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南宋名臣郑刚中的治蜀方略

2022-11-01郭新宇

今古文创 2022年27期
关键词:秦桧中华书局绍兴

◎郭新宇

(重庆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 重庆 401331)

郑刚中,字亨仲,号北山,绍兴二年赐进士及第,而后授官入仕,绍兴十七年落职,绍兴十九年在贬所封州去世。在其十余年的政治生涯中,任职四川的六年成为其最为重要且成果最突出的阶段。绍兴十二年,郑刚中接替胡世将任川陕宣抚副使之职,为改变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面貌,他以恢复经济生产为出发点,推行了整顿军备、推行屯田、减少科赋、节省民力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将四川这一具有战略地位的地区治理得井井有条。而目前对于郑刚中的研究并不多,且主要集中于郑刚中的文学成就和生平交游方面,本文拟从郑刚中蜀中任职这一阶段出发,探究其治蜀方略及影响,以期促进对郑刚中的进一步认识。

一、郑刚中入蜀

绍兴十一年十月,郑刚中被朝廷任命为川陕宣谕使,“绍兴十一年冬十月丁卯,命枢密都承旨郑刚中宣谕川、陕。”相对于以往的宣谕使一职的权力来看,郑刚中所任的川陕宣谕使地位和职权都得到极大提升,其地位仅在当时川陕地区最高长官宣抚副使之下,可以参与地方事务和边防军事,不再是以往仅仅“以宣谕德意为职而已,不与军事”。

绍兴十二年三月,时任川陕宣抚副使的胡世将病情加重,临终危急之时派人将郑刚中叫到病榻前,将一应重要事务当面委托于他。“世将疾亟,命官属会军马、钱粮、铠仗、文书等,召宣谕使郑刚中至卧内,面授之。刚中辞以使事有指,不敢当。世将曰:‘朝廷万里,公以近臣出使,适丁斯时,苟利于国家者,以意可否之,而须命于朝,云何不可也。’将卒,刚中下令,凡宣抚司细务令佥厅自行,惟事干军政者取决。”从胡世将托付郑刚中一事可以看出,身为川陕地区最高长官的胡世将对于当时局势有清楚的认识,川陕地区地处偏远、远离中央,朝廷对川陕副使的任命也尤为谨慎,川陕地区军政要事皆靠宣抚副使处理节制,而当时三大强将吴璘、杨政、郭浩实力雄厚,若宣抚副使骤然离世,存在局势动荡的风险,所以胡世将的委托是十分必要的,而郑刚中以近臣身份出使川陕,代表着朝廷的用意和利益,其地位又仅在宣抚副使之下,所以胡世将危急之时选择郑刚中也是情理之中。郑刚中虽职权有限,但以国家利益为重,便在胡世将去世后着手处理川陕地区的军政事务。

绍兴十二年五月,朝廷正式任命郑刚中担任川陕宣抚副使一职,“宝文阁学士降授左通直郎枢密都承旨川陕宣谕使郑刚中为左朝奉郎,充端明殿学士川、陕宣抚副使”。郑刚中正式以川陕宣抚副使身份全权处理宣抚司各项事务。

绍兴十四年三月,郑刚中改任四川宣抚副使,“绍兴十四年三月丁卯,端明殿学士川陕宣抚副使郑刚中改四川宣抚副使,去陕字”,郑刚中不再兼顾两省事务,负责处理四川地区事务。

绍兴十七年九月,郑刚中因秦桧猜忌被罢免四川宣抚副使一职,又先后两次被贬,绍兴二十四年在贬所封州去世。

由郑刚中入蜀的整个过程来看,从绍兴十一年到绍兴十七年,先后达六年时间,也是郑刚中政治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段时间,使得他的治理才干得以充分发挥。

二、郑刚中治蜀

蜀之顺逆,系中国之盛衰也。历代统治者也无不对四川地区多加重视。南渡之后,四川更具有抵御金军的重要战略地位,且又有广大平原可经营,有易守难攻的地势可凭依,所以四川地区始终更受南宋统治者关注,而因为南宋统治者历来奉行“强干弱枝”政策以加强中央集权,对四川地区的管理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双重考虑,既希望四川地区能够成为抵御金军的坚固屏障,又希望能够节制各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威。在这一点上,郑刚中充分认识到南宋朝廷对四川地区的顾虑:“四川关利害,甚大且重,九重之所深念,岂不谓四川安宁,则天下休息。”所以,在郑刚中入蜀任职的六年,尤其是任宣抚副使的五年之间,推行了节制武将、推行屯田、减少科赋、节省民力等一系列有力措施,以图达到南宋朝廷所希望的对四川地区既壮大又控制的目的,从后来的结果来看,郑刚中在此表现出极强的政治才能,既一改四川当时的萧条局面,促进了四川地区发展,又加强了中央对于四川地区的节制。

