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探究

2022-10-31张永平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20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政体育

张永平

(广州工商学院体育部 广东广州 510800)

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政教育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精神等要素融入各类课程中,进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本质是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依托各类课程,强化各类课程育人功能的一种新教育教学理念。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高校各类课程思政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大学体育课程作为民办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一部分,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在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育人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体育课程思政不是在体育教学内容上简单地加入一些思政元素,而是将体育思政元素全面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1 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办学方式属于投资办学,政府和社会资金支持很少,主要依靠学费办学。在这样的办学条件下,办学资源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制度不完善等是现代民办高等教育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维持办学,每年不断扩招成了民办高校发展的唯一出路。长此以往,民办高校在社会大众心中留下比较鲜明的时代烙印:学校认可度不高、培养出的人才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这些因素在客观上也制约了民办高校的发展。但凡事皆有利弊,民办高校的运作机制相比公办院校更加灵活多样,自主性更高,更加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德学兼备、基础扎实、技能娴熟,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工匠精神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提高民办高校的人才质量,全面提升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可度是当前我国民办高校需要聚焦的热点问题。当下,课程思政建设正好是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新契机。抓住机遇,大力推进民办高校各类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

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决定了体育课程的不可或缺,但一直处于边缘课程地位,不被重视。体育专用资金投入少、体育场地设施不足、课时量相对较少等客观原因,造成了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着力点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专业技能的传授上,很大程度忽视了价值引领的延伸式培养。长期以来,形成了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两张皮”现象。随着《纲要》的颁布,要求各类课程都不能掉队,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最大化发挥各类课程育人功能。体育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独特的育人方式,在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同时,找准定位,审时度势,对公共体育课程在民办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崭露头角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撑。

2 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路径

2.1 树立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提升民办高校体育教师思政素养水平

通常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从提出到落实且深入人心是一项长期而又系统的工程,其中自然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教师的实践传播。教师作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的作用,承担好育人责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但民办高校体育教师多数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缺乏系统的思政教育背景,思政理论知识相对薄弱。为全面提升体育教师思政素养水平,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第一,提升体育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建设体育课程思政的前提是培养教师的思政意识。首先,教师从被动地接受单位发出的有关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的文件,到主动搜索学习相关知识,其转变说明了教师在思想上已经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其次,动员教师以实际行动学习相关课程思政知识。通过会议、专题讲座和报告等多形式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思想大讨论,并对讨论结果以论文的形式形成书面材料。同时,发挥互联网优势,建立优质资源互通共享机制,设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专门网站,建立优质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视频资料库,开通各高校信息交流平台和优质资源共享通道,有利于教师多方面、多渠道地学习课程思政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内化自己的认知体系。第二,提高体育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一方面,学习他人先进经验,如通过参加课程思政教学培训、教学能力培训等针对性强的专题培训,或者通过观摩体育课程思政公开课、优质课,直接获取他人成功的经验,提高自身课堂思政能力。另一方面,参加课程思政比赛,如通过参加体育课程思政说课比赛、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等活动,在比赛的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在实践中获得新的认识和经验,进一步丰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第三,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的建立是提升体育教师思政素养保障。教师是立德树人的践行者和引领者,要实现课程价值引领,体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加强专业知识与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身课程思政素养。充分发挥教学团队、教研室、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的组织作用,全面集体化提升体育教师课程思政的素养。

2.2 深入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构建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

深入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是开展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将体育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起来,把立德树人全面有效地融入公共体育课程的各个环节,构建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是应对新时代民办高校体育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和新要求的关键。

2.2.1 深入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

体育课程最基本的学科特点是增强学生体质,除此之外,还可以健全学生人格、锤炼学生意志、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其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塑造学生优良品格方面

真正掌握一项运动技能,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日积月累的坚持,在这个过程中勤奋刻苦,坚持不放弃、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品格已经根植于新时代大学生心中。例如,苏炳添身上的自信自强、坚韧不拔、乐观勇敢、积极向上等优良品质,正是他在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养成的。这就是体育课程特有的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特点。

