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论进路探赜

2022-11-01李银兵

贵州民族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方法论共同体

李银兵 李 奕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开展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在政治上被置于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地位上,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在理论层面上,郝时远、金炳镐、纳日碧力戈等学者从不同视角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演变历程、理论来源等方面进行了理论阐释;在实践层面上,周平、高永久、郝亚明等学者结合政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理论,主要从多元主体、操作路径、实践意义等方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多维度的实践举措。但迄今为止,学界很少从方法论视角入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探析。孙懿指出:“方法论问题始终是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党的民族工作方法论,是党的民族观在民族工作上的反映。”在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唯物辩证法是核心内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方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集中体现。本文从方法论与实践活动的互动关系入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唯物辩证法有机结合的必然性、实践机制及价值目标进行探析,以期能充分展示唯物辩证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方法论意蕴、凸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价值,最终实现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一、方法论指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要求

在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立足党的百年民族工作发展史,在总结和展望党的民族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基础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主席汪洋指出:“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征程把握现阶段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重要使命,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使之贯穿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这一切都表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百年来党解决各种民族问题、推动民族工作不断向前的“纲”和主线,得到了历史和现实的充分证明。从内容和主旨去看,其引导全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从实践认识工具和目的去看,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的联系方式与作用规则揭示出来,并用这种方式与规则去反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客观事实。因此,只有厘清方法论体系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相结合的必然性,才能进一步从方法论视角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和运作机理进行分析,最终才能充分展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论价值。

首先,新时代催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论创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从历史发展脉络、实践主题、人民性、民族性及世界性五个方面对新时代的内涵进行了概括,充分展示了新时代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实践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呈现出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互嵌样态,56个民族团结奋斗、不断进取,中华民族共同体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针对习近平提出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实现创新发展的目标,民族工作要在不断继承和调整各项政策和方针的基础上,更加努力地去满足和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民族工作中的“四对关系”,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民族团结才能汇聚实现中国梦的最大力量。因此,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需要各民族在居住空间、文化交流、经济往来、社会互动、心理认同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嵌入,才能促进各民族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建设事业中实现团结统一,“中华民族是一家”的和谐局面才会最终形成。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在实践中如何做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则成为做好当前民族工作的根本指针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遵循。“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更要团结一致、凝聚力量,确保中国发展的巨轮胜利前进。”新时代背景下要求新的民族工作要呈现新气象、展现新作为。从时代背景上看,新时代催生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方法论上的创新发展。

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亟需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从哲学层面上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本质上是为了达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一次实践活动。实践作为人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性活动,其不仅是一次实践活动,也是共同体意识不断形成的一个过程。因此,作为兼具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是通过开展民族工作这项实践活动才得到彰显。因为民族工作不仅在本质上具有实践中介性属性,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载体。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实践中虽然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但在党和国家正确的民族政策和方针指引下,民族事业总体上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19年10月,习近平从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两方面对当前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了总结,在充分肯定成绩基础上,指出要从体制机制、工作载体等薄弱环节入手去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当前,我国民族工作实践中存在着“五个并存”,即市场经济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各民族交往及反“三股极端势力”矛盾发展态势等情况的并存,且“五个并存”中所呈现出来的总体向好与问题尚存间的矛盾,发展局面短时期内难以发生彻底改变。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出现的并存矛盾发展态势及其背后的复杂关系,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诸多尝试。从方法论意义上看,这些尝试大都只具有方法的意义,起不到方法论的作用。方法论系统的构成尚未完成、方法论的宏观整体意蕴还未彰显的发展现状,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亟需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再次,唯物辩证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方法论。方法论面向实践,实践需要方法论指导,方法论与实践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因此,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以及其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亟需科学方法论指导。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根本的科学方法,成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方法论体系。其体系内包含着联系和发展两大特征;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三大规律;以分析与综合为代表的四种思维方法;以原因与结果为核心的五对范畴;以培养辩证思维能力为标志的六大能力培养等内容。在其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无疑是处于核心和实质的地位。诚然,唯物辩证法之所以能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方法和科学方法,则是由其内在的本质属性及与其他方法相比较而展现出来的比较优势所决定的。一方面,从方法论本质上看,唯物辩证法在遵循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三者统一的基础上,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具有实践批判与革命的意义。另一方面,从方法论实践去看,唯物辩证法坚持主张从全面、整体、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承认事物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最终动力。作为其实质和核心的对立统一规律,其内存的矛盾分析方法及其深刻内容,无疑是唯物辩证法区别于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最大特点和标志。唯物辩证法兼具世界观和方法论双重属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方法论。

