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画像石神兽形象艺术鉴赏

2022-11-01王经芹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8期
关键词:朱雀画像石神兽

王经芹

(郯城县博物馆,山东 郯城 276100)

汉画像石展现出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研究汉画像石对于探究汉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神兽作为汉画像石题材的一类,是人们幻化出的神物,在汉画像石中,或单独出现,或结队出现,表现出汉代人事死如事生的思想。现阶段,关于汉画像石神兽的系统性研究相对较少,专题性研究有待加强。本文以汉画像石神兽形象为研究对象,从题材类型、形式分类、艺术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将汉画像石神兽形象置于汉代背景之中,与汉代政治、文化因素相联系,以期为汉画像石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1 汉画像石神兽形象与产生的背景

随着汉代物质经济的不断发展,厚葬思想盛行也有了相应的物质基础。同时,汉代艺术设计以及雕刻技术不断进步,神兽形象被雕刻在汉画像石上,呈现出奇诡浪漫的形象。下文对汉画像石神兽形象与产生的背景进行论述。

1.1 神兽形象的产生

神兽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中飞禽走兽进行神化而生成的艺术形象,是古人追求美好愿望虚化生成的。神兽形象产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原始先民崇拜的思想观念。原始先民受认知的局限性影响,对于自然界存在迷茫和恐惧,日月星辰、生老病死、自然万象,他们无从解释,于是他们将自己与自然视作同物,认为万物皆有灵,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灵,各类原始崇拜由此产生。

第二,受到动物崇拜的影响。动物崇拜是原始先民崇拜最早的表现,尤其是在狩猎时期,动物是主要食物来源,他们依赖动物充饥,但又害怕被动物死后的灵力报复,故希望获得其饶恕。同时,对于自然界灾害,动物常常能够未卜先知,原始先民认为这是超自然的力量,他们也希望获取这些能力,神兽作为动物崇拜图像化现象得以产生。

第三,图腾崇拜促使神兽形象不断发展。图腾是一个氏族的标志或图徽,原始先民将某种动植物作为集体祖先,认为其与自己存在血缘关系。随着图腾各异的族间联姻,图腾会进行重新组合,各种动物图腾不断组合,推动了神兽形象的发展。

1.2 汉画像石产生的背景

“画像”指的是平面上的画面,“画像石”指的是在石头上用刀雕刻形成绘画作品,一般雕刻在墓室、墓碑、墓阙上。画像石产生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因此被命名为汉画像石。汉画像石的产生,一方面与汉代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与强盛的国力密切相关,尤其是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学思想大盛,儒家思想讲究“孝”,同“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一起为厚葬提供了思想依据。同时,随着经济的繁荣,统治阶级物质欲望不断膨胀,对于死后升仙充满希望,促进墓葬装饰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宗教信仰不断演变。图腾崇拜不断发展,慢慢演变为祖先崇拜,魂魄、鬼神的观念不断兴起,古人“庙柲以栖魂”,丰富了墓的内涵和功能。并且,汉代人笃信灵魂不灭,他们既希望得到祖先的庇佑,也希望先人死后能够享受到生前物质生活,于是给予其华丽的墓葬装饰,墓葬画像艺术逐渐兴盛。

1.3 汉画像石神兽形象表现形式

汉画像石的神兽形象承载着汉代人民的期望,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工具。原始时期的凶兽在汉代已经转变为统治者权力神化的象征,如混沌、穷奇、祷杌、饕餮等这些原始时期的凶兽形象,在汉代已经转变为抵御外界妖邪的守护神兽,雕刻在汉画像石中用来保佑墓的主人能够安宁和谐。在表现形象上,这些神兽能够翱翔天空、翻江倒海,充满奇幻想象的夸张变形,成为表现内心追求的途径。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从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在初期阶段,汉画像石注重写实,在神兽形象塑造上还不够多样化。例如,韩山墓出土的墓门画像仅有简单的常青树。一直到东汉初年,人物、车马、楼阁才纷纷成为雕刻题材,画面内容呈现出复杂化,出现了龙凤等神兽形象。这种以阴线为主的雕刻手法,使画面布局疏松,技巧与造型较为原始。

