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介入治疗护理中的精细化护理干预效果
2022-11-01程荣
程荣
(临汾市中心医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如今,心血管病症的发生率依然连年上升,而冠心病成为了最为普遍的心血管病症之一,并成为心血管病症患者的一项主要致死因素[1]。针对现今冠心病最为有效且相对保险的治疗办法之一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然而,由于患者对该项手术缺乏宏观认知和系统了解,往往出现恐惧、焦虑、极度紧张等消极情绪反应,这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阻碍患者逐步康复的进程。所以,在围手术阶段,要对患者推行精细化的、缜密的护理干预策略,以便有效缓解患者的消极心理情绪,削弱并发症的诱发萌芽,加快患者康复步伐。基于此,本文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间收治的接受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80例,分组探究推行精细化护理干预对接受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所产生的临床效果,现将干预结果作下述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间收治的接受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地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42 ~81岁,平均(64.2±2.7)岁;稳定型心绞痛15例,急性心肌梗死1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7例,陈旧性心肌梗死7例。观察组40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40 ~80岁,平均(63.8±2.1)岁;稳定型心绞痛16例,急性心肌梗死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7例。两组患者均合乎心血管介入手术的临床表征,且均经患者本人及其亲属同意并订立知情书。两组患者排除心律失常、房颤及动脉过窄者;排除恶性肿瘤患者;排除意识模糊、间歇性精神疾病或有精神病史的患者[2]。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症类型等方面对比,差异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治疗方案均一致。对照组运用常规化护理干预,平素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实时追踪其临床表现症状。患者要遵医嘱测量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等指标;患者术前要接受肾、肝功能、心电图、电解质、超声心动图、凝血项等检测[3]。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以精细化护理干预,其具体做法如下:(1)术前干预。观察组在推行精细化护理时,首先要设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以便协助合理、科学的护理路径之营造。该小组由责任护士、主治医师和护士长等人员构成,接着按时观察患者病情,将追踪到的患者病情演变脉络作为编制个体化临床护理路径的重要来源和参考依据,同时要借鉴过往护理经验,使临床护理工作路径一经构建,即可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护理任务。其次,临床护理各项任务的进展要备好记录,定期查看护理所取得的效果,假若出现有与护理路径相偏离之处,则要第一时间锁定并给予整改。再次,实施精细化护理干预,要合理分配病床及床位,临床护理路径小组的责任护士和护士长都面向患者发布护理制度、科室环境及医护人员等多方面信息,对此事务求跟进。努力协助患者专心接受各类检查并对患者执行心电监护任务[4]。临床护理路径小组的护士长要在手术正式开始前24 h,把手术全程应注意的个人防护事项、所选用手术的实施方案及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等状况详尽地告知患者亲属,并对患者开展心理干预,及时消除患者对手术存在的疑虑或者畏惧情绪,提升其对手术的认知水准。当患者向护士询问有关手术的问题时,护士要悉心倾听并耐心解答,不断满足患者心理所求。护士要为患者介绍大量有关健康饮食的知识,使其深切地意识到唯有健康、科学饮食,方能加快未来术后康复进程。在端正患者心态后,护士还要依照其身体情况给予精细化的饮食调节。例如,对于高血糖患者,要强化对其饮食宣教,引导其降低脂肪类食物摄入量,并在其饭后监测血糖变化情况。患者接受心血管介入手术前,要严控蛋白质类的食物量[5]。(2)术中护理干预。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士要为患者系统介绍手术室内的环境,以便帮助患者消除对陌生手术室环境的畏惧感。要提前调好手术室内的温湿度,要特别注意室内环境卫生及保暖措施是否到位,如果偏差则应第一时间修正,以便增强患者执行手术时的舒适感和温馨感,共同打造和谐、有序、放心的手术室环境,为患者顺利手术提供有利条件。手术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穿刺方位,查看刺点血液渗出、敷料包扎有无脱落等情况,使患者感触足背动脉,仔细查看动脉脉搏有无包扎过紧而脱落,防范患者出现血管硬结等并发症。