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少数族裔戏剧中的种族平等意识探析:以《钢琴课》和《星织布者》为例
2022-11-01刘梦涵
◎刘梦涵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8)
一、引言
美国作为一个多种族共存的移民国家,一直存在着复杂而深刻的种族问题。在北美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白人、黑人、亚裔、操西班牙语的墨西哥裔、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印第安人等”(马戎 129)。从早期白人殖民者对美洲原住民的屠杀,到后来的为了争取解放黑奴而爆发的南北战争,都是由不平等的种族关系引起的沉重代价。非裔美国人和美国原住民作为美国种族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走在不懈追求种族平等的路上。来自这两个少数族裔群体的作家们,承担起了为同胞发声的责任,威尔逊和黄袍便是两位极具代表性的少数族裔剧作家。
奧古斯特·威尔逊(August Wilson)是一名非裔美国剧作家,他最具盛名的作品是匹兹堡系列剧(The Pittsburgh Cycle),记录了20世纪时期非裔美国人的处境与生活。1987年出版的《钢琴课》(The Piano Lesson)是他的第四部作品,于1990年获得普利策戏剧奖。威廉·S·黄袍(William S·Yellowrobe)是美国20世纪末最有才华的原住民作家之一。他以其出色的独幕剧而闻名,主要关注美国原住民的文化和精神生活,创作于1988年的《星织布者》(The Star Quilter)是其最优秀的独幕剧之一。
本文将从两部戏剧的共通点出发,以美国少数族裔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在剧中的具体呈现展开,探析两部戏剧所体现的种族平等意识。首先,《钢琴课》中的钢琴和《星织布者》中的星织布都是家庭记忆和文化遗产的载体,而不仅仅是商品。第二,作为美国主流社会中的受压迫的边缘群体,黑人和原住民在追求平等的过程中遭受了无数坎坷和阻碍。最后,这两部剧都在叙述家族历史的过程中展现了他们追求平等的艰辛历史。因此, 本文将以两部戏剧的共同点出发,用以阐述剧中所体现的种族平等意识,揭露美国少数族裔在走向平等之路上所付出的努力与代价。
二、钢琴与星织布:种族记忆与文化的承载物
作为家庭记忆和文化遗产的载体,钢琴和星织布已经超越了作为商品的普通价值。以这两种承载物为线索,两位剧作家分别刻画了由它们引起的冲突和矛盾,体现了少数族裔追求种族平等、坚守种族身份的漫长斗争史。
(一)钢琴:连接四代非裔美国人的记忆与反抗史
在《钢琴课》中,这一架钢琴在查尔斯家族代代相传,是一件从黑奴时代流传下来的有着重要意义的物品。事实上,作为一种起源于欧洲的乐器,剧中的钢琴一开始是属于一个叫诺兰德的白人奴隶主的。他把钢琴卖给了另一个叫萨特的奴隶主,以换取黑人奴隶。被用以交换的奴隶就是道克的祖母和他当时年幼的父亲,而他的祖父,威利老爹,仍然留在萨特家。有一天,萨特先生告诉威利老爹,他不喜欢钢琴的样子,并命令他在琴腿上为他刻点东西。于是,查尔斯家族那一代的成员都被威利老爹刻在了这架钢琴上:道克的祖母伯妮斯,道克的父亲,威利老爹的母亲,威利老爹的父亲……几十年过去了,这架钢琴经历四代传承,到了伯妮斯和威利手中。这部剧就是以伯妮斯和威利两姐弟之间关于钢琴的争议和矛盾展开的。
一开始,威利来找伯妮斯提出要卖掉钢琴,伯妮斯果断拒绝了他。因为对她来说,钢琴并非是一件可以随便卖掉的商品。威利给他的同伴莱蒙介绍这架钢琴时,特意强调了上面雕刻的人像,说能把这架钢琴卖个好价钱,他认为这架钢琴是父亲留给他们的财产。而伯妮斯坚持认为那架钢琴的价值不能用金钱衡量,他们的父亲因为从白人手中拿走这架钢琴而被烧死,是父亲用生命换来的。在他们的父亲去世后,母亲经常以泪拭琴,聊以慰藉,因为这架钢琴承载着对家人的记忆。然而,伯妮斯只是陷入对往事的悲悼与怀念,自母亲去世后,她再也没弹过这架钢琴。
