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世界历史的进程与当代意蕴探析
2022-11-01李文丽
◎李文丽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海南 海口 570228)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观的继承和扬弃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但是马克思对于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并不是全盘的否定也非直接的继承,是针对人类社会的研究辩证性继承和扬弃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的观点
(一)对黑格尔整体性的思维原则继承
通过对维科与康德等先贤世界历史理论的整理与继承,黑格尔以犀利的眼光洞察人类社会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创造性提出世界历史不是杂乱无章的无序堆积的经验事实,而是存在着运动规律性的有机整体。黑格尔认为各个国家和民族作为“个体”是被整体化了的世界历史图像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个国家和民族必须得与别国发生一定的交往,正是国家间的相互往来构成了作为人类整体的世界历史。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整体性的思维原则,在对具体历史现象的考察不局限于具体历史的内容的特殊,更能够站在唯物主义的整体性的视域之下看待具体事物中历史性的发展进程,进而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发现世界历史的展开就是现实的人类活动发展的过程。
(二)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扬弃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是一个矛盾辩证运动的过程。矛盾的辩证运动是历史不断走向世界历史的原始动力。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是在扬弃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基础之上得以形成。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绝对精神概念的发展运动的辩证法,绝对精神在认识活动之中实现对绝对精神的展开,外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倒立着的辩证法,颠倒了客观存在于主观认识二者间的关系,导致辩证法走向客观唯心主义下的专制独裁的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最伟大的是“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否定性的辩证法使得事物的内容和形式达成统一,在事物自身的矛盾否定的运动中前进。人类的历史在实践活动以辩证否定的方式展开,辩证否定性的运动促使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断前进,不断实现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同时不断展现人类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能力,才能在实践之中实现自然与社会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辩证法不仅是马克思考察人类活动的依据,同时在人类社会活动发展之中可以考察,也是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内在动力。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世界历史的进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下简称《形态》),马克思恩格斯率先从人类历史的前提出发厘清历史的主体,进一步阐释了生产力、分工以及交往的普遍化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最后论述了世界市场是世界历史形成标志,共产主义总将于世界历史实现。
(一)全部人类历史的前提的厘定
历史是包罗万象的学科,一般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历史。自然历史是关乎生物等科学的实证研究,而人类历史更多的是关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这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人类历史的研究通常是受制于思维方式和生活经验的影响,对于人类历史的研究极容易陷入历史事实和意识的怪圈,无法清楚地界定人类历史的对象和范围。针对这一问题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对全部人类历史的前提做出了清晰的厘定,摆脱了以往形而上学对人类历史关于宗教和意识的执念,从现实的能够进行人类活动的个体出发,强调了人类生命的延续既依赖与自然基础条件,但同时人类又能够为了生存的需要依能动的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的条件创造自身所需的生活资料维系生存,正因为这样的生存方式,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属于人类与自然特有的生存历史才得以发生,因而人类的历史离不开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生产,全部的人类历史一开始就与物质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人类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也是在全部生产关系的发展下才得以展开。
(二)生产和交往的普遍化驱动着世界历史的进程
在以个人生命存在为前提的人类历史之中,人类历史的发展蕴含于现实的人的生产方式与交往形式的之中。正如马克思所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随着人口基数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人类从个体的生活走向民族的生活,民族的内部的生产方式进步推动分工的发展,分工催化着城乡的对立与劳动的分离,影响着所有制的不同形态,并在分工不同的阶段决定着个人的劳动生产与分配的关系,从而直接塑造着一定时期的个人的现实的生命活动。随着私有制和私有财产关系的发展,现实的个人的生产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阶级意识,生产过程中劳动与劳动产品的对立不断显现在劳动活动之中,并伴随着不公平的分配制度,现实的个人创造的劳动资料无法满足自身生命延续的需要,于是民族内部的斗争以此展开,人类在反抗着社会所有制分配的不平等中推进着自身的发展。由分工带来生产方式的不平等造成的物质力量对人的支配只能消灭分工,实现人劳动的解放。而劳动的解放就依赖于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带来的生产关系的激烈对抗,这一对抗必须世界性不是局域性的对抗,才能是人们脱离以往陈旧污浊的物质必需品争夺,进入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解放,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实现人类关于自由的真正解放。
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是:“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的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的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这一论述向我们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日益发展的生产方式与交往的普遍化当中,才能察觉到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物质力量对于人们的控制和支配,并且统一的生产方式下不同民族内部的分工逐渐消失,人类共同生存在同样的生产活动之中,就会更加直观地意识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无产阶级的压迫,无产阶级也能够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积蓄更多的革命意识和力量,承担起人类解放的使命,促使人类从自觉走向自由,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世界市场的完成是世界历史的形成的标志