东汉初期至安帝时期,进入神兽形象发展阶段,相较于初期阶段,这一阶段神兽题材日渐丰富。但是,由于墓葬规模较小,缺乏立柱、门楣等建筑构件,无法更为宏观地展现神兽形象。以铜山县汉王乡东沿村出土的汉画像石墓为例,凤凰神鸟在雕刻手法上采用浅浮雕,神鸟装饰较少,造型上还不够流畅华丽,整个布局较为疏朗。

从汉顺帝到汉献帝,到了神兽形象成熟阶段。神兽形象形式内容趋于丰富,在雕刻技法上,人们尝试使用平面剔地线雕、剔地弧面浅浮雕,更能契合人们的想象,展现出神兽奇诡浪漫的一面,有强大的表现力。以铜山茅村出土的中室北壁宴饮图为例,图画展示出行龙异兽形象,神兽形象从大处定局,形象充天塞地,画面繁密。

2 汉画像石神兽形象题材类型

本文按题材将汉画像石神兽形象分为三类——以四神、四灵为代表的吉兽形象,以饕餮、铺首为代表的畏兽形象,以及其他非典型神兽形象。

2.1 典型吉兽形象

吉兽指的是寓意吉祥的神兽,包括麒麟、凤凰、龟、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神兽,麒麟、凤凰、龟、龙(青龙)被称为四灵,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被称为四神。

2.1.1 麒麟

麒麟也被称作“骐麟”,被誉为仁兽、瑞兽,其外形类似于鹿、獐,暗示国家兴亡。麒麟从东汉时期开始,象征宇宙观。麒麟在汉画像石中通常展现为独角兽形象,这些麒麟形象多出现在仙界场景当中,常常与仙人一起出现,突出造型的趣味性与可读性,给观众丰富的想象空间,灵气而有生气。如百戏图,画面为一仙人骑麟,仙人手里拿着长鞭,麟呈现出奔跑姿态,画面方圆结合,洒脱而有力度,给人鲜明和强烈的视觉感受。

2.1.2 凤凰

凤凰也被称作“凤皇”,凤凰在百鸟中居于首位。《山海经》记载,凤凰作为神鸟,它的形象像鸡,有着五彩花纹。先人在塑造凤凰的形象时,将鸡、蛇、燕、龟等多种鸟禽形象组合。在汉画像石中,人们参照孔雀形象雕刻凤凰。凤凰作为祥瑞之兆,象征着贤者威德,代表着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时代鼎盛的象征。汉画像石中的凤凰形象,形态各异,刻画细致绮丽,或与人物并立于建筑上,表现出墓主人升仙的愿望;或与其他异兽同时出现,展现仙界场景;或是交颈、交喙的姿态与连理树共同构建画面,表现出夫妻感情美满,呈现出流动性与飘逸性的艺术特色。

2.1.3 龙

龙既是四神之一,也是四灵之一,是汉画像石中刻画较多的神兽形象。龙与凤相同,都是以不同动物形象复合形成的。龙的形象在汉画像石中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汉画像石中龙的形象没有长长的身体,如同一般的兽,龙有长颈、长腿,在天空中交颈舞动,或是出现在车马出行的图像中,或是与凤凰一起出现在人物画像中,或是出现在舞乐图中,也存在于异兽图中。后期龙的形象不断发展,人们将其刻画为蛇躯、鸡头、长尾、带有鳞甲,与现在龙的形象相一致。人楼阁图、车马出行图、人物图都有龙的身影。除此之外,也存在龙独立出现的龙形象。汉画像石中,龙的造型较为多样,呈现出凛冽秀美、古拙与精巧并存之美。

2.1.4 龟

龟为四灵之一,玄武为四神之一,玄武为龟蛇组合而成。龟象征着长寿,古人将龟当作吉祥之兆。在汉画像石中,龟较少以单独形象出现,常常表现为或是龟蛇相交,或是蛇头龟身,以龟蛇合体的形象展现,整体造型更加接近于龟。如徐州汉画像石馆馆藏的角抵图,刻画了玄武和斗兽的场面,玄武为蛇头龟身,刻画质朴简练,雕刻流线流畅,展现出一幅奇诡的仙界风景。汉画像石中玄武形象并不多见,但设计风格十分丰富,突破了自然动物原本的神态,展现出灵动飘逸之态。

