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致敬人民》环节的艺术创排经历与文化感受

2022-10-31花鸣

声屏世界 2022年6期
关键词:编导排练开幕式

□花鸣

在前不久闭幕的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北京作为双奥之城用它的光芒再次将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中国的运动健儿们也在一场场如火如荼的赛事中一次次地将五星红旗升起在挥洒着汗水的赛场中,而与这些荣耀同样令人难以忘怀的当属开闭幕式的文艺演出和仪式环节了。

这次的开闭幕式在技术层面追求的是“高科技、低耗能”在艺术风格上则突出“简约、浪漫、极致”的审美体验,透过形式看其更深层的艺术理念则传达了当代中国对于世界人类文明精神的敬畏。“世界大同,天下一家”这无疑是一个站在世界高度的中国与其所爱世界之间的一次呼唤、一次示爱,秉持这个艺术理念,所有文艺演出与仪式的设定都洋溢着温情、感动与共情。

笔者作为开幕式文艺演出《致敬人民》这个环节的编导,全程见证参与了整个创排的过程。回望这一路的创排经历无疑是一次宝贵的专业实践财富,对在专业领域内的编导及教学工作者来说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关于《致敬人民》的创排

一、一个关于“走”的创意。在《致敬人民》这个节目的创意阶段时,导演组对于表演主体的行进方式做了多种设计和论证。当时笔者提出过一个创意:“引用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文气势,在国家体育场主舞台将一面由树脂软骨架支撑的巨型绸布由演员们操控,通过不断跑动变化的步伐营造出大河奔流的景象,配合着现场地屏画面完成一组大型的行进式表演。同时,在体育场上空由多名肤色各异的青年演员在高空威亚的配合下昂首阔步“踏浪而来”。总导演在听了这个创意后沉思了许久,未置可否。之后又有编导提到参考平昌冬奥北京八分钟环节的速滑组图,通过人屏互动的方式将想要呈现的画面勾勒出来。总导演则表示不愿意重复。

经过一段时间的“一筹莫展”终于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接到了总导演的指令,就用“走”这个人类最基本的肢体方式完成这段表演,由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青年迈着他们的步伐在国家体育场“走”一趟,而这个指令的传达让作为编排导演的笔者陷入了更大的一个迷茫中。

众所周知,国家体育场不同于剧场舞台,是可以同时容纳数千人表演的开放式场地。“行走”这个行为放在这个场地内几乎是一种无效的肢体表达。而怎么走,用什么情绪、姿态、什么速度走,这一连串的疑问都困扰着笔者。而总导演对于这个节目侧重的则是“演”和“不演”的概念,他认为过度的表演不是他想通过这个节目传达给世界观众的理念,表演出来的状态或许会精彩但少了那份想要的温情。选择“走”这个人类最为朴素的肢体行为,其本身就更容易达到共情的目的。因此,一个在大型广场表演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排练难题摆在了面前,这个行为命题也将带领着我们去开发一套全新的排练模式。

二、一场关于“美”的颠覆。节目的呈现方式确定了,接下来是选择表演主体——阳光、青春、活力的青年形象是对于这个节目表演人群的定位。于是,与之年龄相匹配的海选范围就定在了北京市的各大高校,导演组开始频繁的奔走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这几所高校间。凭借着以往大型国事活动和各大体育赛事开幕式表演环节的选拔标准及经验;一般都是从身高、气质形象、身材比例以及经过专业身体训练的艺术门类学生当中优先选拔,因为体能素质、身体协调性、舞台表演经验等各项因素,很大程度的决定了节目在训练的过程以及最终舞台呈现中的圆满程度。这甚至可以被认作是艺术创作的规律。

然而,在看了第一次的选拔录像之后,总导演又一次做出了大胆和颠覆性的指示:“摒弃我们以往对于演员的审美方式,重新选择更具备普通人气质特点的演员”来完成这一次的表演。这一举动无异于是推翻之前所有的经验主义,重新开辟一条陌生的全新“审美”之路。

对于舞台表演艺术而言,演员的身体可以说是与观众建立联系的唯一工具。没有经过专业舞台训练的身体在表演的过程中缺乏视觉张力和情绪感染力,很难满足一定距离外观众对于视听感受的要求。通常观众在舞台上看到演员表现出的那份“淡定、从容”都是经过极其严苛的专业训练所达到的,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从容。

《致敬人民》这个节目的气质定位是“朴素、大方”,一群代表着中国当代年轻人形象的青年意气风发地走在大路上,同时展现出的画面是大好河山、万象新意。一方面总导演担心专业的舞蹈或者是舞台剧演员所呈现出的“美”会伴随着过于浓烈的粉饰感,另一方面职业的舞台工作者从身份属性上不足以代表大众群体。而在这个环节中节目要致敬的对象恰恰是人民。因此寻找一份朴素、大方之“美”去替代以往的华丽、惊艳之“美”,成为了这个表演环节背后的另一个深刻主题。

