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的误差
2022-10-31王文昌
文/王文昌
蜜獾,鼬科动物,因爱吃蜜蜂而得名。蜜獾生性凶狠,即使遇到狮子、蟒蛇、鳄鱼这样凶猛的动物也毫不畏惧,果断出击,它被誉为“世界上最无所畏惧的动物”。
蜜獾的勇敢源于生存的需要,它要在凶险的自然环境中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还有一个秘密,那就是它眼睛特殊的生理结构。蜜獾的眼睑是弧形的,在它的视域里,不论何等庞然大物,都感觉和自己差不多大小。因此,再庞大的动物它都“一视同仁”,觉得不过尔尔,自己永远是最强大的。
蜜獾的勇敢源于生存的需要
人生需要一股气,这股气就是勇气,像蜜獾那样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想当年,巨鹿大战,项羽“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破釜沉舟的一战让项羽威名远扬,“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狭路相逢勇者胜,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许多时候,要生存,要发展,就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定气概,这是争取胜利、赢得主动的基础。遥想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中国人民咬紧牙关,打响了抗美援朝战争。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无数的志愿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赢得了胜利,新中国也从此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不审时,则宽严皆误。”敢干没错,但不能蛮干,要有审时度势的智慧。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无论是赛场还是战场,都要对对手有一个清醒的估计,然后采取相应的战术。战略上藐视敌人,这是勇气;战术上重视敌人,这是智慧,如此才能无往而不胜。
精彩的例子,莫过于《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上演的空城计。面对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孔明身边只有一班文官,既无大将,所引五千兵,又已分一半去运粮草,只剩二千五百兵在城中。敌我力量如此悬殊,倘若此时诸葛亮也像蜜獾那样,不顾一切,像《水浒传》里的牛二,挺着脖子,连声叫喊:“来,来,来”,一脸英雄气地硬碰硬,结果可想而知。
诸葛亮“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抚琴”。司马懿一见到这个阵势,觉得必有埋伏,“两路兵马皆退去”。一场危机在谈笑间轻松化解。同样是《三国演义》里的张飞,大吼一声,喝断当阳桥,后人赞其“万古流芳莽撞人”。“莽撞人”三个字值得细细考量,张飞最后惨死,也因为莽撞。
无论是上演空城计的诸葛亮,还是喝断当阳桥的张飞,俱是一种文学形象。文学虽然高于生活,但一定来源于生活。放眼望去,在我们的身边,有勇有谋的诸葛亮少,“莽撞人”张飞居多,值得深思。
蜜獾,要借鉴,也要深思其问题所在。学习其勇敢、无畏、敢干。但其存在的视觉偏差,后果同样很严重。在吉尼斯世界纪录评选中,对于世界上最勇敢的动物蜜獾是这样评价的:“因无法正确权衡危险而导致数量局部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