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海伦综合试验站服务区大豆生产现状及“十四五”期间技术需求调研报告*

2022-10-31邹文秀韩晓增崔贵军才卓伟孙义春刘月辉张乃文甘佳伟陆欣春

大豆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十四五大豆调研

邹文秀, 韩晓增**, 张 谦, 崔贵军, 才卓伟, 孙义春, 刘月辉, 张乃文,甘佳伟, 陆欣春, 陈 旭, 严 君

(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哈尔滨 150081; 2.巴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黑龙江 巴彦 151800;3.绥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黑龙江 绥棱 152200; 4.海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黑龙江 海伦 152300;5.北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黑龙江 北安 164000; 6.嫩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黑龙江 嫩江 161400)

大豆是我国主要植物油脂和蛋白质来源。随着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费结构转型变化,大豆需求量不断增加。由于受耕地资源有限、大豆单产水平偏低和种植效益差等综合因素影响,导致我国大豆供需缺口较大,进口依存度较高[1]。因此,积极探索大豆单产和总产以及经济效益提高技术途径,进而缓解我国对进口大豆依赖,已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2],受到了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3]。黑龙江省特别是松嫩平原中东部,具有得天独厚的无污染土壤条件及有利于大豆功能性成分有效积累的气候条件,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重要的优质大豆产区[4-5]。随着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耕作栽培措施不断优化、优良品种不断推广、病虫害防治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我国大豆单产也随之发生变化,但是仍旧没有达到美国同纬度地区大豆单产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6]。

为了进一步提高服务区大豆单产水平,不仅需要了解当前大豆生产现状、影响和制约大豆产量的主要因子,还需要了解未来大豆生产过程中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技术需求。因此,依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海伦综合试验站分布在松嫩平原中东部黑土带上的5 个服务区开展问卷调查,综合分析区域内大豆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技术需求,旨在为区域内“十四五”期间技术研发、试验示范、集成推广提供目标和方向,同时服务区域内大豆产业发展,助力大豆产业振兴。

1 调研基本情况

1.1 调研人员结构特征

调研对象基本信息见图1。

图1 调研对象基本信息

(1)在性别占比方面,农户、合作社和基层农技人员以男性为主,占比分别为96.93%、92.85%和68.29%。(2)在学历方面,农户与合作社人员学历以初中学历为主,占比分别为65.31%和42.86%;其次为高中学历,占比分别为23.47%和32.15%;合作社中高中以上含大专学历人员占比达到25.00%;基层农技人员均为中专及以上学历,以本科学历为主,占65.85%;其次是大专和中专学历,占比均为17.07%。(3)在年龄方面,调研对象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0~50 岁,农户、合作社和基层农技人员的占比分别为44.89%、57.14%和73.17%;其次是50 岁以上的人群,占比分别为35.71%、30.36%和17.07%;调研对象整体偏老龄化,特别是基层农技人员中缺乏年青人员,30 岁以下的人员占比仅为12.20%。(4)在从事农业工作时间方面,以20~30 a 为主,农户、合作社和基层农技人员占比分别为40.82%、39.29%和82.93%;农户和合作社中从事农业工作时间在10~20 a 的比例较高,分别为34.70%和28.57%;而基层农技人员从事农业工作时间在10 a 以下和10~20 a 以上的比例均为7.32%。

每位农户家庭人口数量以3~4 人为主,占比为65.31%;有2~3 人劳动力占84.69%;1~2 人务农的占87.76%。78.57%的家庭没有人员外出务工,以务农为主(见图2)。合作社规模以10 人以下为主,占 69.64%;10~20 人、20~30 人和 30 人以上的合作社占比分别为12.5%、5.35%和12.5%(见图2)。

图2 农户家庭人口组成和合作社规模

基层农技人员的职称以高级农艺师为主,占比为78.05%,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仅占14.63%(见图3)。基层农技人员从事工作包括农技推广、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和管理,其中以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为主,占73.17%;其次是从事土壤肥料工作的人员,占比为14.63%(见图3)。

图3 基层农技人员职称结构和从事工作

1.2 服务区内基本情况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海伦试验站主要包括巴彦县、绥棱县、海伦市、北安市和嫩江县在内的5 个服务区,分布在松嫩平原中东部黑土带上(见表1)。种植的作物主要包括玉米、大豆、水稻和小麦,70%以上的区域采用轮作种植方式,大豆均为清种。区域内从北到南有效积温在1 950~2 500 ℃,跨度较大,集中在第二至第五积温带;年降水量为500~580 mm,主要集中在7 月和8 月。虽然大豆播种期和收获期分别集中在5 月上旬和10 月上旬,但是受>10 ℃有效积温影响,大豆生育期在95~125 d,其中南部的生育时期长,北部的生育时期短。

