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再配置、沉淀成本与统一大市场构建研究*

2022-11-01汤吉军

人文杂志 2022年10期
关键词:统一成本企业

◎ 汤吉军

内容提要 本文从沉淀成本角度审视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标准新古典一般均衡模型假设资源充分流动,从长期来看,由于没有沉淀成本,企业面对产品市场需求或价格变化,可以自由地进入和退出市场或产业,最终实现零经济利润,市场价格的自发调节会导致帕累托最优,看不到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然而,若打破资源充分流动这一假设前提,引入沉淀成本概念,则企业不可能无成本地重新进入或退出市场或行业,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定理失灵,可以合理地解释真实世界的滞后效应、寡头垄断、非市场组织和观望等经济现象,从而发现,构建统一大市场离不开非市场组织和政府干预。通过解析沉淀成本的性质与起源,不仅可以确立有无沉淀成本经济理论的两分法,而且可为打造统一大市场提供新的政策建议,其关键在于加强沉淀成本管理,将有效市场、非市场组织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促进生产要素充分流动,这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水平,对于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写道,追求自利的个人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最终会按照有利于整体社会的方式行事,这是经济学领域里自由市场政策的依据。关于现代经济学教科书的所有命题的基本分析方法,都涵盖在1874年由瓦尔拉斯提出,后经帕累托、埃奇沃斯、阿罗和德布鲁的发展,而最终演变成的标准新古典一般均衡价格体系之中,它论证了竞争性的自由市场均衡就是帕累托最优。完全市场模型由于假设固定成本为零,也就不存在规模经济或收益递增,严重脱离现实经济条件。在规模经济(固定成本投资)条件下,边际成本定价会使企业亏损,而非边际成本定价则会导致市场失灵。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就需要政府补贴、国有化或者对私有企业加以政府管制等。同样,为了解决这一马歇尔难题,Baumol和Willig运用可竞争市场理论,明确区分了固定成本和沉淀成本,指出即使在规模经济(固定成本投资)的情况下,由于投资中沉淀成本为零,“弱看不见的手”仍然会挽救市场机制,(1)W.Baumol, R.D.Willig, “Fixed Costs, Sunk Costs, Entry Barriers, and Sustainability of Monopoly,”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96, no.3, 1981, pp.405~431.此时在完全可竞争市场上实行平均成本定价,至少会实现帕累托次优(拉姆齐最优),这样做并不意味着市场失灵,从而并不需要政府管制和国有化,潜在竞争机制可以保证经济效率水平。因此,如何完善竞争性市场秩序是维护经济效率和提高社会福利的要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其中的关键点在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3版。因而,优化资源配置、构建统一大市场是新时代下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针对当前中国高标准要素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地方准入规则不透明和不规范、营商环境亟待进一步优化等突出问题,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其宗旨是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然而,当我们利用经济理论来解决统一大市场构建问题时,需要对竞争性市场抽象模型保持警惕性批判,将经济理论中被抽象掉的部分还原或是重新纳入我们的思考范围中。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换言之,经济理论的假设条件可以依据具体研究的情况不同而适当放松。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无一不是对标准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竞争模型进行拓展研究,其中包括交易成本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博弈论等,而对沉淀成本的研究亦是如此。由于现代工业发展与完全竞争条件相去甚远,需要巨额的固定资本,企业不可能轻易地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从而使标准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市场假设过时了。为此,我们在约定俗成的经济学分析框架中发现技术性的缺陷,突破标准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源充分流动性假设条件——零沉淀成本,以符合我们研究构建统一大市场的现实需要,从而考虑沉淀成本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诚如佩雷曼指出的那样,“流行经济学教导我们说,在竞争足够充分的条件下,市场交易会使商品价格趋于与该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相一致。进入这种价格状态时,一个经济即可以被认为是达到了其最佳产出水平,即达到其生产可能性边界。不幸的是,这一理论只有在投资可以不花成本地转移或进出不同行业时——也就是当工业的下陷成本(沉淀成本,笔者注)几乎为零时才起作用”。(3)[美]迈克尔·佩雷曼:《经济学的终结》,石磊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页。

因此,为了更好地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一个令人困惑的矛盾:一方面,标准新古典完全竞争的理想条件是假定长期固定成本或者沉淀成本为零或资本同质,投资者可以轻松地撤销错误的投资,无需考虑沉淀成本对企业投资的影响,依靠市场价格机制自发调节就可以实现资源再配置;另一方面,企业投资规模扩张的结果实质上增加了市场经济中固定成本的重要性,长期固定成本或沉淀成本又是经济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条件,往往会造成资源再配置滞后效应等经济问题,在统一大市场构建过程中必须加以考虑。因而,为了弥补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之间的缺口,我们需要更贴近现实的经济理论,它需要考虑固定成本或沉淀成本及其带来的经济后果,但标准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竞争理论却力所不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忽略或抽象掉了沉淀成本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我们放松标准新古典经济学资源充分流动的假设,引入沉淀成本概念,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过程中,帕累托最优的论点就站不住脚了,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就会失灵,从而为制度安排和政府干预指明了方向。

