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视阈下《狗儿爷涅槃》中的习语翻译

2022-11-01◎唐

今古文创 2022年36期
关键词:涅槃习语语义

◎唐 瑭

(江阳城建职业学院 四川 泸州 646000)

戏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外译对传播中华文化,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意义重大。细看中国戏剧作品外译史,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著名戏剧表演家兼翻译家英若诚先生。英若诚先生曾先后将《茶馆》《家》以及《狗儿爷涅槃》三部中国近现代优秀剧作译成英文传播到海外世界,打开了世界了解中国戏剧文化艺术的窗口。

《狗儿爷涅槃》是当代中国剧坛中一部集大成的现代悲喜剧,具有浓厚的中国农村和时代背景特色。作者运用大量习语方言塑造了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赋予了该剧独特的艺术和美学价值。习语承载着民族文化信息,在有着鲜明的文化特性,其翻译在任何一类的文学作品翻译工作中都是难点。在这部剧中,英若诚先生凭借着其深厚的语言功底以及对戏剧表演艺术的深刻理解,对剧中习语做了很好处理。本文结合戏剧翻译自身特征,从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出发,对《狗儿爷涅槃》这一戏剧作品中的习语英译进行探讨。

一、习语定义及翻译

习语指的是那些具有固定结构、意义相对稳定的词组或短句(陈志立,2004: 62)。广义上,习语涵盖非常广泛,包括成语、俗语、俚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习语是民族语言文化的精粹,它的产生与发展与一个民族的社会活动息息相关,展现了特定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等,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烙印。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凝练出了大量的习语。从自身特性来看,习语大都短小精悍,比喻生动,意韵悠长。在文学作品里,习语能提升语言质量,使语言富有表现力和张力,因而习语颇受文学家们青睐,被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语自然也蕴含特定的文化信息,所以翻译习语除了要翻译意思,更要传达其背后的文化特征。习语翻译的实质就是文化翻译(曾新,2004:127)。但由于中西方民族思维习惯、历史背景、社会制度等存在差异,汉语习语中在英译时不可避免存在“文化空缺”现象,这就要求译者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补偿策略,将汉语习语内涵传递出来。

二、戏剧翻译特点

戏剧翻译被视作一个综合的艺术,涉及包括戏剧学、翻译学、文学、语言学等的多个领域。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内特(2001:92)曾将戏剧翻译比喻为“迷宫”,在她看来,戏剧翻译译者除了要通晓两国语言,还要熟悉译入语和目的语两个国家的戏剧表演体系,同时还得有解读或受训解读动作性文本的经历,可见戏剧译事之难。

戏剧翻译之难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戏剧翻译属于文学翻译范畴,其翻译自然不能脱离文学性。进一步说,戏剧翻译要依附原作,尽力还原原文语言特色和风格,再现原文神韵。另一方面,译作要有可表演性。正如彼得·纽马克(2001:172)所言:“戏剧翻译的目的就是成功地演出”。好的戏剧翻译作品应当是简洁通俗,易于演员上口,其语言也要落在观众的认知领域内,为其所接受。然而,要实现文学性和可表演性“两条腿走路”绝非易事,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顾此失彼的情况常有。究其原因,有些是译者本身功力不够,更多的却是文化差异导致的无奈之举。但总而言之,一部好的戏剧翻译作品必然是可读且可演的,余光中先生谈自己译王尔德的《不可儿戏》时就提到了最理想的戏剧译文当是“读者顺眼,观众入耳,演员上口”(孟伟根,2012:61),这也应当是每一个戏剧翻译译者的追求。

三、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是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所提出两种翻译模式。根据纽马克(2001:68),交际翻译指出翻译要实现“有机的对等”,要求“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同原文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一致”。语义翻译则要求译者在符合目的语语言规范的前提下,尽力再现源文本的含义和作者意图,凸显语言的表达功能。两者区别在于,前者更关注目的语读者的感受,强调译文的可读性,后者要求忠实于原文作者,以原文为中心,主张翻译的准确性。

