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学立意的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

2022-11-01郭海洋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师教育学院

中学历史教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历史素养课堂教学

◎ 郭海洋 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师教育学院

精妙的立意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意即帅也”,教学立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能否上好一节课。教学立意的重要性在于,它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体现着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建设高效的课堂为宗旨,以设计精妙的课堂教学立意为前提,这是实现历史学科价值,促进中学生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

我们常讲所谓“一课一中心”,教学的中心立意其实也就是我们如何统领课堂全部课程内容与教学精神,也就是整个课堂的教学核心。到目前为止,对于教学中的立意这个基本概念,我国历史学界产生了众多看法,但是尚未完全形成统一的教学定论。一般来说,我们认为“教学中的立意”是指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获得知识层面之上的经验智慧,提高历史素养,树立起科学的价值观。它本身既是对整个宏观教学层次的具体解释,又是对整个微观教学层次的分析教学,其立意虽然在教学宏观上可以解释其是在概念性的教学范围内,但仍然还需要视其具体化的教学内容情况来进行决定。那么,应如何正确地重新确定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立意,来真正实现基于历史优质高效文化课堂的教学设计呢?这要从史学素养、课程基准、解读历史内涵和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几个维度确定历史教学立意,最终实现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

一、基于史学素养的历史教学立意

所谓教学立意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能够基于学生对已知知识的掌握和现场实际教学所需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个切入点,以此串联整节课堂内容。”教学立意的设计直接影响历史学科的课堂素养。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以正确分析历史的内涵和价值为基础,从科学的角度展开教学立意。

首先,教学需要我们能够在准确地分析所学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前提下,确定明晰的教学目标和主题,例如,在“发达的古代农业”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在对其课程内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立意围绕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和独立发展等方面。其次,教学的立意凸显出学生的人文素养。一方面,教学立意要反映出本质。教师可以通过深读教材,解析出深刻的内容来设计教学立意。比如“开辟新航路”中设计关于“梦想”的立意,凸显出航海家们追求梦想的经历,基于此立意,设计学生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梦想”背后隐藏的资本主义扩张的本质。另一方面,要表现出理性。通过明晰的教学目标与主题,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历史学习中获得的理性思维应用于生活,获得全面发展。例如针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教学时,可以通过引导他们在分析工业革命对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演化进程的重大影响,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态度与创新精神。那么这种精神与态度又应该如何树立?对这个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地思考,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理性思维,拔高他们的史学素养于教学立意之上。

二、以课标为基准的历史教学立意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高中阶段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朱汉国、郑林教授共同撰写主编的《新编历史教学论》一书中指出:第三个维度是最重要的。第三个维度体现了前两个维度的积累,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了思想的提升。通过基本知识的积累,学生能够得到历史思维的训练,成为生活学习中理性的思考者。这是为培养历史价值意识而努力做的工作,更是为不断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历史价值观念并进行历史判断所努力做的工作。所以,在我们初步确立自己的中学课堂师德建设工作立意时,教师首先也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到这种建设立意对于教师育人示范作用的重要意义究竟何在,它到底是可能还是不会有效地能够帮助我们的广大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比如,在中学课程标准中规定:辛亥革命的前两个阶段的目标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虽然对优质课程目标的教学内容具体要求比较简单,但是教师致力于一堂好课的自身要求应是精细研读教学资料,不能只停留在教材上,考察学生学情,通过在教学立意的设计与本节课具体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从更详细、更深刻的知识领域上进行创新思考,才有可能得到一节好的教学思路,上好具有创新见解的一堂课。在执教《辛亥革命》新授课时,基于德育与历史学科的关系,可以确立了一个精妙的教学目标立意:“将当代中国人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放到当代中国近代史民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进行重新认识,并将该重新认识的结果放在大中国历史观的宏大背景下进行深入探讨”,引发中学生在课后的强烈共鸣与思考。

三、解读历史内涵的历史教学立意

在设计教学立意时,为了避免出现偏离主题的状况,关键一步就是精准解读课标。设计教学立意其实考验了教师的“功底”,如何设计有深度的立意呢?解决这一难点问题的关键在于参加大量的高水平、学术性较强的历史文化阅读活动,从中汲取养分,吸收经验,获得启发。