二、沉淀成本与标准新古典范式缺陷

1.沉淀成本的性质与形成条件

沉淀成本是指在投资承诺后,一旦决定退出就无法得到相应补偿的那部分成本。一种极端的说法为,固定成本不必是沉淀成本,沉淀成本也不必是固定成本。换言之,沉淀成本是一种价格差额,它来自购买价格多于再出售价格的差额,如果这个差额为零,就表明不存在沉淀成本。沉淀成本与资产专用性或者不可逆投资密切相关。那么在现实经济条件中,沉淀成本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

(1)导致沉淀成本产生的首要条件是资产具有专用性或互补性。威廉姆森将资产专用性划分为专用地点、专用实物资产、专用人力资产以及特定用途资产四种类型,(4)[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段毅才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33~134页。具体来说:①设厂区位专用性。它反映了最小化存货成本和运输成本的事前投资。例如,为降低运输成本,减少库存,炼钢厂往往会将厂址设在矿山附近,一旦炼钢厂的厂址确定,就无法再转为其他用途。否则,这个厂址的生产价值将随之下降。②物质资产专用性。它涉及为生产某一零部件而专门设计的特定工具。这类机器和设备只能被用于某些特定的交易用途,若被转作他用,其价值将减小。③人力资产专用性。它包括在特定工作环境中具有极高价值的专用性知识。如果用非所学,那么人力资产就会贬值。④特定用途资产。其价值是基于供给者向特定客户销售一定数量产品的前景进行投资而体现的,如果这种供给关系提前被终止,将导致投资者面临生产能力过剩的难题。特别当专用性物质资产与专用性人力资产互补时,其他资产再出售价格会给专用性资产再出售价格带来严重影响,从而导致沉淀成本出现。

(2)即使资产通用或同质,信息不对称也会导致沉淀成本的产生。在二手资产市场中,买卖双方对二手资产质量信息了解程度的差别导致信息不对称,从而市场交易规模将逐渐萎缩甚至消失。这种“柠檬”问题(5)G.Akerlof, “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84, no.3, 1970, pp.488~500.导致二手资产的交易价格大幅下降,资产再出售的价格大打折扣。例如,企业或产业的专用性资产并不包括办公设备、卡车和计算机等用品,但是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即使这些用品或设备是崭新的,当其被再出售时,再出售价格与购买价格相比会大幅减少,也会导致沉淀成本产生。

(3)交易成本也是产生沉淀成本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在资产的购买价格因交易成本而升高或资产的再出售价格因交易成本而降低时。有别于生产成本,交易成本是履行契约的成本,这类契约包括事前准备契约以及事后监督与强制执行契约。由于专业化程度较高,所以资产很少出现被买卖的情况。因此,资产交易双方需要支付高额的搜寻与信息成本、执行成本和谈判成本来达成一项契约。同时,由于交易非常复杂,谈判成本将因交易双方的机会主义动机而大幅升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盛行。而且,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也会增加谈判过程的难度,而资本市场的中介参与者能够从交易中赚取非常可观的佣金。结果是,尽管资产市场价格没有变化,交易成本也会导致沉淀成本的产生。

(4)沉淀成本与政府管制、契约不完全和资产损耗等密切相关。例如,政府对市场的管制导致资产再配置或再出售受到阻碍,从而导致沉淀成本的出现。再比如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会因自然作用和技术水平提升而发生有形和无形损耗,其价值出现贬值,也会导致沉淀成本的产生。

由此可知,在标准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竞争市场里,由于资本或劳动没有企业或行业专用性,生产要素可以无成本地转让或流动,不会产生沉淀成本,任何市场供求方面的因素变化都会导致资源再配置,不会产生任何经济问题,依靠“看不见的手”的市场价格自发调节很容易实现帕累托最优。然而,由于资产专用性较强、信息不对称程度大、市场交易成本高和政府管制等因素的存在,所以沉淀成本普遍存在,资源再配置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

2.沉淀成本、滞后效应与资源再配置

在标准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竞争模型里,因没有进入壁垒和退出障碍,企业可以瞬间调整,依靠价格信号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完全竞争做了有用的比较基准之后,还可以将完全可竞争市场作为比较基准,它反映了完全竞争定义延伸到可适用于规模经济和自然垄断的尝试。在完全可竞争市场中,不存在由于沉淀成本而形成的进入壁垒,与完全竞争模型的标准假定基本相同:在市场之间生产要素充分流动且成本为零,从而对于政府干预问题提供了一个能够评价具有进入壁垒的市场均衡比较基准。由于没有沉淀成本,即使处于规模经济情况下,企业也可以使得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然而,如果资源不能充分流动,沉淀成本会使得企业进入(投资)或退出(负投资)产生滞后效应,从而带来资源配置扭曲(见图1)。