服务区内土壤类型以典型黑土为主,含有少部分暗棕壤和黑钙土,土壤有机质含量均≥3%。根据调研结果,42.41%、34.42%和16.88%的调查对象认为土壤肥沃程度分别对应3、2 和1,因此区域内土壤整体肥力水平在中上等。农户的耕地面积和大豆种植面积均小于合作社(见图4)。

图4 合作社和农户的耕地面积与大豆种植面积

农户的耕地面积在0.80~200.00 hm2(含种粮大户),其中耕地面积在6.67~33.33 hm2的人最多,占 54.64%,其次是<6.67 hm2和 33.33~66.67 hm2的人数占比均为19.39%。农户种植大豆的耕地面积在 0.80~100.00 hm2,其中面积在 6.67~33.33 hm2的人数占46.94%;其次是<6.67hm2的人数占39.80%;33.33~66.67 hm2的人数占 11.22%;>66.67 hm2的人数占比最少,仅占2.04%。

合作社土地流转规模在20.47~1 333.33 hm2,其中耕地面积人在66.67~333.33 hm2的合作社最多,占33.93%,其次为 33.33~66.67 hm2和<33.33 hm2的合作社占比均为25.00%。合作社种植大豆面积为4.00~512.00 hm2,其中<33.33 hm2合作社占比最大,为44.64%;33.33~66.67 hm2、66.67~333.33 hm2和>333.33 hm2的合作社占比分别为 16.07%、26.79%和12.50%。不同区域大豆播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存在差异,巴彦县、绥棱县、海伦市、北安市和嫩江县分别为16.76%、42.00%、45.40%、48.20%和69.00%。总体上,北部大地区豆种植面积的高于南部。

2 调研结果分析

2.1 大豆生产现状

2.1.1 2019—2021年大豆产量 2019—2021年,农户大豆产量分别为153、156 和169 kg/667m2;合作社大豆产量同样分别为153、156 和169 kg/667m2。结果表明,2019—2021年农户及合作社的种植水平无显著差异,大豆产量均呈逐年递增趋势(见图5)。

图5 2019—2021年农户和合作社大豆产量

2019—2021年巴彦县大豆平均产量分别为152、156、171 kg/667m2;绥棱县分别为155、164、180 kg/667m2;海伦市分别为176、177、184 kg/667m2;北 安 市 分 别 为147 、145、161 kg/667m2;嫩江县分别为133、134、143 kg/667m2。其中,大豆产量最高的为海伦市;其次是巴彦县和绥棱县;嫩江县大豆产量最低(见图6)。

图6 2019—2021年海伦试验站5 个服务区的大豆产量

2.1.2 大豆品种 大豆种子来源中,当年购买占90%,上1 a 留种占10%。

调研区域内的大豆品种有50 个(见图7),主要有绥农系列、东生系列、合农系列和黑河系列,其中绥农52、东生17、东生22 和黑河43 种植最为广泛。每个县、市的主要品种如下,巴彦县为北豆40、合农75、合丰44 和绥农52;绥棱县为绥农94、东生7、东生22、棱豆3 和东生1;海伦市为东生22、东生17、东生19、东生35 和华疆2 号;北安市为东生17、东生9、龙达4、黑河43和东生19;嫩江县为黑河43、黑河48、黑河45、登科9 和合农69。

图7 调研区内的大豆品种

调研中,农户和合作社认为当前正在使用的大豆品种优点、缺点及未来需求见表2。

表2 农户和合作社使用大豆品种特点

目前,大豆品种的主要优点为高产和高蛋白,比例分别为44.81%和32.47%;主要缺点是抗逆性差、不抗倒伏、不抗病和不抗涝,比例分别为26.62%、18.18%、13.64%和16.88%。未来对大豆品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产、抗倒伏和抗病3 个方面,占比分别为73.38%、29.87%和24.03%,这也是目前大豆品种的主要缺点。调研中对商品性好的需求占19.48%,说明为了增加大豆附加值,农业主体对大豆商品性要求越来越高。在调研中,农户及合作社均提出了大豆品种退化的问题,应加以重视。在未来大豆种植过程中,建议加快大豆品种更新换代,提升种子稳定性。

