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
2022-10-31张鑫
张 鑫
(江苏润天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宿迁 223800)
引言
江苏,位于长三角地区,2021 年全省常住人口8505.4 万人,城镇化率73.94%,2021 年GDP 较2020年相比增长8.6%。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一定程度上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也给大气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1]。
1 大气环境污染现状
2022 年5 月,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了《2021 年江苏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根据该《公报》所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2.5 年均浓度值已经自2013 年以来连续实现了 “八连降”。全省13 个设区市,有8 个设区市的PM2.5 年均浓度值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较2020 年相比增加了3 个。全省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占比82.4%,较2020 年上升了1.8 个百分点,13 个设区市的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占比介于76.4%-88.2%。全省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分别为33μg/m3、57μg/m3、7μg/m3、29μg/m3,一氧化碳、臭氧浓度分别微1.0mg/m3、163μg/m3,与2020 年相比,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臭氧和一氧化碳分别下降了13.2%、3.4%、12.5%、0.6%、9.1%,二氧化氮浓度同比持平。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年度评价,江苏省2021 年南通、连云港、盐城和泰州4 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其他9 个设区市均未达标。9个设区市的环境空气中主要超标污染物为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
表1 2021年江苏省13市空气质量达标情况
从全省酸雨发生情况来看,2021 年,是全省13 个设区市酸雨平均发生率未5.3%,年降水pH 值6.11,酸雨的年均值为5.19,全省13 个设区市中,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和扬州等7 市不同程度出现了酸雨污染情况,较2020 年相比,全省设区市酸雨平均发生率下降了8.7%。无论是降水的酸度,还是酸雨酸度都有所减弱。
从江苏省大气环境污染源分析来看,主要来自移动源:主要是机动车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2021 年全省机动车保有量达2365.92 万辆,较上一年度增长了6.08%;工艺过程源:石化、水泥、发电等工艺运行过程中排放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颗粒物等;溶剂使用源:印染、家具、汽修等行业使用化学溶剂,产生VOCs 有机物;化石燃料固定燃烧源:主要增加大气环境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生物质燃烧源:排放的黑碳和有机碳;农业源:江苏省耕地面积6894.2 万亩,粮食产量全国第七,单位国土面积工业负荷高、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农业源主要是农药、化肥的使用,向大气环境排放氨气。
2 大气环境质量分析
近年来,江苏省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明显。2021 年,在GDP 增量全国第一的背景下,全省颗粒物浓度实现“八连降”,首次降至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限值以下,全年完成治气重点工程1 万余项,编制完成了《江苏省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但全省大气环境现状依然不能掉以轻心,还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2.1 移动源污染持续增加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全省上路运行的私家车,以及各种出租车、长途客车等营运车辆持续增长。截至2022 年,全省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424.38万辆(不含拖拉机),较2021 年同比增长了5.01%,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和徐州五市机动车保有量均超过了200 万辆,苏州市以489.8 万辆位居全省第一。机动车保有量得持续增加,老旧车辆淘汰较慢,使得全省,尤其是经济发达市县城市道路移动源污染物排放量较高。此外,农用机械,船舶及工程机械使用得柴油、重油等燃料,也是增加城市大气环境污染得重要因素。
2.2 工业污染治理任务重