如图1所示,横轴左侧代表企业负投资,右侧代表企业正投资,纵轴代表企业投资的边际要素成本与边际产品价值,ss代表再出售价格线(亦即投资品的边际要素成本),SS代表购买价格线(亦即投资品的边际要素成本),D代表企业对物质资本的引致需求曲线(边际产品价值),即企业投资的需求曲线。当SS=ss时,即不存在沉淀成本。如果企业出现亏损,如投资II,企业就会立即进行负投资,即依靠市场出售资本品瞬间调整,转向其他行业。一旦企业盈利,如投资I,其他企业就会立即进入。最终需求曲线变为SD,表示企业的经济利润为零。在这样的市场上,产品价格的变化不会导致企业投资出现任何滞后效应,与标准新古典竞争性市场模型的预测结果相同。此时产品市场价格的任何变化,都会导致企业投资供求均衡点的变动,很容易实现资源再配置效率。

然而,当SS>ss时,企业投资至少出现部分沉淀成本,此时企业的供给曲线变为SSss。由图1可知,在第一种情况中,企业处于正投资行为,资本的边际产品价值较高(D1),在正投资区与边际要素成本曲线相交;第二种情况中,企业既没有正投资也没有负投资,资本的边际产品价值位于中间位置(D2)。由于沉淀成本的存在,在这个资产固定区间内,企业处于不作为(inaction)或滞后(hysteresis)状态,不会受到产品价格变化的干扰。第三种情况中,企业将处于负投资行为,资本边际产品价值较小(D3),此时会出售资产获得资产价值。(6)汤吉军、郭砚莉:《沉淀成本、市场结构与企业战略博弈分析》,《产业经济评论》2008年第4期。因此说,如果企业投资发生沉淀成本,滞后效应就会出现,从而造成企业进入与退出之间不对称,无法实现自由进入与自由退出的自发调节机制。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沉淀成本Ss越大,滞后效应越大,市场价格机制越受阻,资源再配置效率越低,反之亦然。

3.沉淀成本、寡头垄断与资源再配置

标准的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要求市场中存在着众多的企业,单个企业无法影响市场价格,企业是一个价格接受者。但是,在多数市场上,竞争者的数量有限,市场通常是寡头垄断的市场,即企业是价格制定者。产业组织理论之父贝恩依据SCP范式创立了哈佛学派,为政府管制提供了理论指导。芝加哥学派依据标准新古典价格理论和自由市场优势,将哈佛学派作为反竞争的经济现象重新给予经济效率解释。然而,20世纪80年代,不完全竞争和新产业组织博弈理论开始质疑芝加哥学派的经济效率解释。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新产业组织博弈理论认识到企业会通过策略行动利用市场权力采取反竞争行为,从而削弱市场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进行了沉淀成本投资,就会形成进入壁垒,将阻止潜在企业的进入:一方面,若要进入某一行业参与竞争时,新企业需要将其流动资产转换成一部分专用性资产或沉淀资产,若企业出现经营状况不佳等问题需要从行业中退出时,企业就需要承担起这些资产的成本损失;另一方面,行业退出壁垒会间接影响在位企业的竞争行为,行业内强大的竞争压力促使企业不得不采用强硬的竞争手段来保障自身利益。因此,企业拥有的专用性较强且交易成本较高的资产不仅可以有效保障企业的垄断资金,同时还可以侵蚀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进而出现寡头垄断,甚至会出现完全垄断或者“赢者通吃”现象,从而破坏一般均衡市场模型。相比之下,那些可以无成本(或较小成本)地退出竞争的企业,如果遭遇强劲的竞争时会对新进入者较为温和,因为它们终究可以方便地撤离,将资产用于其他行业或者卖出资产收回全部或绝大部分投资成本。如果没有沉淀成本,企业选择范围较宽,必要时可另谋他途,那么企业之间进行任何策略博弈将失去客观条件。

在新产业组织博弈论里,沉淀成本被视为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来源,是影响进入与退出乃至策略博弈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沉淀成本被看成可信性威胁信号,成为企业间策略博弈的基本条件。由于要素市场不完全导致的沉淀成本,以及产品市场不完全(垄断或寡头),在位企业才会享有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向潜在竞争企业发送信号,有效地阻止它们进入,从而获得超额利润,(7)J.Shaanan, “Idle Sunk Cost Capacity, Entry, and Profitability: An Empirical Study,”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vol.49, no.3, 1997, pp.267~283.如投资I那样。如果要素市场完全且产品市场完全,企业获取的超额利润为零,任何通用性资产投资都不会产生可信性博弈策略行为。也就是说,企业进行专用性投资,沉淀成本可以发挥可信性承诺作用,它们会使竞争对手们有关未来市场的预期定型化,其采取的行动往往倾向于对决策企业有利的方式。但是,由于企业决策一旦做出,这些决策就表现出不可逆性,策略就被赋予了与生俱来的风险,很容易带来投资损失。从表面来看,企业的状况实际上可以由束缚手脚的策略承诺来改善,这被称为理性的非理性行为(rational irrationality)。这是因为企业的不可逆决策会影响其竞争对手对未来竞争方式的预期,从而改变竞争对手的决策意图,这些不可逆决策实际上进一步巩固了做出既定承诺的企业更为有利的垄断地位。