2.1.3 大豆主要种植方式和耕作方式 调研区域内大豆种植方式基本上为垄作,其中65 cm 垄距占85%;110 cm 和130 cm 垄距占14.5%;其他种植方式为45 cm 垄距窄行密植和免耕,约占0.5%。65 cm标准垄的种植方式为“垄三栽培”,行距10 cm,播种密度为 1.47 万~2.10 万株/667m2;110 cm 和 130 cm大垄的种植方式为垄上双行,行距10 cm,播种密度为 2.10 万~2.50 万株/667m2;45 cm 垄距采用窄行密植种植方式,播种密度为2.7 万株/667m2。

大豆田的整地方式包括旋耕、深翻、深松和免耕,由于农户/合作社土地面积较大,多数农户和合作社会采用2 种以上的耕作方式(见图8)。其中选择旋耕和深松的农户/合作社较多,分别占61.54%和59.49%;再次是深翻,占41.54%;免耕仅占1.03%。从耕作深度上分析,<15 cm 的耕作深度占61.54%,>20 cm 的耕作深度占41.54%,16~20 cm 的耕作深度占27.69%。深松深度以16~30 cm 打破犁底层为主,占43.07%。

图8 调研区域内整地方式和耕作深度

2.1.4 主要农用机械 调研区域内合作社与农户的机械动力存在较大差异(见图9)。合作社机械动力以大中型为主,国产中型机械、进口中型机械、300 马力以上拖拉机和小四轮分别占37.50%、26.79%、17.86%和5.57%;农户机械动力以小四轮为主,占56.12%,其次是国产中型机械占45.92%,进口中型机械和300 马力以上机械占比较少。调研结果表明,合作社的机械动力明显优于农户,大豆生产已经实现全程机械化,包括播种机、中耕机、收获机和喷药机。农业生产中农户需要研制的新机械包括气吸式精量播种机、除草机和免耕播种机等。

图9 调研区域机械动力

2.1.5 大豆施肥情况 调研区域内43.90%的农户和合作社在秋季整地时施用有机肥,用量在500~1 500 kg/667m2。农户和合作社在大豆春季播种时采用条施的方式施肥;78.57%的合作社和57.14%的农户采用单层施肥;100.00%的合作社和24.49%的农户选择喷施叶面肥;39.29%的合作社和9.18%的农户选择接种根瘤菌(见图10)。其中叶面肥以磷酸二氢钾为主,也有部分被调研者选择腐殖质酸、氨基酸和黄腐酸。在化学肥料选择中,46.43%的合作社与70.41%的农户选择施用复合肥/大豆专用肥。复合肥种类主要有48%大豆专用肥、神飞生物肥、瑞霖缓释肥、48%复合肥和45%复合肥。三元素是指选择尿素、磷酸二铵和硫酸钾,掺混后施用。复合肥用量为16.5~30.0 kg/667m2,三元素中尿素用量为1.7~3.0 kg/667m2,磷酸二铵用量为8.3~10.0 kg/667m2,硫酸钾用量为6.0~6.7 kg/667m2。

图10 调研区域内大豆施肥情况

2.1.6 主要杂草及防治 调研区域内的杂草有稗草、蓟、藜、刺儿菜、鸭跖草、苋菜、野豌豆、苍耳、苣买菜、兰花菜、铁苋菜、灰菜、红根苋菜、蓼、问荆、节骨草、谷莠子、山苏子、兔丝子、牛筋草、马唐草、涝豆秧、马尾草和狗尾草。所有田块均采用苗前除草,其中45.06%种植者会选择喷施茎叶除草剂。苗前除草剂的主要种类及配方为:90%乙草胺120 mL/ 667m2+ 2.4D异辛酯50 mL/667m2+嗪草酮30 mL/ 667m2,乙草胺150 mL/667m2+ 噻吩2 g/667m2,72%异丙甲草胺70 mL/667m2;乙草胺0.75 kg/667m2+ 异丙甲草胺1 kg/667m2,乙草胺1.7 kg/667m2+噻吩磺隆40 g/667m2+2.4滴异辛脂1.0~1.5 g/667m2。苗后除草剂种类及用量为:35%松·喹·氟磺胺167 mL/667m2,20%稀草酮 2 g/667m2,35%精广虎300 mL/667m2,5%精喹禾灵100 mL/667m2,胺草醚130 g/667m2+烯草酮30 mL/667m2。

