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近现代文物藏品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2022-11-01程秋云

今古文创 2022年25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藏品文物

◎程秋云

(四川博物院 四川 成都 610072)

近现代文物主要是指1840年以来社会的遗留物,是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古代文物相比,近现代文物具有其独有的特点。一是来源的特殊性。近现代文物多为传世品,之所以成为文物是由于同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联系而具有特殊纪念意义。当人们没有意识到这种意义时,这些物品可能仍在使用;而这种意义一旦被认识,他们将退出使用被保护起来而成为文物。二是种类的多样性。近现代文物类别纷繁复杂,质地千差万别,体积大小不一,保管机构既有专业的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各种文物收藏单位,也有工矿企业、科研院所等各类企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三是突出的政治性。近现代文物由于其所处的特殊时代,往往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不能与古代文物相提并论,但却被赋予了丰富的政治意义,蕴涵着生动的教育功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题材。正是基于近现代文物自身的特点,做好博物馆近现代文物管理显得更加迫切而重要。

一、翔实完备的藏品档案是做好近现代文物藏品管理的前提

藏品档案是科学、准确、完整地反映藏品全部情况的记录材料,包括对藏品名称、尺寸、重量、质地、现状、来源、流传经过、专家鉴定意见以及藏品照片、图纸等的完备记录。一般的文物藏品因其自身的历史性、艺术性,人们即使不参阅档案也能对文物形成大致的认识和看法;但近现代文物并不以历史性、艺术性见长,靠的是文物背后的故事、见物见人见精神,靠的是藏品档案中的生动史实、让文物说话。因此,我们讲详细完备的藏品档案是做好近现代文物管理的前提。

(一)注重原始资料收集整理。每一件文物都有其来源,都有背后的故事。文物征集人员在征集文物时,要与文物持有者进行全面细致的沟通交流,尽最大可能深入详细地了解文物的全部相关信息并做好记录,包括文物本身信息的采集、文物与收藏人的关系、时间地点以及相关人与物的情况、相关背景资料(有关图书、图纸、报纸、手稿、影像资料等等),应收尽收、应录尽录。具体实践中,文物原始资料的收录可通过拟制详细的文物登记表来完成。同时,在征集文物的初始阶段就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渠道来收集文物资料,如通过网络、口述史、公开出版物、影视资料等充分获取与文物相关的各种信息,最大限度获取第一手资料。

(二)注重科学编目规范建档。文物编目主要包括编制藏品目录和制作藏品编目卡,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是文物名称。文物命名要简明扼要,但须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功用等。二是文物时代。近现代文物历时不过百余年,时间脉络一般相对较为清晰,登记时通常应采用公元纪年;针对部分具体年代不详的文物,可以用历史时期(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来进行描述。三是文物特征。包括文物外部特征,如形状、质地、纹饰等,以及与文物相关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信息。四是鉴定信息。文物历次的鉴定信息包括鉴定人员、鉴定时间、鉴定机构、鉴定内容、认定的级别等,借此来反映文物的年代、真伪、价值。

(三)注重动态化完善数字化运用。一是动态化完善。近现代文物入藏博物馆后,并非意味着文物藏品档案工作的结束,而是要动态化的完善藏品档案,不间断地查找相关文献资料,互为补充、相互印证。同时,近现代文物相关的陈列展览、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内容,也应及时进入藏品档案。由此可见,文物藏品档案的建立完善具有长期性和延续性,贯穿于文物保护利用各个环节。二是数字化运用。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在近现代文物藏品管理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庞杂浩瀚的文物信息通过录入电脑进行建档保存,既有利于文物信息检索和查询的便捷化,也有利于更好地进行文物保护,查询者不直接接触文物就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文物基本情况、看到文物相关图片,甚至是三维图像。大大提升了文物藏品档案的科技水平。

二、科学合理的文物分级是做好近现代文物藏品管理的关键

近现代文物分级管理是文物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做好文物管理工作的关键,是确保文物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做好文物分级工作有利于更好地揭示文物藏品所蕴含的价值、意义,更具针对性地进行文物保护,有利于形成系统的文物保护利用体系,有利于重要文物永续保护传承。《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博物馆条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就藏品分级管理作出了宏观界定。《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具体规定了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和一般文物的定级标准。《近现代一级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统筹考虑近现代文物的特点和工作实际,制定了近现代文物藏品定级的具体标准。这些都是近现代文物进行分级管理的重要依据,充分反映出近现代文物分级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必须清楚地知道,虽然有着上述种种规定,但具体工作中要对近现代文物进行科学的分级管理绝非易事,开展行之有效的文物鉴定尤为重要。