毛泽东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活动的发展趋势及其内在复杂关系处理,都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方法论上的创新。而唯物辩证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具有的特点和优点,很好地满足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方法论上的需要。因此,唯物辩证法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方法和科学方法。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唯物辩证法有机结合的必然性一旦建立,那么,两者有机结合的实践操作性就成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种必要。

二、方法论运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指出:“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当前,针对党的民族工作中出现的并存矛盾发展态势及复杂关系,学界提出了诸多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举措,其研究呈现出以下特征:涉及面广、视角多样;大多数举措仅具有方法的意义,少有方法论的意蕴;探讨问题较为全面,但切入口较小;注重实践操作,本质探析偏弱;整体性色彩淡薄,核心要义模糊。针对这种情形,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向纵深发展,则需要在方法论运用上下功夫,特别是唯物辩证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导作用要进一步得到凸显。诚然,这里的方法论运用主要是指相对于以往各种具体方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的运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前实践要进一步强化唯物辩证法在其中的地位,发挥出唯物辩证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中的方法论指导作用。

首先,在坚持实践整体性中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体性。徐杰舜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个部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进行解构的基础上,得出要用整体观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见解。孙亭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含义充分体现了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是“多元一体”,说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一个机械共同体,而是一个有着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共同体,因而,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整体性属性。但总的来说,这些成果大都是结合中西方不同的共同体理论,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内在的结构关系与关系结构去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体性特征。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物质观、整体观、联系性等观点或方法去指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实践不仅有了来自哲学方法论上的有力支撑,更会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性、整体性得以铸牢。唯物辩证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操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面对恩格斯历史合力论、中国“大一统”理念及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唯物辩证法在看到各种理论间的差异性和同一性的同时,充分调动这些理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不同作用,发挥出多元理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合力效应。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出现的关于意识形态一与多、同与异、恒与变的关系中,唯物辩证法能利用自身内存的方法和手段去发现和得出多元一体、求同存异、变中不变的意识形态发展规律及其活动的关系整体性。唯物辩证法在指导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始终遵循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实践与认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能从本体论、认识论及价值观三个层面去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本体整体性、认识整体性及价值整体性。唯物辩证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有机结合,因此在坚持实践整体性中能进一步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体性,彰显“多元一体”格局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

其次,在厘清关系中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整体性是唯物辩证法认识和分析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抓住主流、抓住关键,凸显事物发展中的核心要义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实践的中介性属性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复杂性。第一,在理论层面上,从表层结构上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涉及到“铸牢”与“意识”“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等基本矛盾关系;从深层结构上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藏着实践与认识、物质与意识、真理与价值、历史与逻辑等核心矛盾关系。第二,在实践层面上,从实践基本结构上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有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及实践中介三大要素,三大要素间内存着实践主体多元化、实践客体多维化及实践手段多样化的复杂关系;从实践运作上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含着实践范围、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实践路径、实践目标、实践方法等要素。因此,在认识和处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复杂关系时,一定要彰显出唯物辩证法的特点和优势。唯物辩证法在看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不同矛盾和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遵循事物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客观而科学地认识到共同体意识提升在铸牢实践中的先在性、在“五个并存”矛盾发展趋势中强调党的民族工作的总体正能量、在各民族发展差异中凸显中华民族的“四个共同”、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坚定民族团结这条民族工作生命线、在尊重民族特色和区域特点基础上强化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在促进各民族繁荣进步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由此可见,唯物辩证法在梳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复杂关系、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再次,在凸显时代风尚中展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性。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具有批判的、革命的精神。唯物辩证法把事物看成是过程而不是结果的内在精神,在方法论上则要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要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自我革命品质。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言,针对当前实践中存在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和载体不完善等问题,则需在实践过程中真正做到尊重客观事实,因时、因地、因人去开展民族团结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活动的科学性才能最终得到保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用现代化方法去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无疑会使实践活动具有更为强烈的时代性和紧迫感。唯物辩证法在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科学性中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很好地结合以往实践的经验及教训,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机结合,在联系性中凸显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力量,展现意识形态反作用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风尚。借助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两大特征,我们可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学理上的进一步探讨,以此实现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目的。徐梦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自成系统的科学理念,两者都有各自指涉的对象、内容与目标。尽管如此,作为共同体理念,两者仍具有一定的相通性。”金刚、子央指出:“两者之间息息相关,具有深度交融、良性互动、相得益彰的内在联系。”由此可见,用唯物辩证法去指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活动,不仅能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科学性、革命性、人民性和时代性,还能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活动所具有的世界性功能和价值。

