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叙事与审美转向

2022-11-02郭奕华

人文天下 2022年2期
关键词:主题性图像美术

■ 郭奕华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文艺界通过各种展演活动献礼庆贺。这些文艺活动,一方面是为庆祝建党百年,另一方面也可视作一次主题性文艺创作的全面展示和汇报。回望百年建党历程,文艺思潮和主题性创作总是紧随政治纲领和方针路线。可以说,百年文艺创作历程中的丰硕成果,是党的路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面向。文艺作品不仅是历史事件和社会发展的艺术表达,更是文艺面对现实的回应和自觉。

2014 年10 月15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审视当下的文艺作品,既是对时代发展中文艺创作方向的辨明,也是对艺术与时代关系的全新思考。主题性美术作为政府主导、以历史和现实题材为主的美术创作,以最直观的视觉方式呈现社会发展图景。在新时代文化语境下,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升级的当下,主题性美术创作该如何发挥其叙事和审美的特性,努力创建新时代中国美术的话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新时代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每个时代的文艺创作都面临传承和创新这两个问题,每个时代的文艺创作者都通过实践来回答这两个问题。20 世纪初,面临更为复杂、艰难的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一代人通过美术革命将美术的根基扎进人民群众生活,为美术创作打下了扎实的群众基础。再经过20 世纪50年代至80 年代的创新探索,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内容与形式问题得到了充分探讨和实践。进入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也有自身的时代命题。

毫无疑问,在传播技术、媒介平台、数字化蓬勃发展的当下,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空间受到挤压。作为传播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美术作品的呈现形式和内容,必须随着时代发展和审美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更需警惕的是,在城市化进程和人民生活水平快速发展的当下,在文化发展繁荣、文艺形式多元化、传播渠道多样化的新时代,美术作品的政治宣传优势逐渐式微,因此叙事和审美优势应得到强化。

(一)人民性:核心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还号召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人民性”话语的理论来源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和人民需求都发生了变化。从人民出发,凸显人民性的美术创作,其时代内涵也在不断更新与发展。

具体地讲,1949 年之后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就是深入人民生活,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美术作品。毛泽东提出,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首先要为工农兵服务,这里的“人民”有明确的阶级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可见,“人民”的概念阐述发生了重要转向,即不再涉及“阶级”,并且从整体转向个体。这一转向符合社会发展现状,也是“人民性”理论在新时代的重要发展。

(二)当代性:主题性创作的审美重构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品主题反映当代社会的发展现状和主流价值观,即使是历史题材,也应反映出当代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是审美认知的当代呈现。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和视觉生产,主题性美术创作应反映新时代人民的生活面貌、思想情感和审美需求,这是引发人民共鸣的重要基础,也是审美教育的基本前提。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主题性美术创作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时代需求,旨在通过图像的力量统一思想、凝聚人心,获取对新国家、新政权的认同。改革开放以后,如火如荼的现代化建设场景、城市瞬息万变的面貌和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等成为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重要题材,旨在展现改革、开拓和创新的时代精神。进入新时代,在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基本保障,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就需关注时代发展特性和人民需求,需要创作者深入生活,深刻了解当代社会的发展现状。如果只是照搬历史经典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也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民的精神需求。

(三)艺术性:现实主义内涵的现代建构

经过百年历程,美术创作也经历了多个阶段。20 世纪初的美术革命采取现实主义这一美学观念,这出于当时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实需求。在具体的创作手法上,采用的是写实主义。写实是一种技法而不是目的,真正目的是让普通民众可以理解和享用,让更多民众参与到美术革命中。在历史实践中,现实主义和写实主义往往是合为一体的,写实主义是手段,现实主义则是目的。“现实主义和写实绘画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前者表达的是艺术主体对于现实社会构成的一种审美判断。”毫无疑问,20 世纪初的美术革命奠定了中国美术的现实主义底色。

在历经法国现实主义、俄罗斯巡回画派批判现实主义等影响之后,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仍需面对中国社会的现实,这既是传统中国绘画遇到的巨大挑战,也是中国美术现代转向的重要契机。20 世纪50 年代至60 年代关注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如何落实中国化的造型问题,唱响理想的颂歌;70 年代至80 年代,对人本主义精神的追求,将英雄史诗回归到现实与底层,增添了艺术的“伤痕”气质;90 年代之后,随着对本土文化的自觉和人本主义精神的重建,对当代社会的个体生存和人民生活的呈现成为主流。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再是英雄式的歌颂,而是注入更多的平民意识,许多抒发个体情感的生活叙事更显平民化色彩。