在位企业由于进行了沉淀成本投资,以较低的边际要素成本ss策略发送进入威慑信号,相对于潜在企业而言获得了先动优势(first-mover advantage)和竞争优势,结果就会在长期内保持持续性利润,而潜在进入者所面临的边际要素成本为SS。潜在企业要进入,就需要面临更大的边际要素成本,由此衍生出的风险也各不相同,尤其是在位企业会通过过度沉淀成本(亦即扩大滞后效应)或者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的策略行动而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致使潜在企业进入激励不足,潜在竞争机制受阻,从而造成资源再配置效率低下。

4.沉淀成本、非市场组织与资源再配置

在标准新古典经济学和新产业组织博弈理论中,边际成本与价格之间的差异和复杂的契约形式,往往被归结为卖方垄断或买方垄断的不完全竞争行为。然而,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新制度经济学却认为,这些偏离完全竞争市场的非市场行为是节约交易成本的结果,并非是绝对的市场失灵。也可以认为,由于“无摩擦的”竞争模型与不完全竞争模型都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定之上的,诸如交易成本为零、完全个人理性和外生给定制度结构等,所以这些模型似乎都缺乏合理性。(8)[美]埃里克·弗鲁博顿、[德]鲁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姜建强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前言”,第1~2页。科斯定理假定做出并执行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是零成本的。如果市场交换是无效率的,在讨价还价没有问题的情况下仍旧可以实现有效率的结果。如果讨价还价有效率,则能够达成有效率的结果,这与是否存在完全竞争市场、所有权的分配、外部性和讨价还价权力的分布都不相关,(9)[荷]乔治·亨德里克斯:《组织的经济学与管理学:协调、激励与策略》,胡雅梅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8页。从而用简洁的方式重新证明了“看不见的手”定理。换言之,如果处于零交易成本世界里,讨价还价有效率,则市场交换是有效的,这与交易频率、不确定性程度及资产专用性水平无关。即使沉淀成本导致企业垄断,也会实现完全价格歧视,同样不会影响经济效率,只是影响了收入或财富分配效应。

1937年科斯认为企业可以节约大量的市场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因而可以替代市场。(10)R.H.Coasc,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vol.4, 1937,pp.386~405.威廉姆森指出交易的三个维度: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频率。他同时指出:“资产专用性是最重要的标志,也是使交易成本经济学与解释经济组织的其他理论相区别的最重要的特点。”(11)[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段毅才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78页。与企业策略博弈分析不同的是,在交易成本经济学分析下,企业进行专用性资产投资,直接涉及事后交易准租金的分配谈判力量,因敲竹杠风险的存在会产生根本性转变问题(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problem)。在资产专用性问题上,交易成本经济学与可竞争市场理论的观点不同。可竞争市场把资产专用性问题看得很轻,认为企业可以很容易使用“打了就跑”的进入和退出策略。交易成本经济学则相反,它首次强调资产专用性所规定的那些条件及其经济意义,并认为企业使用有资产专用性的固定资产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往往无法使用“打了就跑”式的进入和退出做法。在此意义上,资产专用性等同于沉淀成本。如果投资没有沉淀成本,那么资源可以充分流动,现货市场就是最好的治理结构形式。当存在资产专用性时,如果能够签订完全契约,也不会影响经济效率。然而,由于交易成本以及由此产生的事后机会主义(敲竹杠)和交易不确定性,市场交易成本极为显著,因此资产专用性投资会导致市场失灵,而科层(非市场组织)会替代市场,它们的存在是为了节约或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否则,交易成本会阻碍资产专用性投资。不仅非市场组织重要,而且还需要考虑企业的所有权配置。(12)O.Hart,J.Moore,“Property Rights and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8,no.6,1990,pp.1119~1158.

科斯的交易成本思想使很多学者发展了关于非市场组织的更一般化的理论,从而可以有效解决资产专用性投资引起的市场失灵问题。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投资的专用性越强,所选择的组织结构越偏离市场治理,因而垂直一体化、长期契约、企业重组与联合等组织形式有了存在的合理性——降低交易成本,并不需要政府直接干预。可以推断,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完全造成的这种对完全竞争市场的偏离,其解决的办法是“更为科层”,本质上需要改善组织、降低交易成本或改善激励,以及降低风险或信息不对称的制度安排。但这些并不意味着竞争政策失灵,而是说竞争方式需要更加精细化。只有交易专用性投资与私人契约之间的交易成本过于昂贵,导致私人市场失灵时,才需要政府直接干预。

