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医科”视阈下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2022-11-01彬,姚岗,黄晶,李

黑龙江科学 2022年19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学考核

路 彬,姚 岗,黄 晶,李 蕾

(甘肃医学院,甘肃 平凉 744000)

医学教育正进入受人工智能、信息革命深刻影响的“新医科”时代。医学教育应树立健康为本的新理念,将“大健康”融入医学教育各环节(招生、培养、就业等)和各阶段(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将人才培养的重点从治疗扩展到预防、治疗、康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卓越的医学创新人才,为“健康中国”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本文对“新医科”视阈下如何提高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实践,同时对如何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进行了深入思考。

1 推动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方式

1.1 以医教研协同为载体,构建整合医学新机制

推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体系的整合,将科研训练纳入课程计划,从理念、组织架构和教学团队等方面,形成“团队协作、首席负责、全程激励、制度保障”的实施办法。教师积极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将先进知识理论和实践经验有机、科学地整合,针对各阶段课程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开展PBL、CBL、TBL、病房小讲课、床旁教学、同伴学习、情境模拟教学、技能培训以及社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科研素养,构建理论和实践回归成经验和技能的新的医学教育体系。

1.2 以“医学+X”学科为背景,构建融合课程新体系

紧密结合学院办学定位和临床医学专业特色,在“新医科”背景下,从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发展出发,打破学科思维,推动交叉融合;开展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将人文素养、社会医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融入到现有课程,推动基础与临床、临床与预防、临床与护理、临床与药学的交叉融合;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协调先修课、核心课以及后续课关系,使其紧密相关又有序合理,提高教学效益。通过探索人才教育新模式,实现医学从“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教育模式”向以“医文、医工、医理、医X交叉学科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的转变[1]。

1.3 以岗位胜任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通过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将医学人文与职业素养等“大思政”教育融入培养各环节,让科学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无缝衔接和贯穿,培养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2]。通过更新教学设计,融入临床知识,培养学生运用临床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懂医学、懂生命、懂信息技术的卓越医学人才。

2 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提升途径

2.1 修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胜任能力要求,合理制订培养目标,科学设计课程体系,调整整合课程模块,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扩充专业选修课,增设先修课(早临床课)、研讨课(生物医学PBL、临床医学PBL),增加实验实践课比例(临床技能学、医学机能学),改革考核方式,明确了对学生专业发展中临床能力、职业素养、科学研究等能力的具体要求。

2.2 加强线上教学,丰富资源建设

积极开展在线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设线上课程,积极推进“互联网+”医学教育,构建课程平台体系,推动医学教育改革。通过网络课程优势,及时更新医学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内容,紧跟医学发展方向。

2.3 实施“思政先行”,落实教学计划

制订“思政先行”教学计划,深挖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课程中融入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仁爱之心等要素,激发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通过“课程思政”讲课比赛,“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研讨会等方式,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丰富思政内容,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2.4 推进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一是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形成以国家级一流课程为引导,省级、校级一流课程共同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推动人才培养改革新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开展临床医学PBL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以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围绕问题独立收集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建立OSCE临床医师技能培训考试系统。通过采用多站式考核方式,采用标准化病人、虚拟病人、虚拟仿真网络平台等手段,对学生进行临床能力、临床思维考核,公正、客观地评价应试者的临床技能,以提高教学水平。

2.5 构建育人体系,提升实践能力

一是将18学时以上的实验课单独设课,加强各学科对实践课程的设计及反思。二是以实虚结合为基础,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项目。三是增加临床机能学综合改革实验项目,注重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四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项目,鼓励学生早期接触科研,提升科学思维。五是坚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思想,将实验—见习—实习—临床能力培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6 推行学科融合,突出临床思维

基于学院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定位,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注重以问题和质询为基础的合作性、整合性和反复性的学习方法。设置生物医学PBL、临床医学PBL等课程,以案例为载体,通过挖掘其设置的多学科交叉问题与假设,构建扎实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问题解决技能、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技能;开设机能学实验等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融合临床技能学、医学机能学等教学内容,以《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临床常用操作为基础,涵盖内、外、妇、儿及诊断学相关临床技能操作,融合临床思维、医学人文、行业规范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形成诊疗思路,渗透生命教育,建立临床思维,提高职业素养。

2.7 依托考核改革,提升自主学习

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开展课程考核改革、试题库建设、医学综合考试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课程考核逐步由终结性考核向过程性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方式向多种考核方式转变,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形成,重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以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实施医学综合考试,以此督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执业素养的多种途径如图1所示。

图1 多途径提升执业素养Fig.1 Multi path of the improvement of practice literacy

3 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对策

3.1 新理念的培育与树立

在“新医科”背景下,要深刻领会“健康中国”内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融合创新交叉课程,恰当划分教学模块,将医学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联系起来,将过程性考核、期末终结考核与实践考核有机融合,树立“大健康”教育理念,将人才培养的重点从治疗扩展到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全周期。

3.2 众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根据“新医科”发展要求,深化课程改革,形成跨学科的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医学课程整合。将课程思政、人文素养、社会医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融入临床核心课程,强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有机融合,推动人文教育、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使之成为更加符合、适应“大健康”和生命全周期诊疗的全新课程体系。

3.3 多主体的引入与协调

坚持合作、开放、共赢的方针,以协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基础,突出医学人才培养特色,引入跨学科、跨领域优秀教师和行业高端人才、科研人员,并进行相应培训,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机制[3]。推动“5+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衔接,形成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教育基地。

3.4 多模式的推行与运用

积极推动三个转变,即“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模式转变,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由“课堂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灵活运用网络教育资源,拓宽教育渠道;由“终结性”评价向“多元化”评价转变,在评价中突出形成性评价,倡导临床实践技能应用能力的OSCE评价体系。

4 结语

探索“医学+X学科”背景下医学教育的新理念,思考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方向,发挥多主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整合传统医学和前沿学科,构建更加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医学生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岗位能力,成为卓越医学人才,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医学考核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常用名词要求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2021年家庭医学(下)总目录(1~11期)
《安徽医学》稿约
欢迎使用《安徽医学》在线投稿
重大突破!我国医学教育认证质量获得国际认可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