2.1.7 主要虫害及防治 调研区域内的主要虫害有红蜘蛛、豆荚螟、双斑萤叶甲、蚜虫、大豆食心虫、豆杆蝇、斑须蝽、蛴螬、金针虫、大豆蓟马、孢囊线虫、造桥虫、二条叶甲、地老虎、草地螟、苜蓿夜蛾和根潜蝇。主要杀虫剂及用量: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 mL/667m2,毒死蜱乳油50 mL/667m2,甲维盐33 mL/667m2,吡虫啉33 mL/667m2,阿维菌素20 mL/667m2,氯虫苯甲酰胺30 mL/667m2,噻虫嗪30 mL/667m2,2.5%溴氰菊酯40 mL/667m2。

2.1.8 主要病害及防治 调研区域内主要病害有霜霉病、根腐病、菌核病、紫斑病、细菌性褐斑病、胞囊线虫病、灰斑病、折茎病、立枯病、羞萎病、锈病和猝倒病。主要杀菌剂及用量为:70%代森锰锌100 g/667m2,70%百菌清67 g/667m2,宁南霉素50 mL/667m2,40%多菌灵100 g/667m2,克露100 g/667m2,40%多菌灵50 g/667m2+ 25%咪鲜胺100 mL/667m2,25%咪鲜胺100 mL/667m2,72%杜邦克露130 g/667m2+ 25% 呲唑迷菌脂40 g/667m2,70%甲托 100 g/667m2,64%杀毒矾30 g/667m2+25%呲唑迷菌脂40 g/667m2,腐霉利50 mL/667m2,链霉素10 g/667m2,100%芸苔素内酯10 mL/667m2+ 吡唑醚菌脂15 mL/667m2+ 专用增产助剂7.5 g/667m2,亮盾或多克福种衣剂以1∶75比例进行拌种处理。

2.1.9 农药购买渠道及影响农药药效因素 调研显示,农业经营主体主要从个体商户处购买农药,占比为99.50%,仅有少部分会选择从农技推广部门购买农药。因此,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从正规渠道采购农药,接受专业用药指导,避免滥用农药。调研区内影响农药药效发挥的综合因素包括配方、气候、药剂和使用方法(见图11)。不同因素对农药药效的影响表现为,方法>药剂=气候>配方。因此,改进喷药机械,选择合适的喷药时间对于提高农药利用效率和施用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图11 调研区域内影响农药药效的因素

2.2 技术需求

2.2.1 影响大豆产量主要因子 农技人员根据多年在海伦试验站服务区掌握的经验,对服务区内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因子进行评价(见表3)。结果表明,调研区内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因子中,缺少高产稳产新品种的重要性最高,为8.63;其次为耕层深度浅,重要性为8.56;重要性在6~7 的因子有技术到位率低、施肥方法不当、肥料配比不合理、病害重、虫害重、杂草危害重、品种多乱杂,种子质量差、品种生育期不合适、无霜期短,有效积温不足、投入大,成本高,差;重要性在5~6 的有缺少合适的栽培技术、倒伏严重和阴雨多,日照不足;重要性在4~5 的有农机农艺不配套、干旱、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地力差、轮作倒茬不合理、整地质量差、播种质量差,出苗不匀、种植密度不合适,其他因子重要性均在3 以下。因此,调研区内大豆品种是影响大豆产量最为重要的因素。今后海伦试验站将继续加强优良大豆品种的展示与试验示范推广,加速服务区内大豆品种更新换代,从而达到显著提升大豆产量水平的目标。

表3 影响大豆产量主要因子

2.2.2 大豆生产措施重要性分析 由于农户与合作社经营土地规模不同,机械动力也存在较大差别,导致他们在分析大豆生产措施重要性时也不尽相同(见表4)。调研区内重要的大豆生产措施有12 项,农户认为重要性超过8.0 的有新品种和土壤肥力,合作社认为重要性超过8.0 的有新品种和机械;农户认为重要性在7~8 的有栽培技术、耕作技术、机械、轮作倒茬和病虫害防治,合作社认为重要性在7~8 的有土壤肥力和轮作倒茬;农户中认为重要性在6~7 的有技术的规范程度、农药使用方法、施肥方法和杂草防除,合作社认为重要性在6~7 的有栽培技术、耕作技术、技术的规范程度、施肥方法、病虫害防治和杂草防除;农户中认为重要性在5~6 的为生产规模,合作社认为重要性在5~6 的有生产规模和农药使用方法。因此,国家进一步加强优良大豆品种繁育,对于促进服务区大豆产量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表4 大豆生产措施重要性分析