伯妮斯把钢琴束之高阁,其实体现了她的脆弱,她不敢面对黑人祖先在钢琴上留下的血泪史。她不仅远离非洲故土,更是有意遗忘了她的种族为平等而付出沉重代价。在威利看来,人不应该为自己的历史感到羞耻。威尔逊也曾在一次采访中说: “我的戏剧坚持这一点:我们不应该忘记或抛弃我们的历史” (Tibetts 239)。伯妮斯把女儿送到艺术学校学钢琴,但她未提起这架钢琴的来历。相反,威利不仅以祖辈的斗争史感到自豪,还坚持黑人应拥有与白人平等的权利和尊严。他对伯妮斯说,她应该把查尔斯家族拥有这架钢琴的那一天当作纪念日来庆祝。威利计划用卖掉钢琴的钱从白人手里买一块地,从此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收获,不再低白人一等。因此,对他来说,卖掉钢琴是一个为黑人争取平等的机会。在种族问题上,伯妮斯认为黑人比白人低贱,她不敢再弹钢琴,也没有意识到黑人拥有追求平等的权利。后来,幽灵萨特为了夺取钢琴屡次出现,这暗示了白人对黑人人权和财产的剥削。最后,当威利与幽灵交战时,伯妮斯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在这一刻,伯妮斯终于拥有了抵抗白人压迫的勇气,她用钢琴和歌声鼓舞威利和自己,共同抵抗白人力量的入侵。在这部戏剧中,钢琴被赋予了记载黑人家族历史的使命,同时,黑人敢于反抗白人压迫、追求种族平等的精神也通过钢琴得以延续。
(二)星织布:凝结北美原住民的种族文化与平等意识
在黄袍的独幕剧《星织布者》中,星织布承载着超越商品价值的文化意义,它凝结了北美原住民的文化传统与种族平等意识。受他的母亲米娜·罗丝·黄袍的启发,这位北美原住民剧作家以星织布为线索,探讨了原住民和白人之间紧张的对立关系,刻画了原住民寻求平等的艰辛道路。与钢琴的起源相似,织布最初来源于欧洲白人,后来传到北美,后者在逐渐在织布上中加入了各种星形图案,成为一种具有部落文化意义的物品。因此,星织布作为某些原住民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被纳入了重要的仪式和传统中 (Weagel 53)。
在《星织布者》中,主人公莫娜是一位阿西尼博因(Assiniboine)妇女,她坚持维护星织布所承载的种族文化,以及她作为原住民的尊严。同时,莫娜的成长也体现了原住民在追求种族平等方面的进步。另一个角色—美国白人妇女露安,则代表了来自白人的种族压迫。在第一场戏中,白人露安来到印第安保留地,闯进莫娜的家中,提出要买她的星织布。莫娜拒绝了她,并反复强调这匹织布不是拿来卖的,它是莫娜为侄子准备的礼物,带着对侄子的关怀和祝福。把亲手制作的星织布送给孩子也是部落的传统。就像《钢琴课》中的钢琴一样,星织布随着时间推移而愈加珍贵,因为它把祖辈与后代连接起来,是家族和部落的文化象征 (Weagel 53)。而前者无视莫娜的解释,坚持要用钱买下这匹星织布。后来,莫娜在露安的步步紧逼下只好同意再做一条卖给她。在最后一场戏中,莫娜承认,她担心如果当时不满足露安的要求,后者会夺走她的孩子。
第二场戏设置在十年后的70年代,这次露安又来找莫娜,提出了她要把星织布售往大城市赚钱的计划。但莫娜仍然坚持“星织布不是用来卖的……如果有人想要,他们可以来这里走走……也许有人想和他们做朋友,就会免费送给他们的”。为了争取莫娜的好感,露安说她们同为蒙大拿人。然而莫娜强调自己首先是阿西尼博因人,早在有蒙大拿之前就已经是了。蒙大拿州是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之后重新划定区域的名字,印第安人也是欧洲白人有意抹去美洲原住民部落间的文化差异而统一指定的称呼。莫娜坚持自己是阿西尼博因人,既是对自己种族身份的肯定,也是面对白人霸权的不屈与反抗。
在第三场戏中,莫娜发现了露安对自己隐瞒了星织布的贩卖价格,莫娜讽刺道:我的族人从不认为愚蠢是件光荣的事,而露安辩驳说种族与此无关。其实,这正是白人对原住民资源的剥削以及对部落文化的漠视,恰恰反映了当时种族间的不平等关系。并且,这次莫娜断然拒绝了露安想要另一条星织布的请求。在最后一场戏中,虽然莫娜失明了,但她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坚决维护她作为阿西尼博因人的尊严和权利,敢于对白人说不。随着四场戏逐步推进,围绕星织布展开的剧情揭示了白人和原住民之间的不平等的剥削关系,莫娜从顺从、容忍到质疑、拒绝,她的成长也反映了原住民在追求种族平等方面的进步。
三、种族平等:美国少数族裔的平权之路
两部剧中的主角都属于美国主流社会中的少数族裔,他们是被边缘化和被压迫的群体。作为这类群体的一分子,两位作家书写了他们的人民所遭受的种族不平等,呼吁同胞勇于争取属于他们的平等权利。
(一)被歧视与压迫的非裔美国人
