的见证物,是传承水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记录了水族的发展历程和人民的生活习俗。目前,虽然水族地区大量碑刻文献被官方和研究机构收集整理,但还有部分碑刻文献散落在民间,若不及时进行保护与收集整理,将遗失这一地区社会与文化研究的宝贵文献资料。因此,保护水族地区碑刻文献十分必要,需要各方合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政府职能。地方政府要以科学的发展理念,提高全民保护碑刻意识,力争让全民认识到民间碑刻文献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要求地方政府积极地做好调查和保护工作,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同时还要给予经济上适当的支持。
第二,发挥专业人士的作用。“特别是相关研究机构,如教育部门、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应对水族碑刻文献投人更多的关注,从理论到技术上支持水族碑刻文献的抢救性保护”[5]。三都水族民间碑刻的保护需要政府、文物保护职能部门、专业研究人员的共同合作。同时,政府要重视对文物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他们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建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文物保护职能部门和专业研究人员要潜心研究,不断挖掘民间碑刻的价值。
第三,挖掘三都水族自治县各类碑刻的价值。每一个碑刻都有其特有的价值,所以我们要认真做好碑刻的调查分类和文字解读,建立三都水族民间碑刻文物资源的数据库,实现三都水族碑刻文物资源的数字化,使三都水族碑刻文化资源得到传承和延续。
第四,加强宣传保护的意义。加大宣传,让普通民众知晓保护民间碑刻对于传承三都水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可以通过编印宣传资料、报纸、网络、电视、短视频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让更多的村民关注、支持、参与三都水族民间碑刻的保护与研究工作,营造有利于民间碑刻保护与研究的良好氛围。
5 结语
民间碑刻文献是民族历史变迁的见证物,是传承民族文化、研究民族历史的重要载体。民间每一块碑刻都有可能为我们叙述一段历史故事,它记录着民族变迁的历程。然而,碑刻是不可再生文物,一旦被破坏,碑刻上所记载的历史将会永久消失。因此,民间碑刻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任重道远,水族民间碑刻的研究将对该地区的“民族学、民俗学、文字学、土司制度史、‘改土归流’史、水族人民抗暴斗争史、人物史以及交通史、教育史、商务史等都有参考价值”[6]。目前,保护、收集、整理研究民间碑刻刻不容缓,我们相信,通过政府、民间、文物保护机构、专业人员的合作,未来民间碑刻将会得到更多的重视,为我们的历史研究、民族文化研究、艺术研究等提供重要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