5.沉淀成本、观望与资源再配置

根据标准新古典经济学投资理论——新古典净现值(NPV)方法可知,在完全确定的条件下,只要投资收益大于投资成本就可进行投资,完全忽略了投资的不可逆性和不确定特征。实际上,人们往往忽略了标准新古典投资规则中的隐含假设。它要么假设投资是可逆的,也就是说,不管出于哪种原因,如果市场结果并未达到预期条件,那么企业可以撤资同时收回投资成本;要么假设企业一旦错失了这一投资机会,在未来也不会再有投资机会了,这对于企业是一种勿失良机的建议。事实上,符合这些条件的投资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在现实中大多数投资都具有不可逆性和延期可能性的投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修正NPV规则,从而削弱标准新古典投资理论的基础。

沉淀成本导致进入和退出门槛不同。进入门槛的差异不仅包含真实的沉淀成本,而且还包括沉淀成本的期权价值,从而超越仅仅用会计准则测量的直接沉淀成本。这是由于企业所拥有的投资机会,相当于一种美式看涨期权的选择权,可以被视为一种持有的升水。同样,企业退出(负投资)门槛,可以被看作是美式看跌期权。在企业进行不可逆投资时,它就执行或消灭了投资(负投资)期权,这就相当于放弃了等待或延期的价值,排除了可能会出现影响到企业支出意愿或时机的新信息的可能性。不可逆投资概念可以用沉淀成本来表述,一旦做出投资决策,这些投资的成本就不可能回收。如果市场条件出现逆转,投资不可能停止下来。作为一种机会成本,失去期权价值也应计入投资成本。所以,在单位资本价格至少等于其规模和安装成本时,需要对NPV投资规则进行修改。这就意味着,企业只有在资本价格远超其长期平均成本时,才会进行投资。当价格下降时,企业受投资损失的限制将长时间滞留在某一产业中,而价格可以在不引起投资减少或退出的条件下大幅度下降到低于平均可变成本,这似乎与标准的净现值投资理论相矛盾。但是,如果考虑不可逆性和期权价值,就可以合理地解释这种延期进入或延期退出决策行为。随着投资不可逆性减小(可逆性增加),不确定性的影响减小,沉淀投资的机会成本也跟着减小。当投资都是完全可逆时,不确定性将对绩效毫无影响。(13)T.B.Folta, D.R.Hohnson, J.O’Brien, “Uncertainty, Irreversiblity, and the Likelihood of Entry: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the Option to Deter,”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vol.61, no.3, 2006, pp.432~452.由于标准新古典投资理论没有认识到不可逆投资、不确定性以及时机选择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导致投资决策错误。

如果未来是确定的,此时的沉淀成本与固定成本投资相似,不具有期权价值,依据标准新古典净现值投资方法,只要沉淀投资收益大于沉淀成本就足够了。反之,如果未来是不确定的,此时的沉淀成本区别于固定成本投资,固定成本投资并不会产生期权价值,而沉淀成本会产生期权价值。在实物期权条件下,等待的期权价值改变了企业进入和退出决策的启动价格。所以,在不确定性条件下,沉淀成本可以提供有价值的期权价值,从而使等待有了机会成本,无法满足标准新古典净现值投资法的要求。实物期权方法类似于股票上的金融看涨期权,从而可以看到期权价值会进一步提高进入门槛(延期进入的期权价值)与降低退出门槛(延期退出的期权价值),这时滞后效应由Ss扩大到Susu(见图1)。假设其他条件不变,不确定性越大,期权价值越大,滞后效应越大,市场价格机制越受阻,资源再配置效率越低。

三、沉淀成本与统一大市场构建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其内涵主要包括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高水平统一、市场竞争和市场监管公平统一以及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等,意味着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不存在城乡分割、区域分割和行业分割,要素、商品和技术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行业之间是自由流动的,不存在制度或人为限制。(14)方福前:《中国经济的三个趋势性变化:原因与对策》,《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虽然已有学者从市场分割、(15)刘志彪、孔令池:《从分割走向整合: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阻力与对策》,《中国工业经济》2021年第8期。统一要素市场(16)王磊:《建设全国统一要素市场:突出问题及思路对策》,《经济纵横》2022年第3期。和国家治理方式(17)陆铭:《澄清关于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几个认识误区》,《国家治理》2022年第9期。以及消费强国(18)王小广、张晏玮、刘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企业管理》2022年第6期。等方面研究统一大市场构建问题,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但并没有涵盖其全貌。这些研究往往没有考虑沉淀成本的存在,低估了构建统一大市场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因此,本文试图从所有权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内国际双循环角度加以阐述,超越标准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竞争模型,从微观、中观和宏观角度剖析沉淀成本对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影响,确立新的微观基础,为强化市场化政策与政府干预,促进各类要素资源自由流动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1.沉淀成本、所有制结构调整与统一大市场构建

