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理趣诗及其思政价值探析
2022-11-01◎王蕾
◎王 蕾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商洛 726000)
对宋诗说理特征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钱钟书先生认为,宋诗在风神情韵上不如唐诗,但在筋骨思理上有典型的宋调的特点。本文通过分析宋代理趣诗的特点,对此类诗歌的课程思政价值进行了探究。
一、“理趣”的内涵
“理”,《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治玉也”,意为工艺品的加工。后来“理”具有了更丰富的含义,被用在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趣”,《说文解字》解释为“疾也”,意为快速行走。到庄子那里,“趣”具有了情趣之意,魏晋时期,“趣”被广泛用来品评人物和文学艺术。“‘理趣’一词初见于唐代释典,后由禅学引入诗学,自两宋起用于评点哲理诗作的哲理意趣与诗学美感。”理趣诗讲究在诗中阐明某种哲理,在说理的同时还要融入趣味,避免枯燥议论,用生动形象的方式,给人带来审美享受。
我国在诗歌中融入说理的传统源远流长,如诗经中的《硕鼠》控诉了剥削者的罪恶。汉乐府《长歌行》中所写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告诫人们应珍惜时光。《古诗十九首》的《生年不满百》中讲了及时行乐的道理。在魏晋时有阐明老庄哲学和佛教义理为代表的玄言诗,但寡淡无味,颇受诟病。东晋陶渊明的不少诗作达到了情与理的完美融合,《饮酒》(其五),表达了人无法选择环境也可调整心境,从而使自己在闹市中达到恬淡自守的境界的观点,在东篱采菊、飞鸟归巢中等美景中,表现了对物我两忘、与自然合一的人生境界的推崇。盛唐王维的《鸟鸣涧》等诗表达了对禅理的领悟。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诗句,也给人哲理的启迪。杜甫在《望岳》中,表现了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和凌云的志向。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借野草的新生,表现了对生命和希望等问题的感悟。到了宋代,诗人们推崇杜甫、韩愈在诗中生发议论的作诗方法,借诗来阐发哲理的风气更胜,苏轼的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二、宋代理趣诗兴盛的原因
宋人在唐人创作的诗歌艺术高峰面前,并不甘于步人后尘,他们努力地另辟蹊径,唐诗重情韵,宋诗重思理,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宋诗是以“议论为诗”,概括了宋诗重说理的特点。宋代统治者重文轻武,士大夫参政意识较强,相较前代有更多的言论自由,他们借助诗歌表达自己的见解,也希望发挥诗歌的教育功能,在诗中大发议论。宋代教育的普及、印刷业的发达为人们读书学习提供了便利,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使宋代诗人学养丰富,他们写诗更擅长缜密思考,从而使诗作显得意蕴深厚。宋代由于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因此,诗人也富有忧患意识,诗文中的议论就较为深沉。宋代理学强调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事物来获得事理,因此社会生活中的大小事物也成了诗人以诗喻理的题材。宋代理学“认为统摄宇宙万物有一根本之‘理’,万物又有各自之‘理’ 。而‘万理归一理’ ,‘一理摄万理’。理学的这种观念促使宋代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 时常流露出思考的痕迹。”宋代禅学盛行,禅宗提出“一切事物皆有佛性。通过自然物象的启迪即能达到内心顿悟。禅宗的这种思辨方式让宋人带着‘发现真理’ 的眼光来看待万物”,如宋代诗人的代表苏轼就喜欢禅宗贴近生活、富有人情味的一面,他游历古刹名寺,常与僧人谈禅论道,这些经历对其诗歌创作中融入理趣产生了直接影响。“宋代禅学与理学融合,其影响于诗歌最为普遍,以禅理、性理入诗的情况颇多,因而形成许多理趣诗。”
三、宋代理趣诗的写法
宋朝优待文士,这让不少诗人有体察万物的闲情,他们在辉煌的唐诗之后,进一步开拓诗歌表现的题材领域,将生活艺术化,于琐事细物中融入诗思妙理。用具体的物象说理,运用象征等多种手法,把诗写得有形、有声、有色,融理入景、物、事、情中,思深笔折,给人启迪的同时,不乏形象化的艺术美感。
(一)在写景咏物中融入理趣。欧阳修的《戏答元珍》,“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表现了生命在严酷环境中的顽强力量。王安石的《孤桐》,“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借赞美梧桐树的生长特点赞美不屈的人格。曾巩的《城南》,“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讲了小草虽没有桃李艳丽,却更富有生命力的现象,富含哲理。苏舜钦的《题花山寺壁》,“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借赏花却只见杂草,发出应勤奋栽培花草,勿使杂草蔓生的感慨,也可理解为诗人革新除弊的愿望。杨万里的《道傍小憩观物化》,借蝴蝶化茧成蝶的前后变化,寄予了人生哲理。他的《岸沙》,“荡去荡来元不觉,忽然一片岸沙摧”,借河水长期冲刷江岸导致江岸崩塌,揭示了“铁杵磨成针”的道理。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颇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哲理,“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写了自然物候的变化之理。欧阳修的《画眉鸟》,“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借画眉被关入笼中叫声大不如前,表现厌恶禁锢、向往自由之情。杨万里的《桂源铺》,“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借溪流冲破一切阻碍向前流去的情景,表现逆反潮流的阻力之无用。
