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类短视频如何讲好大国故事
2022-10-31陈依尼
□ 陈依尼
精准发力:形式以小见大,内容不断优化
国家形象类短视频的优势离不开其“短视频”的形式特征。这种叙事容量通常在5-10分钟的视频形式能够迅速、直观地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符合当下受众碎片化的观看习惯和短时间内获取信息的需要,而短小的篇幅更会反向鞭策创作者不断优化内容和视听符号表达,以平民化的视角透视国家形象。因此,将“中国故事”以其为载体展现出来可以精准发力,准确而正向传递舆论价值,建构国家形象。
“大题材”于“小篇幅”,潜移默化传播价值。对于国家形象一词,张昆教授是这样描述的:国家形象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的新闻媒体报道中呈现出的形象。社交媒体时代通过政治、经济和外交等领域展现出的综合国家形象,对于树立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以及展现大国风范尤为重要。然而对于互联网娱乐化时代的广大民众而言,提到“国家”“政府”“政策”“历史”等词汇时不免会产生一定的严肃感和疏离感,甚至因传统文字资讯的晦涩和单一对国家历史和国家政策的信息获取有一定的难度。于是,形式多样、传播迅捷、篇幅短小精悍的“国家形象类短视频”能更加准确地传递信息和文化价值导向。
当下海量的信息资讯造成的信息过载以及高强度工作状态,使得浅阅读和可视化能够减少信息爆炸带来的不适。因而,将国家政策、历史知识等宏大题材拆解于“小篇幅”之中,不仅能够鞭策创作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提取最有效信息和提升视频吸引力,降低语境理解难度,更能使得广大受众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有效信息,并乐于主动了解和感受其价值内涵,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播。
“优质内容”于“正确舆论”,传递大国故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而国家形象短视频通常能够根植于绵延千年的传统文化土壤,以华夏儿女的共同社会文化心理作为出发点,在不断的变革中探索好故事,追求更加优质化的内容,以正确舆论加以引导传递大国风尚。
例如,在短视频《你好中国》中,视频用不到三分钟的时长配合快节奏的视听设计以及简洁精炼的解说,将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成就直观、明了、深刻地展现给观众。《你好中国》采用了丰富而生动的视听表达手法,以快节奏的戏曲鼓点开场,借鉴传统文化“皮影戏”的形式,开篇即通过动画将脸谱、瓷器、熊猫、拱桥、石狮等“中国元素”剪辑拼贴,继而形成毛笔书法标题“你好中国”,短短10秒钟片头即将中国味道展现得淋漓尽致。进入到正片后视频依然采取动画元素的拼贴,使用央视《新闻联播》中主持人对于蛟龙号、C919试飞成功、人民币加入货币篮子等大事件的报道为旁白,以时光轴的方式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整体画面生动有趣,主体明晰,色彩丰富,层次分明;配乐宏伟大气,旁白铿锵有力,不到三分钟的视频充分彰显了大国风度和大国气概。
以《你好中国》为代表的系列国家形象短视频能够避免以往的大宣传片、纪录片那种“大成就”“大历史”的宏观视角,用3-5分钟的时长记录和呈现我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百姓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变化,大到蛟龙入海、天空探月等国民大事,小到快递收发、垃圾分类等生活琐事,使“有意义”的事情更加“有意思”“直观化”的展现出来,以正确的舆论作为引导,在观众获得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的同时充分展现大国形象和国际影响力,也传递出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离不开每个人的点滴积累和努力,国家形象的构建不是单一的、官方的,而是多样性的、朴实无华的。
以细腻的平民视角透视国家形象。当下的国家形象类短视频大多能够跳出以往官方媒体那种以我为主,长篇大论,说教式科普的思维模式,从平民百姓的视角出发讲述中国故事,将宏大的国家叙事微缩到小而具体的场景中,以一个个有血有肉平凡而真实的小人物、老百姓作为主角,体察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以此打造出的作品往往更加接地气,充满人文情怀因而更易于被大众理解和接受。
这里不得不提到荣获29届中国新闻奖的系列短视频《中国一分钟》。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而创作的系列短片《中国一分钟》,通过描述“一分钟”之内我国发生的大事小情,摒弃官方化的宏观视角,通过展现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以平民化视角透视40年来祖国的复兴和变化。例如,“一分钟,33个新生儿诞生”“一分钟,复兴号前进5833米”“一分钟,快递小哥收发7.6万件快递”“一分钟,20个新的家庭诞生”“一分钟,移动支付金额3.79亿元”“一分钟,祖国带你安全回家”……这些接地气的内容不仅能够使传统新闻报道中的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具体,易于理解;以小见大,更符合受众的心理接近性从而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