江苏省在钢铁、石化、纺织服装、造船、制药、小家电、电子制造等领域发展迅速,工业实力雄厚,2021年,江苏省三产在GDP 中的比重分别是4.1:44.5:51.4,与2020 年相比,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提升了1.2 个百分点。2020 年,全省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分别为11.26 万吨、48.5 万吨和16.01 万吨,分别占全国污染物排放量的3.5%、4.1%和2.61%。全省13 个市中,除苏州、南京外,其他城市降尘量均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下降(见表2),但城市大气环境降尘量依然较多。全省工业污染问题依然是导致大气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全省工业污染治理的任务依然艰巨。尤其是一些中小型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措施尚未完全实施,重经济效益轻环保工作的理念不同程度存在,企业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落后,相关设备投入力度较小,与工业增速相比,工业环境污染治理相对滞缓。建筑行业、汽修行业,以及纺织行业、冶炼行业等行业中的一些中小企业,没有有效地针对其物料存储、运输及工业生产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无组织排放较大,烟气收集效率不高,物料运输密封性不强。
表2 2021年江苏省13市降尘量情况
2.3 扬尘污染依然较重
扬尘源是全省大气环境污染的又一重要来源。2021 年12 月底,第二轮第一批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结束,从督察中发现的问题来看,扬尘污染问题依然突出。在集中通报的4 起典型案例,某市2018 年以来共产生拆除建筑垃圾208.3 万吨,综合利用85.6 万吨,资源化利用率仅为41%,该市某建筑垃圾消纳中心装卸物料没有采取降尘抑尘措施,物料运输密封性差,地面积尘较多。在2021 年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及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第一阶段督查情况来看,部分建筑企业扬尘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存在垃圾未及时清运或集中堆放、无覆盖措施等诸多问题,场内道路硬化不足,路面渣土、浮尘未及时冲洗,易产生扬尘材料、现场搅拌设备未采取相应遮盖、封闭措施,扬尘监控设备或喷淋设备部分失效,无法正常使用。
中国剖宫产率居全球第一,当前国内大部分城市医院剖宫产率达40%以上[1]。行剖宫产手术后的产妇身体及心理状态极为特殊,兴奋、幸福、紧张、焦虑混杂在一起,且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巨变等原因很多产妇甚至会出现产后抑郁。而此时,如果术后疼痛再折磨产妇,会使产妇的状态雪上加霜,对产妇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
2.4 污染监控力度须加强
在污染源监控方面,还不同程度存在污染物或污染源监控力度不一致的问题。江苏省9 个超标市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来看,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依然是其主要污染物。针对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的监管控制力度有所不足,挥发性有机物也可生成或加重大气环境中的臭氧或细颗粒物浓度。此外,目前全省加强了工业点源、扬尘源的污染监管力度,针对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移动源污染的监督、管理控制力度相对不足,也不利于全省大气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2]。
3 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为进一步优化大气环境,降低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江苏省先后出台了《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发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江苏省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江苏省县(市、区)PM2.5 浓度排名规程(暂行)》及《关于公布江苏省县(市、区)省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的通知》《2022 年江苏省建筑工地扬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等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标准及活动。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全省开展了全方位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大气环境质量提升效果。下一步还需要在汽车尾气治理、锅炉改造、扬尘治理、监管力度等方面不断优化,持续增强全省大气环境质量。
3.1 增强移动源治理力度
一是加大新能源汽车优惠力度。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力度,从税收、补贴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加强充电桩等新能源汽车运行保障力度,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率先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强环保政策宣传,引导市民绿色、低碳出行[3~5]。
二是加大老旧车辆淘汰力度。出台更加完善的老旧车辆淘汰方案,通过老旧车辆上路限制、增大老旧车辆经济补贴力度、严格控制排放量过高的老旧车辆。进一步加大不达国标排放的运营性柴油货运车辆淘汰力度。给予老旧车辆油改气政策性补贴。加强车辆监测力度,尾气监测未达标的出租车、老旧燃油车坚决淘汰。严格管控报废车辆,加强路面执法巡查力度,严禁达到报废标准的车辆上路行使。
三是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根据城市交通状况,持续改善各个城市的出行路况,减少车辆滞留、怠速时间,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污染。
