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际视域下的误区和方向
2022-11-01◎祁昕
◎祁 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56)
世界越来越小,在地球村内,跨文化交际与日俱增,跨文化研究越发深入,语言学者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文化能力(Culture Competence)作为交际能力的一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意义。许多国家纷纷行动起来,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学会生存》一文,提出各国应重视不同文化的学习和交流。我国较早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意义,罗常培先生是语言和文化关系研究的第一人,20世纪50年代初出版专著《语言和文化》,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探索交际英语文化的教育,许国璋、胡文仲、邓言昌、刘润青等人都对语言和文化深入探讨,大大推动了中国语言和文化研究,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引起广泛重视。
一、文化交际误区分析
误区一般是指较长时间形成的某种错误认识,或错误做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跨文化交际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对此,有必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一)文化范畴认识上的误区
文化通常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近代以来,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经济技术一时领先世界。基于此,许多人误以为是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是英美文化先进,却不知道物质文明并不是文化和文明的全部。实际上,在精神文化层面,英美还是存在不少腐朽的、落后的方面。
从文化范围看,英美文化只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西方文化又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当今,世界已呈现多级化,世界文化也已是多元化的时代。时代不同,不能还错误地以为:跨文化交际只是跨英美文化。
因此,跨文化交际从文化学习内容范畴上看,不能误以为物质文化等同于精神文化,物质文明等同于精神文明,也不能误以为英美文化代表世界文化。
另外,从文化学习形式范畴看,不能误以为交际的场景一定是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使用同一种语言,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实际上,人与物的交流场景更多,例如文本形式、网络形式,这些都属于可以跨文化交际的场景范畴。
(二)全球化、国际化认识上的误区
全球化本指经济发展形成的世界一体化发展趋势,其标志是WTO为代表的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但有人又误认为,英语已经全球化,各国语言和文化无足轻重了。殊不知英语是通用语,但不是唯一通用语,全球化下英语不可能取代各国语言,世界语言文化是多姿多彩的。
在日本,为保证科研工作者集中时间和精力对专业的研创,在四十八小时之内,有专业人员将世界各种文本的最新科研动态译成日文,供科研人员参用。日本人的做法说明专业和外语之间应更注重专业,英语交际能力不足,英语文化知识不足,对科技工作的研创影响是有限的。日本也是诺贝尔奖的获奖大户,其中就有扎根国内几十年,极少出国的诺贝尔获奖者。日本人的做法不无启发,英语学习工具性与人文性理应结合,如果要区分轻重缓急,当以工具性为先,因为工具是基础,也是大多数外语学习者的实际需要。
当下一些地区过度追捧英语,网红教授郑强认为这样的追捧耗费中国青年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培养创造性人才不利。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它对世界文化发展、科技进步是有贡献的,同样汉语、法语、俄语、德语等也有各自的贡献。
同样,一些人对国际化也有误解。在“国际接轨”的口号下,有些人把“接轨”片面地理解成,接英美文化之轨道,这种主动放弃本国灿烂文化,不加区分地接受英美文化是偏颇的。
文化交流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坚持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也是和国际接轨。没有文化自信,哪来跨文化交际?由此,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既要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同样也要向世界推广中华优秀文化。
人们常说“科学无国界”,人们又说“科学家是有国籍的”,所以科技成果有很强的民族性。同理,文化是意识形态,有很强的民族性,阶级性。
(三)“文化移情”认识上的误区
马克思主义认为,广义的文化存在于人的内在生命的人类群体中,是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应当指出,不同文化造就不同的人,文化的本质是“人化”,人的本质是“实践”,实践什么文化就成为什么文化人。如果对异族文化认同,过度移情产生后,人的内心品质会随社会关系的变化,随着人与人相互作用的影响,会逐渐发生变化。思维的生物器官大脑由量变到质变,思想情感实现内化了,如果跨文化交际最终融入异族文化,必然会自觉不自觉地为融入文化服务。当然,“文化移情”本身没有错,但过犹不及,如何把握这个度,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布鲁诺认为,移情字面意思是用自己的感觉去体验他人的感觉,它是代替性的,目的是实现一种我和他的一致性。移情的要求是高标准的,也是高风险的。文化移情需要博大的胸怀,主动理解地域文化,摆脱民族主义和情感障碍;还需要心理体验、感情位移、认知转换。
如果外族文化长期大量灌输,移情的过程很容易出现把控失度,甚至去本族化,习惯性仰视他国文化,从而产生身份认同的模糊。尤其是青少年涉世不深,心智发育不成熟,又缺乏对西方文化正确的鉴别能力,因此很难把握好其中的度。
基于此,应该慎用文化移情,先行文化知情。首先,教材不能缺失中国传统文化;其次,课文内容和背景知识补充也不能限于西方文化;再次,文化交流应该是双向的,既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也要深入传播本国文化。
因此,跨文化交际文化中,移情虽有助于跨文化交际,但它不是跨文化交际本有的目的,不论何时何地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本族文化。
(四)“母语地位”认识上的误区
Byram(1998)提出“在教授目标语文化时,必须清除母语干扰,为学习者搭建全新的语言输入环境”。这种观点从某种程度上高估了异族文化,丢弃了本族文化,也偏离了培养跨文化人才的本意。