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各类产权是构建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前提。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上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继续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改革方针,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着力培养一批世界一流的国有企业,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领域占据决定优势;另一方面,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治环境,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和金融服务领域等,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然而,由于国有企业自身沉淀成本显著,所以不适合采取私有化和简单市场化的策略;而民营企业进入还需要考虑沉淀成本这一进入壁垒,这会使得现有的所有制结构不合理,无法到达国有经济、私有经济与混合所有制经济平衡发展。不仅如此,沉淀成本还会造成市场结构不完全,甚至形成寡头垄断或完全垄断,不仅严重阻碍所有制结构调整,甚至还会固化原有的市场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行私有化,其结果是私人垄断代替国有垄断,却难以提高经济效率。

因此,为了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要避免“非公即私”的简单两分法错误思维,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所有制结构优化,有助于构建统一大市场。实际上,任何一种产业,无论是国有、私有还是混合所有制,关键看如何定位和管理,取决于资产专用性与交易成本的大小。根据科斯定理可知,当交易成本为零时,产权界定给谁不会影响经济效率。然而,当交易成本为正时,因为资产专用性投资直接涉及事后交易准租金分配的谈判力量,很容易出现敲竹杠或要挟问题,因而涉及事前投资最优化问题。任何一种制度运行都需要支付成本,所以国有企业能做好的就交给国有企业去做,私有企业能做好的就允许私有企业去做,市场能做好的,就让市场去做,政府能做好的,就让政府去做,既不要把国有与私有对立起来,也不要把市场与政府对立起来,它们实际上都是互补关系,只不过需要考虑沉淀成本之大小。通常,国有企业应加大重组整合力度,深化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同时要积极发挥控制力和影响力,主要包括沉淀成本显著的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领域、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与城乡公益性基础设施、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领域,以及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重点高新技术产业等,因而需要权衡国有经济、私有经济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平衡关系,处理好市场机制与所有权之间的平衡关系,否则就会阻碍统一大市场构建。

2.沉淀成本、产业结构优化与统一大市场构建

产业结构优化是构建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保障。一要推进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变,重构制造业竞争优势,以此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和智能化,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二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在发展现代农业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大力支持农产品产加销产业链一体化和产业功能多元化。三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和网络化经营。

然而,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大力推进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的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沉淀成本往往十分显著且分布并不均衡,其在资本密集型的第二产业中较大,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则相对较少。由于沉淀投资数量不同,很容易造成产业结构失衡。“像铁路这种需要巨额固定资产投资的行业,流行经济理论当然不能对其有什么认识。铁路经济学家们认为,对理论进行修补以考虑下陷成本(沉淀成本,笔者注)所招致的失败,表明流行经济学不仅对于铁路业来说是无效的,对其他行业来说也不现实。”(19)[美]迈克尔·佩雷曼:《经济学的终结》,石磊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4页。随着固定资本在许多行业日益增长,那些资本密集型行业与铁路越来越相似。在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就会导致第二产业发展受到阻碍,从而无法实现三大产业平衡,难以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往往过于依赖自然资源、物质资源投入的传统粗放发展方式,仅仅看到增长收益,忽略了增长成本(growth cost),尤其是生态环境资源免费或者价格低廉,致使这些投资成本难以获得补偿,会产生沉淀成本。因此,加快传统或资源型产业的投入要素优化,积极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都会涉及沉淀成本,所以需要相应的产业组织做保障,包括战略转型、一体化或重组(20)汤吉军:《基于沉淀成本视角的企业重组博弈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10期。等。否则,如果无法补偿沉淀成本,那么第二产业不会进行技术创新就成为一种理性选择,观望或滞后效应就会出现,难以构建统一大市场。

3.沉淀成本、区域协调发展与统一大市场构建

区域协调发展是构建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步骤,尤其是在消除地区保护和市场分割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意味着在维持东部率先发展的同时,要大力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全方位全面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一方面,要推进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发展,通过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和有序集聚人口培育发展一批新兴城市群;另一方面,要发挥市场机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引导产业跨区域有序转移,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构建统一大市场需要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克服盲目和重复建设,形成全国各地区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不意味着东、中、西部以同样的速度同步发展,而是要让每一个地区都能够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共同发展,避免出现地区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然而,因区位和资产专用性,很容易带来沉淀成本,从而使跨区域协调发展受阻,(21)李湛、袁晓玲、杨万平:《沉没成本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跨地区投资组合数学分析》,《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年第6期。无法出现标准新古典区域经济学预测的趋同趋势,而是逐渐走向分化。究其原因是沉淀成本产生滞后效应和自我强化,尤其是资源枯竭地区或城市更是如此。(22)宋冬林、汤吉军:《沉淀成本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6期。因此,国家应该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助益减少沉淀成本损失。东中西部地区间生产要素若充分流动,很容易造成趋同或增长收敛。但如果沉淀成本显著,就会造成地区结构分化和市场分割,致使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不利于构建统一大市场。

