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文化与中国茶道养生浅谈

2022-11-02曹智启黄正伟胡燕茹

福建茶叶 2022年7期
关键词:茶道饮茶中医药

曹智启,黄正伟,胡燕茹

(1.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3;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中医药文化对中国茶道养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中医药文化已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追求健康养生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随着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加崇尚休闲的养生生活方式,中国茶道文化所体现的休闲怡乐与中医药文化中的养生方式让人们对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中医药文化的认知更加深刻,中国茶道文化也随之蓬勃发展。在茶事活动中不断探索中国茶道文化的健康取向,从健康养生上认识到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据此,茶饮本身所传达出的健康属性以及其所传承的中国茶道文化,使得茶饮活动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普遍化,并且与中医药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 中医药文化与中医养生思想

1.1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是指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文化特征。中医药学的文化内涵,包括中医学精神层面、物质层面、行为层面的文化内涵。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华文明的瑰宝。它是根植于中国土地上的中华各族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华民族赖以延续和发展的根本,涉及我国各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学习、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医药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治病救人的医药学思想和技术,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其思想观念和实践方法都蕴含着深刻的中国哲学智慧。中医药文化是以“天人合一、顺应自然、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动态平衡、中和为用、整体关联”等为理念,从生命整体观出发,构建起一整套有关尊生、贵生、养生、强生、摄生、持生、达生等治未病的理论体系,以及用针灸、推拿、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体系。

1.2 中医药养生思想与特点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升和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中医药养生越来越受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它不仅延续了中医药文化精华,而且还将中医药文化的理念、思维等逐渐融入到人们养生生活中,对人们健康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和普及产生积极影响。中医药养生观的内容是倡导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观念,是一种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充分体现。在中医药文化中,中医药养生是以中医学基础理论为指导,体现出注重整体调和、顺应自然、摄养情志的特点。一、整体调和。中医养生观念注重整体调和,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自身看作一个整体,因此中医养生要求生命体要顺其自然与社会,同时也要合乎生命体自身的变化规律,使自身保持完整统一。在应对生命体时,强调以调和为主,中正致和。如《黄帝内经》所言“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中医养生的调和即是通过整体调和,提升内在“正气”,即调整和提高生命体自身的免疫力、抗病能力和自愈能力,这是中医养生文化的根本。二、顺应自然。中医养生文化认为顺应自然规律,就会得到自然的养育,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因此,“法天则地”是保持健康长寿的根本原则。顺应自然规律不仅仅是要顺四时而养、顺昼夜而养、顺地域而养,还要顺应生命体自身的变化规律,因时、因地、因人而养。三、摄养情志。中医养生文化认为精神情志活动与人的生命活力密切相关,精神情志畅达,则腑脏安和,神志失和,则脏腑气机失调,身体会出现疾病。《黄帝内经》中认为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过度的情志变化会扰乱气机运行和内伤脏气。因此,保持情志和悦,有意识的摄养情志,则会气血平和,百病不生,所以养生必先治神,调养精神是中医养生文化的首要方法。

2 中国茶道精神养生

2.1 中国茶道的产生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说明茶最早的功用就是药用。“荼”就是茶的古字。陆羽《茶经·一之源》:“茶者,南方嘉木也。”据记载,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在巴蜀地区种植茶树。巴达山野生茶王树已有一千七百年的树龄,南糯山茶树王也有八百多年的树龄。三国时期,饮茶还停留在上层贵族阶级,因当时茶叶主要产自野生茶树。陈寿《三国志·吴志》记载:“孙浩饮群臣酒,率以七升为限。……”,以茶代酒的典故也反映了上层社会饮茶已成风尚。两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逐渐普及,西晋张载《登成都楼》就有“方茶六种清凉观”之句,北魏孝文帝称茶为“酪奴”的典故,也说明茶饮已经成为当地习俗,茶已传播到中国西北地区。唐代“茶圣”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有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它较详细地记载了茶事活动的各方面的内容,是划时代的作品。可以说《茶经》成书则是中国茶道已较为完备的表现。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写到:“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由此可见,饮茶是中华民族历代重要的文化风俗,也成为重要的养生保健方法。中国茶人通过茶事活动,使茶既具有清灵之气,又富有文化精神,从而产生了独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茶道。

2.2 中国茶道精神养生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作为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而独立运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敬重自然、尊重万物,奉承天人和谐合一。中国茶道,就是在尊重茶、敬重道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茶人经过整个茶事活动过程,在审美的享受中实现自我的品格修炼、进而达到追求的“清、敬、怡、真”境界,称之为中国茶道。“清”是指“清洁”、“清廉”、“清静”及“清寂”之清。“茶艺”的真谛,不仅求事物外表之清洁,更须求心境之清寂、宁静、明廉、知耻在静寂的境界中,饮水清见底之纯洁茶汤,方能体味饮茶之奥妙。“敬”是万物之本,无敌之道也。敬乃对人尊敬,对己谨慎,朱子说:“主一无适”,就是说敬之态度应专诚一意,其显现于形表者为诚恳之仪态,无轻藐虚伪之意,敬与和相辅,勿论宾主,一举一动,均佁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烦思杂虑,由之尽涤,茶味所生,宾主之心归于一体。“怡”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可见“怡”字含意广博,调和之意味,在于形式与方法,悦桨之意味,在于精神与情感。饮茶啜苦咽甘,启发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使人我之间的纷争,消弭于形。怡悦的精神,在于不矫饰自负,处身于温和之中,养成谦恭之行为。“真”是指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与真知结合的总体。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换言之,用科学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饮茶的真谛,其在于启发智能与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中国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德、茶情、茶学说,是中华文化孕育下的和谐、静美与茶事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陆羽《茶经·六之饮》记载:“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渝)间,以为比屋之饮。”这表明从唐朝起,饮茶之风就流行到社会生活的各阶层,中国茶道不可避免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温良恭俭让,佛家文化的空灵彻悟、静寂自守和道家文化的恬淡虚无、陶冶性情、升华灵性的影响,因而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以清为美、以俭为怡、以敬为真的风格的中国茶道精神。茶事活动能使人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中医药文化提倡“精气神和”的中药养生思想相一致,也符合儒道佛的“内省修行”思想。中国茶道精神是中华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3 中医药文化与中国茶道文化的相互促进