(2)振奋中华民族精神方面

长久以来,体育运动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命运兴衰和民族振兴有着天然的联系。体育精神中所强调的团结、协作、拼搏、坚持、超越等,体现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身上,正是拼搏创新、自强不息的姿态和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中华民族精神。比如,在东京奥运会上,中日乒乓球女团冠亚军之争无疑是此次奥运会上最引人注目的赛事之一,最终中国队以3∶0 完胜,夺得金牌,这不仅彰显了女乒的团队精神,更把中华民族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3)爱国主义精神方面

爱国主义精神可以从体育史上的名人名事来挖掘,如为中国实现在奥运会金牌上零突破的许海峰、薪火相传的女排精神、中国的奥运会奖牌史、中国的奥运之路等丰功伟绩,这其中的意义不只是运动员个人能力,更是国家的实力和荣誉。一个国家整体实力、国家形象、国家荣誉的直观体现就是爱国主义精神。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它在体育领域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透过体育赛事看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运动竞赛场上比拼的不仅是运动员的个人能力,也是科技能力的大角逐。在2020东京奥运会上,疫情常态化下国家为运动员提供了充足的安全防控保障、比赛装备、辅助运动员训练的AI 教练等,这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充分体现了体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同时,比赛项目存在种族、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在赛场上充分遵循公平、公正的竞赛规则,这与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深度契合。运动员在体育竞技上追求精益求精,拼尽全力赢得比赛,为国争光,这与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交相呼应。

2.2.2 构建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

民办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是基于体育通识教育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是推进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主要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在教学目标上,将立德树人置于首要教学目标

目前,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围绕技能掌握、强身健体目标展开,涉及思想教育的德育目标少之又少,这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相背而驰。新的教育理念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教学目标,其次是健身、健心、掌握技能等基础目标,以公共体育课程为载体,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合作意识和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例如,篮球、排球、足球等团体类运动项目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责任意识;散打、跆拳道、拳击等对抗类运动项目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尊重对手和不畏对手的优良品质;游泳、中长跑等耐力类运动项目培养学生坚持不懈、超越自我的精神品质。

(2)在教学内容上,以思政内容为导向,以体育课程内容为载体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不再是单纯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而是与思政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合。构建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前提是充分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包括经典的真人真事、具有突破性的事迹、划时代意义的事迹等。对体育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梳理分类,然后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把思政教学内容合理地分布在课时进度表中,最后将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落实到每节课中。

(3)在教学过程中要全堂育人

目前,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形式主要是实践课,一堂实践课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其中教学内容主要在基本部分完成。多数教师常以案例分析、经典故事分析、内容分析、偶发事件分析等方式进行思政教育,忽略开始部分和结束部分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思政教育内容具体呈现在教案中;第二,教师认真做好备课,严格按照教案上课。

(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反映体育课程中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结合程度的一面镜子。传统的教学评价只是针对运动知识技能层面上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忽略了教师个人思想品德、师德等思政素养的评价,以及学生个人思想品德和受课程、教师价值引领等相关影响后的思政评价。随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完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完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评价主体要全面,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主要由上级督导评课、下级学生评教、同级同行互评和评价对象本人自评4个方面组成;第二,评价方法要量化且质性统一,分管教学的督导专家和同行教师通过随堂听课的方式,对授课教师体育专业思政素养、教授的能力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在学生评价系统中,设置有关教师价值引领的问卷,科学地对教师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2.3 建立民办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专题式教学体系

体育课程思政专题式教学是一种既可以完成体育课程项目内容目标,又能最大化发挥体育课程育人功能的最好方式,也是衔接公共体育专项课和思政课最有效的方式。第一,深入挖掘体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归类设置相应的专题,如奥运会专题、健康中国专题、体育强国专题、健身防疫专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等。第二,梳理体育课程中的知识内容,按照课时进度,确定教授内容。第三,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专题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体育课程思政专题式教学体系。体育课程思政专题式教学的优点在于全面、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利于学生持续稳定地继承并践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结语

体育课程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互融相通的,将体育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能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加深学生对立德树人内涵的认知。提升体育教师思政素养,建设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和体育课程思政专题式教学是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对促进民办高校体育课程完成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价值本位的提质升级,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思政体育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