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基础和实践路径
2022-11-01褚晓萌
褚晓萌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成为关乎中国在复杂世界格局中发展的重大命题,蕴含着深厚理论根基和深刻理论逻辑,为网络文学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互联网和数字媒介的快速发展,让中国网络文学成为大众创作、全民阅读的重要内容,在当前时代和社会经济纵深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文学的审美转向和日益增加的海外影响力,使其成为创作和传播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现实基础,在构建中国故事世界和展示中国形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文本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来探索网络文学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以自觉的态度面对中国性,在叙事内容上构建中国故事世界,建构中国话语体系,提升中国故事的叙事能力和效果;从形式上把握网络文学特性,实现网络文学、媒介与意识形态的互动。
一、网络文学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介入
讲好中国故事不是简单的叙事,而是要通过讲故事传达思想和价值理念。理解和把握讲好中国故事这个重要理念,必须要理解其蕴含的理论。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故事就作为学术和批判话语被多次提出,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讲好中国故事,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十九大报告中不断充实和增强了这一理论,成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主导理论话语。随着中国文学越来越多的获得世界的关注与认可,特别是国家文艺指导精神和讲好中国故事的一系列论述的提出,让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值得深入探讨阐释的学术话题。中国文化传播的现实需求、理论批判和政策引导是推动讲好中国故事的外在动力,其又与文学创作的积极生产与传播实践密切相关。讲好中国故事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一方面,从文本内部来看,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了文艺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问题。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看,文艺是受经济基础制约的反映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又具有特殊性和独立性。在对于古希腊艺术经典魅力的探究中,相对于艺术形式本身,马克思更关注其现实性和现代性价值及其以审美形式展示意识形态功用的程度。列宁、卢森堡等理论学家开创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论,认为革命实践与文艺、意识形态的关系紧密,通过文艺与政治、革命等问题强化了文艺在社会政治文化方面的现实功用。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与意识形态文论的基础上,将其现实意义同中国的当代国情和文学发展紧密结合。
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在世界面前展示真实的中国形象,让世界了解中国,对中国理解与认同。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十分重大,它通过跨情境的认知和交互实践,向世界展示真实、全方位和立体性的中国世界。约瑟夫·奈把文化和制度的吸引力和国际话语的能力称为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民族软实力的核心,是展示国家生命力和民族创新力的重要方面。中国故事是中国文艺实践过程中的发展结晶,讲好中国故事是依托各种思想理念的提出形成的理论体系,包含传递中国声音、发掘中国经验、突显文艺人民性等,这些都展现了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学审美追求,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生产实践。“国际舆论格局是西强我弱,西方主要媒体左右着世界舆论,我们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这个问题要下大气力加以解决。”讲好中国故事也是对国际在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等关切问题上的回应,是回答质疑和改变舆论局面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我国竞争力和增强世界话语权的需要,更是增强国际对中国认可和肯定的需要。
