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趣”共生构建学生喜爱的高效课堂
2022-11-01童美洁江苏无锡市新吴区旺庄实验小学
◇童美洁(江苏:无锡市新吴区旺庄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是集专业的理论知识、科学的生活原理以及充满趣味的实验教学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因此,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不仅要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核心素质教育理念引领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正确认识并科学应用“理”“趣”间的关系,对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趣味性以及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具有重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教师常难以取舍科学课堂教学重“理”还是重“趣”,本文通过分析“理”“趣”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针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提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理”“趣”关系的处理对策,以帮助教师正确认识“理”“趣”关系,并逐步构建学生喜爱的高效课堂。
小学科学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观察和探究自然现象以及实验现象,并鼓励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正确认识科学原理、发现科学规律的一门课程体系。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涵盖多学科知识体系,而其科学原理又大部分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因此,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强调“理”的教学过程,更在于“理”“趣”共生,鼓励并引导小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现象观察和探讨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在趣味中掌握理论、内化科学,并形成理性思维和科学意识。
当前在核心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进下,部分教师已尝试构建“理”“趣”同在的科学课堂教学体系,但在实践过程中依旧存在部分问题和不足,影响教师教学结构的生成。因此,深入研究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理”“趣”之间的关系和处理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趣”在科学课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构成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身心发展需求,其涉及的理论也大多贴近小学生生活,因此,科学教学是具有活动探索性质的“理”“趣”共生的综合性课程。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保证传输正确、科学的理论知识时,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重视学生学习情趣的培养,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大胆探索和总结发言,不仅能够确保学生掌握扎实且具有深刻认知的理论知识,更能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趣味性和主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新时期小学科学学科已开始向低年级教学发展,而科学学科中涵盖的专业知识大多源于生活又被重新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科学教师要正确认识科学课堂教学“理”“趣”之间的关系。加强科学课堂教学的“理”“趣”方案设计,通过趣味科普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采用生活中常见的具体现象解释各种科学问题,同时适当延伸知识范围,鼓励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探索科学的奥秘。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还能唤醒学生爱探索的精神,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学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未正确认知科学体系
小学科学知识涵盖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学科知识。
受传统教育理念以及功利性等观念的影响,当前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时,尚未正确认知新课改以及核心素质教育理念推动下的科学体系,不能精准把握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导致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过于重视“理”或过于重视“趣”等现象。这种单一教学重点的教学方式都会影响高效科学课堂的构建。
(二)课堂准备工作不充分
科学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实验性质,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其是在核心素养理念的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由于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课堂准备工作不充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不能有效联系,忽视课堂趣味氛围的构建,从而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较低,不能调动学生思维和主观能动性,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三、科学课教学“理”“趣”关系的处理对策
(一)“趣”为“理”先
小学生系统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相对较短,加之小学生自身生理特性影响,使其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尤其是在枯燥、纯理论的课堂教学中,小学生不仅课堂参与度低,甚至容易出现开小差等注意力不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时,要重视“趣”为“理”先,以全面吸引和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从而逐步渗透课堂教学知识。新时期多媒体教学已得到广泛应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利用多媒体营造充满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情境,尤其是以学生尚未认知的内容开展课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如在讲解《形形色色的动物》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多样的动物图片,并提问学生是否认识,鼓励学生针对图片进行探讨,然后教师展示几种常见小动物实体,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已全部被集中在课堂和教师身上,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
(二)舍“趣”求“理”
小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不仅注意力很难被调动和吸引,一旦学生在趣味课堂上过于发散思维和过于活跃,教师便很难在短时间内重新带动学生回到知识课堂听从讲解和安排,这时往往教学内容和知识便会出现偏差,使其游离于科学探究之外。因此,为避免充满探究性和科学性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彻底成为“情趣课”,教师要正确认识自身的引导职能,明确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计划,以保证教师能够在适当的时机重新引导小学生回归理性,回到课堂和知识本身,寻求科学知识的内在真理和科学价值。如在讲解《谁先迎来黎明》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前根据教材内容和地球仪自主研究与黎明有关的问题;然后,再讲解黎明的具体概念,并抛出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的问题,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并得出答案;最后,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视频,转移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明确答案以及缘由,同时教师再次指出和强调知识点。
(三)“理”中生“趣”
小学科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索性,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以高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小学生自身尚无法完全控制自身情绪,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处理纯理论知识的教学章节,适当融入趣味性的课堂体验,强调学生在课堂实验中的参与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难以理解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实验素材,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相关内容。如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被踩扁乒乓球在热水中快速恢复原状的热胀冷缩原理,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自己所见到的热胀冷缩现象,包括沥青马路在阳光暴晒过程中会出现隆起现象、自行车胎充气过满之后极易产生爆胎等情况。这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发散学生思维,还有助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并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体系,扎实掌握相关知识。
(四)“趣”中明“理”
在核心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小学科学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在课堂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课堂参与度。因此,针对小学生课堂注意力有限的现状,教师要在趣味性课堂的构建基础上,高效融入科学知识,做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情理兼备,真正帮助学生完成科学的逻辑推理和理性的科学探索。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好胜心理较强,教师可充分运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竞争激励,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明确科学道理,理解自然规律。如,在讲解水的三态变化时,教师讲明水具体的三种状态变化特点、区别以及三态变化之间存在的关联,然后鼓励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水的形态属于哪一种、冬天窗户上常见的冰花是怎么形成的、其中涉及水的几种形态等问题,并对回答正确的学生进行物质奖励。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感受美不胜收的冰花图案,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五)“理”“趣”共生
实验探究课程也是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我们来养蚕》这一课为例,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小学生自主参与、亲身经历养蚕的过程,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互关联,并培养学生养成制订计划、定期观察以及反思总结等学习行为和习惯,从而切实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让学生结合家庭实际条件,科学制订为期两个月或者更久的饲养蚕宝宝的探究计划,然后定期组织养蚕班会,让学生结合自身养蚕的实际经历在课堂上分享其中的故事,探讨产生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这样,既能磨炼学生的心性,又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还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实验探究的乐趣,从而引导学生将科学理论与生活趣事紧密相连,并发现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小学科学本身是一项综合性的课程,兼顾科学知识的理性以及实验探讨的趣味性,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如果过于重视单一理性或者趣味性的教学形式,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认知体系的构成。因此,在核心素质教育持续推进的新时期,教师要重视应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良性竞争、小组合作以及自主探索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全面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正确引导学生形成浓厚的探究欲望和科学的探究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