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制民之产”与墨子“节用”思想异同

2022-11-01徐如平

名家名作 2022年11期
关键词:统治者墨子孟子

徐如平 折 娜

一、孟子“制民之产”与墨子“节用”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含义

战国时期,儒学和墨学并称为显学,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家的思想皆是春秋战国各诸侯争霸之下的产物,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因此,二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是经济、政治、军事还是人性等方面对当时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该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当时诸侯各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经济上,土地私有制和铁犁牛耕出现,土地兼并严重;造成劳动力减少;军事上,各国纷纷变法,加强军事能力;思想上,百家争鸣,思想文化学术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各种思想相互诘难。除此之外,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较低,农业生产活动必须仰仗农时规律,要想改造自然条件绝非当时人力所及。以上几种因素严重制约了各诸侯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政局的稳定。此外,统治者的奢靡享受使下层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因此,两人从自身的时代背景与阶级出发,分别提出来“制民之产”与“节用”思想。

孟子的“制民之产”即创造民众的产业。其内在含义为“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墨子提倡的“节用”即“用之有度”,也就是说,人民在日常生活需求中要以自己的需求为标准,鼓励人民节用,要省去不必要的花销。墨子与孟子以国家发展、百姓生存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统治者鼓励人民辛勤耕作,崇尚节俭,创造并积累财富以备不时之需。从本质上说,这两种思想一种是开源,一种是节流,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稳定动荡不安的局势。

事实上,在战国时期,上至统治阶级下至平民百姓都需要做到勤俭节约,并时刻将这一优良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节用这一思潮成为社会主流。孟子提出“制民之产”,尽管能让国家、百姓有维持基本生存的物质资料,但是如果不加以节制,还是会出现“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因此,这两种思想必须相互结合才能发挥最优质的功能。孟子是孔子的第四代弟子,他所处的时代正值战国中期,而墨子则生于春秋末战国初,对于墨子的思想,孟子也有所吸收。唐代大儒韩愈曾言:“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所以本文所研究的“制民之产”与“节用”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孟子“制民之产”与墨子“节用”思想的具体内容

(一)孟子“制民之产”思想之简论

孟子提出了“制民之产”的思想,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给统治者讲述“制民之产”的思想能给百姓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让当时处于水深火热的黎民百姓看到一种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然而却不能为统治者接受,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时代的禁锢。战争年代,唯有强者称霸,即法家的霸道,带有仁政的思想不可能逆时代而生。

关于孟子“制民之产”思想的理解,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清代学者焦循认为:“产,就是生产,生业,财业。”所谓“制民之产”就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产业;赵岐先生则认为:“恒,常也。产,生也。恒产则民常可以生之业也。”按照赵岐先生的观点,恒产就是使百姓维持生活的产业。综合分析孟子的思想来看,焦循的看法更符合孟子的思想内涵。

(二)墨子“节用”思想之简论

墨子“节用”思想的核心就是“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墨子把一切经济问题都划入“节用”的思想里,并认为它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墨子在《七患》篇首先讲述了造成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七种问题,即“边境不守、邻国不和、滥用民力、君主专断、臣子不忠、赏罚不明、国库空虚”,认为只要有这七种问题出现,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就会有危险。其次讲述了如何杜绝这七种祸患,也就是要加强生产、节约用度,即“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 ”。同时,墨子在《辞过》篇也强调节用的思想,有学者甚至觉得可以把《辞过》篇视作为《节用》的下篇,认为它与《节用》上、中篇内容相似。《辞过》篇从宫室、城郭、衣服、饮食、舟船和蓄私五个层面来告诫统治者珍惜劳动成果,减轻劳动者的经济负担,反对挥霍无度的贵族生活,达到“收天下之富”的效果。“墨子的节用思想,主要是针对上层统治者来说的,是在保证下层百姓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下节用;而节用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广大人民能够过上‘暖衣饱食’的生活。如果说墨子有禁欲的倾向,那也是禁止一部分人过度的欲望,以满足一切人最低限度的欲望。”