讲好中国故事就要以故事为载体传播思想和价值观念,以故事阐释理论的真理性。当前,网络文学自由性、丰富性以及中国故事创作的广阔空间,也让讲好中国故事的内涵更为合理和充实。“外国粉丝们最初受到中国网络小说吸引的原因是新鲜,即所谓的中国性。”具有中国性的中国故事开始成为创作者的创作方向,满足了受众的阅读需求,也受到海外受众的关注和追捧。中国网络文学对中国性故事的书写是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深层挖掘表现,这种自主和平等的中国故事书写能够吸引受众,让其对中国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同。可以说,作为当代具有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了文艺和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
从另一方面来看,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形象的民族性寓言。讲好中国故事最重要的是服务于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与展示,即要“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当代中国国家形象正是复杂世界格局和态势下的民族寓言化表征,能够在新的世界格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书写中国性和民族性的故事增加文化认同、文化互动和交流。
二、网络文学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基础
《2021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网络文学呈现出独有的社会价值,以独特的风貌形成大众写作与全民阅读的形式。一方面,网络文学观照现实,现实类题材作品同玄幻类、仙侠类等作品共同发展;另一方面,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优势使其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构建中国故事世界的重要载体。
(一)关照现实的审美转向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层面来看,集体经验是指个人对生活经验的总结,是劳动者对现实生活的总结,其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网络文学正是集体经验的结晶,形成了多元化的内容题材创作局面,中国网络文学兼具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网络文学的审美表达开始关照现实,其以展现当下的现实类作品、畅想未来的科幻类作品以及融合传统文化、中国元素和民族精神的历史玄幻仙侠类题材成为中国故事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全民阅读的文学文本。
1.微观细描与宏大叙事紧密结合
网络文学现实题材作品将个人的情感叙事与宏大的家国叙事紧密结合,融入了作者对集体经验选择后的个人生活经验,蕴含着集体无意识。在对于现实的观照中,通过书写个人英雄来突显整个群体的形象。《中国铁路人》就是通过一个普通的铁路工人形象整体呈现了中国铁路人的群体形象,通过符合集体经验现实规律和发展逻辑的故事带给受众真实的经验感受。现实题材作品往往能够将兼具社会性与时代性的宏观叙事与个人经验的微观表达相结合,以个人故事勾画出整个行业和时代的脉络,将现实的横切面与历史时代发展的纵向层面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强调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选择作用,其选择又是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卢卡契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的,那么文学作品就应该去描写人的行动,因为“只有人的行动才能具体的表明人的本质,并且人的重要特征只有在人的行动实践中表现出来”。《大江东去》以改革开放二十年为故事线,将个人的发展轨迹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人物呈现和故事发展契合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也突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将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统一,在微观细描与宏观叙事相结合中树立中国形象。以一带一路为背景的《荣耀之路》时代气息浓郁,将个人情感凝聚在国企的海外商业发展与外交的宏大故事中。《极限拯救》以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发展为背景,展示了退役军人与贩毒团伙的斗争,完成撤侨任务,展现了中国的大国形象,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有价值的影响。
2.中国元素融入奇幻想象
奇幻想象类作品可以突破现实的时空限制,在现实生活之外创造一个虚拟世界,实现自我观照。历史玄幻仙侠类题材也同样融合了优秀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资源。将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融入作品中,才能不断焕发作品的生命力。网络文学作品《悟空传》是对古典文学和经典人物的改编;《琅琊榜》突显了儒家仁的思想,表达了礼仪、孝道和忠勇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诛仙》通过道家理论传递了至善至美的人性。架空穿越式作品《庆余年》、历史题材作品《后宫:甄嬛传》和玄幻类作品《鬼吹灯》《盗墓笔记》等,都不仅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奇幻曲折的情节来展现神奇的故事世界,而且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及中国形象、元素和符号进行挖掘和再生产。