最终,导演组将选拔的群体定在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两所高校。经过了多轮的选拔最终选出了第一梯队的24名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肤色、不同的国家,也均未受过专业的身体训练,然而他们都拥有着各自的生动与各自美。而作为节目的编导,笔者也深知这之后所即将要经历的各种专业引导以及诸多的排练细节,接下来将是一场伴随着挑战与思辨的导演工作经历。

三、一次关于“导”的感受。《致敬人民》的外场排练地点是清华大学的曹光彪综合体育馆,排练是在北京初秋10月的傍晚。走进排练场,看到演员们的状态也如这天气一般透着丝丝的“凉意”。这个节目的演员虽然都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两所高校,但是由于所属的学院和年纪都各不相同,因此彼此之间并不熟悉。由于冬奥会开幕式的所有节目内容都牵涉重要的保密协议,在全要素合成排练前节目的具体呈现细节以及最终音乐都需要保密,因此演员对于节目的具体呈现细节并不清楚。

如何让演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之下精准地找到表演状态,既不能慷慨激昂地去阐述节目的主题,也不能去深度分析音乐的情感与艺术形象。这种排练模式与以往的编创在艺术规律上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无疑增加了排练操作上的难度。

作为编导,笔者需要将《致敬人民》这个节目的艺术主旨、呈现方式、音乐形象等做深度与精准的艺术消化;而后凭借着自身的理解和经验将这些艺术形象和表现方式一一拆解,并将其归类落实到每一个排练的行动单元,再将其提炼为一个个“舞台任务”去执排到每一个演员身上。每一次行为动作、每一个舞台任务都是对演员的一种引导,让他们朝着制定的艺术呈现方向前进。

首先,默契地“走”。编导面对的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演员之间迅速建立起联系感,他们的表演是一个集体行为。就像是一场球赛,想要精彩就需要球队的每一名球员之间的默契与相互了解。于是经过短暂的热身之后,笔者让大家站成一个大圈,先不做步态的练习而是将手牵起来看着对面人的眼睛,视线不允许闪躲、逃避,找到可以将目光持续下去的心理活动内容。通过眼神感受到对方想传递给自己的信息,也将自己的内心情绪通过眼神传递出去。

笔者认为这一训练方式,一方面有助于迅速打开演员内心的自我防线主动或是被动的与队友间建立起认知与联系,甚至比语言沟通更为的直接和具备穿透力;另一方面能有效提升内心自信的程度,习惯性地去找寻表演时的心理逻辑。

在完成了第一步训练之后,笔者注意到每个演员之间都建立起了联系,尽管有人时而会回避、羞涩、紧张但都在努力且积极地表达,而此时编导需要做的是将大家的情绪引导到一个相对统一的情绪框架里。笔者让音响师播放一首迈克尔·杰克逊的Heal the World这首歌的旋律与歌中所要表达的温暖、和谐、世界一家,和节目中所要传达的主题很贴合。于是,当旋律响起时所有演员的目光一下子“温柔”了起来,笔者让他们随着音乐将牵着的手微微晃动起来,刚才的紧张、羞涩等情绪随着音乐的律动迅速得到了缓解,音乐所传达出的情绪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共情。

其次,自信地“走”。建立起大家共同的情绪意识之后就需要细化到每个人在行进表演时的情绪状态了。毕竟在全世界万众瞩目的聚焦下,需要将表演状态持续一分四十秒之久,对于平日里几乎没有舞台经验的年轻人来说不论从身体肌肉还是内心情绪的控制上来讲,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首先是从心理上。虽说阳光、自信这些的词汇听起来让人感觉并不是什么复杂的情绪演绎,但是在如此庄严、盛大的外部环境下,往往演员心理所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这就好比参加冬奥比赛项目的运动健儿们在赛场上一样,平日训练时所能达到的水平数据在赛场上则需要良好的心理状态外加上一定的运气才能达到,超常发挥就更加的难得了。对于表演者而言现场的1分钟就如同10分钟那般的漫长,没有一个严谨的心理逻辑很难支撑到整个表演结束,没一会儿就变成了“笑容僵硬、头脑一片空白”的行尸走肉了。作为编导,笔者需要根据每一位演员的性格特征以及才艺擅长,让他们用不同的训练方式在行走训练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内心节奏以及自信表达的方法。