(一)必须熟悉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近现代文物工作者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要熟读中国近现代史,包括晚清史、民国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同时,还要了解必要的世界近现代历史,建立起较为全面的近现代历史知识框架体系。例如,作为一名近现代文物工作者,需要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着宏观的把握和微观的认知,要知道中国近现代历史可分为哪几个历史阶段,每个历史阶段有怎样的阶段特征,有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活动以及相互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当遇到一件近现代文物时,能够立即联想到该件文物的历史背景、人物时间地点、相关事件等,再根据这些线索查询相关史实和文献资料,为文物科学鉴定和分级管理提供有力保障。诚然,要广泛了解这样一个庞杂的历史知识体系确属不易,但每一名近现代文物工作者和研究人员都要以此为基本目标而不懈努力。

(二)必须掌握近现代文物鉴定基本知识。近现代文物工作者要掌握基本的文物鉴定知识和鉴定技术,最主要的就是对文物真伪的鉴别。同古代文物相比,近现代文物的伪造没有那么泛滥,但近年来也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一方面,一些不法分子为谋取不当利益,对近现代文物中的书画、瓷器等艺术价值、经济价值较高的文物进行造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借鉴古代文物的鉴定方法和手段,探其来源、察其形制、究其工艺,当然这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另一方面,许多博物馆为满足收藏、研究和陈列的需要,对一些重要烈士遗物、书籍、文件、手稿等进行复制,这种情况在中小型博物馆中非常普遍。针对这种情况,严格管理十分必要:珍贵文物复制必须履行相关程序,一般文物复制也应有规可循、张弛有度;同时,文物原件和复制品在保管中要明晰标志标识,该分开保管的必须分开保管,切忌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三)必须深入开展细致入微的鉴定工作。《近现代一级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是近现代文物藏品分级管理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明确了近现代文物的种类,详细确定了构成一级文物的具体标准(二、三级文物参照执行),必须认真研读标准,在工作实践中学以致用。首先,博物馆要严格按照近现代一级文物的定级标准,报请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团队,在充分论证和科学研判的基础上确定好一级文物;其次,在确定好一级文物前提下,根据文物珍贵程度差异确定好二级文物、三级文物,这些就构成了本馆的珍贵文物体系,区分出重点文物和非重点文物后,则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存条件和利用方式。此外,要特别重视挖掘文物价值,文物价值高低的判断直接影响着文物鉴定。一件文物是否珍贵取决于多种要素,比如是否为原件,是否为孤品,是否与历史重大事件、重要活动、重要人物密切相关,是否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具有特殊意义,是否有特殊铭文、注记或图案标志等等,文物所蕴含的要素越多价值就越高。当然,鉴定时除了考虑这些要素外,文物的个性也应给予充分关注,做到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统筹考虑多种因素综合确定文物等级。

三、行之有效的文物保护是做好近现代文物藏品管理的保障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是文物工作方针的重要内容。近现代文物距今虽不过百余年,但历经社会动荡、频繁战乱和社会变革,许多重要文物已经消失或保存状况堪忧而濒临消失边缘,开展行之有效的抢救保护刻不容缓。

(一)突出技术保护。1.做好抢救性保护。近现代文物的文物价值长期以来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关注度不高、保护工作做得不够,许多珍贵文物受损严重、保存状况极差,亟须开展系统性地抢救性保护修复。保护修复过程中,一是要坚持修旧如旧原则。让文物延年益寿,而非焕然一新。修复过程中,要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尊重文物原始信息,以不破坏其固有性质和功能为基本原则,通过前期周密细致的勘察设计,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修复保护技术方案,采取化学的、物理的等技术手段,对已经受损的文物进行修复保护,消除文物藏品病害,减缓其受损进程。二是要坚持因材施策。近现代文物质地多样,常见的不少于几十种,如纸、木、棉、布、绸、毛、尼、革、皮、钢、铁、铜、金、银、塑料、橡胶等,而且相互交织,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不同材料的保护技术路线、技术手段都有不同。因此,在保护修复时,一定要认真分析文物藏品的材料构成,搞清楚物质结构、化学特性,做好科学分析,找出文物产生病害的内在原因,因材施策、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