2.2.3 新技术引进途径 通过对56 个合作社及98位农户进行调查表明,35.71%的合作社、51.02%的农户认为新技术来源于专家讲课;55.36%的合作社、26.12%的农户认为新技术来源于技术员的实地指导;同时示范田观摩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见图12)。因此,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海伦综合试验站在“十四五”期间将大力组织各个领域的专家对服务区开展大豆栽培、育种、耕作和加工等方面的培训,通过组建专家服务队,定期到服务区开展技术指导,特别是通过现代通讯手段及时发布相关信息,进一步提升农业经营主体及基层农技人员的整体水平和服务能力。

图12 新技术引进途径

3 大豆生产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3.1 当前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

3.1.1 大豆根腐病防治 通过种子包衣、加强田间管理和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方式增强对大豆根腐病的防治。

3.1.2 大豆田化学除草技术 推广除草剂混合配方技术,提高防除效果,减少药害发生,避免农药滥用,从而提高大豆产量。

3.1.3 大豆平衡施肥技术 推行一家一户测土,根据测土数据,出具肥料施用配方,做到精准定量施肥,使肥料既够用又不浪费。实现节约生产投入,提高大豆产量。

3.1.4 大豆种植相对粗放,抗灾能力弱 建议根据品种、地块和气候等综合因素,选择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形成一品一地一模,增强防灾能力。

3.1.5 野大豆多,影响产量 建议通过轮作和翻地等方式解决“野大豆”问题,提高产量。

3.1.6 缓解大豆重迎茬技术 解决途径为推行“玉米+大豆+其他”轮作种植模式,在大豆种植上做到不重茬、不迎茬。各作物年际间,互为肥茬口,互为灭虫、灭草、灭病有利茬口,互为增产前提茬口,各茬口间配合相得益彰,各产业之间互促互进、协同发展。为大豆生产可持续性发展,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重要保障。

3.1.7 地力培肥技术 解决途径为重视用养结合,通过增施有机肥、农肥和平整土地等方式提高土壤肥力。增加肥料利用率,提高大豆持续产出能力,促进社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3.2 五年内需要解决的问题及途径

3.2.1 推广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主要问题是大豆病虫害防治不到位,大豆粒色不正、粒型缺损不整,严重影响产量及品质。解决途径为采取综合措施防治大豆根腐病、菌核病、大豆灰斑病和大豆食心虫等主要病虫害。促进产量与品质同步提升,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3.2.2 推广大豆优良品种使用技术 主要问题是品种多乱杂,缺少当家品种,缺少高产、高蛋白和高油型等专属品种,大豆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解决途径为加快研发优质高产、高油和高蛋白大豆专属品种,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2.3 推广大豆精准施肥技术 主要问题是大豆施肥不合理,不按大豆需肥规律施肥,带有很大盲目性,肥料利用率不高,投入产出比不高。解决方式为根据测土数据,依据目标产量测算各类营养元素需求量,再结合肥料利用率,精准确定各类营养元素施入量,进行精准施肥,从而达到节约资源,提高产量的目的,有利于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3.2.4 推广先进农用机械使用技术 主要问题是大豆生产机械多数属于中小型机械,翻旋深度不够,犁底层难以打破,整地质量不高,大豆生长受抑制,大豆产量潜力无法充分发挥。解决途径为应用先进大型农用机械,提高整地质量,满足大豆生长需要,提高单产,确保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3.2.5 推广大豆高光效栽培技术 主要问题是大豆垄向一般为正南正北朝向,此种垄向的大豆1 d下来接受的阳光不是最大光照量,光能利用率没有达到最大化,提高大豆光能利用率仍有潜力可挖。解决方式为通过试验示范研究不同区域光能利用率最佳垄向,依据垄向参数提出大豆高光效配套增产技术,充分挖掘大豆生产潜能,不断提高大豆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2.6 推广大豆节本增效技术 主要问题是大豆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大豆生产效益低下,严重制约了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式为推行土地集中连片经营或托管制,将土地向种田能手、种田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方向转移;把小户、弱户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其他产业,创造更多价值,化解种植风险,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大豆产能,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3 十年内需要解决的问题及途径