2.1.5 白虎

白虎作为四神之一,自原始社会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崇拜,他们将虎作为权威的象征,用虎来驱鬼辟邪。对于深信灵魂不灭的汉代人,为了防止先人的坟墓被凶魅入侵,于是雕刻凶猛的虎来辟邪,保护先祖。在出土的汉画像石中虎的形象种类丰富,有白虎、翼虎、虎神人面,这些虎或是被人所束缚,或是与其他兽类共同嬉戏,或是参与狩猎,它们昂首挺颈、若奔腾状、矫健威猛,彰显出汉代人民理性与浪漫的追求。

2.1.6 朱雀

朱雀也被称作“朱鸟”,朱雀与凤凰在外形上有诸多相似,都是尾部有翎羽、头部有冠,通常雕刻在墓室的南壁。朱雀象征贤者,汉代人将其雕刻在天文、方位的环境中。汉画像石中的朱雀或遨游天际,或与人一起郊游,这些朱雀形象雕刻细致、姿态强劲有力,画面极其灵动。除此之外,还存在较为简洁的朱雀形象,带有古拙的美感与力量,展现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2.2 典型畏兽

畏兽指的是具有凶性的神兽,古人用畏兽来御鬼驱凶,达到“以恶制恶”“以凶御凶”的目的。饕餮与铺首,最早被认为是不祥的象征,后不断演化,在古人御凶制恶、化害为利的想法下,变为辟邪禳灾的神兽,传达出华夏人民勇于同自然做斗争的勇气。

2.2.1 饕餮

“贪财为饕,贪食为餮”,古人将饕餮定为四凶之一,成为贪欲的象征。《山海经》中所记载的羊身人面、虎齿人爪、眼睛生于腋下的狍鸮形象,与饕餮相类似。九女墩汉画像石墓出土的双龙穿璧图,画面两端刻画两只饕餮,其形象为兽面,怒目,头上有角,画面极富有凌厉之感,展现出饕餮威猛凶悍的一面。在出土的汉画像石中饕餮形象较少,然而画像石中饕餮作为凶兽,展示出威猛的原始力量,表现出古人内心的恐惧。人们将凶兽刻画在墓室中,彰显出祖先试图抗击自然的勇气。

2.2.2 铺首

铺首在汉画像石较为常见,其形象为头顶有角、双耳对称、双目圆睁,常被用来做门环底座的装饰,与青铜器中的饕餮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不过汉画像石中的铺首缺少细节刻画。铺首身上散发着浓厚的“巫”气,铺首衔环最具代表性,环作为神巫祭祀的法器,有着固魂辟邪、保护墓主人尸体的作用。在汉画像石中铺首造型种类繁多,表现技法十分丰富,铺首用凌厉的兽面来震慑鬼怪,辟邪驱凶,实现“以凶御凶”的作用,传递出汉代人对于神兽动物的利用。

2.3 非典型神兽

非典型神兽主要表现为吉凶意义不明确或是出现频率较少,笔者将其分为复合动物形象和现实动物形象。关于复合动物形象,指的是现实中并不存在,汉代人通过发挥想象来塑造的虚拟动物。汉画像石中较为常见的复合动物形象有九头人面兽、双头兽、三头兽、比肩兽、九尾狐、三足乌、比翼鸟,这些神兽形象常常出现在仙界场景中,寓意墓主人能够羽化飞仙,通常以几种动物组合的形象呈现。寓意辟邪,起到守卫墓主人的作用,也有部分神兽象征着爱情,如比翼鸟,祈愿爱情。关于现实动物的神兽形象,指的是现实存在的动物,在汉画像石中较为常见的动物形象有玉兔、蟾蜍、仙鹤、猴、羊、鹿、象、骆驼、牛、鱼,汉代人赋予这些动物美好寓意,如借玉兔和蟾蜍寓意长寿、多子多孙,借鹤寓意长寿,猴谐音为“侯”,希望能封侯,羊与鹿均为仙人坐骑,引导凡人升仙,羊同“祥”,寓意吉祥,鹿同“禄”,寓意福禄。这些汉画像石中的神兽形象,线条优美,形象生动,在构图上设计了大量留白,使故事情节更加充实,简洁而又精致的画面凸显了主体形象。