(一)节制武将,树立威严

南宋初年的川陕地区,由于对金的军事需要,大批的武将崛起并得到朝廷倚重,武将势力成为四川管理的一大难题,胡世将任川陕宣抚副使期间,曾命三大强将吴璘、杨政、郭浩分军屯驻各地,以加强南宋军事防御和对诸军的管理,郑刚中掌管宣抚司事务,也认识到了军务的重要性,但前任宣抚副使胡世将的骤然离世,内外哗然,人心不定,使得局面更加复杂。郑刚中由此立即认识到节制武将权力、树立宣抚使权威的重要性。

绍兴十二年十月,为了节约开销,解决馈饷不继的问题,郑刚中奏请朝廷将宣抚司从河池移至利州,但移军时却遭到了强将杨政的反对。“刚中始至,即欲移屯一军,大将杨政不从,呼政语曰:‘刚中虽书生,不畏死!’声色俱厉,政即听命。”为巩固自己的势力,都统制杨政不愿移军,挑战上级宣抚副使的权威,郑刚中以过人的胆识和气魄节制了武将,树立了自己的威严。

除政令必从之外,郑刚中还强调礼仪之分,以节制当时四川地区的三大强将吴璘、杨政、郭浩。当时吴璘为右护军都统制驻扎武兴,郭浩为枢密院都统制驻扎汉阴,杨政在汉中,三人都总归郑刚中节制。郑刚中曾召三大强将集于阆州,日高而不出,杨政先执挺谒请出郑刚中,与吴璘、郭浩循阶以客礼见。吴璘升少保之后,打算以钧敌之礼代替之前的阶墀之仪,遭到郑刚中极力反对,他认为少保官位虽高,但吴璘仍是都统制,若变常礼,即废军容,坚持阶墀之仪,吴璘惶恐听命。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郑刚中虽是文人,但有着过人的胆识,通过对武将的节制树立了自己的威严,此后,武将对他敬畏有加,政令也得到很好执行。

(二)息民储备,节省民力

南渡之后,四川地区多次抵抗金军的进攻,虽多次都成功应对但对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仍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郑刚中任宣抚副使后,面对“凋瘁之民,久思休息”的状况,郑刚中认为应当以“不扰”为先,再慢慢恢复,“蜀人困弊极矣,要当以不扰为先,徐徐因事调护,乃为得计”。所以,可见到许多郑刚中奏请朝廷减少科赋的记载:

“十四年六月壬辰,四川宣抚副使郑刚中言,已减四川和糴米一年。”

“十五年春正月丁卯, 四川宣抚副使郑刚中乞减成都府路对糴米三分之一,本司激赏钱二十万缗。”

“十六年十二月,四川宣抚使郑刚中奏减两川米脚钱三十二万缗,激赏绢二万匹。”

“十七年九月己巳,减四川科率虚额钱岁二百八十五万缗,用郑刚中,符行中请也。于是减四川市估钱五分之一,夔路监钱六分之一,又减两川米脚钱四十二万缗等。”

郑刚中深刻认识到当时四川人民困于沉重的征税而民生凋敝的情况,而采取“不扰”“调护”的策略,又多次上奏减少民间的科赋杂征,以减轻人民负担,慢慢恢复民力,这对四川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后秦桧见四川地区经济富裕,下令进金三万两、运送钱米至荆门,郑刚中直言今日讲和是为他日恢复国土做打算,应恢复民力,打好基础,从而拒绝了秦桧的要求。这一事件被认为是秦桧派赵不弃任总领管理四川财赋以削弱郑刚中财权的导火索,此事不论,但可明显看出郑刚中“息民储备”策略的执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促进了四川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扩大屯田规模,以安军民

屯田作为一种补充军队供给的生产组织形式,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历代王朝都多有执行,南宋也不例外,在郑刚中之前,之前两任宣抚副使吴玠、胡世将都推行过屯田,还采取过招募因为战乱失去土地的农民耕种土地的方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郑刚中任宣抚副使后,继续采取屯田措施且规模数倍于前,效果更为显著。

绍兴六年,吴玠兼任营田使时,营田总共六十庄,面积达八百五十四顷,每亩除良种外入官三石,总共约二十五万石;胡世将任宣抚副使时也继续推行屯田,规模另有一定扩大;而郑刚中时屯田范围扩大至关外四州和兴州,总共二千六百十二顷,除良种外实际入官十四万一千四十九石。从这一段记载中可以看出,从规模上看,由原来的八百五十四顷扩大至二千六百十二顷,屯田面积三倍于前;从成果上看,之前收获总共二十五万石,如今入官细色十四万一千四十九石,拨出十二万石,金州还收有万八千六百余石,可见郑刚中推行屯田的成效显著。屯田之利,不仅可以减轻人民负担,充实军队补给,还节省了不少粮食运输的费用,是有利国家的良策。

