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苗族芦笙舞价值与教育活态传承
2022-10-31张琳洁
张琳洁
(宜宾学院 四川宜宾 644000)
苗族是一个岁时节庆独特,能歌善舞的民族,苗族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苗族歌舞伴随着苗族人民几千年的历史。芦笙舞作为苗族的文化名片,包含了苗族人世世代代生产生活、风俗民情、宗教信仰的精髓,芦笙舞歌词蕴含了苗族千百年的文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同样也是苗族文化的象征。在文化大繁荣时代,现代体育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功能价值融通发展诉求下,通过对苗族芦笙舞价值的剖析和以学校教育活态传承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保障,探讨川南苗族芦笙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活态传承路径,使苗族芦笙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后继有人,能够持续作为活的民族体育文化传统在青少年中得到继承和发扬,是重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有效保护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扩大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影响力表现之一。同时,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1 苗族芦笙舞研究现状
第一阶段(2008年以前)为研究起步期,研究涉及5个学科,25 篇文献。研究的重点是对芦笙舞从音乐舞蹈学视角进行剖析。主要研究如苗族芦笙舞,是集音乐、舞蹈、体育、宗教、礼仪为一体,芦笙舞的传承对于弘扬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具有现实的意义,从“芦笙舞”的价值、文化内涵及强身健体、社交功能为主线编纂一套符合当地实际、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地方教材融入学校音乐、舞蹈、体育等教学中。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通过学校对芦笙舞从功能、价值、文化等方面整合完善后,必然会向社会广泛流传,得以更好地传承。对丰富民族民间体育文化项目,实现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家庭教育等的传承以及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等。
第二阶段(2008—2015 年)为研究迅速发展期,研究涉及8 个学科,61 篇文献。研究的重点是芦笙舞的艺术特色及传承发展。主要研究如将苗族芦笙舞融入中小学课间操中,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丰富课间操内容的同时,营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芦笙舞的习得过程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责任感,促进民族团结。以民族民间舞蹈动作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及现代体育器械进行体育课堂教学,形成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技术于一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使高校体育课堂的芦笙舞得到有效发展,传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增强学生体质。
第三阶段(2015 年以来)为研究成熟期,研究涉及10个学科,73篇文献。研究的重点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对芦笙舞的保护、传承及发展。主要研究如芦笙舞与旅游产业开发不协调的问题,传承人的流失严重问题等,提出提升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注重民俗体育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等建议,芦笙舞是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舞蹈。
该文运用文献计量法对芦笙舞进行统计后发现,国内外从体育学的角度对芦笙舞的分析研究还略显单薄,对其芦笙舞价值与教育活态传承探究较少。故此,该文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之上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川南苗族芦笙舞价值及教育活态传承。
2 川南苗族芦笙舞价值
2.1 文化价值
芦笙舞蕴含了苗族世世代代人民的生活感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图腾崇拜及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多种文化形式。例如,芦笙舞服饰中的图案大多取材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活态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物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又如在迎宾舞中,吹芦笙者排头而站,吹芦笙者身后左右各站一列,向不同方向进行走或踢的动作,每4拍变换1次方向后用踏或转的舞步继续进行,在此过程中吹芦笙者全程只作芦笙曲调的吹奏,凸显出苗族人民热情好客,团结友爱的民族性格。
苗族一年一度的节庆活动规模大,影响力广,吸引来自各地黔、滇、川的苗族同胞及世界各地的游客。苗族同胞男女老少围成一圈有规律地进行走、转、钩、跨、踢的舞步变换。对来自四面八方游客进行了一次苗族文化的传达及苗族精神的洗礼,同时也加强了游客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另外,芦笙舞作为苗族节庆活动中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无形中为乡民提供了沟通、交流、交友的机会,也促进了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蕴含深厚的文化价值。
2.2 经济价值
