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争议性的产生

2018-01-22亓文涛

考试周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争议性王小波当代文学

摘 要:我们站在大历史的角度去看王小波,他的根本上的争议是来源于他对时代的态度,所以从当下来看,他的文章虽然有所不足,但是却可以理解,而他的对于中国个性与自由、科学与理性的追求却是永不磨灭的成绩。或许对王小波争议的理解与最终消弭,正预示着人性与个性的调和,预示着下个新时代的开始。

关键词:王小波;争议性;当代文学;理性;人性

一、 引言

历史评价如同古史传说,荟萃了无数人的精力与研究,一方面层累堆积,一方面不断遗失与淘汰,留下来的大体就是那时代的较合理的评定。对于王小波作品的评价,今天还是大有争议的,所以我们今天仅以王小波及其创作为例,作一个简单的论述。

二、 人物与作品解读的多重性与争议性

“对于王小波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有两种不同的极端。一部分人对他推崇备至,将他推高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位置。而另一部分人觉得他的作品更像是痞子文学,有点儿嬉皮士的意思,一向被自命正统的人们所不喜欢。”(作家哲夫评)

争议性的产生,自然都有他的具体的背景。我们经常讲“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方面,需要读者不同的人生经历与情感而带来的不同的理解角度;另一方面,也需要那作品本身,要富于被解读的空间。

三、 王小波及其作品的多重性与争议性

(一) 王小波的生平与时代

王小波创作的批判与想象的来源有它特殊的时代背景,王小波的创作远在改革开放以后,然而他思想的形成却早有根源,从1952年到1979年,所谓的革命时代给王小波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他目睹了无数知识分子的悲惨境遇,他对于那个时代的一切不合理都充满了厌恶,他迫切地要批判它,他在同情知识分子遭遇的同时感到知识分子的使命,他试图通过批判实现启蒙,他不仅仅是打倒,他还有创造的理想,这是他批判的来源,又是他想象的天地。

王小波的作品都是浪漫的、理想的,同时也都可能是盲目的。革命既是理想又是强权,而爱情则是人性的代表。当革命代表了理想的时候,它们具有统一性;当革命充满了文化专制的色彩的时候,二者又是决不相容,必得有一方遍体鳞伤。这两种情形都存在着,所以王小波被理想精神所打动,又因理性崇拜而厌恶它。他的小说以极端的行为去反抗,革命与性爱的联系令人惊异,却同时发人深省。他批判革命的反理性、反科学,批判专制、集体道德主义,同时又对爱情与自由抱有深刻的向往,他的批判与想象,具有很明确的时代特征。

(二) 王小波与读王小波的人

1. 王小波作品的直观感

第一是叙事与语言的随意与荒诞。二是强烈的嘲讽与批判。很给人以偏执与滑稽、放纵不羁又令人深思两种可能截然相反的感觉,这种争议非常直观,甚至大部分爭议竟都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不会再深入下去,然而这种外在的表现毕竟有其根源。

2. 王小波小说的基本主题及其争议

(1) 以人为本,个性与自由

王小波的小说凸显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他作品一个核心的主题就是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以及人的自然本性的发现,他经历的那个所谓的革命时代,是集体主义、专制主义,打着道德的幌子来压制个性的时代,比之明清理学极盛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个人的自由在这个时代中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所以王小波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反集权意识。而他的作品最引人批评的放纵不羁的表达与言行,显然是对个性与自由的表达之一。

然而,对自由主义的向往与对革命集体道德主义的批判本身就惹人非议,然而他又把专制集权与个性压制,扩大出革命叙事的范围,波及整个历史上的中国文化传统,把打击面扩得太大,这是又一种争议。

(2) 理性与知识的现实意义

理性精神是王小波作品主题的重要基点。这与他的学习经历与家庭背景是有重要关系的,另一面也对是革命时代的反理性的反动,他对逻辑学、数学、科学抱有很浓的兴趣,他对于理性与知识几乎已经达到了极端的崇拜。革命时代名义上要打倒传统,实际上却又是极端保守,道德重新被用作迫害与压制人性自由的工具,于是他强烈地反传统,个人主义与理性主义,是他给出的建设性的答案。

但是,他又有过于强调工具理性的倾向,因为道德理性在上一个时代过了头,本为创造秩序与和谐,最终反而压制了人性,对这一问题的矫枉过正几乎是新旧交替之时的普遍现象,这是争议性的又一来源。

(3) 知识分子的命运

王小波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具有非常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他一方面同情知识分子在革命时代的悲惨处境,另一面又认为知识分子要为错误观念的传播负责。

他极端地抨击造成千百万知识分子精神创伤的“思想改造运动”与人文领域里的种种清规戒律与思想钳制。但又说:“在现代,知识分子最大的罪恶是建造关押自己的思想监狱。”因此,怀疑、反叛、攻击强权与暴力对个体、尤其是对思想自由的压制,与对知识分子内部的反思,也是他思想的重要部分。

3. 王小波的杂文

他的杂文的价值几乎与失败同出于一点,他批评文革、批评陋习、批评国学、批评辜鸿铭、批评传统,形式用语很随意,嘲讽的意味很浓。代表了许多中国大众化的观点,虽然精神与使命感令人敬佩,但结论却未免失于主观臆断。

他的杂文最突出的大概就是强烈的功利与现实、偏执与嘲讽。他攻击的自然要回敬他,与他立场相近的也要对他的观点进行商榷,自然争议随身。

四、 总结

我们站在大历史的角度去看王小波,他的根本上的争议是来源于他对时代态度,所以从当下来看,他的文章虽然有所不足,但是却可以理解,而他的对于中国个性与自由、科学与理性的追求却是永不磨灭的成绩。但是我们今天并不能仅仅满足于此,我们应有更高的追求,因为我们今天已经知道了,西方人的道路并不完美,并不足为金科玉律,我们要走出自己的道路。或许对王小波争议的理解与最终消弭,正预示着人性与个性的调和,预示着下个新时代的开始。

参考文献:

[1]王小波全集[J].译林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2]韩袁红.批判与想象:王小波小说研究[J].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作者简介:

亓文涛,山东省泰安市,山东科技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争议性王小波当代文学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FOUND IN TRANSLATION
休闲运动的争议性反思:从时间到生活方式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从史料“再出发”的当代文学研究
电子竞技成为体育项目的争议与挑战
王小波 你好哇,李银河
当代文学授课经验初探
道格?里曼的“个性化”电影
争议性材料在历史课堂中的使用——以抗日战争的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