(二)网络文学成为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
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其成为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从历史发展历程和形态上来看,呈现出线下出版、线上传播和跨媒介叙事实践等形式。
1.线下出版
早在2001年,网络文学就已经迈入出版阶段,以《龙枪》《银河英雄传说》《小兵传奇》等为代表的玄幻题材作品在台湾出版,成为第一批被出版的网络文学作品。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具有中国思维和中国特色的人物给予受众不同的阅读体验。中国玄幻文学协会将港台实体出版扩展到东南亚,通过出版社的海外分销,作品进入了东南亚市场,受到了更多华人读者欢迎。网络文学在东南亚的阅读传播被当代出版商关注,开始进入海外出版授权阶段。到了2004年,起点中文网开始授权越南、泰国等地的出版商翻译引进,题材以玄幻、历史和情感类为主。此后,中国网络文学快速发展,在国外媒体的关注下,授权也开始向日本、韩国、欧美等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拓展,像英文版、越语版、韩语版的《鬼吹灯》,法文版《斗罗大陆》,韩文版《斗破苍穹》,日文版的《全职高手》,越语版的《诛仙》,泰语版《将夜》等网络文学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外读者的欢迎。自此,网络文学以线下出版的形式迈入了海外传播发展时代,中国网络文学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同译作和版本的中国网络文学书籍被海外图书馆收藏。
2.线上翻译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网络文学进入线上翻译传播阶段,海外网络读者开始加入传播阵营,一些读者开始翻译网络文学作品,并在互联网上发布。2014年,美籍华人赖静平创办了第一个英译文学网站wuxiaworld(武侠世界),网站上设有专门的版块来介绍与网络文学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发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网站gravity-Tales(引力传说)的创始人孔雪松因为喜爱《斗罗大陆》而开始翻译网络文学作品。国外网络文学受众的翻译、传播扩大了中国网络文学的传播路径。介绍亚洲翻译文学作品的novelupdates,中国网络文学作品数量最多,常占据榜单。这种受众主动参与、自发传播的形态形成了中国文学此前没有过的新的发展模式,也构成了早期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主导性力量,成为网络文学传播的特点。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翻译的门户网站起点国际(webnovel)的建立,让中国网络文学的传播改变了海外翻译网站授权不完全、在线翻译阅读体验差、延后阅读的情况,进入正版授权、同步上新、多元化题材全面覆盖的新传播阶段。拥有着网络文学的大量资源,运用成熟、规范的运营运作,起点国际实现了网络文学中英双语在线同时发布与更新,真正实现海内外读者同步阅读,让中国网络文学成为国际化的文学创作和阅读模式。掌阅科技覆盖了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海外用户多达2 000万。晋江文学累计海外输出作品2 000多部。还有中文在线、纵横文学、咪咕数媒等都为网络文学的传播作出了一定贡献。2021年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发展报告》表明,中国网络文学已向海外输出作品1万余部,包括线上翻译作品3 000多部、实体书4 000余部,其网站和应用用户达1亿多,覆盖了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在内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国际传播效果显著。
3.跨媒介叙事实践
“网络文学改编电影是‘互联网+’时代语境下所催生出的电影新样态”。网络文学不仅为影视剧的改编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还具有产业和文化基础。从产业运作来看,通过网络的大数据分析,电影运作者可以快速而便捷地掌握受众的兴趣和关注点,并根据传递出的信息来生产运作。同样,网络也可以通过信息来找到潜在受众,发挥网络文学文本的潜能。
由于网络文学的跨媒介叙事,其故事世界的表达有着更独特的特征。中文在线等在美国和欧洲设立分公司,主推网络文学的媒介转化。《许你万丈光芒好》就进行了海外改编授权,其改编权和电子版权向越南授权。或者直接将网络文学的改编权赋予海外,以影视剧、游戏、动漫等多种形式传播。戴维·赫尔曼认为:“故事世界是叙事或明或暗激起的世界,包括书面形式的叙事、电影、绘图小说、手语、日常对话,甚至是还没有成为具体艺术的故事,故事世界是被重新讲述的事件和情景的心理模型。”故事世界的源文本要具有广阔的扩张空间和鲜明的叙事主题,以网络文学的源文本为基础可以拓展小说、漫画、游戏和电影等。像《琅琊榜》作为故事世界的源文本具有很强的拓展性和市场性,其就可以跨越不同媒介平台,拓展到不同产业领域。与单一的故事文本不同,多个相关连接的叙事文本可以既独立又互相指涉,相互呼应故事,形成更加连贯的故事景象。网络文学《从前有座灵剑山》改编成动漫、电视剧,《甄環传》登上美国主流电视台,《琅琊榜》登陆韩国电视台,欧美的视频网站和东南亚等地区的电视台上能看到《庆余年》《扶摇》《花千骨》《微微一笑很倾城》《步步惊心》等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天盛长歌》进入海外媒体平台netflix,《择天记》成为“一带一路”展映推荐片目。