(二)在生活现象中融入理趣。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结合读书感悟,讲了读书方法。杨万里的《苏木滩》借乘船体验揭示了“进退皆可喜”的道理。李浩《东西船行》借行船讲了顺境逆境都是人生的常态,应保持一颗平常心的道理。
(三)用象征、比喻、拟人等手法说理。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抽象事物,是诗歌中常用的一种创作方法,如卢梅坡的《雪梅》用了象征手法,“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用梅、雪各有高下,象征不同事物各有所长的道理,很有说服力。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用比喻的手法写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把人生在世留下的足迹,比作鸿雁在雪上留下的爪印,说理显得生动具体。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物当作人来写,写出了美的丰富与多样性。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是说当人进入群山包围之中,走过一座山,马上又受到另一座山的拦截,把山拟人化,表现了困难重重,不能掉以轻心的道理。
(四)理中含趣,情理交融。杨万里的《小池》,其中“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写泉眼对水流的深情,树荫对晴天和风的依恋,写景而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表现新生事物虽小,但仍会被赏识者发现的道理,说理而富有谐趣。王安石的《明妃曲》(其一),“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在说理的同时,表现了对明妃的深切同情。
四、宋代理趣诗所言之理的类型
宋代理趣诗中所言之理多种多样,表现出诗人们关心百事的特点和切于实用的创作追求。
(一)诗中融入艺术创作之理。宋代的诗人艺术修养较高,很多是文艺全才,因此,他们在写诗时自然而然地将对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的看法融入其中。苏轼的《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揭示了艺术创作之理。他的《孙莘老求墨妙亭诗》,“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借评论书法作品,揭示了美的多样性。苏轼的“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阐发了艺术创作需成竹在胸的道理。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二),“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讲了艺术创作中灵感的重要作用,也可理解为讲的是只有技艺精湛才能驾轻就熟的道理。苏轼的《王维吴道子画》,“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讲了画画应追求神似的道理。王安石的《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表现了诗歌创作中寻常和奇崛的辩证关系。
(二)诗中融入读书治学之理。宋代科举制度较唐代完备,统治者鼓励读书,科举取士人数也较唐代更多,社会上读书之风大盛,因此就有不少表现读书题材的理趣诗作。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指的是读书需下苦功,长期坚持,才有成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指出读书之余还得躬身实践的道理。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讲了读书也要不断输入新知识,才有“源头活水”的道理。
(三)诗中融入运动变化之理。宋代理学和禅宗的都激发了诗人探究万物的兴趣,在万物的运动变化中表现哲理的诗作也时常出现。王安石的《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讲了年节更替变化之理。陈与义的《襄阳道中》,“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表现了相对论的物体运行之理。杨万里的《晓行望云山》,表现了云雾笼罩下山形的变化,“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表现了要透过表象看本质的道理。