4.沉淀成本、国内国际双循环与统一大市场构建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是构建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战略选择。加快构建统一大市场,要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立足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增强持续发展能力。要在处理好供给侧与需求侧关系、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关系的前提下,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以国内国际双循环大循环为支撑,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有助于构建统一大市场。

然而,标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以萨伊定律为基础,突出“看不见的手”与充分就业均衡,所以看不到沉淀成本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同样,标准新古典自由贸易理论也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以及自由贸易是公平的假设下,因而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HOS)模型是有一些严格前提条件的。其主要假设之一是假定在每个国家内的生产要素具有充分流动性或完全流动性。在此假设下,没有人会因为由外部冲击引起的贸易格局变化而遭受损失。例如,如果一家钢铁厂关闭,假设是因为政府减少了对钢铁产品征收的关税,该行业原先使用的资源(工人、建筑、高炉)会被另一个已经变得相对更有利可图的行业(比如计算机行业)所吸收,在此过程中大家都没有损失。然而,现实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专用性十分强。一个关闭的钢铁厂的工人、高炉、建筑很难被其他行业所吸收。以工人为例,他们除非受到培训,否则很难找到更适合的工作,而即便他们最终能够找到一些低技能工作,他们现有的技能也会被完全浪费。换句话说,即使整个国家从贸易自由化中获益,流动性较差甚至没有流动性的生产要素所有者也将因此而遭受损失,除非有专门的补偿。林毅夫曾指出:“这个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因其补偿机制即使有也很弱。在发达国家,福利国家作为一种机制,通过失业救济金、医疗和教育保障甚至最低收入保障等方式,来部分补偿贸易调整过程中的受损者。……然而,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这种机制非常薄弱,往往几乎不存在。因此,在这些国家,贸易调整的受害者甚至连部分补偿都得不到,虽然他们对社会的其他群体已经做出了牺牲。”(23)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苏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01~109页。

因此说,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市场潜在空间,不只是巨大的国内市场,还有广阔的国际市场。一方面,标准新古典自由贸易隐含假设国内生产要素充分流动,与萨伊定律相一致,很少涉及交易成本问题和资本异质性;(24)何大安:《投资选择的交易成本》,《经济研究》2003年第12期;[丹]尼古莱·J.福斯、[美]彼得·G.克莱因:《企业家的企业家理论——研究企业的新视角》,朱海就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第263页。另一方面,对外投资或跨国投资源于国际市场上的垄断优势,从而形成国际战略性贸易政策,(25)P.Krugman, “The Narrow and Broad Arguments for Free Trad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3,no.2,1993,pp.362~366.很容易产生国际市场失灵。当前构建统一大市场的主要矛盾,不仅体现在供给侧方面,同样也体现在需求侧方面,其中包括净出口。沉淀成本不仅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微观基础——滞后效应(Ss)的大小,而且还与有效需求水平有关,如图1中的D2,导致企业不愿意投资。只有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相互衔接、相互依赖,有效地减少沉淀成本,如D1那样,才能加快构建统一大市场。否则,当处于宏观经济不景气时期,更是难以构建统一大市场。

上述分析表明,如果没有沉淀成本,那么统一大市场会非常容易构建起来,滞后效应、寡头垄断、敲竹杠和观望等都不会发生。即使遇到外部冲击,资源都可以重新得到资源配置,也不会出现任何投资损失和资源浪费。然而,如前所述,沉淀成本普遍存在,不仅严重影响微观所有制结构调整,还影响中观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甚至还会影响国内国际双循环方式。通过分析沉淀成本所产生的各种不利影响(如图2所示),可以为加快构建统一大市场提供较为全面的理论支撑。

需要指出,关于构建统一大市场,上述几个层次的分析并不全面,也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这只是为了强调作为新微观基础的沉淀成本重要性而做出的一种简化分析,几个层次之间还会产生叠加效应,从而提供一个更广泛的相互联动的微观、中观和宏观框架来分析统一大市场构建问题,而沉淀成本则是影响统一大市场构建的最根本经济变量。沉淀成本对于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产权、不完全产业组织、不完全区域发展和不完全宏观调控等给予合理解释,其目的是需要综合考虑、多管齐下以尽可能减少沉淀成本,促进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否则,单独依靠市场或者单独依靠宏观调控都会导致政策失灵,难以有效构建统一大市场。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综上所述,标准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竞争市场模型是一个没有沉淀成本或者沉淀成本微不足道的假想世界,生产要素都可以无成本地自由流动,经济利润趋向于零,自由市场价格机制是有效率的,很容易实现帕累托最优,“看不见的手”定理成立。然而,一旦打破资源充分流动这一严格假设前提,引入沉淀成本概念,就可以合理地解释滞后效应、寡头垄断、非市场组织和观望等经济行为,它们会严重制约资源再配置。沉淀成本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与运行会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这将改变我们理解现代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并由此凸显制度安排和政府干预的重要性。更为现实的是,沉淀成本远比人们通常想象的更加普遍,因而需要将沉淀成本为正纳入更广义的理性选择分析中,超越标准新古典经济学零沉淀成本的狭义理性选择理论。