(3)术后护理干预。手术结束初期,患者往往会担心伤口感染或者愈合过慢,这时,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术后的切口情形及其身心实际感受,要为患者提供可靠的心电监护,并协助患者陪护亲属每日定期调整其体位,使患者术后护理逐渐走入正轨。同时,要将患者的现实状况及饮食习惯作为个体化术后饮食方案的重要依据,确保患者日常对营养物质的摄入量符合术后患者的健康饮食要求,力求尽力降低并发症和不良反响的出现率,加快患者术后康复进程。手术结束后,护士要为患者营造一流的病房环境,每日定期清扫病房,确保其洁净,病房温度要适中,按时通风。更为关键的一点是术后患者的遵医嘱用药[6],护士要督促患者定时定量用药,警示患者切不可擅自决定加减药物剂量,并向其讲清停药或者乱用药的后果及不良影响,同时协助患者亲属监督其用药,提升患者术后用药的依从性。术后晚间时刻,护士要每隔小段时间便查房,查看患者入睡姿势是否合规,假若听到患者口诉睡姿不适,则要协助患者变换体位以便安然入睡,促进术后正常护理。与此同时,还要为患者排除噪声污染等不利因素,使其睡眠安稳。为防范患者术后产生血栓,在心血管介入术中,往往对患者施以肝素抗凝疗法,当肝素过多时,患者穿刺、牙龈等方位往往出血。从这个视角看,为大大地降低患者术后出血概率,护士要高度观察患者的凝血时长,并确认机体是否出血现象,一旦发现则要第一时间给予适当处置。另外,鉴于患者术后穿刺方位需要压迫,故为防范压迫制动所致下肢水肿并发症的出现。在患者接受手术12 h以内,护士要提醒患者抬高上半身,并尝试完成屈曲漆关节运动。力求使患者在术后24 h,可完成通便顺畅,下床自如,当然,患者术后3 d以内,要坚决不作剧烈运动[7]。(4)心理干预。患者完成手术返回病房后,常会出现放松态,护士要趁此机会叮嘱患者多注意休息,遵医嘱用药,告诫患者要严格配合术后各项护理操作,以便确保手术成功,防范术后可能或者极易引发的并发症,一旦病情出现变故要第一时间给予处置。针对极少数由于长久病症而导致心理出现顽疾的患者,护士要多与患者谈心,同时要耐心倾听其陈述对该病的理解和看法,缓解病症给患者身心带来的负担。针对年龄偏大的患者而言,护士要做好细节护理的细则,尤其要叮嘱其出院后避免太过劳累,防止受凉。针对情绪波动明显、易怒易悲的患者,护士则要推行人性化护理模式,使其按时前往医院就诊,定期复查。
1.3 观察指标
(1)对比护理满意度。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查看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共发放80份调查问卷,回收80份,回收率100%。问卷共设置10道题,每道题10分;每题有三个选项,分别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均为单选题,要求调查患者不能空题。对护理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对应问卷的总得分分别为:≥90分、70 ~90分、<70分。每组对护理的满意度=(本组非常满意例数+本组基本满意例数)/本组总例数*100%。(2)消极情绪评分。借助“消极情绪量表”对两组患者所出现的消极情绪进行评分。该量表分为抑郁情绪、焦虑情绪和恐惧情绪三部分内容,以分数量化的方式完成术前和术后各项消极情绪的评分。本次所用的“消极情绪量表”中,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该项消极情绪表现越严重。(3)不良反应出现率。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出现率,每组不良反应出现率=本组不良反应例数/本组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借助SPSS 22.0统计学系统完成数据资料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经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对护理的满意度
观察组对护理满意度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82.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对护理的满意度对比(n,%)
2.2 两组消极情绪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在消极情绪评分的差异上,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有关抑郁情绪、焦虑情绪和恐惧情绪的评分为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消极情绪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消极情绪评分对比(±s,分)
组别 抑郁情绪 焦虑情绪 恐惧情绪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9.08±1.32 7.55±1.10 8.31±1.24 6.89±1.25 7.58±1.68 5.13±1.29观察组 9.05±1.36 5.06±0.57 8.26±1.33 4.19±0.62 7.66±1.64 3.67±0.28 t 0.031 11.492 0.185 10.455 0.213 6.214 P 0.974 0.000 0.853 0.000 0.835 0.000
2.3 两组不良反应出现率
观察组不良反应出现率为5.0%,显著低于对照组(15.0%),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出现率对比(n,%)
3 讨论