可见,现实主义的内涵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不同时代对现实主义的艺术表达,也有不同的形式实践和审美探索。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从对历史的现实主义经典的反思中跳脱出来,尊重现实、回归现实,大胆探索更多的艺术形式,表达时代精神的内涵,追求时代审美的想象。

二、图像叙事与历史重塑

图像证史的理论观点认为,图像叙事并不是简单地图解文字历史,更不是文字历史的插图,而是以图像的叙事方式呈现历史及其精神,它有着与文字历史同等的价值。如何通过图像叙述历史、重塑历史,如何更好地反映历史真实,如何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是主题性美术创作需要解决的重要命题。

通过图像叙事重塑历史,既要追求历史的真实性,也要有创作上的自觉性。这里包含了图像叙事的双重内涵:一是“主题”选择,它既反映历史的真实,也传递历史背后的时代精神;二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呈现,也就是说,对主题的立意表达,融入了创作者的思考。这里所指的思考是对时代精神的思考,通过图像叙事表达和传递认知,同时也包含审美表达上的双重思考,即艺术形式要契合主题以及人民的审美需求。

对主题性美术创作来说,以图像叙事回应历史与现实,是几代艺术家共同肩负的使命,而以表现革命历史与社会现实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发展至成熟阶段,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冷榨和热榨的汉麻籽油在5种不同的储存环境中,温度和光照均影响油脂的颜色、透明度和气味;温度变化越大,光照越强,油脂颜色褪色明显,透明度降低,易产生刺激性气味,稳定性越低。GC-MS方法分析2种不同榨油方式的汉麻籽油脂肪酸成分相同,含量有所差别。油脂在UVC (200 ~ 275 nm)和UVB(270 ~ 320 nm)处有很强的吸收峰,可以较好的吸收紫外线,适合作为防晒霜原料;储存汉麻籽油时,要尽可能避免让油脂与空气接触,应该采用低温避光或者采取真空、惰性气体保存油脂,防止油脂被氧化。

(一)历史图像叙事的时代使命

历史图像叙事是近几年较为突出的创作现象。在时间节点上,契合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时刻。2021 年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宣传教育的通知》,对开展“四史”宣传教育作出安排部署。这对主题性美术创作来说,是时代赋予的重要责任,是对党和国家宣传的积极回应和突出表现,也是一种传承的延续。

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为重要起点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开启了社会主义美术在新时代的当代性表达。这个表达承载了国家文化利益,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审美追求,是在艺术崇尚自我、追求个性的当下,以文艺创作的视角深入历史再现、现实塑造和人文精神追求。

在当下视觉经验、生活经验迅速变化的时代,在多媒介蓬勃发展的当下,讲故事、传播故事极其便捷之时,必然会面临同质化现象。对主题性美术创作来说,创造时代经典并非易事。事实上,随着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的不断丰富,视觉经验也会随之丰富起来,如何抓住这些视觉经验,并将之转化为文艺创作,是树立当代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方式。

(二)“人民”话语的叙事转向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题材变化是“人民”话语的图像叙事中的一个重要面向。从20 世纪50 年代至60 年代的伟人形象和英雄形象,到80 年代至90 年代的城市建设场景,再到21 世纪倾向于小人物、小事件等社会现实题材的塑造,既是历史发展的缩影,也是时代主题的图像演绎。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了塑造“典型人物”的新要求:“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相比“理想人物”侧重于观念的理性表达,“最美人物”侧重于情感美学表现,更容易避免“抽象化”“公式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可见,“人民”这个概念已经从整体转向个体,这个转向也合乎我国时代的发展变化。

比如,抗击疫情就是近两年的重要创作主题之一,医护人员、解放军战士、人民警察、社区工作人员、基层党员、快递员等平凡人成为被描绘的对象。虽然每个人物都是无名的,但他们共同塑造了一个时代的整体形象,抒写了新时代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

再如对劳动模范形象的塑造,是对自延安精神传承下来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精神的大力宣扬。从树典型、立形象,到新时代转化为更生动的人物故事,美术作品从宏大叙事的单一路径走出了更多元的前进方向。