可以说,生产要素充分流动程度的高低,决定着市场机制再配置资源效率的高低,也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过程中,需要考虑沉淀成本所带来的路径依赖和不可逆性,从而发现沉淀成本重要(sunk costs matter)。弗鲁博顿和芮切特指出:“如果交易费用为零,生产要素可以无成本地自由流动,古典合约(新古典理论,笔者注)似乎是可行的。但实际上我们知道,重新配置的成本是巨大的,交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频繁发生在原有各方之间,市场不是个人的,以及信息是不完全的。这样,在一个存在不可预知事件的世界里,‘关系性’合约的概念可用于解释个人之间的相互合作。”(26)[美]埃里克·弗鲁博顿、[德]鲁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姜建强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13~614页。因此,我们确立沉淀成本方法,不仅可以提升理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而且可为打造统一大市场提供一种新的制度或者政策指导原则,而其关键就在于加强沉淀成本管理。具体来说:

第一,大力完善竞争性市场结构,完善价格机制,降低二手资产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交易质量和信息透明度,着力强化反垄断,有助于降低沉淀成本。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生产要素市场,包括资本市场、生态环境和能源市场,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开的、信息充分的、低交易成本的场所,进一步规范不正当市场竞争和政府干预行为,可以大大降低沉淀成本,有助于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第二,大力完善非市场制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可以降低沉淀成本。可采取的一项典型举措是允许私人企业管理沉淀成本。例如,私人企业可进行教育和培训投资,以减少人力资本专用性,进而改进劳动的流动程度;再比如,私人契约安排也有助于减少沉淀资产带来的不确定性程度。企业可以通过实施垂直一体化,通过长期契约等,成为市场经济运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超越市场这一资源优化配置最佳方式,藉由非市场制度达到减少沉淀成本的目的。而当交易双方无法解决问题时,就需要第三方政府的法律介入等,如此方有助于加快构建统一大市场。

第三,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跨区域流动壁垒等顽瘴痼疾,禁止各地区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环,以及避免以“内循环”名义搞属地管辖的地区行政分割,以加快区域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倘若地方政府利用行政力量对外地厂商进入本地市场、本地企业及资本流出加以限制,因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行为,会增加沉淀成本及其不利影响。因此,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允许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开展优势互补的竞争合作,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际情况,淡化行政干预,鼓励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对于减少沉淀成本和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十分关键,有助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第四,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于构建统一大市场的作用不可忽视,尤其是在制定游戏规则或宏观调控、降低不确定性方面。政府可以管理沉淀成本。最简单的例子是进行基础设施投资,降低经济主体沉淀成本出现的概率。因为这些基础设施资产具有专用性,很难转为他用,很容易发生沉淀成本。政府还可以建立统一规范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规则,清理废除妨碍依法平等准入和退出的规定做法。而且,由于研发与信息搜集沉淀成本非常普遍,所以对私人主体来说会产生很多的沉淀成本和不确定性。在这些沉淀成本投资中,不确定性将发挥重要作用,无形中会扩大滞后效应,从而需要制度来降低不确定性(尽管不可能完全消除掉它),力图让投资决策更可预测,这也有助于加快构建统一大市场。此外,政府不仅可以减少资产性沉淀成本,而且还可以减少生态环境性沉淀成本。政府可以采取征收碳税、税收优惠或者加速折旧等方式,以及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等,降低生产要素流动时的沉淀成本,以助益于构建统一大市场。

总之,从沉淀成本角度反思标准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竞争市场模型的缺陷——零沉淀成本的约束条件,挑战标准新古典经济模型中资源充分流动这一假设,只是对其适用范围和应用性提出了质疑,但并没有质疑标准新古典经济学本身。在沉淀成本为正的情况下,交易成本、不确定性、不完全竞争等都会发挥重要作用,此时滞后效应、寡头垄断、非市场组织和观望等行为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从而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制度或政策创新指明了方向。为了减少或降低沉淀成本,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消除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强化公平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减少政策或制度不确定性,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实现微观、中观和宏观经济相互联动,缩小不确定性的范围,未雨绸缪,使沉淀成本管理成为一个社会管理过程。这样,就大大拓展了标准新古典经济学的适用范围,并提高了其解释力和预测力,希冀引起经济学界对沉淀成本经济理论研究的关注。越早对沉淀成本加以研究,越能认识到沉淀成本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影响机理,从而设计和落实好的组织结构和经济政策。只有在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制定中充分重视沉淀成本的不利影响,将有效市场、非市场组织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稳定国内外市场预期,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着眼于沉淀成本管理,才能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猜你喜欢

统一成本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一个统一的爱尔兰:爱尔兰统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统一数量再比较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