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共产党宝贵历史经验之“坚持人民至上”的三重内在逻辑

2022-10-31徐蕾何兴

中国军转民 2022年2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群众

■ 徐蕾 何兴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党的百年是一部秉承初心、肩负使命的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今天的中国,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时间在变,但共产党人的初心却从未改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全面深刻总结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第二条就是“坚持人民至上”。党的百年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正”,并在此基础上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党的伟大实践相结合,进行“再认识”“再创造”。

一、理论逻辑:对唯物史观的秉持与传承

《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因为马克思主义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根植于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一)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主体作用和核心价值,将“现实的人”确定为历史的主体。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不是由神或精神创造的,也不是由英雄或者少数精英创造的,而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的力量。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说“历史只是个旁观者,它什么也没有做,更没有进行任何战斗,创造并且拥有这一切并为之反抗斗争的,并不是所谓的‘历史’,而是不断创造历史的、现实的人”。所以这就决定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必须紧紧依靠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推动历史的前进和革命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人的具体特性

“现实的人”是如何创造历史的呢?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现实的人”为了能够创造历史,首先要解决基本生存的需要。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积极开展物质生产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时刻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并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进而形成家庭、阶级、国家等复杂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历史正是在劳动中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发展。

(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这个新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只有“每个人”都得到自由发展,才可能有“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人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这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标志性特征。

因此,要想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必须打破阶级社会中束缚人自由发展的枷锁,克服金钱、资本、权势的羁绊,使经济社会真正围绕每个人的幸福发展而运行,这种社会制度建构所体现的价值追求就是“人民至上”。

二、文化逻辑:对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吸收与超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人的思维,中国政府的治国方略,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人民至上”价值追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民至上理念作为新时代中国治国方略中最闪耀、最核心的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新发展、新表达。“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是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价值评价体系,既继承了“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增添了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新内容。

(一)民本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民本”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人是国家的基础,要重视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只有人民生活安稳,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兴旺发达。周朝统治者倡导“以德服人”,强调德政对于民众的重要性。

(二)民心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进一步看到了“民”的价值与意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强调人民和统治者的关系与舟水一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求统治者对人民施行仁政,爱惜民众,用道德来引导百姓。荀子在总结发展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恩惠于民”,强调要充分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处理解决好百姓的各项难题。

(三)利民富民思想

明末清初,中华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发展接近顶峰。黄宗羲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在于万民之忧乐”。对传统的统治思想进行了批判,对君王的权利提出了质疑和限制,对一直作为封建专制御民之术的“民为君本”的思想进行了创新,强调了利民富民的重要性。

古代王朝兴衰的规律告诫执政者们要认识到人民是维护执政地位的根基,民心所向是巩固执政地位的关键。但传统民本思想是以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存在前提的,是封建君主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被迫作出的有限利益的让步,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少数人的利益和巩固专制皇权的“治民之术”。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现实转换性和继承发展性,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为“坚持人民至上”原则的产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三、历史逻辑: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赓续与创新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政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建党百年来,党的领导人始终坚持把人民作为前行的动力源泉和发展方向。

毛泽东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他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他认为人民是革命和建设的中心,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能动作用。他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投入了极高的重视。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到《为人民服务》,再到党的七大正式把“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章,都体现出毛泽东为人民谋福、以人民为念的伟大情怀。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价值目标和政治立场都凝结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中,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视为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的力量源泉。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在谈到改革开放的要害问题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时,邓小平提出要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确立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遵循。“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一价值标准延续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性质,也是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依照这一标准,我党妥善处理了党和国家面对的一些列重大问题,开创了事业的新局面。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新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且将“三个代表”作为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稳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民生基础,拓宽了为人民服务和改善民生福祉的视角与领域。在此之后,胡锦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民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发展的核心和内生动力,对人民的主体地位再次进行了肯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放在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心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积极完善和发展了人民至上的理论。全面深化改革、反腐败斗争、扫黑除恶、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始终做到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深入人心,人民至上的实践理念也越来越清晰。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践行人民至上,是我们党宝贵的历史经验。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个充满风险和挑战的变局中,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必须始终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努力奋斗,才能在新的“赶考”路上向时代和人民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群众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The 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