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兰芳与电影世界

2022-10-31陆其国

检察风云 2022年20期
关键词:梅兰芳舞台

文·图/陆其国

首次“触电”

1920年春末的一天,上海商务印书馆协理李拔可先生,在三马路(今上海市汉口路)上的福建菜馆“小有天”宴请梅兰芳。席间,李拔可试探性地对梅兰芳说起,商务印书馆电影部从美国购进一批电影器材,如果梅先生有兴趣,可以拍两部戏,权当作玩赏。

一听说拍电影,梅兰芳一下子想起很久以前,自己在北京一家戏园看京剧艺术家、名角杨小楼演《挑滑车》的往事。他清楚地记得,杨小楼那天演得特别出彩,演出结束,观众不停地鼓掌喝彩。

第二天,正巧梅兰芳和杨小楼在一处堂会里同台演出。他在后台见到杨先生,便说:“昨天看您的《挑滑车》真过瘾,比哪一次都演得饱满精彩。”杨小楼听罢,不由对梅兰芳笑道:“你们老说我的戏演得如何如何好,可惜我自己看不到。要是能够拍几部电影,让我自己也过过瘾,这多好呀!”杨小楼这番话,也让梅兰芳联想到,戏曲演员在舞台上演出,无法看到自己的表情,不知道自己到底演得怎么样,真是一件遗憾的事。

银幕就像一面特殊的镜子,可以照见自己在舞台上表演的全过程,从而知道自己表演上的优点和缺点。一想到这些,梅兰芳对李拔可的提议,顿时来了兴致,加上席间几位朋友也在一旁怂恿,梅兰芳更加跃跃欲试。于是就对李拔可实话实说:“拍电影我没有经验,但是我想试试。”并建议先拍《春香闹学》,因为这出戏身段表情比较多。

梅兰芳答应后没几天,便有商务印书馆电影部人员上门,和他商谈具体拍摄事宜。双方最后约定,先拍《春香闹学》。

昆曲《春香闹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中的一折,里面共有三个角色:老师陈最良、小姐杜丽娘、丫鬟春香。梅兰芳饰春香。拍电影时,人物服装、化妆一如戏曲舞台上的扮相,但道具用上了实物。拍摄地点就选在上海闸北宝山路商务印书馆印刷所附设照相部大玻璃棚内。一则这里面积足够大,二则设备较完善。拍花园的镜头则是借的私人花园。当时拍的是无声片,但观众看的时候可以配上字幕。

那时没有正式导演,全由摄影师指定演员在镜头前的活动范围。至于表演,则全凭演员自己拿捏。那天拍摄春香出场时,用了一个特写镜头,当时梅兰芳做如下拿捏:他先拿一把折扇遮住脸,随着镜头慢慢拉开,扇子往下移,渐渐露出脸,接着带出一个不无顽皮的笑靥……身段表演则有在花园草地上荡秋千、扑蝴蝶、拍纸球等。梅兰芳说他此前没有真正荡过秋千,现在一下子真站到架子上,心里未免忐忑,也不敢摇荡,这倒也符合小春香的年龄特点。这就是梅兰芳首次“触电”的经历。

首次尝试“触电”的过程是愉快的,收获也不少,大家都感到余兴未尽,于是就有了接下来拍摄《天女散花》的故事。《天女散花》的拍摄地点,是在上海四马路(今上海市福州路)上的天蟾舞台。一应班底、服装、道具,包括布景,皆借自天蟾舞台。《天女散花》是一部神话戏,剧情说的是维摩示疾,如来佛命菩萨、罗汉等前去问疾;又命天女到维摩家中散花,以验结习。意谓如无俗念,六根清净,花即不沾身,反之则沾身。梅兰芳饰演的天女身上有两条风带,演出时须做出富有雕塑感的各种姿势,以凸显天女凌空飘逸、御风而行的意境。有意思的是,那天商务印书馆经理张元济先生也饶有兴致地到现场观看梅兰芳拍片。