纽马克认为,文本类型是决定译者采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主要因素。纽马克将文本类型分为三类,即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其中表达型文本宜采用语义翻译,信息型以及呼唤型文本宜采用交际翻译。同时他也认为,就一种文本而言,其可能不只具有一种功能,所以在同一文本里,两种翻译方法往往交替或是结合使用。以本文所讨论的戏剧为例,戏剧不仅要供读者阅读,还要被搬上舞台,为观众欣赏,所以其具有表达和交流两种功能,这就意味着在一部戏剧作品里,采用单一的语义翻译或交际翻译都不能很好满足演员和观众对文本的语言期待,译者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采用语义翻译或是交际翻译,又或是将二者结合。

四、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在《狗儿爷涅槃》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狗儿爷涅槃》是剧作家刘锦云于1986年发表的作品,1995年,英若诚先生将该剧目译成英语,1996年,该剧在美国百老汇上映。《狗儿爷涅槃》以农村生活画面为背景,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政策变迁下“狗儿爷”这一中国传统农民的命运更迭。整部作品语言活泼生动,充满灵性,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对白中大量方言、习语的使用更是为其增添了艺术性。

针对戏剧作品中的习语,最理想的译文应当是既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又保留原语文化特色和意象,彰显民族特异性。但就习语翻译自身而言,其很难做到意义、形式以及文化信息的三重完美再现,而当其置于戏剧翻译这一情境下时,受戏剧翻译要求的限制,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更是难上加难。在对《狗儿爷涅槃》中译本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英若诚先生对剧中习语作了合理处理,下面就从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视角出发举例说明。

(一)交际翻译下的《狗儿爷涅槃》中的习语翻译

交际翻译不囿于原文结构语言上的限制,要求译者充分发挥译语优势,倡导为读者扫清阅读障碍,注重“交际效果”,其所产生的译文往往更地道、通顺和流畅,易于目的语读者接受。《狗儿爷涅槃》中的许多习语,民族色彩浓厚,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因此英若诚先生多选择舍弃源语形式,最大限度传达源语语义以方便观众和读者理解。同时,出于戏剧语言可表演性的考虑,他在遣词上也尽量选用简练、口语化的表达。这充分体现了交际翻译的原则。

例1.狗儿爷:嘿,芝麻粒儿掉进针鼻儿里——巧啦!连玉兄弟,成啦!

Uncle Doggie Isn’t this a miracle? Everything fits!Brother Lianyu, we’ve made it!

本句中,“芝麻粒儿掉进针鼻儿里——巧啦”是中文歇后语。歇后语被视作是习语中最彰显民族特色的一类表达,是中文里一种特有的语言形式,在英文里很难有等值表达。歇后语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本意在谜底(中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6:1505)。本句歇后语的意思是:芝麻小,但针眼更小,若是芝麻能掉进针眼,说明事情及其凑巧。为保证戏剧语言的简洁性,英若诚先生省译谜面,直接译出此句歇后语的比喻义,将其译作Isn’t this a miracle? Everything fits!,实现了在意义上的同源语的对等。此外,原句是肯定句,译文选用口语化程度更高的反问句,加强了语气,也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例2.狗儿爷:嘿,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好个枣木棒槌——一对儿!

Uncle Doggie Ha, you two make a perfect pair!

源语中“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与“好个枣木棒槌——一对儿”都是形容两人品貌、性格相当的中文习语。它们在英文中无完全对应的表达,尤其是后者,带有浓烈的地域文化色彩,如果直接照搬原文意象翻译,观众很难通过译文领会到原文含有的寓意。译文将这两句俗语合二为一,用英文的短语make a perfect pair直接译出,干净利索,易于演员上口,也利于观众理解。

例3.苏连玉 (有意拦下):先不用,咱就是:“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的事——是两相情愿吧?

Su Lianyu (with his own reasons) There’s no hurry.Ours is a case of mutual agreement, no dispute——it is mutual, isn’t it?

