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此《井》与彼《井》

2022-11-02高建国

苏州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陆文夫丽莎小说

高建国

《井》是继《美食家》之后,陆文夫小说拍成的第二个故事片,1987年上映。

这部中篇小说拍电影,速度之快超出陆文夫想象。1984年12月,第四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召开,陆文夫来京开会,身边带着中篇小说《井》的未完成稿。在这次大会上,他被选为中国作协副主席,忙得无暇顾及小说。

转眼到1985年4月初,中国作协在南京举行全国优秀小说评选颁奖大会。《中国作家》杂志编辑石湾来催稿,陆文夫便把未完成的小说稿交给了他:“你先抽时间看看,出点主意,还有三两千字就能写完。”

第二天,与会作家去扬州参观,同车一位峨嵋电影制片厂文学部的女编辑,就坐在石湾旁边。她问石湾:“组到好中篇没有?有没有适合改编电影的?”

石湾把《井》的故事给她讲了一遍,竟让她感动得直掉泪,就说:“这故事很适合拍电影呀。你帮我找找陆文夫好不好?把这部小说的电影改编权,卖给峨影吧。”

石湾说:“估计陆文夫不可能亲自改编。你不妨找一下他的好友张弦。”

女编辑说:“太好了,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就是峨影拍的,他与我们合作得很愉快……”

恰好张弦也在会上,《井》改编成电影的事基本敲定。在苏州,张弦和石湾又探讨了徐丽莎之死。最后他们一致认为,小说的处理是得当的。张弦说,他打算在电影中,为徐丽莎之死做更充分的铺垫。

陆文夫同意将《井》拍成电影,有两个因素,一是峨影厂女编辑的“拉郎配”;另外陆文夫对张弦一直很信任。他们相识于1963年,当时张弦刚从北京调回南京,对陆文夫神往已久。陆文夫的平易、儒雅、深沉,给他留下了好印象,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数十年。

1984年,苏州召开“陆文夫作品学术讨论会”,张弦在会上说:“文夫同志是我尊敬的、喜爱的、佩服的作家,是我文学道路上的兄长。他的为人,他的创作道路,他对人生、对文学、对创作的见地,以及他的作品,都给我很多宝贵的启示。中国文学界已经遭到一场大洗劫,被逼进了一条狭窄的胡同里了,而文夫却仍思考着,怎样朝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灵深处开掘。在我接触的同辈作家中,他显得更为深沉和坚定。”

同年,苏州又召开“艾煊作品学术讨论会”,张弦再次赴会,和陆文夫作了深谈。陆文夫知道,张弦对女性爱情和女性命运特别了解,特别敏感,很擅长描写爱情,特别是女性的人生悲剧。他总是通过爱情婚姻故事,触及中国的现实问题。他自己写的爱情悲剧小说,改成电影也产生了巨大影响。陆文夫对张弦的电影编剧能力,一直很信任。1956年,张弦的小说《锦绣年华》一问世便初显才华,被电影理论家钟惦棐看中,动员他改成电影剧本。从此,张弦每周六都到钟惦棐家,来谈剧本改编。电影剧本完成后,最终定名《上海姑娘》,这也是钟惦棐的主意。之后,张弦每写一部电影剧本,都要先给钟惦棐看,包括那部得到大奖的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陆文夫知道,张弦是电影大师培养出来的,所以对他充满信任。张弦答应改写《井》,也是看到这个作品具有开掘性,甚至有望走向世界。

记者问张弦:“电影《井》在描写女性悲剧方面,是否有新的追求?”

☉《井》的电影DVD封面

张弦说:“有的。我写剧本时,就是以潘虹为模特写徐丽莎的。”

记者问张弦:“你们夫妇怎么想到写这个剧本?”

张弦说:“我们一直想在银幕上,塑造一个独身女强人的形象。”又说:“我写《井》的时候,就想为潘虹写剧本。当然不是写潘虹本人的生活经历,而是依据她独有的气质,和她的表演风格。”

《井》第一稿剧本出来,标题叫《徐丽莎之死》。改编以后的电影,否定了小说“反映社会问题”的主题,变成了以徐丽莎为核心,以她为矛盾冲突的焦点,张弦希望观众看过电影能记住她。影片开头,就是一个从井中捞上来的自杀女人。陆文夫看到剧本就笑了,说张弦:“这是你的徐丽莎。而我的徐丽莎,不是演爱情悲剧的独舞演员。我在写社会问题,是群舞,围绕着徐丽莎反映那个社会环境的压抑的悲剧氛围。”