梅兰芳在拍摄该片时,再次强烈地感受到了舞台演出和出镜表演的不同体验。比如其中有一场戏,演员必须嘴里哼着唱腔,控制节奏,这在舞台表演上不算怎么难,但电影是平面表现,不能完全按照立体的舞台走位来做身段。虽然事先排练了好几遍,结果到正式拍摄时,还是出现要么焦点不对,要么演员走位出框的情况。于是只能一再重拍。事后梅兰芳总结说,《天女散花》“拍摄的技术是比较差的,镜头大半用全景、远景,很少用近景,灯光照明的技术也未能掌握,片上时有模糊暗淡的景象……”要知道,在拍摄这两部片子前,梅兰芳都已事先声明,不收取分文报酬。显然,在梅兰芳看来,既然是尝试,有无报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应该及时有所总结。

梅兰芳(右)与爱森斯坦

梅兰芳(右)与卓别林

拍几分钟镜头比唱一出戏还累

梅兰芳拍电影的事,很快就传了开来。这不,1923年春天,在中国银行任职的罗雁峰,陪同美国使领馆的秘书,到梅兰芳所住的无量大人胡同找他,说是美国有一家电影公司,想请梅兰芳拍一段戏曲片,特来征求他的意见。虽说拍的仍是黑白无声片,但毕竟电影传播面广,影响大,正可借此弘扬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文化,所以梅兰芳很爽快地答应了。又听对方希望拍一段舞蹈性较强的节目,梅兰芳提起了当时正在演的《上元夫人》中有一段约五分钟的“拂尘舞”。这是一出歌舞灯彩戏,故事讲汉武帝求神仙、信方士,有一天王母和上元夫人带着伎乐侍从自空而降,武帝设筵款待,梅兰芳饰演的上元夫人当筵歌舞。他手持的舞器,即是一把拂尘,在戏里又称“云帚”。“拂尘舞”的身段,着重在亮相姿势。对方一听即认可,遂约定不日就在罗雁峰家拍摄。

罗宅坐落于北京西城孟端胡同,房子很大,带有花园。于是就在花园露天搭景拍摄。到了约定那天,美方使领馆秘书和电影公司摄影师、助手等人准时来到了现场。梅兰芳化好妆后也出现了。结果刚拍摄不一会,梅兰芳觉得自己身手还没完全施展开,摄影师却宣布结束了。梅兰芳质疑道,这段表演还没有完,怎么停了?他说中国戏曲讲究连绵不断,要头尾贯穿到底。经过一番争论,双方才弄明白,原来美方只想请梅兰芳拍几个舞蹈动作,是一种新闻片性质;梅兰芳要的是一段完整的舞蹈,是纪录片性质。美方不懂中国戏曲的表演特点,中方也不了解电影拍摄特点,误会由此产生。梅兰芳也由此感到,拍几分钟《上元夫人》的舞蹈镜头,比唱一出《上元夫人》的戏还要累。

不过正是这样的经历,才加深了梅兰芳对电影的理解。如下一年,即1924年秋天,民新影片公司委托华北电影公司(这两家公司皆为联华影业公司的前身)找梅兰芳拍摄折子戏,其中就有《霸王别姬》和《黛玉葬花》。《霸王别姬》表现项羽中了韩信的诱兵之计,被困垓下,虞姬在四面楚歌、悲观绝望中当筵舞剑,以安慰项羽。这是由梅兰芳饰演的虞姬的一段独舞。当时梅兰芳已然知道,舞剑区域在舞台上,不能脱离四个犄角和中央;但转换成银幕,就要考虑这段完整的东西,究竟要切换成多少镜头的问题。他对摄影师说:“我们必须拍得似断还连,好像一块七巧板,拆散后拼得拢,让人没有支离割裂的感觉。”摄影师很尊重梅兰芳,请梅兰芳自己设计走位,他负责镜头处理。最后几经往复,终于拍成。

和世界著名电影人的互动交流

1930年1月,梅兰芳带领剧团赴美演出,此次赴美,也开启了他第一次拍摄有声片的经历。尽管那只是为了介绍戏曲《刺虎》放映时长仅为短短几分钟的新闻片,“但那天晚上,连试拍带重拍以及摄影位置、角度上的斟酌,费去很多时间,整整搞了一夜,这便是我生平第一次拍摄有声电影的经过”(梅兰芳语)。