3.3.1 大豆综合配套增值技术 主要问题是当地大豆所独有的寒地黑土、富硒和非转基因等多重概念优势未能转换和形成品质与价格优势,增值潜力未被充分发挥,大豆种植效益处于低水平徘徊阶段。解决的途径为从田间走向市场,主动出击,主动作为。坚持主打寒地黑土、富硒和非转基因绿色生态有机品牌,充分利用线下和线上、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进行广泛宣传推广;加大网上营销力度,利用黑龙江大米网和生态龙江等平台,以及淘宝、京东等网络媒介,开展互动营销;打通“买全国、卖全国”的电子交易通道,扩大线上交易成效,不断扩大寒地黑土、富硒和非转基因绿色有机大豆产品的知名度及市场占有率;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搭建信息化追溯平台,统一追溯模式、统一业务流程、统一编码规则以及统一信息采集,实现大豆生产、流通全程可追溯;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不断提升消费者信任度和满意度。逐步实现靠品牌增值,靠诚信增效的目标,大幅提高大豆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3.2 推广大豆集约化生产技术 主要问题是一家一户生产模式仍为当前大豆生产的主体模式,规模小,投入成本居高不下,抵御风险能力差,效益低下,更不利于大型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使用,严重制约了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解决方式为首先推行土地集中连片经营,集中起来的土地便于集中规划,大规模使用农机、农艺结合技术,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大豆产能,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3.3 大力推广大豆超级品种育种技术 主要问题是目前大豆品种多属于普通型大豆品种,产量低、品质差,无市场竞争优势,大豆种植效益不高。解决途径为研发和推广超高产大豆新品种,使大豆产量稳定在3 000 kg/hm2以上,确保大豆生产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大豆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3.4 推广大豆超耐密品种使用技术 主要问题是目前大豆品种多属于普通型大豆品种,品种耐密程度不够,当密度超过35 万株/hm2时,极易发生倒伏、病害严重、单株有效荚数和单荚粒数急剧下降等情况,大豆增产潜力受到限制。解决途径是研发推广超耐密高产大豆新品种,确保大豆生产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大豆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3.5 大力推广大豆绿色防控技术 主要问题是大豆生产中病虫草害均以化学防控为主,农药用量大,农药残留污染严重,对环境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解决途径为推广化学、生物和物理防控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病虫草害,逐渐减少化学防控所占比例,并做到推广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促进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大豆生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4 长期需要解决的问题及途径

3.4.1 推广大豆生产加工销售三产融合发展技术模式 主要问题是目前大豆产业还处于卖原字号产品阶段,生产效益不高,生产、加工及销售没有结合,大豆加工与销售对大豆生产没有拉动效应。解决途径为:(1)推行大豆生产+加工+销售融合发展模式,使三者利益深度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推动大豆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原字号”销售向“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产融合方向转变,最大限度提升大豆增值潜力;(2)实现龙头企业利用加工销售增值回补基地农户,农户生产积极性提高后,又可为建设长久大豆原料生产基地提供保障。不但互利共赢,还为实现大豆集约化生产,大规模使用新技术,增加生产投入提供了可能,为拉长大豆产业链条,扩大增值潜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了增长空间。

3.4.2 推广大豆智能化增产新技术 主要问题是现阶段大豆生产技术大都是投入已知而产出未知,未能智能化量化控制。解决途径为开发利用大豆智能化生产技术,实现大豆病虫害预测预报智能化,大豆产量、品质等指标可控化、数量化,大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目标化。

3.4.3 推广普及大豆“三减”生产技术 主要问题是现阶段大豆生产上施肥结构不合理,存在浪费现象,除草剂和农药施用情况均为超量状态,不但增加了不必要的投入,还严重污染了环境,同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低下。解决途径为减少化肥施用量5 kg/667m2,减少除草剂使用量50 mL/667m2,减少农药使用量50 mL/667m2,同时采用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农药,添加增效助剂,达到减药不减效的用药目标。可实现节本增效,促进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3.4.4 推广智能机械化大豆生产技术 主要问题是现阶段大豆生产所用机械还处于初级阶段,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不高,制约了大豆产业发展。解决途径为开发推广应用智能化大豆生产机械,提高大豆生产效率,提高产量,促进大豆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猜你喜欢

十四五大豆调研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大豆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