比如先是选出一部分爱好文学的同学大声的背诵《唐诗宋词》《毛主席诗词》或是用他们的母语背诵他们自己国家的诗歌,并借助诗句当中的抑扬顿挫找到心理情绪的起伏,将这种慷慨、激昂的情绪作用到身体肌肉上,同时去感受、记录自己的体态。让身体跟随情绪的意识做出相应的反馈,唤醒身体潜在的生动表达能力。再比如针对一些比较内敛的同学,笔者让他们大声的、反复不停的念出自己的名字并让其他同学随声附和,听到自己的名字在排练场中如雷贯耳,从心里上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做到不胆怯、不迟疑。而如此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在现场表演环节中,对于节目主题的理解与诠释有更深层次的表达。找寻他们“同样”灿烂的笑容里透着的“各不相同”的故事。他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动和美丽。

第三,精确地“走”。如果将整场开幕式演出比喻成一个精美、智趣的中式罗盘,那么其中每一个表演和仪式环节都是一组巧思、精密的设计。在根据《致敬人民》节目现场地屏的画面比例及最佳观赏角度等因素的反复推演商讨过后,导演组最终决定行进式表演的距离为南北走向176米,行走表演时长为100秒,精确到演员们的每步距离则为82厘米。这一组冰冷而严峻的数字烙印在这个节目的每一个工作人员心里。

由于这个节目的顶层设计是摒弃制式化的审美,因此演员们的外形条件都是按照素人的标准来挑选的,可谓是高矮胖瘦参差不齐。身高、比例的差异势必会导致每个人在行走过程中的自然步距是不同的。这在训练中是一个巨大挑战,让高个子的同学适当收缩步距还好说,让矮个子的同学加大步距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因为通过测算行进的速度必须保持在节拍器上的110码,才能在原定的一分四十秒走完这176米的距离。这个步速是高于我们日常行进正常速度的,对于身高相对低的同学来说既要保证速度又要保持步距,还要保障行进过程中身体不变形,这背后必须有科学的训练方法以及高强度的训练次数支撑才能达到。

我们在训练场里按照82厘米的间距摆放了若干的路障作为标记,以此保证行走的每一步都有着精准的坐标参考。而对于演员来说需要做步距相同的匀速直线运动,从体态上要区别于日常的行走方式。首先身体的躯干要保证垂直,将身体的中心放在中间略微偏前脚掌的位置,而后让他们练习用臀大肌发力的方式推动主力腿,迅速的进行身体重心转换。(因为一旦身体重心滞后,就会使得下一步的到达时间延长,依此类推要么损失步速,要么损失步距)。通过一遍一遍枯燥地强调与练习,有的演员脚底走出了血泡、有的演员的髋部软组织拉伤。然而在如此高强度、高压力的训练面前,演员没有人轻言放弃,编导也没有降低标准。在这日复一日地重复训练中,演员们行进数据间的个体化差异越来越小大家都在向着制定的严格、精准数据一点点靠近,终于在《致敬人民》这个节目全元素合成之前所有演职人员攻克了种种难关,又一次将不敢想变成了敢想,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作为开幕式参与者的文化感受

此时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展演已经过去一个月之久,随着各大媒体深入人心的报道,这场艺术盛宴后期所形成的文化影响力成为了一股席卷世界的“中国式春潮”,把当代中国的美学理念、哲学思辨传播到全世界。

作为编导之一,笔者怀着万千感慨之情的那颗心尚在澎湃之中久久不能平复,却又想以一名专业人的视角尽可能理性客观地去分享自身的所思所想。

不得不说这次的开幕式文艺演出是一次具有深刻中国烙印的精致美学、浪漫文学、深刻哲学的综合体现。笔者个人很偏爱这份极简式的审美体验。这不禁让人想到2008年的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演出,那也是一次中国作为文化主场,给世界的一次强有力输出。从审美气质上来看,当年的演出绝对称得上是惊艳、震撼、宏伟的典范。就如张艺谋导演说的:“我们把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凝聚在了四十分钟的开幕式文艺表演里。”而回望2008对标当下,从当年的恢宏到如今的精致;从当年庄严到如今的浪漫,这实则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转变。引用张艺谋导演的话:“08年我们是向世界展示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如今是一种对话。”这意味着中国的语汇就是国际化的语汇,中国的审美就是国际化的审美。

这是一次从几十人的智囊团队,到几百人的执行团队,到几千人的运行团队通力合作的成功壮举。而作为一名当代中国青年,笔者能凭借着自身的专业技能去参与见证这个繁荣昌盛的中国大时代又是何等的幸运。这次的开幕式是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的一次“中国式价值观”的输出。这正是当今世界最需要的担当精神,我们用实际行动告诉全球人民这个世界不需要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需要的是有使命感的开拓者。

猜你喜欢

编导排练开幕式
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上的“半身少年”
舞动未来
A quieter world during the lockdown
两个大忙人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人民日报》十九大开幕式报道话语分析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观里约奥运会开幕式
指挥艺术指导与学生的排练教学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