(三)青年叙事的困境

青年主题性美术创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呈现出两个极端。一种极端是完全承袭20 世纪的经典图像,以经典模板套当代故事,作品呈现表面化、无深度、浅层次的主题阐释。“不少作品对主题的阐述流于表面化和浅层次的表达,缺乏揭示深刻的本质,除了技法上的原因外,也反映出青年作者自身对历史浅层化、片面化、碎片化的认识。”青年创作者对历史不解的结果是直接拿来经典的图式、成熟的模板来叙述主题,在审查制度中走了捷径,但作品的艺术性和创新性显然是不足的。这并不是青年创作者缺少艺术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造成的,而是因为对于主题性美术创作片面性的理解。当代主题美术经典图式并不是现成的,也不是照搬历史的,而是由当代青年大胆实践创作出来的。

另一种极端是刻意回避过去的模式化或“样板”,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从创作角度来说,创意是无界限的,但对于主题性美术创作来说,仍不能脱离“主题”两字进行无限度的创新,这是主题性美术创作带给青年美术创作者的时代命题。青年美术创作者必须关注所处的时代,即便是个体叙事或个人经验表达,仍需思考个体与时代的关系,并且从图像创作视角回应社会。

当代青年创作者投入主题性美术创作,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视角,拓宽了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更多可能性,焕发出生机和活力。青年创作者带来的不只是技术上的创新,更多是在创作理念和审美趣味方面的创新。他们对传统主题性创作语汇的积极转化,投入自身的体验和思考,构成了主题性美术创作当代性的重要内容。

三、审美转向与价值构建

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所以需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进行了专门部署:“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文艺创作作为精神文化的产物,需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当代审美的创新自觉

新时代以来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主题”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审美内涵,即从追求经典形象、视觉效果,而转为从内容、思想、表现形式上全方位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表现出中国人民特有的新时代精神面貌。

在面对时代精神的视觉表达问题上,一代代艺术家作出了巨大努力,留下的时代经典值得当代艺术家学习。学习时代经典最核心的内容,是对时代精神的表达。对美术创作者来说,如何用图像传递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观,除了思想上的体认,还有审美上的创新自觉。也就是说,不同时代的核心价值观需要相适配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即便是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手法,随着时代发展的审美需求,也需拓展其审美内涵,这是时代性和当代性的体现,也是艺术创作的自觉性。

(二)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审美教育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服务对象,归根结底是人民,因此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物,既需要反映新时代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同时也要唤起观众的共鸣,使他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能够产生审美愉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需要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优秀作品。主题性美术的创作思想往往体现国家意志和民族意识,也体现时代的审美趋向和普遍价值认同,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反映,也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印记。”观众在欣赏主题性美术创作时能体会到真、善、美,也能感受到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实践上获得榜样的力量。

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是以真传情,以情感人,让观者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审美教育。观众喜闻乐见是前提,是基本要求,但不是终极目标。艺术创作在审美创新的同时,也要有审美教育的自觉。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审美不是简单地迎合观众需求,而是要在观众能接受和喜欢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审美教育。回顾历史,对艺术创作的重视很大程度上出于艺术的教化功能,而以图像形式呈现的美术作品更因其传播特性成为主流文化的重要载体。艺术审美教育的特性是潜移默化和寓教于乐,不同于说教和宣传,它是一种沉浸式的启发和引领,可将美术作品的主题思想和审美趣味内化为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观念。

(三)典型图像的文化价值反思

新世纪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蓬勃发展,但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尽管对经典的认可需要时间的积淀和考验,但不妨碍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讨。目前,主题性美术创作最严重的问题集中于创作的概念化、模式化,创作手法的单一以及艺术本体性不突出等方面。新时代语境下的主题性美术创作需要符合当代审美的需求,典型性的图像审美也应有更多元的创新表达。

主题性美术作品作为一个时代主流价值观的图像表达,一方面要在创作水平上达到较高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对审美价值的重构起到引领作用。而新时代语境下的典型图像创作,是时代发展的文化产物,它已超越艺术与美学的范畴,而成为人文学科的理论问题。对新时代典型图像的创作实践,是时代精神的视觉生产,是中国梦的审美文化建构,需要更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和价值反思。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主题性美术创作承载了中国古典艺术理论“文与道”的思想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创造性实践。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在图像叙事和当代审美上的转向,呈现出新时代赋予文艺创作的历史使命和文化担当,是新时代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式。

猜你喜欢

主题性图像美术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意义生产与传播效应——以山东“腰斩黄河写生活动”为例
美术篇
A、B两点漂流记
图案之于空间:概念性图案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主题酒店客房空间的主题性设计研究
特效电影中的音乐表现分析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
趣味数独等4则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