三、网络文学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路径
从叙事研究的理论组件来说,网络文学讲好中国故事就是以什么样的叙事内容、叙事话语和叙事形式来讲好故事的问题。网络文学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过程,是文本内容和形式重构和建立的过程。文本内容建构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提供方向,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在形式上要把握网络文学特性,从互动式生产传播、媒介转换、媒介符号生产为讲好中国故事拓宽路径,实现文学、媒介与意识形态的互动。
(一)文本内容建构
故事来源于远古时期人类生产生活的实践,各种形式的故事传承着社会历史发展、生活经验和思想价值理念,引导着社会认知和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叙事源于柏拉图的模仿和叙事学说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叙事标准说,后来发展为西方叙事学的中心概念。“叙事研究的主要对象还是故事与话语,其话语特指叙述话语”,从叙事学研究来看,故事和话语是其关键研究环节。故事是叙事的内容和素材,通过叙事结构和话语来表现隐含着的情感、审美等内容,话语则是通过叙事交流或言语来体现故事思想和价值。
1.构建中国故事世界
构建中国故事世界的过程就是提升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的实践过程,应从原型叙事、文化符号叙事建立历史叙事框架。通过原型叙事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家形象,原型叙事包括神话形象、历史人物、经典人物等原型,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体现,是民族精神和展现,能够将个体经验和集体经验相融合,引发深刻情感共鸣。神话是人类文明的源头,在文学创作中处于重要地位,是民族性的重要体现,更是国家共同体被想象、被接受与认同的基础。中国神话是中国故事的历史文化源头,是民族精神的跨时空展现。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人物原型为创作素材,展现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故事、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从改革开放到“一带一路”、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国梦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这些都是世界了解中国的切入点。
文化符号存在于历史文化和古典文学之中,是个人对国家形象、民族文化的认知、判断和评价,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反映和构建出来。中国的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通过网络文学的传播,受众在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互动中能够接受和认同国家形象。玄幻、武侠类的网络文学中也蕴含着中国文化形象的想象,《仙逆》就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媚权贵的品性和豁达乐观的态度,呈现了中国青年心怀家国的民族精神;《斗破苍穹》体现了中国文化中追求和平的思想,《择天记》呈现了中国青年勇于担当的精神,展现了担当奉献的民族精神面貌。这些体现着民族形象和价值观的作品建构了中国文化形象,受众不需要反复地解码与编码,而是通过作品来直观感受。受众在接受网络文学作品中具有民族精神的人物形象和中国性的故事时,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文化形成广阔想象。
2.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如果文学作品不能得到其他地区受众的认同,其文化价值就会降低,语言环境、文化理念等差异都会造成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的价值打折现象,甚至会出现误读和误解。在叙事学研究中,隐喻是一种存在于语言符号中的修辞方法,又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行为,它以感知的方式间接表达情感、表现事物,以生动形象表述抽象的思想和概念,“隐喻提供了一种深刻的理解形式。”故事的叙述话语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以不同的语言符号为表征将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进行交流与碰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就讲好中国故事来说,网络文学需要建构自己特有的语言概念、表达方式和范畴,并将这些构成一个整体的话语体系。在作品创作中,创作者通过隐喻叙事缩短现实与故事世界的审美距离,能够体现故事叙述话语间的交融,对受众在文艺和思想层面进行答疑解惑,在时空层面赋予故事叙事说服机制。