当前,心血管病症发病率呈连年上升态势,其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偏瘫暂失语言功能等[8],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就心血管介入术来讲,其具有操作难度较大的鲜明特征,尤其是患者在术前术后的不同心理、生理应激反应,给患者增添了身心负担,并对患者术后康复带来诸多不便。对心血管开展介入治疗,具备创伤小、患者痛感相对较低、恢复快、疗效显著、术中安全系数高等诸多优点。在对心血管介入治疗的过程中,通常把2-3 mm的导管置于患者血管之中,甚至无需开刀,所以,患者机体术后复原周期短,且通常不至于留下瘢痕,这也为越来越多的心血管患者所青睐。心血管介入作为一类全新的心血管病症的诊疗手段,通常适用于心肌梗死、心绞痛、频发室早、室上性心动过速等患者。经由心血管介入治疗,心律失常以及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一般能够获得立竿见影的疗效,对于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冠心病以及后天所致的血管狭窄等病症,疗效亦更胜一筹[8]。然而,心血管介入治疗手术后,往往不可避免地使患者出现一些并发症,这不但会降低患者治疗的整体效果,亦会加剧患者机体的痛感,使原发病情异常不稳定,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了极大负担。因此,对心血管患者开展全过程护理势在必行。
本研究中,对两组接受心血管介入手术的患者施以常规化护理以及精细化护理,最终对比护理效果。本次所对比研究的主要指标,均是心血管介入手术患者常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心理疾病。一般而言,临床上心血管介入术后患者的心理疾病往往较易出现。因此,对接受心血管介入疗法的患者施以精细化护理,推行科学的心理干预,对于帮助患者缓解直至消除消极情绪是大有裨益的。心理干预要贯穿于术前、术中和术后全过程,术前侧重于对手术原理、术后保健等知识的宣教,术中和术后则侧重于陪患者谈心,耐心聆听患者诉说病情,同时护士要给予患者权威、有效的解读,以便使患者通过加深对所患病症的认知,增强战胜病症的勇气和自信。同时,在对患者开展心理干预时,还要凸显“精细化护理”的特色,即为患者供应健康的饮食,清扫干净病房,为患者播放喜爱看的视频影像节目,通过转移和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其不再以“患者”的身份看待自身的疾病,代之以“健康人”的积极心态度过在医院的治疗时光。本次研究中,在对两组患者开展精细化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抑郁情绪的评分为(5.06±0.5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55±1.10)分,差异显著(P<0.05),表明观察组患者抑郁情绪的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抑郁情绪是心血管介入手术患者最常出现的一种消极情绪,主要见于术前患者对手术预期效果的不确定而产生迷茫和忧郁。从分别对两组患者推行常规护理和精细化护理前后,两组患者抑郁情绪的评分对比看,观察组患者摆脱抑郁情绪的程度甚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的焦虑情绪和恐惧情绪的缓解程度,如同上述变化相一致,即观察组焦虑和恐惧情绪评分亦低于对照组。焦虑和恐惧两种情绪是伴随抑郁情绪出现的,通过对心血管介入手术患者推行精细化护理,能够使观察组的应激出现率稳步下降,帮助其逐步摆脱消极情绪给身体康复所带来的羁绊,使手术效果得到充分保障。
相较于常规护理,精细化护理更趋系统化、个性化,侧重于术前、术中和术后等手术全程,可有效提升全部护理任务的有效性。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作为一项被实践证明了的护理手段,能够推行基于患者实际病情的有力护理措施,在评估其病情时提升护理干预质量。精细化护理凸显人性化护理理念,经由对全体护士的系统、专业的培训,提升护士日常护理的亲和力,使护士进一步得到患者的信任和依赖,既然提升患者护理的依从性[9]。精细化护理侧重于术前、术中和术后全过程、系统化护理,使护理流程更完整、更精细、更具体的呈现在患者护理的方方面面。本次研究显示,接受精细化护理的观察组,对护理满意度为97.5%,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82.5%);观察组不良反应出现率为5.0%,显著低于对照组(15.0%),差异显著(P均<0.05),表明针对心血管介入手术的患者推行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极大地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出现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其消极情绪,增强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心血管介入手术的护理,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方略,既要注重术后护理,亦要同时重视术前和术中护理,在推行精细化护理过程,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规律,着力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出现率,提高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