四是强化柴油货车及非道路移动源污染防治。重点从运输、物流等行业,调整大宗商品运输车辆结构,提高柴油车使用标准,并安装相应的在线监控设备,实时监控重点车辆尾气排放情况[6]。此外,还要重点做好非道路移动源机械使用的监管,针对河道运行情况,鼓励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船舶。加快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船舶通行效率。
3.2 加大工业污染源整治
一是加大工业生产工艺技术改造。鼓励企业使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从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工业企业支持,尤其是重点排污企业的工艺技术升级改造支持力度。
二是加强燃煤锅炉改造及生物质锅炉[7]。认真落实《江苏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规划》《江苏省燃煤锅炉大气污染整治工作方案,推进燃煤》,推进每小时高于65 蒸吨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及节能改造进程,积极推进锅炉电子化改造进程,进一步降低烟尘排放浓度,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8][9]。
三是不断优化风电发展结构。重点发展海上风电,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发电,全力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稳步有序开展海上光伏建设,加快推进“光伏+”综合利用,多元化发展生物质发电,科学推进抽水蓄能开发,高效多元推动非电利用。力争到20205 年,全省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的15%以上。
四是加强境内散煤整治。严格监督检查省内煤炭经营点,加大规模型煤炭经营市场规范整治,督促企业严格使用《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 中规定的商品煤。加大配煤、选煤工艺技术,严厉打击、整治劣质煤销售和使用。
3.3 深化扬尘综合性治理
一是加强城市施工及道路扬尘治理。要求全省13个市的施工工地严格执行“三单制”台账管理,列明施工工地问题清单、管控措施清单、责任清单,对违法“三单制”的工地项目,严厉惩处。加强城市施工过程中扬尘污染防治,做好施工区域围挡,加大车辆冲洗、城市道路洒水清洁频率,做好施工材料运输密封,硬化城市施工道路,积极倡导绿色施工理念[10]。严禁在施工现场搅拌砂浆或混凝土,实行统一采购。落实城市道路扬尘治理多方责任,采取“门前三包”,加强城市道路扬尘污染源头整治。加大城市扬尘污染防治投入力度,采购车辆清洗、洒水车辆,确保城市主次干道清扫率控制在90%以上。
二是加强城市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治理。严格落实《2022 年江苏省建筑工地扬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坚决做好建筑工地扬尘防治工作,夯实各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监管单位监管责任。规范城市建筑施工扬尘防治方案的编制,严格按照扬尘防治方案落实扬尘防治措施。如安装雾炮、自动喷淋系统、PM2.5、PM10 在线监测及视频监控等设施设备并保证正常运行。加大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做到“查工地必查扬尘”,倒逼企业落实扬尘防治主体责任。
三是强化工业堆场及矿山扬尘整治力度。13 个城市组织开展一次工业企业堆场扬尘治理自查工作,要求做好易造成扬尘物料的密封和围挡,重点做好堆料区、卸料区抑尘工作。此外,还要做好矿山企业扬尘污染防治,建立矿山扬尘污染整治台账,接受定期检查。
3.4 提高环境监管的力度
一是增强环境监管能力。积极构建网格化大气环境监管格局,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监测部门要加强各市环境监测工作指导,定期组织环境监测人员业务培训,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设立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站,完善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控制,明确大气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责任追溯机制。积极引入先进监测技术,如微站监测技术、激光雷达监测技术等,提升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含量。重点做好挥发性有机物、降尘等污染物监测。
二是营造重视环保社会氛围。在生态环境监测部门网站等平台,定期实时发布大气环境监测结果,接受普通群众的监督,加大环境保护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渠道,不断提升市民生态环保意识。
三是提升环境监督执法水平。努力构建省市县(区)多层级环境监管体系,组建专业化大气环境监督检查团队,鼓励企业等运用第三方专业力量,协助其提升大气环境监测能力。生态环保部门应做好与市场、发改委等部门之间沟通交流,构建监察处理协作机制。定期分析全省大气环境污染状况,尤其是各市县大气环境质量,找准大气环境监察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掌握全省大气环境不同污染物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和特点,从而为相关部门执法提供有力的依据。
结语
大气环境是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障,随着市民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成为市民关注的社会话题之一,“大气十条” 的持续推进,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总体呈现出向好发展之势。但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应引起各方重视和关注,针对各地大气环境污染状况及其特点,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之策,不断提高大气环境质量,一定能够早日打赢蓝天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