正因为此,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往往顾此失彼,过度强化异族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受到很多人的推崇,有些人甚至否定、丢弃了本族文化。要知道,西方国家很多是移民国家,在双语社会、多语社会里,往往英语教育是二语教育,是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常用的语言。但在中国,情况却截然不同,对于中国的大多数英语学习者而言,外语学习没有这样的普遍性和适用性。
尽管强化英语文化水平,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为了提高英语文化水平,忽视母语文化,认为母语文化干扰英语文化学习,只会产生负迁移作用,这种观点显然是大错特错的。
实际上,跨文化交际本来就是双向的。实践证明,母语知识、母语交际能力和外语知识、外语交际能力成正相关。简言之,跨文化交际中的母语正迁移大于负迁移,只是正迁移被忽略、负迁移被放大而已。减少负迁移关键做好两点:一是改变习惯性以自我为中心,即自以为是;二是加强目的语和母语相同、相近、相异比较。由此,如果负迁移在跨文化交际中导致母语地位丧失,是得不偿失的。
而母语失位、单向的西方文化输入是不可取的,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人们已经看到有些学生对西方文化已如数家珍,如对莎士比亚、狄更斯、马克吐温等都很熟悉,但对中国的曹雪芹、吴敬梓、蒲松龄等却知之甚少。许多年轻人迷恋西方文化,吃穿用全面西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却不感兴趣,如此发展下去,还能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要重视起本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维护本土文化的地位。2006年,印度开始以外交攻势来推动本族语印地语为联合国的工作语言。很多国家如俄罗斯重新评估英语价值,更多的国家将母语教育作为强化民族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凝聚民族人心的重大保障。
实际上,跨文化交际需要的是具有深厚的本族文化功底,同时深悉外族文化内容,不忘民族情怀,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这样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应当服务于祖国。丢弃母语后,即便英语和英语文化水平很高,也谈不上跨文化交际,因为跨文化交际中的“跨”是双向的。
总之,文化是多元的,只看重某一种文化已不合时宜,有碍世界多元化发展,作为中国人,应当意识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应对中华文化更加自信。
二、文化交际发展方向的认识
针对文化交际视域下的一些认识误区,有必要进行及时纠正,认清方向,走自己的路,否则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容易出现两大问题:一是不适;二是不利。不适是指因为文化差异和认识误区出现交际障碍;不利是指过度追捧西方文化,导致为西方社会和国家利益服务。
(一)形成中国特色的认识
首先,跨文化交际的目标要符合中国国情,要在分析、比较、借鉴吸收、改造创新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跨文化交际,首先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例如外语地位应切合实际,不赞成“外语取消论”,但外语主科地位可以讨论,中考高考分值可以讨论。跨文化交际的目标应当分层、分类、分级要求,与社会要求相结合,高、中、低档人才比例合理。学习方法灵活多样,重在“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系统性学习,对达到通识标准后,允许“不用不学”,总之人尽其才,形成中国特色的跨文化交际。
另外,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如何体现中国特色?一方面目的语文化、母语文化、世界多元文化有机整合是方向;另一方面,文化交际具体内容如何取舍很重要。众所周知,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两种文化对跨文化交际都有影响和作用,广义文化指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等文化现象;狭义文化指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等社会现象。两相比较,有人认为狭义文化作用不大,可以舍弃,其实不然,要看不同学习者对文化内容,有不同需要,交际的内容可分为必学和选学,选学内容可更多点,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兴趣和爱好。
国内学者张占一把文化知识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指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和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这一文化划分方法有利于跨文化交际教材内容的取舍。
(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认识
多元文化是世界当今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成的标志是200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三十一届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化宣言》,文件顺应世界语言文化发展潮流,指出“英语是不同母语者之间的通用语”。这一定位其意是只学习英语文化已不合时代要求,因为英语不仅仅限于与本族语者的沟通。如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英语文化、母语文化及各国文化,在多元文化体系中同等重要,已成为国际共识。
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不能只有文化输入没有文化输出,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跨文化交际本来就具有双向性,不同文化各自有其特色,对西方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增加本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每个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
三、结语
今后跨文化交际的发展方向会如何变化?可以确认的是,英语文化风景独好已是过去时了,今后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并重将会是发展方向。在各国文化中,许多有识之士看好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深受喜爱和认同,不断发扬是众望所归。因此,首先,应该具备足够的文化自信,摆脱文化交际误区;其次,要从国际形势的新特点出发,从国家战略出发来看待跨文化交际。总之,跨文化交际应与时俱进,顺应新时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