(四)诗中融入人生智慧之理。宋代的党争较为严重,在党争中失势的一方文人士大夫被贬谪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些文臣借诗歌来表达他们对逆境的应对态度,在诗中融入人生之理。宋代儒释道三教合流,虽然文士们受儒家思想影响渴望建功立业,但遇到挫折和打击时,受佛老思想的影响,也能化解心中的苦闷,因此这类时时洋溢着人生智慧的诗作就大量涌现。苏轼的《法惠寺横翠阁》,表现人生无常但精神长存之理。杨时的《过钱塘江迎潮》,“愿言夷险不须问,莫负对酒持霜螯”,表现人生的艰难险阻既然不可避免,不如达观应对的道理。程颢的《秋日偶成》,“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表现了笑对穷通变化的人生态度。苏轼《慈湖夹阻风》,“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借乘船的艰险表现人生的艰险。黄庭坚的《池口风雨留三日》,“我适临渊不羡鱼”,表现旷达超迈的胸襟。王安石的《定林》,“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表现了笑对人生境遇的智慧。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了不惧困难,高瞻远瞩的人生气魄。卢梅坡的《雪梅》(其一),“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表现了应用全面地眼光看待事物,不可厚此薄彼、妄加评论的道理。
(五)在诗中的融入禅理。宋代参禅悟道之风流行,禅宗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诗人们不自觉地受其影响,在作诗中融入禅理。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体现了对人生无常的认识。《题沈君琴》说明主客观事物之间有联系,听到美妙的琴声,需要有琴,还需技艺高超的人带着感情弹奏。东坡诗《送寥参师》,“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阐释了诗歌创作和参禅悟道之间的关系。南宋徐玑《山居》,“人闲日更迟”,讲了人的主观境遇影响人对时间流逝的感觉的道理。
(六)诗中融入讽世之理。由于宋代一直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在外受辽、西夏、女真的威胁,在内面临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北宋改革派和保守派斗争不断,南宋主战派和主和派意见不一,因此有不少表现讽世之理的题材出现在诗歌创作之中。曾巩的《咏柳》,“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就是对得势小人的讽刺。林升的《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讽喻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图恢复失地的国策。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讽喻唐明皇宠幸杨贵妃误国之事。
五、宋代理趣诗的思政价值
当前,高校课程建设强调要突出思政元素,“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价值引领意义”。宋代的理趣诗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宋代理趣诗的思政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品质。宋代理趣诗通常通过观察事物颜色、形状、声音、气味等,通过思考由感性现象形成理性认识,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去探究事物的规律和哲理,加深对事物的认识。观察、思考、探究,是创作理趣诗不可或缺的方法,通过理趣诗的学习,可激发学生的观察、思考的兴趣和从表象去探究事物本质的习惯,培养理性精神,提高思维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读书习惯、艺术创作观念、人生态度的形成。宋代理趣诗对艺术创作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和艺术修养,对读书方法的阐释是古人读书经验的总结,对今天的莘莘学子仍然具有启迪作用,对事物运动变化之理的探究,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现象的兴趣,宋代理趣诗中的人生智慧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对处于成长期的学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指导作用,理趣诗中的禅理也有利于提升人的思辨能力,理趣诗的刺世讽时之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宋代理趣诗寄妙理于诗意之中,让学生在审美享受中明道悟理。宋代理趣诗通过形象说理,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有直观性、画面感,给人带来切身感受和诗意享受,在让人领悟万物之理和人生哲理时,给人生动有趣的阅读体验,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教育目的。
(四)理趣诗短小精悍,合辙押韵,便于入口、入耳、入脑、入心。宋代理趣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诵易记,有情有趣,兼具诗情画意,易于激发人的学习兴趣,易于入脑入心,不易忘记,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同时,对道德品质的培养也具有良好的作用。
总之,宋代理趣诗因为将自然之理和人生之理融入万事万物和生活现象之中,贴近现实,给人直观感受及艺术享受,因此,是课程思政的良好的教育素材,教师可用多种教学方法,带着学生走入宋代理趣诗的王国,从而使学生获得智慧启迪、心灵洗礼和精神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