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外扩的产物,为了满足资本再生产的需要,各国各民族都被卷入资本主义当中,这使得世界各国与每个个体都被纳入同一个历史的进程之中,因而世界市场的完成就是世界历史开始的标志。马克思在《形态》中认为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的关系是“此外,许许多多人仅仅依靠自己劳动为生——大量的劳动与资本隔绝或甚至连有限地满足自己需要的可能性都被剥夺——从而由于竞争,他们不再是暂时失去作为保障的生活来源的工作,他们陷于绝境,这种状况是以世界市场的存在作为前提的。因而,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的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世界市场的形成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建立,生产的整个环节都能够在各国进行,代表着资本家能通过最低的付出获得最高的受益,代表着无产阶级无法在就业竞争巨大且工资微薄的环境中仅以出卖劳动为生,人们因失业陷入生存的困境,所有人都面临着物质资料的控制和压迫剥削的社会关系,世界市场现实使得无产阶级在世界各国广泛存在,使得各国的无产阶级意识到除了革命没有其他的途径能够解决生存的问题,解放不平等的生产关系,从而促使共产主义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中成为现实的人们共同的意识和社会发展的共识,因而世界市场是世界历史进程中里程碑的标志,意味着人类突破了地理和文化的限制,实现共产主义革命,促使历史走向世界历史,以变革生产关系的方式推进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意蕴探析
《形态》阐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揭示了历史转向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这一人类社会的规律在各国积极融入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之中得到了印证,但新的历史条件下,全球化的进程出现挑战,国内外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革,新自由主义和民粹主义不断叫嚣逆反着人类历史的潮流,审视这一现状,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依据,推进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既要处理好国内发展与改革开放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不同国家内部的合作和发展的关系。
(一)彰显为改革开放的实践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即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形态》中做出的 “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判断,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各个国家要么主动的加入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体系,要么就被动地加入其中成为体系部分。中国作为农业文明的国家自古就与海洋文明的国家有所不同,没有长久对外贸易的习惯,所以造成了封建统治长期存在与控制,同时晚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进一步造成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脱轨,进而导致中国近代屈辱的民族斗争历史,吸取了历史经验的教训。新中国在八十年代全面实施了对外开放的国策,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推动资本生产的要素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厘清社会主义计划与市场都只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不意味着国家的属性。并且正如马克思所论述的人类社会发展三个阶段,从封建主义直接跳跃到社会主义是能够可能的,但那必须要吸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造的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才不至于重新陷入对于生活必需品的堕落的斗争当中,所以改革开放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核为依据,充分彰显着马克思唯物史观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支撑。
时至今日,改革开放已经走过风雨招摇的四十多年历程,推动着中国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华丽转身。改革开放使得中国追赶上世界现代化的潮流,在获得巨大的发展效益的同时迎来中更高难度的国际挑战,即如何更好地参与和制定国际贸易的规则。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背景下,上海与深圳等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设立都代表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只会一往直前,不断触碰着自由贸易交往的最前沿。改革开放的践行和深化彰显着我国积极地参与与主动的担当全球化进程,以中国社会主义的方式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二)表达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如今,人类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产业结构转移和自由的竞争带来的产业链和贸易的加速发展,国家间相互依存度空前紧密,多种利益交织游移。从物质和交往的方面来看,在霸权主义主导世界秩序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资金和技术的优势,在全球化中占据主导位置,通过产业结构的转移和产品消费市场的营进一步压榨和夺取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继而加剧了世界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同时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现代性生存的困境问题。但是更加窘迫的困境是关乎于西方世界为了缓解国民内部矛盾以及维护利益所推动的逆全球化浪潮,导致的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面临动荡,也阻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为了应对全球化出现的问题,消解不同民族文化与价值的冲突,我们国家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这一方案是遵循着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所阐发的生产和交往的普遍化与世界市场的合作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为依据。人类命运共同思想是从国家间得失相依的现实背景出发,提倡要增强国家间生产交往与合作,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在不断深化的全球生产与贸易当中分享发展经验,求同存异,寻求各国利益最大公约数,进而推进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全球化时代中各民族间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需求的具体体现,对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推进作用的论述在当今依然散发着真理的光辉,其理论的本质彰显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阐释。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为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也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试图于重新建构国家间的交往关系的理论探索。
四、结语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集中阐释了人类历史的前提、世界历史发展的驱动力以及世界历史形成的标志与目的。研究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审视和应对问题,推动全球化的进程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同时,也为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