文化与经济互相影响、相互制约。芦笙舞从本质上说属于民族文化的范畴,芦笙舞的挖掘、保护、传承、发展可以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的经济增长,尤其是少数民族苗族地区的经济增长增添活力。首先,具有民族风格的芦笙舞服装,对于表演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芦笙舞的发展可以带动服装制造业的发展,芦笙舞舞蹈服饰不同于现代舞蹈服装的简约,芦笙舞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如精致的发饰、精美的图案、精细的做工都是独特而又富有苗族文化的外在体现。服装制造业的发展能促进苗族文化的宣传,为苗族民族经济的发展助一臂之力。其次,芦笙舞的传承发展过程吸引大量舞蹈爱好者接受芦笙舞教育的同时,可以为芦笙舞传承人及苗族青年舞蹈爱好者提供就业机会,也可以将苗族乡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苗族民间演艺团与民俗旅游相结合,带动苗族乡经济的增长,促进苗族乡芦笙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最后,芦笙舞的发展能带动芦笙舞表演行业的发展,为芦笙舞表演者提供更多的商演机会,在此过程中,不仅能为观众带来民族风格的视觉盛宴,传播苗族文化还能增加芦笙舞艺术者的经济收入。
2.3 教育价值
就芦笙舞技术动作而言,芦笙舞中走、立、别、踢、跨、翻、钩的基础动作凝聚着千百年苗族人民日常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信仰等,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与当代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相吻合。在传承过程中培养受教者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传统体育项目芦笙舞的教育价值功能进行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以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更好地体现了当今教育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本质。
就芦笙舞服饰而言,隐含丰富的美育教育价值。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5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5 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整体感的要求。通过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把美育内容与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受教者通过逻辑思维及苗族文化知识分析芦笙舞服饰,加深他们对苗族生活的认识,使受教者在感受美和认识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美育教育。
2.4 健身价值
2.4.1 古代健身价值——祛疾避祸
众所周知,苗族儿女对神灵、祖先与大自然是极其崇拜的。古代苗族人民认为,人类生命及自然界发生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神灵安排的,这种神秘的精神力量是大多数苗族民众的信仰,他们以跳芦笙的方式祭祀祈福,祈求风调雨顺、身体健康等。因此,古代芦笙舞是苗族民众与神灵沟通的方式之一,也是人们强大的精神支柱。
2.4.2 现代健身价值——强身健体,娱乐身心
在科技发达,人们认知水平逐步上升的今天,古代人通过跳芦笙来驱鬼治病的认知,对于现代人们来说显然是不现实的。在运用大量走、立、别、踢、跨、翻、钩的基础舞步及旋转动作的身体表现形式下,有规律地参与芦笙舞运动的男士能塑造出健美的形体,展现阳刚之气;女士则身形匀称、线条修长,展现柔和之美。总之,芦笙舞可以塑造优美的形体,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起到形体矫正的作用,使形体塑造符合一定的审美学标准,可以实现有效的生物学改造。
在芦笙吹奏出4/4拍的曲调伴奏下,或一人或多人以足顿地为节,将音乐与舞蹈融为一体,合理有效地进行有规律的运动,可以通过舞蹈、音乐、表情等释放内心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向上、开朗乐观的健康心态。
2.4.3 群众性健身活动
芦笙舞既可以一人完成,边吹芦笙边跳舞,也可以通过一人吹奏,数人围成多层圆圈,绕圈而跳舞。通过不同的动作表现形式及丰富的面部表情来表达各自内在的心情。简单易学、重复频率较高的芦笙舞,男女老少,甚至不会跳芦笙的观众都可以参与其中,绕圈而舞。大到民俗节庆,小到家庭聚会等都会随性起舞,参与性较强。
3 川南苗族芦笙舞教育活态传承
3.1 以家庭教育活态传承为基础
家庭教育是子女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子女在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地受家族先辈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在技巧性与危险性并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舞的习得过程中,父母的引导尤为重要。为了家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在少年时期便受到家庭教育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历史所遗传的文化。因此,应充分发挥长辈的作用,通过组织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宣传芦笙舞的文化、功能及价值,以家庭或家族的形式进行芦笙舞的传承,为芦笙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增添新动力。
3.2 以学校教育活态传承为主导