2.做好预防性保护。一是做好环境控制。温度和湿度是影响藏品的两大重要因素,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他环境因素。通常温度在5℃至35℃、湿度在35%至55%为宜,温度、湿度要保护相对稳定,防止环境突变。目前,许多中小型博物馆必须及时配置恒温恒湿设备,为文物营造安心的“家”。二是做好日常养护。近现代文物的日常保养维护是文物管理的重要环节,主要内容包括防潮、防干、防震、防损、防尘等,主要目的是让文物少生病、少生大病。日常保养维护工作贵在长期坚持、难在持之以恒,关键是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日常保养维护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好日常保养维护工作。三是做好关键防护。展厅文物的有效防护一直以来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展厅空间大、观众多、环境复杂,温度湿度不易控制;同时,展厅中的文物更多是从艺术角度进行呈现,而忽略了文物本身是否适宜,如纸质品、丝质品等长期在展柜里可能会发生霉变等病害。因此,博物馆应从物防、技防、人防等方面多措并举,做好展厅中近现代文物的防护。

(二)夯实保护基础。一是强化法治保障。严格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博物馆条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文物藏品定级标准》《近现代一级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关于近现代文物藏品管理的相关规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适时修订《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健全文物保护地方法规体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文物、博物馆等有关企事业单位结合行业特点,制度化常态化面向工作人员、服务对象和社会公众开展普法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法治意识,为新时代进一步做好近现代文物藏品管理奠定坚实法治基础。

二是完善管理机制。近现代文物收藏单位众多、涉及方方面面,有些收藏在文物部门,有些收藏在军队、教育、科技、工业、农业、体育、公安、金融、档案、图书、园林等非文物系统,管理标准不同、保存条件不一、使用目的各异,给近现代文物管理造成了较大困难。因此,很有必要建立有效的多部门协调机制,文物部门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衔接,强化业务技术指导,协助做好文物征集、文物鉴定、日常保养、文物修复、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推动近现代文物藏品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逐步形成文物部门牵头主导、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近现代文物管理工作格局。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目前,近现代文物保护管理资金投入上十分有限。众所周知,国有博物馆基本都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主要为财政拨款,而博物馆日常运转、陈列展览等资金需求较大,财政资金难以满足博物馆实际需要,致使在近现代文物保护管理上资金投入更是不足,相应硬件、软件条件较差。同时,收藏近现代文物藏品的其他部门(单位)在近现代文物保护管理上普遍重视程度不高、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不足。因此,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加大博物馆资金投入力度,国有文博单位的事业性收入应当专门用于文物保护;同时,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措并举落实保护资金的投入。

四是健全人才队伍。近现代文物保护管理研究需要从业人员有专业的知识背景,既要有丰富的文物博物馆知识储备,又要熟悉中国近现代史、地方史。而现实情况是,人们普遍以为文物藏品特别是近现代文物藏品的管理就是个看管工作,不具有科研性质、不是研究岗,只是一个普通的管理岗,谁都可以干、谁都干得好,在人员配备上关注度不够,从业人员很多不是专业出身,个人综合能力不够强。因此,博物馆要转变思想理念,配齐配强近现代文物管理工作人员。同时,要鼓励近现代文物管理工作人员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升专业水平,丰富知识储备,提高工作能力,真正适应近现代文物管理工作需要,逐步打造一批业务精、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管理人才队伍。

五是加强宣传引导。做好近现代文物藏品的管理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关注支持。博物馆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宣传引导,利用国际古迹遗址日、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及重要节假日等时间节点,加大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近现代文物保护利用的宣传力度。博物馆要挖掘研究文物价值内涵,创新近现代文物的展示利用方式和模式,提高近现代文物展示利用水平,结合自身馆藏特色推出一批具有鲜明教育作用、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近现代文物陈列展览,增强社会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营造“文物保护人人有责,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做好近现代文物藏品管理是工作是事业所需、职责所在。博物馆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本着尊重历史、尊重史实的原则,建立翔实完备的藏品档案,开展科学合理的分级管理,实施行之有效的文物保护,切实做好近现代文物藏品管理各项工作,不断推进近现代文物藏品管理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扎实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藏品文物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文物的栖息之地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谭礼藏品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名胜古迹
罗妍妍藏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