3 汉画像石神兽形象艺术文化内涵

汉画像石中形形色色的神兽图像,展现了汉代人对于世界的认知,神兽形象被赋予了艺术文化内涵,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汉代人讲究阴阳五行,核心思想为天、地、人合一,将阴阳五行观念渗透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因此,汉代人在设计墓室时也遵循此类观念,中室平面为正方形,穹隆顶为半球状,以神兽、仙人、瑞草来构建心中的天地宇宙,画像石同穹隆顶构建天空,墓顶上方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各种神兽形象中,四神具有天文象征意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代表着天地四方,四灵与阴阳观念相联系,麒麟、凤凰、龟、龙、白虎联系阴阳五行。以河南洛阳金谷园新莽壁画墓为例,墓室前室藻井绘制星象图象征着现实中的日月星辰,穹隆顶刻有云纹,代表五行和气,西壁绘有青龙、白虎,后壁绘有玄武,祠堂顶部绘制祥瑞天象、仙人神兽,表达五行。这些具有文化寓意的神兽图式,表达了汉代人的宇宙观,神兽成为宇宙概念的支点。

3.2 凡人羽化升仙的艺术表达

汉代强盛的国力让统治阶级无法舍弃生前所能够享受的富贵,他们积极主动进行修炼成仙。神仙信仰不断融入墓葬文化当中,求仙行为世俗化,在求仙的过程中,人们将神兽文化融入其中,神兽成为人类升仙的引导者。墓室是仙界的入口,神仙世界虽然同人间世界空间上相分离,但是时间相统一,动物崇拜让古人相信生命能够循环,他们希望借助动物力量实现永生。神兽作为神使,成为通灵的媒介,汉画像石中有龙、虎拉云车,引导墓主人通往仙界,凤凰、麒麟与铺兽承担接引者的身份,引领死者羽化成仙。例如,铜山吕梁乡出土的导引升仙图、洪楼祠堂的仙人骑麒麟便证实了这一点。汉画像石中的神兽形象,扮演起联系人间与仙界的角色,引导死者灵魂步入仙境,它们或是被刻画为墓主人的坐骑,或是与仙界事物嬉戏,表达了墓主人渴望死后升仙的愿望。

3.3 祈求神灵保佑的文化观念

汉代人受谶纬学说的影响,讲究祥瑞,因此赋予神兽吉祥的寓意。统治者们常常以祥瑞神兽标榜自身功德,普通百姓则希望先祖得到神灵庇佑,自己也可延续先祖福祉。在具体内容上,有对于祥瑞降临美好愿望的表达;有对于圆满爱情的向往;有祈求安宁、驱邪禳灾、防止邪祟侵害的表达。具体表现为,人们希望祥瑞降临,借汉画像石中的神兽,如凤凰、朱雀表达完满、和谐的愿望。例如,铜山县出土的建筑、人物降临图,画面中天空部分充斥着各种神兽形象,白虎攀缘、朱雀回首、比翼鸟空中舞动、青龙翱翔天际,表现了墓主人希望神兽携福降临的愿望。人们渴望圆满的爱情,尤其是专一的爱情,在汉画像石中表现凤凰交颈、龙凤呈祥、双鸟共食,表达了夫妻幸福美满的愿望。另外,驱邪避害也是一种祈福形式,在汉画像石中表现为人们将虎、凤凰、铺首刻在门上,让神兽所具有的神力保护墓主人,使门户不易打开。

4 结语

汉代人认为墓葬是人生死转换的空间桥梁,受到神仙观念的影响,希望借助动物之力实现转生,达到灵魂转世的目的。汉画像石作为我国的艺术瑰宝,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传递千年前汉代人的情感趋向。本文期望通过对汉画像石神兽形象进行艺术鉴赏,梳理汉画像石神兽形成背景,分析神兽形象所蕴含的古典文化内涵,总结汉代人的思想观念,期望能够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助益,展现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朱雀画像石神兽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如果《山海经》里的神兽被唤醒了?
徐州汉画像石历史文化研究探微
《神兽》
乌衣巷
浑沌之死
“神兽”返校全国部分地区开学时间表
撕掉“神兽”标签的朱雀
汉风新韵
汉代画像石艺术在现代动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