教学立意的深入与否取决于教师思维深度的高低,而教师的思维深度恰恰受制于其历史阅读的深度与广度。由于各种因素,身处于一线的普通高中历史老师对于历史学和专业书籍的阅读数量不容乐观。基于修订后的普通高中历史教材,教师们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落后于教材的话,进行深度的教学活动尚且存在困难,更谈不上设计有深度的教学立意。只停留在浅层化形式教学中,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更不能实现历史学科对于学生人格素养的影响。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是确立精妙的教学立意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关注自身发展和课堂教学的优秀教师,在设计教学立意时,绝不会仅仅关注教材,而是基于教材尽可能穷尽相关资料,用以启发思路进行教学。老师对于一堂优秀课的向往,也主要表现为他们对于课堂建构艺术和深度的追寻。

四、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的历史教学立意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基于相同的事件,不同背景的人将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所以,基于这个前提,历史学科教学立意的设计,一定要兼顾基础性和个性化的要求,给予学生个性化理解的空间。设计出具备多层次、多维度特点的教学立意,引导学生理解历史、获得历史思维的训练。教学立意的设计是使中学历史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动能之源,但同时还需特别注意因历史立心于其它的主观历史色彩上而导致的不可靠性,例如说历史观不可靠、片面地错误理解真实历史、随意地错误解释真实历史。因此,我们首先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以唯物史观作为科学基础和理论指导,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必然变迁和共同发展过程做出一个更加科学、正确的客观解读和科学阐释,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并对其进行辩证地分析与评判,坚持历史问题研究的客观性。其次,要体现出历史学科自身独一无二的特点。坚持理论从历史得出,做到追求真实,凡事讲证据,避免以偏概全,缺乏真实性,随意灌输,误导学生。再次,要凸显教学内容的主体性,以历史进步发展的中心逻辑作为思考的脉络导向,避免断章取义,千篇一律。基于上面三个原则,历史课程教育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进行探讨,总结出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经验与智慧,并将其作为指导我国高中历史课堂建设的重要方向。

在从案例思考一个人与其他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和问题立意上的角度看,前一个“人”应该是历史重点人物,后一个“人”则包括与这一重点人物在历史上密切相关的人物,即学生通过案例思考历史上的这些人物之间的血缘关系及其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启迪和产生引导性的作用。例如中国历史上的唐太宗与当时中国的朝廷官员大臣、老百姓之间关系。当时唐太宗明确指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唐太宗的远见卓识在于他善于以史为鉴,通过各朝各代历史教训的总结,他得出这样的经验教训:“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这是唐太宗从历代王朝存亡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的政治智慧,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思想的进步。所以,在选择讲授这一类课程时,可以从具有很强主观意识的思想家的立场入手,带领学生深入探讨历史内容。以唐代为例,从唐太宗的思想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去探讨他在处理君臣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采取的举措对当时社会、古代中国乃至世界产生的影响,提出如下立意:“理念决定行动。”帮助学生理解是否具备符合时代发展进步的理念,是衡量一个人能否成就功业,立足社会的重要尺度。具备进步的价值理念,将会对个人、社会甚至整个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五、余论

教师在进行备课时,最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肯定是“为什么教”?其实就是要正确地解决教学中立意的这个问题,确定教育的主题。通过深入地研究课标,以及大量阅读书籍,基于教师个人的专业修养,能够初步地确立教学的立意。

教学设计立意的特点既是体现教学课程设计的基本根源和核心支撑,又是可以呈现教学设计的智慧之处。历史的课堂教学虽然具有一定的教学规律,但却无法完全形成教学公式,历史课堂既呼唤着活跃、灵动的课堂教学设计创意,同时也在呼唤着自然、顺畅、富有深意的课堂教学设计立意。

中历史课应有标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年第6 期,第79 页。

[2]曾清浩:《例谈高中历史教学立意确定的四种方法》,《中学历史教学》2021年第3 期,第6 页。

[3]郑林:《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以选择性必修2 第1 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为例》,《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0年第8 期,第30 页。

[4]李凯:《新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大概念》,《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0年第2 期,第33 页。

[5]周云华:《教学设计应从研究课题开始》,《基础教育研究》2018年第21 期,第5 页。

[6][唐]吴兢:《贞观政要》,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第2 页。

[7][唐]吴兢:《贞观政要》,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第19 页。

[8]江子磐:《运用细节史料深耕教学关键问题》,《教学与管理》2018年第34 期,第51 页。

猜你喜欢

历史素养课堂教学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新历史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