(四)裁撤冗官,节省开销

绍兴十五年,郑刚中在处理宣抚司事宜时,因为此时各地军屯已经移驻内郡,所以上奏建议省去四川都转运司,由各路漕司承担往来运输的任务,由此节约开销,朝廷应允后,原来都转运司的职务便归入宣抚司。

除此之外,郑刚中还曾奏请将茶司并入宣抚司中,并削减多余的官吏以节约开销。“十二年十二月己卯,端明殿学士郑刚中言:陕西买马见今止是宕昌一处,茶马司见差官在彼买发,秦茶司自复置以来,未尝一到,尝为虚设,欲并入川司官干,所有官吏并随减罢。从之。”

另外,在任四川宣抚副使期间,郑刚中曾奏请获得军政的便宜指挥权,而将法律政务的处理交还省部。“十四年十月乙已,郑刚中上言,会边事宁息,除军政不可待报者,且从便宜指挥外,其有格法事,立收还省部,且诸州应奏谳狱案事。从之。” ⑮

由以上几个事件可以看出,郑刚中多次奏请裁减冗官冗职,既提高了行政效率,又能有效节省开销,但郑刚中奏请由宣抚司替代四川都转运司职务的做法,也成为后来反对者指控他包揽财权的有力说辞。

三、结语

自绍兴十一年至绍兴十七年,在长达六年多的时间里,郑刚中为改变四川地区民生凋敝、经济衰败的状况,采取了节制武将以树立权威、广兴屯田以恢复经济、减少科赋以节省民力、裁撤冗官以节省开销的一系列有力措施,从治理效果来看,这些措施一方面促进了四川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四川地区的社会安定和有序发展;另一方面,郑刚中节制武将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使得将士听命、政令必从,强调了四川地区宣抚副使与都统制之间的管理关系,也很好达到了南宋朝廷对于四川地区各大武将倚重且节制的目的,而良好的政治关系使得四川地区军事实力的增强,成为抵制金兵的一道坚固防线,此后金兵未敢来犯,巩固了四川这一重要军事战略地区的地位。总而言之,郑刚中的治蜀成就突出,不论是从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发展来看,郑刚中在蜀任职的六年有余的时间里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从现有的关于郑刚中政治生涯的研究来看,大多集中于对郑刚中入蜀和治蜀的探讨,一种观点将郑刚中划为求和一派,认为郑刚中曾受秦桧举荐入官,又曾向秦桧谏言善后七策。而宋金和议之际,秦桧为了防备和制约四川地区三大强将而将郑刚中以川陕宣谕使的身份派往四川,以维护和议之后的局面,之后郑刚中也曾担任陕西路分画地界官,划分地界,但后因为郑刚中治蜀成效明显,为秦桧猜忌才最终被免职;另一种观点从中央与地方权力控制的角度探讨郑刚中入蜀,认为郑刚中入蜀虽多与秦桧有关,但郑刚中被免职中秦桧的嫉妒只是表象,其实质是因为郑刚中治蜀期间“便宜”之权的扩大、财政权和军事指挥权的掌握使得地方权力扩张,违背南宋朝廷始终贯彻的“强干弱枝”思想才最终被罢免。

对于郑刚中依附秦桧这一事件,在许多文献中都有记载,是有一定依据的,但也不可仅从早年两人的关系出发,由此将郑刚中确定为求和派,郑刚中赞成和议,但在善后七策中也强调和议之后要加强军事防线的修筑和沿边军备力量的加强,而从他治蜀的策略来看,他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强边防和恢复经济,而后来秦桧要求献金和增加赋税时,郑刚中也以“今日讲和正为他日恢复计”为由拒绝,可见郑刚中的政治立场应为赞成和议以图他日恢复,而非一味求和。而对于郑刚中被免职这一事件,更多是遭到了秦桧的陷害,后秦桧死,朝廷追郑刚中谥号为“忠愍”,为国尽忠而遭奸人陷害之意,对郑刚中的治蜀成就予以肯定。

注释:

①(元)脱脱:《宋史·高宗本纪·卷二十九》,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50页。

②(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一》,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21页。

③(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540页。

④宣抚副使一职,建炎三年始授武将,绍兴二年始授文臣,绍兴中,胡承公、郑亨仲在川陕,岳鹏举在荆襄,杨存中在淮北,皆不置宣抚使,而数人者第以副使为名。

⑤(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五》,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324页。

⑥(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一》,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428页。

⑦(宋)郑刚中:《北山文集·卷二十》,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3页。

⑧(元)脱脱:《宋史·郑刚中传·卷三百七十》,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512页。

⑨(宋)郑刚中:《北山文集·卷二十》,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5页。

⑩(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一》,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439页。

⑪(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三》,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470页。

⑫(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五》,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510页。

⑬(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539页。

⑭(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七》,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372页。

⑮(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二》,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454页。

猜你喜欢

秦桧中华书局绍兴
绍兴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绍兴大闯关
铁铸的秦桧跪像
油炸“秦桧”
人文绍兴
建筑史话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On the Resurrection of Huma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