相较于具体方法,唯物辩证法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实践观与辩证法、真理与价值、历史与逻辑等各种矛盾关系建构起来,在指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活动中,不仅很好地体现了自身在方法论上的特点和优点,也能很好地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整体性、核心要义、科学性、时代性及当代性等特点和优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方法论创新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活动的重要动力。同时,用唯物辩证法去指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无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活动在方法论上的一次创新。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理论建构中的方法论变革是引起其他一切变化的前奏,“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定将带来积极的实践价值。

三、方法论规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目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精神力量范畴。”用唯物辩证法去指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科学方法与铸牢实践有机结合,不仅能更好地展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特点和优点,也会更加凸显唯物辩证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方法论价值。

首先,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科学性。当前,衡量实践活动及其得出的见解是否科学,理应有着一套科学的认识规则和评价标准。一次完整的实践活动,必须具有实践前拟定的实践目的、意图及意义,实践中制定的活动规划、实施步骤及活动保障,实践后进行的实践总结、信息反馈与实践反思等几个环节。因此,任何一项活动要成为科学的实践活动,需要有指导实践的理念、理论及价值观倡导才能付诸行动。唯物辩证法之所以能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科学性保证,第一,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独有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及发展性本质特征决定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第二,唯物辩证法特有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其矛盾分析法,在理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的复杂关系时,能真正地发挥出在坚持整体性、发展性、时代性基础上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的作用。第三,唯物辩证法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去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彰显其批判与革命本质中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辩证性探析,唯物论与辩证法有机结合,不断凸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特点和优点。第四,唯物辩证法以联系性和发展性两大特征为出发点,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提供多层面多视角立体性的理论和实践支撑,不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活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充分展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具有的强烈时代感和前瞻性。由此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于“铸牢”实践,而一旦“铸牢”实践有了唯物辩证法的指导,其实践的科学性就得到了保证。

其次,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中得以铸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其实践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上。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中之所以能得以铸牢,除了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活动具有科学性之外,还要充分考虑意识及其特点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工作的影响。同时,意识虽然来源于物质,但具有很强的相对独立性。当前,学者们从历史发展、意识形成、文化涵养等不同角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工作进行了探讨,进一步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性、全面性和整体性,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度、效度和温度,凸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性、学术性及重要性。唯物辩证法着眼于联系和发展两大特征,把历史、现实与未来结合起来,从全视域的历史视野去追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轨迹,则能更加彰显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性和紧迫感。用内因外因关系去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部联系与外在条件,则能加深人们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再次,为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和主线,党的民族工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载体。因此,用唯物辩证法指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不仅能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铸牢”这个关键性实践活动提供科学性保障,也能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实践目标得到进一步铸牢,还能为推进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保证。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生命线是加强民族团结,而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又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这样,用唯物辩证法去指导党的民族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则能更好地达到运用唯物辩证法去推进党的民族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党的初心和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党开展一切工作的主题,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紧要关头,用唯物辩证法去指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一定能不断推进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总之,用唯物辩证法去指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不仅能使党的民族工作有了科学方法论指导,也会更加明确党在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重要使命。

综上,相对于事物在实践层面的具体操作而言,方法论上的变革对于事物发展无疑起着更为基础、更为深沉及更为持久的作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经提出,迅速成为了当前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因而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要求和呼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方法论上的创新。作为一项兼具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系统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中需要具有根本性、整体性特征和属性的方法论去指导,才能更好地实现推进其内在的“铸牢”实践、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机结合性、整体性的实践目的。而唯物辩证法集唯物论与辩证法、理论与实践、真理与价值、历史与逻辑等辩证关系于一身,以强调整体性、凸显核心要义、梳理复杂关系及紧跟时代风尚而著称,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的根本方法,充分展示出了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的特点和优点。用唯物辩证法去指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不仅能强化和拓展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也能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操作,最终达到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诉求。

猜你喜欢

唯物辩证法方法论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构建
钢琴教学与演奏的唯物辩证法思考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运用哲学思想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