“周瑜打黄盖”是中国读者十分熟悉的历史典故,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对这类典故,译者通常会解释翻译或加以注释弥补原文缺失的信息,以期达到最佳翻译效果。然而,戏剧台词具有即时性特点,演员说罢,观众信息即接收完毕,所以其翻译要求之一就是无注性。英若诚先生用mutual agreement意译出此句典故的精髓,虽然原文文化信息有所缺失,但消除了直译原文会给观众带来的陌生感,使译文最终为目的语观众所消化和接受。

例4.狗儿爷: 叫怎么写你就怎么写不就得了,三鼻子眼儿——跟我这儿多出一口气儿!

Uncle Doggie Just write down what you’re told, and be done. Don’t poke your nose into my business.

“三个鼻子眼——多出一口气”意思是人只有两个鼻孔,如果多一个鼻孔,就多一个出气眼,因此该表达被用来讥讽人多管闲事。此处,英若诚先生直接套用有着相似意思的英文习语poke one’s nose into someone’ s business来翻译。这样处理很好避免了直译原文可能引起的译文累赘、晦涩难懂等的问题,同时观众也能透过该表达感受到原文生动幽默的笔触,一举两得。

(二)语义翻译下的《狗儿爷涅槃》中的习语翻译

语义翻译力求保留源语的语言风格与特色,最大程度靠近原作。对于像是《狗儿爷涅槃》这类拥有鲜明语言特色的作品,译者除了要传递原文精神内涵,在译文中再现原作的整体风貌、美学价值也是其任务之一。此外,出于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译文也应在不妨碍观众理解基础上,兼顾语言的民族文化特色。《狗儿爷涅槃》中的习语英译大多运用交际翻译法,但也不乏使用了语义翻译的例子:

例1.狗儿爷: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

Uncle Doggie You may not have tasted pork, but you’ve seen pigs, haven’t you?

“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出自《红楼梦》,是中文里形容“就算没经历过,也看过”的老话。在《红楼梦》最有名的大卫·霍克斯和杨宪益、戴乃迭两译本里,针对这一俗语,他们不约而同采用了直译法,霍将此句译为He’s old enough to have seen a pig run, even if he’s not old enough to have eaten pork,杨、戴二人版为He’s old enough to have seen a pig run, even if he hasn’t yet tasted pork himself。此处,英若诚先生选择原汁原味再现这句生动的中文俗语表达,同霍、杨一样,旨在不引起理解障碍前提下,再现原文语言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

例2.陈大虎:破车碍好道,就得动动。

Cheng Dahu When a broken-down cart blocks the way, it has to be removed.

“破车碍好道,就得动动”比喻旧事物不除,就会阻碍新生事物的发展。本句英若诚先生采用直译法翻译,是因为将原文中的文化意象直接移植到目的语后,目的语读者仍能通过其字面义联想、感知其比喻义。经过这样处理的译文,保留了原文的修辞色彩,语言感染力得以增强,行文也符合目的语读者表达习惯。

例3.祁永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老阳儿不能总晌午。

Qi Yongnian Rivers change courses and the sun never stays at noon forever.

此句中文谚语表明事情总在变化当中,常被人用来感叹世事变化无常。就此句习语翻译而言,译文不管是从意义上还是形式上都实现了较好的翻译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东方和西方对“河流改道、太阳起落”有着共同的认知,因此当英语读者读到此句译文时,观众听到此句台词时,他们可以自然理解到其所要真正传达的含义。

五、结语

《狗儿爷涅槃》时代特色浓厚,人物特点鲜明,是我国一部现实主义戏剧力作。在这部作品里,习语俯拾皆是,在赋予作品鲜活生命力的同时,也给翻译带来挑战。语义翻译要求译者以原作为依归,交际翻译要求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二者互相区别,又彼此补充,给戏剧翻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对《狗儿爷涅槃》中习语的英译进行分析后发现,英若诚先生通过对文本的细致解读,从戏剧翻译的文学性和可表演性出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交际翻译为主,语义翻译为辅的翻译方法,实现了原作信息的有效传递,再现了原作蕴含的文化内涵,达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促进了中华文化在世界绽放。

猜你喜欢

涅槃习语语义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Unique New Year
诗二首
未定义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
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