简单来说,墨子的“节用”思想主要代表的是下层平民阶级的利益。在如何确保国家安全,应对灾荒的问题上,墨子在“节用”思想上提出三点措施:第一,如遇歉收之年,大夫之下官员要根据受灾程度上交一定比例的俸禄,国君的日常用品也要减少五分之三,在衣食住行、接待使者方面也要节约。用这些物资来赈灾。第二,在丰收时节,依然要注意节俭,提倡“生财密,用之节”的思想。墨子认为,生产与消费是成正比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因此,既要努力劳作创造财富,又要克制欲望不能过度消费。第三,加强防范,积极储备。将丰收的粮食、桑麻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唯有如此,方可安天下。

(三)二者思想异同之我见

孟子“制民之产”与墨子“节用”思想相互联系。孟子的理想经济模式,其立足点是小农经济的简单生产结构 ,这与墨子的“七患”不谋而合。另外,二者也有着逻辑上的内在关联。孟子“制民之产”的“恒产”说,是一个生产过程中的动态形式,即“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和“数口之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依靠这些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与国家推行的相关政策形成一种生产与消费的有机结合,而孟子的这个“恒产”实际上就是墨子“固本节用”的那个“本”,二者的思想出发点是一致的,即在生产物质资料的基础上满足民众的最低消费需求。

孟子“制民之产”思想是代表新兴封建上层阶级,在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孟子反对各大诸侯国的争地战争,战争作为统一的方式也是他所反对的。他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实现富国强兵。“制民之产”就是“仁政”思想在经济方面的体现,其既能保证人民丰衣足食的生活,又可以增加税收,维持王室的正常运转,进而达到社会稳定、富国强兵的目的。

孟子在“制民之产”思想基础上提出“寡欲”,反对王公贵族毫无节制的奢侈浪费。墨子在“节用”思想基础上提出了“非乐”,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反对统治者的轻歌曼舞、靡靡之音,这两种思想存在相同之处。并且二人觉得人民才是实现统一的中流砥柱。

笔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的历史知识,从各个角度分析孟子“制民之产”与墨子“节用”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政治领域,孟子主要倡导以民为本、民贵君轻、爱民重民的主张,墨子提倡兼爱、尚贤。二者都注重吸纳人才为我所用,主张任人唯贤,抛开对人的成见与看法。从土地问题出发,着手解决下层农民生存的基本问题,使他们过上有食解饥、有衣蔽体、有屋挡风的生活。在经济领域,孟子主张:制民之产,轻徭赋税,墨子则主张“节用、节葬、非乐”,“保证国家分配给人民固定的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让他们能过上稳定的经济生活”。虽然孟子和墨子的思想在乱世皆遭冷待,待天下大定才重现光芒,但是这丝毫没影响二者思想内容的相同性和互补性。大汉鼎盛时期,统治者就推行儒家思想,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儒家思想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这个时期的儒家思想是在吸收墨家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儒家思想,这也是墨家思想在汉代以后几乎中绝的原因之一。宋明理学思想出现后,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备受统治者的重视。

三、孟子“制民之产”与墨子“节用”思想之当代启示

自古以来,“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质以诚为根”。不论是远古时期还是封建时期甚至近代时期,民生问题一直都是历代统治者所重视的。因为只有解决温饱问题,我们才有想法向更高地方踏足,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封建王朝由于战乱等因素,生产力低下,百姓衣不蔽体,朝不保夕,致使农民起义时有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也针对农民问题进行了多次土地革命,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以此安抚民心,赢得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从古至今无一不体现了孟子的“制民之产”和墨子“节用”民本思想。

存在即合理,墨子的“节用”思想与孟子的“制民之产”思想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二人的思想不仅有利于当时社会的发展,更有利于增强人民的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5 月关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指示精神会议上,精准强调孟子精神新时代应用价值;孟子文化在“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亚圣”。2300 多年前形成的民本思想、仁政学说、道德伦理、哲学思想和认识论、性善论等理论体系,对中国乃至世界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新时代,在新的国际格局下,孟子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孟子“制民之产”的思想就与当今“藏富于民”的思想殊途同归,都以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为起点,都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中国依然坚持对外开放,通过适度消费扩大内需,带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消费模式也呈现出一种不良现象,很多事都讲究攀比、排场、面子,这些不良消费行为造成许多资源枯竭,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反省,在保证衣食住行的情况下,适当地放松,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理性消费,绿色浪费,这样对社会主义国家持续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统治者墨子孟子
墨子破云梯
磨刀不误砍柴工
墨子训徒
统治者的知识储备论
西方哲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思想
墨子教诲青年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略论唐代统治者的畋猎
五代时期统治者对忠义思想的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