隐喻叙事能够增强中国故事话语的可接受性,将中国话语体系融入世界话语体系。隐喻叙事可以用大众熟悉的事物去建构陌生化的概念,让抽象的思想更具体生动,易于接受和理解,增强中国故事的表达力和想象力。同时隐喻可以多维度、多方面地展现国家意识形态,通过对概念解构、创新和重构来增强传播效果。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需要融入受众的话语体系,隐喻可以通过可识别的结构,以明确的信息表达隐含的思想。《九州》系列小说,作品名字就具有明显的中国性,其系列下的作品《白雀神龟》《龙渊阁传说》的名字同样蕴含着中国特色。隐喻叙事是通过想象等方式,以隐形的思维方式达到传播效果,像九州、龙等都是对国家形象的隐喻。可以让受众建立现实与故事世界的连接,沉浸在能折射现实的故事世界中,再产生从故事世界返回当下现实的凝视与思考效果,最终在沉静思考中勾画未来想象。在故事表达层面,可以通过隐喻叙事增强受众的价值体验,更充分地理解故事表达的核心。总之,能够传达至真、至善、至美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并且融入个人、集体、家国、世界经验的故事才是能够形成互文对话的好故事。
(二)文本形式实践
“倘若某一媒介对故事、话语、叙事使用产生了影响,那么该媒介就可被视作具有叙事关联性。”网络文学的特性,使其为网络文学讲好中国故事的多维形式提供了可能。
1.互动式生产传播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应用给网络文学带来了独特的传播方式,数字技术带来的创作和传播方式提高了网络文学传播的效率,线下出版、线上翻译传播的方式让传播过程变为由创作者、翻译者和受众共创。由于网络文学的特性,在网络文学生产的互动过程中,受众可以参与互动交流,成为生产创作和传播过程中的一部分。嵌入文艺作品交互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可以理解为文艺生产交互中的必要参与,网络文学是一种特殊的交互性生产实践,实践主体不再是身体的直接在场,而是电子信息化的远程在场。这种状态可以容纳更多个体参与,多元化的个体都能够实现在场交流。受众可以利用媒介来探究自身与创作者、媒介等之间的交互性,实现受众与创作者、传播者以及受众之间的交互。传统文学的故事生产叙事是单一的,受众的反馈是有限的,网络文学让双向交流和受众参与生产与传播成为可能,让中国故事在讲述中互动、共享和共创,叙事方式由单向性转为创作者与受众、传播者之间互补互动叙事。利用互动叙事,受众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生产和传播者,故事可以在受众和生产者的叙事中互相补充,受众的参与与反馈成为生产和传播中的重要一环。这种互动性生产与传播可以让受众和生产传播的身份重合,受众参与建构中国故事世界,传递中国形象、中国理念和宣讲中国精神,可以有效增强受众对中国故事的认知和接纳。
2.媒介转换
媒介转换为中国故事表现力赋能,拓展中国故事的载体,像影视剧、动漫、游戏等。网络文学作品的媒介转换往往注重形式的表现,而忽视叙事内容和思想内容,如融入古典文化符号和经典原型形象的《悟空传》,在影像转换中没有视听化地呈现中国故事世界想象,削弱了其故事表达的中国性和韵味。成功的电影改编要在运用视觉技术的基础上,建构中国故事世界的想象和影像传输。电源《山楂树之恋》无论是在主题表达上,还是电影画面、人物形象上都兼具中国特色和传统美学意蕴,通过带有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时代符号强化了中国故事世界的视觉表达。电影《九层妖塔》《寻龙诀》等通过对原作品的视听表达,展示了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悠久历史、民族精神。电视剧《庆余年》《雪中悍刀行》通过陌生化的影视呈现,以诗意的画面及复合情境的声音、声响和音乐,使彰显传统文化的意象和突显中国性美感的场景融合在一起,让受众感受到华夏文明和传统的侠客精神,从独特的中国故事世界里体验中国式韵味。
3.媒介符号生产
媒介不仅仅是文学物质性的传输介质,在数字媒介时代,同时也是网络文学的组成部分,不仅实现了信息的物质性传播,还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媒介符号生产能够增强受众的操作使用和审美体验过程,增加网络文学文本的价值。网络文学的跨媒介叙事生产能够基于网络文学的特性从形式上来构建受众认知。“完整的文本故事借助不同的媒介,创造出统一的、共鸣的娱乐体验。在理想的环境下,每个媒介都对这个文本故事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多种媒介的交互混合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构成了网络文学更为丰富的文化场景,不同的媒介可以展现故事的多个层面,摆脱语言符号的单一呈现性,突显各种媒介符号在叙事意义建构中的功能,将讲好中国故事的效果最大化。
生产者可以通过媒介符号建构一个具有多种叙事和新媒介融合特点的故事世界,延展语言符号文本的审美体验。网络文学的特性,不仅体现在网络为中国故事传播提供了便利,也体现在中国故事的创造和传播要受到网络、数字技术和网络文学文本的影响和制约。中国故事的丰富内涵,也决定其叙事形式和运行方式也是多样的。每一种媒介符号都是受众审美体验的一个部分,除了传统文本的语言符号,还可以融合画面、影像、声音、音乐、音响等,语言文字符号能够体现故事内容表达,音乐、音响符号能够营造氛围,画面、影像符号可以提供视觉化体验。将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糅合一起的形式,能够通过媒介之间功能融通和技术创新呈现丰富多彩的故事画面,将虚拟世界与现实相结合,让受众沉浸在创作者建构的中国故事世界中,在中国故事的情境中全方位、多角度地建立对中国故事世界的感知。
总之,要从文本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来探索网络文学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路径,一方面强调在叙事内容上建构中国故事世界,在话语上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另一方面,在互动式生产传播、媒介转换和媒介符号生产上的探索可以有效拓宽生产传播渠道,为讲好中国故事赋能,进一步实现价值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