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人要警惕一切形态的流量密码
2022-10-31江坤
□本刊特约评论员 江坤
近两年,我们经常会在各种热点事件中看到“流量密码”一词。这个在以算法推荐机制为主导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广泛普及后衍生出来的词语,典型概括了当前互联网平台的一种发展策略:在迎合用户之前,先筹谋算法。
网络上的流量密码涵盖内容十分广泛,性别问题、生育问题、家庭关系、加班问题、社会问题、校园问题等,都可能是流量密码。总之,但凡时机适合,条件成熟,任何话题都有可能成为流量密码,但这些所有的流量密码都有共同的特质:或与社会热点问题相关,或与社会常识相悖,或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有人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是传播的基础。如果说流量是“1”,那么内容就是“0”,若没有流量再好的内容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这一说法固然过于绝对和夸张,但是将传媒行业这一具有双重属性的社会事业视为完全的商业活动,本身就存在着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时至今日,“流量密码”大行其道,但也存在两方面的风险。
其一,“反沉默的螺旋”造成的社会认知偏差。“流量密码”所呈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社会热点,往往是具有争议性的观点,而且这种争议性的观点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少数人的观点。由于其观点具有争议性,在双方激烈的争论中会不断地提高该类内容的权重,使与之相关的话题成为爆款内容,进而吸引更多的网络用户开展同题创作。这一过程像“反沉默的螺旋”一样,使一个本来小众的观点上升为社会关切,甚至使不明真相的普通用户将其视为多数人的意见而附和,甚至“推波助澜”使事件更加激烈化和极端化。
其二,流量密码的独有特质造成社会情绪失控。互联网中的不良情绪存在累积效应,虽然对社会情绪、社会观念的认知偏差在短时间内并不会对社会造成显著影响,但是质量参差不齐的流量密码很容易助长普通用户群体的相对剥夺感,使社会发展偏向愚昧浅薄和急功近利。“流量密码”一词的广泛应用意味着传媒人对社会情绪、社会观念影响力的整体下降,对于流量密码的偏倚也会使得传媒人从主动的信息创作者变为维护人工智能算法的工具人,导致传媒人主体地位的进一步丧失。
传媒行业是需要“自律”的行业,如果完全依赖法律和道德势必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传媒人本身只有拥有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而流量密码则简单粗暴地将传媒人变为了社会流行物的鼓吹者。由此可知,丧失了思考能力、丧失了对不良社会思潮纠偏能力的传媒人群体的广泛存在,才是传媒行业最大的发展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