陆文夫写的徐丽莎,1984年大学毕业后和朱世一结婚并生了女儿。张弦的电影砍掉了“女儿”这个人物,让徐丽莎婚后流产。“女儿”的设计,是小说笔法,形象说明徐丽莎“吃了回春药”会有什么结果。电影中的她选择“流产”,是为了体现徐朱婚姻的悲剧性,这也是婚姻恶化的重要因素。从情理上讲,徐丽莎自作主张流掉孩子,难以令人同情;这也是朱世一对其实施报复的理由。

在陆文夫笔下,表达主题用叙述者的议论;在张弦的电影里,是用细节和象征手法。比如用吸烟表示痛苦;第二次调解时,电影画面就是徐丽莎木然地坐在实验桌前,桌上放着一盒烟,一盒火柴;还用镜子表示双重人格,朱世一和朱老太露出真实嘴脸时,镜子中出现了他们的双重映像。

不久,电影《井》投入拍摄。拍摄前,摄制组与陆文夫有过一次交流。大家想听听陆文夫的创作体会,以便在影片拍摄中,能够把握这种精神。谁知陆文夫说:“这个《井》,我是写着玩的。”大家面面相觑,心说,这是苏杭文人的放浪形骸,还是不懂电影的遁词啊?其实都不是。看到张弦改编《井》,将重心放在徐丽莎的悲剧爱情上面,陆文夫不想再说什么。他写《井》,是想通过徐丽莎的命运揭露社会病态。他觉得井边的阿婆阿姨们,与徐丽莎同样重要。

拍摄的过程并不顺利,导演李亚林一直在生病。李亚林拍《井》,有点孤注一掷。之前(1985年)他拍过一部影片《巴河镇》,公映后反响平平。又拍《故土》,半道又放下。心里一直不甘。1986年,当陆文夫同意峨影厂拍他的小说《井》,又是张弦改编的电影剧本,李亚林便下决心要拍出一部高质量的影片,了却自己的心愿。当年3月,剧本通过审查,李亚林刚好率中国电影代表团参加第10届国际电影节归来。观摩外国影片,使他拓宽了视野。趁着挑选演员之机,带着剧本到北京、上海等地征求电影界的专家学者意见,研究修改方案。然后选定演员,写分镜头剧本。一切就绪,准备出外景的时候,发现右小腿有些麻木。

剧组来到苏州外景地,又遇到一个小插曲。主要演员对剧本有意见,对外景点“宝元街”也不满意。可摄制组的大批人马已经到了外景地,这怎么办?抱病的李亚林二话不说,立即着手改动方案,重新选择外景点。没拍几个镜头,他的右腿又开始疼痛、麻木、痉挛,甚至迈不开步子。为了不耽误拍摄,李亚林若无其事,拄着拐杖,一跛一跛地在现场指挥拍摄。拍着拍着,又遇到一个问题。扮演女主角的潘虹10月底要到日本参加中国电影节,如果等她回来再拍,摄制计划全乱了,摄制周期也会拉长。唯一的办法,就是加班加点,抢拍完潘虹的外景戏。这样一来,李亚林的病更重了。有一次在拍摄现场,他的右腿酸痛,以致昏厥过去。大家不忍心再拖下去,把他“绑架”到上海看病。但他当天就赶回来了,在摄制组面前,依然装作若无其事。

10月底,摄制组完成外景地拍摄,从苏州回厂里拍内景戏。内景戏是《井》的重点。要拍出江南小巷的味道,重点是男主人公朱世一家的内景戏,它的味道对了,全戏的风格就出来了。这时的李亚林,病情发展得很快,搭内景的台子,人扶着才能上去。经过180多个工作日,镜头全部拍完。李亚林还没安排好后期制作,又病倒了。专家确诊是脑内肿瘤。所幸他看到了《井》的完成。

影片试映后,张弦说:“比我想象的要好。”在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中,潘虹因饰演《井》女主角获“最佳女主角奖”;《井》参加意大利陶尔米纳国际电影节,获得“银质奖”,潘虹又获“最佳女主角奖”。

施叔青《陆文夫心中的园林》中提到,影片上映后,感动了许多观众。一位女工写信告诉陆文夫,《井》的故事就是她的故事,她一边看电影一边流泪。李亚林听说此事,建议女工到深圳去。李亚林对陆文夫说:“不瞒你说,拍过影片《井》,我感觉古老的苏州美则美矣,但在斑驳褪色、拥挤昏暗的老房子里生活久了,难免压抑。”陆文夫笑笑:“在哪里生活,都会遇到困难,都会遇到矛盾。”后来女工从深圳来信说,她现在过得挺好。

猜你喜欢

陆文夫丽莎小说
叁见影(微篇小说)
遛弯儿(微篇小说)
《有人敲门》:陆文夫的电影梦
陆文夫《故事法》的故事(主持人语)
穿白裙子的女孩(中)
穿白裙子的女孩(下)
穿白裙子的女孩(上)
重读陆文夫兼论80年代文学相关问题
陆文夫:一生坎坷矢志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