很多年过后,已是著名文物专家、历史学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的朱家溍先生告诉梅兰芳,他当年曾随家里大人去电影院看《刺虎》新闻片,他们全家一致认为,梅先生“唱念身段扮相都好,光线声音也不错,尤其是《刺虎》这出戏,您在出国之前还没唱过,在电影里是第一次看到,所以格外高兴”。也正是20世纪30年代那次赴美,梅兰芳对电影与戏曲的关系,有了更深切的理解。那天梅兰芳在和已看过他们演出的美国电影界的演员、编剧、导演交谈时,问道:“诸位看了我们的戏,对这些象征性的动作都看得懂吗?”有人立马接口:“有几个电影界的同仁曾专程到纽约来看您的戏,回来后互相谈论说,梅君这次到美国来演戏,在表演艺术上对我们电影界有极大影响,益处很多……我们除了唱词和说白听不懂,其余都懂,这种表演方法是我们电影界极可宝贵的参考……”

这时候派拉蒙电影公司的负责人又再次问梅兰芳,什么时候去他们总厂拍一部完整的电影。一旁美国电影界人士也表示,很想在银幕上看到梅兰芳演的中国戏曲。梅兰芳由此说出了下面这段话:“我的确打算拍一部有声电影,但主要的目的还不是销行和流传在美国,我的志愿是以此贡献给中国边远地区的城镇居民,好让他们有机会欣赏本国的古典戏剧。一个演员就是消磨了终身的岁月,也不能够周游中国境内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来表演他的艺术,这回却可以利用西方新式的机械,拍成有声的影片,把中国世代积累下来的艺术,传遍遐迩,这是我很感兴趣的事。”

由此可见,梅兰芳作为京剧艺术大师,念兹在兹的还是广大中国观众,尤其是那些因地域条件所限,不太容易看到梅派京剧的“中国边远地区的城镇居民”。而借助电影,这一遗憾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弥补。

也是那次访美,三十六岁的梅兰芳和四十一岁的卓别林—— 一个在舞台表演、一个在电影表演上成就斐然的东、西方艺术大师,有了第一次握手的佳话。当时卓别林对梅兰芳说:“我早就听过你的名字,今日可称幸会啊!想不到你这么年轻。”又说:“我还没有看过你的戏,但明天就可以从舞台上看到最能代表中国戏剧、享有世界声誉的天才演员的演出了。”梅兰芳回道:“十几年前我就在银幕上看见你,你的手杖、礼帽、大皮鞋、小胡子真有意思。刚才看见你,我简直认不出来,因为你的翩翩风度,和银幕上幽默滑稽的样子,判若两人了。”

1935年3月,与美国之行相似的一幕,在莫斯科又重现了。那次是梅兰芳访问苏联演出。梅兰芳在见到苏联著名电影导演爱森斯坦时,后者对他说:“我想请您拍一段有声电影,目的是发行到苏联各地,放映给没有看过您的戏的苏联人民看。”爱森斯坦对梅兰芳的戏曲显然已有所了解,所以他专门指定想拍《虹霓关》这出戏,觉得戏中东方氏和王伯当对枪歌舞舞蹈性比较强,符合苏联观众的审美趣味。

梅兰芳觉得“这样做,能够使中国的戏剧艺术通过银幕更广泛地与苏联观众见面,是非常有意义的”。他当即答应了爱森斯坦。

不一日,已积累了一些“触电”经验的梅兰芳,在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拍摄现场,对怎么拍摄能更好地呈现这出戏的菁华,提出不少建议,并为爱森斯坦所认可。毫无疑问,此时梅兰芳已俨然成为一位通过电影,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京剧艺术文化的使者……

为历史留存一份影像艺术档案

1953年,我国鉴于电影的影响和传播力度,由有关方面牵头,拍摄了一部《梅兰芳的舞台艺术》彩色戏曲片。这部影片采用纪录片的写实手法,对梅兰芳的舞台经验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京剧旦角的表演艺术特点。这既可令爱好戏曲的观众得到艺术上的享受,也可为戏曲人才继承者提供可资借鉴学习的资料。不夸张地说,这其实也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的抢救性工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完全可以把这部作品理解成——在纪录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个人绝技的同时,为历史留存了一份珍贵的影像资料和艺术档案。

猜你喜欢

梅兰芳舞台
梅兰芳评传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春天大舞台
熊佛西对梅兰芳的纯艺术批评与梅兰芳的隔空回应
细微见知著,守正出新章——评《梅兰芳·当年梅郎》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舞台主持心得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