3.2.1 发挥课堂教学传承优势,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作为主要的教化场所,是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正如我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说,把传统体育、武术中医药等内容通过拓展校园文化,为传统文化提供肥沃土壤。这样学校作为芦笙舞项目文化传承的场所才能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芦笙舞在学校的传承中,教授仅停留在技术动作层面,未能把芦笙舞蕴含的传统文化引入课堂中。因此,在学校教育传承过程中,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芦笙舞文化纳入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中,进一步深化文化层面的传承与普及。因此,将芦笙舞作为民族特色文化融入学校的体育课或音乐课程中,或设立芦笙舞艺术班、艺人校园讲学等,创造机会,使学校芦笙舞教学相关教师及受教学生与民间艺人之间相互交流。在注重芦笙文化引入现代教学体系的同时,不能忽视承载千年的民间艺人与群众,民间艺人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衔接的重要媒介,在提高学生体育、美育、智育能力的同时,使得民族传统芦笙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利用学校教育传承方式对川南苗族芦笙舞进行原生态、多元化的传承,有利于保护川南苗族芦笙舞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校园文化。
3.2.2 发挥高校传承研究优势,促进大中小学校衔接
利用高校科学研究平台、科普基地的研究与创新,培养芦笙舞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以教育实践基地形式将芦笙舞推广至各大中小学校,在各大中小学校开展以民族文化的传播为主导,以芦笙舞的技能传授为媒介的教育实践活动。将芦笙舞作为中小学日常教学和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润物细无声地将苗族芦笙舞融入中小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在中小学校开设芦笙舞教学项目后,定期在一定区域内进行芦笙舞竞赛活动,把比赛成绩作为学生评优评奖,教师职称晋升,学校年度考核的重要参考。
3.3 以社会教育活态传承为保障
社会教育不同于家庭和学校教育,其实施载体由私人或公共、政府所设立,以对社会群众进行教育活动为宗旨。川南苗族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定期在各市县、全省、全国举办不同规模的芦笙舞艺术大赛、艺术园、艺术节、苗族芦笙舞艺术村等提供了天然优势。通过组织芦笙舞展演活动,营造芦笙舞传承的社会氛围,重塑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的意义与价值,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舞的传承提供社会保障并奠定深厚的群众基础。
芦笙舞的传承离不开芦笙的制作,在社会教育活态传承过程中,应以社区为组织单位,对芦笙工匠的技艺建立工艺档案,实地调研原材料基地,确保原材料供应需求。相关部门定期组织收集、整理研究芦笙的制作技艺及制作技艺教学等。在开设芦笙舞艺术大赛、艺术节的同时,为产品的销售开拓市场,形成产业化链条。
4 川南苗族芦笙舞“三位一体”教育活态传承体系
将芦笙舞教育活态传承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3个独立的教育场域密切连接在社区教育这一平台上。一方面,从宏观层面上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制订相关政策方案,建立芦笙制作及芦笙舞教学辅导机构,为芦笙舞艺术活动提供场地设施等;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上来说,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和家庭社会教育环境,依托家校合作产生的教育合力,创设开展社区实践辅导班、亲子教育等多元化教育模式,实现教育区域从学校扩大至学校和家庭之外的社会,同时把芦笙舞实践对象从教师、学生扩大到教师、学生及其家庭成员,把学生及其家庭成员吸引到社区芦笙舞实践教育活动中。
4.1 川南苗族芦笙舞教育活态传承目标
在教育活态传承目标设定中,除了要传授专项技能外,还应注重传统文化的引导。因此,芦笙舞教育目标具体表现为芦笙舞教育的育人性及民族文化的传承性。
首先,在芦笙舞教育传承过程中自然带有所有教育活动的本质属性——育人性。其核心是通过芦笙舞教学,在运动技能教授的同时,还需注重运动项目内在文化的传授。通过对苗族传统文化及芦笙舞折射出苗族人们社会、经济、文化的剖析外,在文化传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心及家国情怀。其次,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教育也是一种传承的体现。在芦笙舞的教育活动中,无形中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强化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4.2 川南苗族芦笙舞教育活态传承内容
运用民族民间舞蹈动作结合现代教学环境及条件,将具有深厚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及思想内涵和强烈的民族风格,融音乐、舞蹈、体育为一体的边吹边跳芦笙舞纳入教学内容,通过对芦笙舞动作技术教学,如走——立走、跪走、蹲走;立——倒挂、肩臂倒立、倒立、扣肩;别——双脚交叉别、单脚左别右别;踢——蹲踢、走踢;跨——双腿跨、单腿跨;翻——侧身、前、后、单身翻;钩——后钩和前钩;转——旋转和蹲转,进行芦笙舞的传授,形成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教学于一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因此,融入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内容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5 结语
具有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健身价值的芦笙舞教育传承是宝贵的活态精神遗产。芦笙舞是苗族文化的象征,是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人们思想的民族艺术,是一种促进民族认同的社会文化形式。在川南苗族芦笙舞教育传承育人性与传承性的目标引导下及芦笙舞教育活态传承过程中,既要发挥学校场域的传承作用,又要加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因此,川南苗族芦笙舞教育活态传承应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性与传承性的教育目标为指引,学校教育活态传承为主导,家庭教育活态传承为基础,社会教育活态传承为保障,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活态传承模式。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传承相互融通的过程中,形成教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