3.1 中医药文化价值与中国茶道修养观相一致

医家普遍认为,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最具代表性,主要体现为医乃仁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中医药精神理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其中“仁”一是指医术之仁,二是指医者之仁,这二者是中医人内心的信仰。“和”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也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和”的价值观念表现在中医药学所有层面,在自然观上是“天人相和”,在社会观上是“人我相和”,在身体观上是“形神相和”,在治疗观上是“阴阳相和”,这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历代茶人对于茶道可调整情志都有深刻的认识。唐代诗人刘贞亮把饮茶的功能归纳为“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意,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朱权《茶谱》记载:“何以为茶,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优睡魔而无地忘形。可以倍清淡而万物惊寒……”其洒脱清逸自然,也是茶人以茶养精神的直接体现。茶圣陆羽《茶经·一之源》中:“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精行”是儒家礼仪和道德要求,“俭德”与道家养生思想相一致,将饮茶活动提升到修养身性,培养道德情操的层面,以达到以德养寿,以仁益寿的养生目的。中国茶道的“清、和、淡、洁、韵、静、精、雅”等美学以及养生功效与中医药文化价值取向是相一致的。

3.2 中医药文化与中国茶道精神养生的物质基础

《本草拾遗》中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神农食经》中说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陶弘景《名医别录》记载:“茗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其中均说明中医药文化与中国茶道精神养生有赖于茶的药理保健养生功能的营养物质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从茶叶中分离出各种化合物,如多酚类、生物碱、维生素、多糖类、蛋白质及矿物质等,多达六百多种,对茶叶中所含有的各种有机物质经过多种临床实践检验研究发现,其成分能为人体健康提供营养物质,并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辐射、抗肿瘤、抗高血脂、降血糖、延缓衰老等药理作用和保健功效。科学饮茶和适量饮茶,茶对人体健康和长寿,有百利而无一害。茶最初发现是作为药用植物,后来发展到一种饮品,再演变为一种具有养生文化价值的附着物,与其本身具有药理、保健功效的物质基础是密不可分的。这也是自古至今中医药文化与中国茶道养生关系密切的共同物质基础。

3.3 中医药文化与中国茶道文化同属中华优秀文化

张景岳认为:“惟乐可以养生,欲乐者莫如为善。惟福可以保生,祈福者切勿欺天。”茶人借品茶修炼品格,将修养身性的道德追求融入到茶事之中。《茶笼》中记载:“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其中“饮非其人”就是指那些德行上不配与茶相合、心性上不足与茶人相论者。朱权《茶谱》“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适矣。其惟清哉。”其中认为茶可以提神益思,清净无我,净化心灵,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历代茶人的道德修炼正是中医药文化养生的真实实践。中医药文化对道德的要求都是性情高洁,修养德行。儒家重仁克己、佛家慈悲养性、道家淡泊名利等核心思想,也对中医养生学有着深刻的影响。茶被誉为“饮中君子”,中国茶道也要求茶人道德高尚、情志雅趣。以茶为饮,以茶怡乐,以茶悟道,是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精神追求。中国茶道反映茶人追求完善人格、超越心灵的境界。这种人与茶“清、敬、怡、真”的和谐境界,和中医药文化养生“形神合一、阴阳中和”的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有着中华优秀文化相同的基因。本质上,中医药文化与中国茶道文化一样,都是对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生动记载,都是现代社会人们理解和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签。

3.4 中医药文化与中国茶道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中医药文化与中国茶道文化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根基,是充满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2021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河南南阳医圣祠考察调研时强调,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随着中医药文化和中国茶道文化在当今世界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特别是人们日益崇尚健康生活、注重养生的社会环境中医药文化与中国茶道文化养生所呈现的优势日趋明显。我们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中医药文化和中国茶道文化,需要我们寻找和发掘两者在推广人们健康生活中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通过创新文化形式和传播途径,从而推动中医药文化和中国茶道文化广泛传播,促进共同发展。

4 结语

中医药文化和中国茶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受天人合一、中和为用、顺应自然等养生观的影响,两种文化根源于中华大地,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随着中医药文化养生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大众所接受,中医药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致中和”的养生观受到更多公众的青睐。在当今社会,健康养生生活方式和理念推动了中医药文化和中国茶道文化的发展。立足于两者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传承和弘扬以“仁、和、精、诚”为核心的中医药文化和以“清、敬、怡、真”为核心的中国茶道文化,不仅可以夯实中医药和中国茶道的文化基础,还可以帮助当代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树立中华文化自信,对个人、民族和社会均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猜你喜欢

茶道饮茶中医药
寻迹万里茶道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
《茶道六百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屠呦呦获奖向世界证明中医药价值
成人每天饮多少茶叶最合适?
不灭的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