《钢琴课》以查尔斯家的一架钢琴为线索,记录了他们家族经历的来自白人的种族压迫和剥削。在废除奴隶制之前,黑人是白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他们被当作商品交易,毫无作为人的尊严,更别提与白人平等的权利与地位。在道克的祖父那一代,白人买卖黑人是合法的。所以,萨特可以用一个半黑人奴隶换来一架钢琴。道克还提到,“我祖父拥有的一切都是萨特先生的,因为他是萨特先生的奴隶”。在那个时候,道克的祖父,也就是威利老爹,表达反抗的方式把自己家人的肖像刻在了主人的钢琴上。黑奴解放之后,黑人的状况并没有真正改善。查尔斯一家为奴隶主韦伯先生辛苦工作了一年,只得到了50美元和一瓶威士忌。威利的父亲博伊·查尔斯,意识到了这种劳动剥削和种族不平等,并且敢于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于是他拿起威士忌,就洒在那人的门廊上,并告诉他,如果韦伯先生愿意付给他种的庄稼的钱,他可以给自己买威士忌了。并且他认为那架钢琴是用自己的家人换取的,不应该继续由白人占有。于是他叫了朋友一起从萨特的家里搬走了钢琴。后来,萨特发现钢琴不见了,派人追捕博伊·查尔斯,最终他和他的三个朋友被烧死在了车上。然而,没有任何白人因杀死这四个黑人而受到惩罚。在20世纪初,法律是白人的法律,黑人的权利根本得不到法律保障,种族不平等在法律上尤为显著。
这部剧的时间设定在1936年, 白人对黑人的歧视和压迫仍然存在,黑人在争取种族平等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当时黑人只能做一些不需要技能的低薪工作,因为在白人主导的经济市场上,黑人没有机会从事高薪工作。道克在铁路系统工作了很多年,年轻的时候铺铁路,年纪大了之后,被分配去做饭。伯妮斯想挣点钱养家,只能为白人社区的一些大人物打扫房子。伯妮斯的男友艾弗里在市里的摩天大楼开电梯,在其他黑人眼中这已经是很体面的了。威利的伙伴莱蒙,曾因无业而被关进监狱,并罚款一百美元。他们社区的黑人买不起威利的西瓜,而白人却因为价格低廉而争相购买。在当时,白人和黑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财富差距。因为黑人通常是最后一个得到工作的,但却是第一个被解雇的。
最具反抗精神的威利意识到了这种不平等,并且付诸行动去努力改变这种被压迫被剥削的现状。他以自己的祖先为荣,赞扬敢于挑战白人权威的精神,为黑人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打抱不平,认为黑人本应拥有与白人平等的权利,是敢于反抗种族歧视、追求种族平等的非裔美国人的代表。
(二)被剥削和边缘化的美国原住民
早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以部落为单位的原住民本是广袤的美洲大陆的主人。后来,美国的建立使得原住民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白人与原住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愈加凸显。在《星织布者》中,黄袍通过两位角色的对话刻画了白人对原住民的压迫和剥削。作为美国主流社会中的少数族裔,他们寻求平等的过程势必是充满坎坷和阻碍的。
在第一场戏中,露安没有敲门就闯入莫娜家里,他们的不平等地位就已经很明显了。很显然,擅自闯进别人的家是违法的。露安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有人告诉她直接走进去也没事。显然,当时原住民的财产安全是不受法律保护的。露安闯入莫娜的家并且利用后者来获取利益,这个情节也暗喻了白人对原住民的土地侵略和资源剥削。正如《钢琴课》中的威利所说,有色人种无法用法律解决任何问题,原住民在法律上的弱势地位也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在白人眼中,原住民代表着属下、低级和边缘化,是二元对立中的他者。《星织布者》中的露安用你们和我们来区分美国白人和美国原住民,语气中充满了对原住民的歧视。在她看来,白人才是真正的美国人。原住民被美国主流社会排斥,白人社区占据了主要城市空间,前者被限制在了印第安人居留地。露安说,一些白人不敢来居留地,因为他们认为那里不允许白人进入。讽刺的是,在以前白人甚至会张贴“狗和印第安人不得入内”这样的侮辱性标语。莫娜的儿子曾问她,印第安人是在哥伦布之前就在美洲,还是哥伦布先到的。原住民的生活空间被挤压,居住在城市的边缘;文化上,他们的真实历史被主流社会模糊化、边缘化。
黄袍身为少数族裔,深刻意识到了他们在美国主流社会中的边缘地位。他以莫娜的个人经历去书写整个原住民群体的经历,记录了他们在追求种族平等的过程中面对的巨大阻力与坎坷。他以戏剧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种族平等的诉求,并以此呼吁少数族裔去争取属于自己的平等权利和地位。
四、结语
《钢琴课》和《星织布者》都是少数族裔作家为自己的种族发声的作品。他们分别从钢琴和星织布展开,书写属于他们种族的历史,把少数族裔被歧视、被压迫、被剥削的经历呈现到舞台上,呼吁种族平等,坚守种族身份,争取平等权利,对当今处于种族困境中的少数族裔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