在短短1分钟的叙事容量中,视频能够以快节奏的画面和直观的数字关键词直击每位国民内心,精美的画面和大气的音乐不仅彰显了祖国社会科技和经济文化的优异成绩,更传达出百姓对于柴米油盐和更优质生活的向往和信心。观众对国家的认识不仅停留在宏观叙事视角的威严感之中,更多增加了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于一分钟的朴实无华中看到更加具体真实的中国。这种有情感、有温度、有细节的平民化视角将国家政府和百姓紧紧结合,影片结语提出“中国的每一分钟都有百万种可能”,不仅是对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强盛复兴的肯定,更是对万众一心、从点滴出发建设更美好未来的感召。
传播优势:易读性、共情性、影响范围大
在传播方式上,由于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和互联网以及5G技术的更迭优化,短视频的制作和发行都降低了内容传播的门槛。视频的创作者不再仅限于传媒公司和官方渠道,而是变成了每一位普通的民众。视频投放于抖音、快手、微博、B站等渠道后快速于全球范围内传播、互动,且影响到海外受众。
跨文化传播,易于大众接受。短视频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火热全球离不开其易读性和便捷性,传统的传播方式如文字报道、电视节目等要求观众有一定的语言能力才能掌握信息表达的内容。短视频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文字、图片、声音等元素快速拼贴重组,用最简单的符号表达最直观的意思。这大大降低了语境的理解难度,易于被大众所接受。
例如,短视频《中国故事》之《天堑变通途》就以剪贴画形式的元素组合将新中国在交通建设上的巨大成就一一展现出来,并彰显了我国对外援助和工程支援的国际担当和大国风度。视频一开始就通过大俯拍的主观视角动画向远山和大河推进,交代地理环境情况和地势险要,继而镜头一转,跨江大桥拂水而起,交代中国故事的讲述单元——交通建设成就。视频中没有出现实拍,而是将“武汉长江大桥”“青藏铁路”“塔里木沙漠公路”“大兴国际机场”等交通成就以剪贴画的主体形象出现,配以当地风土人情如樱花、布达拉宫、飞鸟、山水、荒漠等元素,加上细腻的、不同地域特色的音效音乐,这些元素符号的组合无需过多的文字解说就可以最直观地将建设成就表现出来。而视频后半段则展现了随着“一带一路”发展,世界范围内“中国路”和“中国桥”的建设,如“坦赞铁路”“马达加斯加木腊公路”“印尼泗马大桥”等,画面中的元素则是斑马奔跑的非洲、奇异的面包树以及著名的印尼佛像等。这些代表不同国家和地域文化的元素符号不仅能够降低对内容的理解成本,更以亲切的表达引发国内外观众的情感共鸣,做到真正的跨文化传播。
纵观整个短视频《天堑变通途》,精美的画面和简约大气不失风土人情烟火气的剪辑配乐,不仅仅展现的是国内天堑变通途对于百姓民生带来的便利、高难度工程的成功建设对于野生动物和原生环境的保护,更是以国际化的视角讲述新中国对于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友好国际伙伴们的援助和支持,以及带给当地的生活便利和就业机会。不仅能够以较低的理解成本跨文化传播,更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树立华夏儿女遇山修路,遇水架桥的智慧和坚韧;当今中国有责任、有担当的国际形象和大国风范,易于被观众接受。
共情化传播,根植文化土壤。美国心理学家霍夫兰曾经提到过“诉诸感性”,观众一定要对视频内容所表达的内涵和价值有所认同和共鸣,传播才能更为有效。我国有着五千年历史,华夏子女有着血脉同源的社会文化,在短视频中与观众形成共情对于构建国家形象更为重要。
例如在短视频作品《百年序章》中,巴黎和会、七七事变、新中国成立、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北京申奥成功等珍贵的历史资料画面被搬上荧幕,配以解说“吾辈生为华夏人,冠以炎黄姓,当谨记历史,自强不息”,快节奏的剪辑将历史变革串联展现给观众时,内心的爱国之情和自豪感便油然而生,愿以吾辈之青春守护盛世中华的热忱以及东方大国的民族形象也跃然纸上。
同样,这也不难解释为何一些如“厉害了我的国”“建党百年”等专题的抖音作品可以获得高数量点赞。如“梅里斯文旅”的作品,展现建党百年阅兵式武警方队接受检阅的短视频,获得了943万次点赞量;如民间“小兵娃洋洋”展现五岁孩子在退伍士兵爸爸的教导下正步走的短视频作品,获得了108.4万次的点赞量;如“人民网”一条展现百年前李大钊同志慷慨演讲的作品获得了119.9万次的点赞量……这些作品的共同点就在于营造浓厚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视听符号元素和典型,如党旗、军旗、国旗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归属感,能够根植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土壤,弱化政治意味而强化视频本身的影响力。
未来优化路径
短视频作为传播和建构国家形象的主阵地之一,虽然存在着一定的传播优势但也日益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弊端,如同质化严重,泛娱乐化而缺少思考沉淀,一味输出而忽视建立反馈机制等。因此,针对主要问题提出以下三条建议。
探索特色化内容,避免同质化。当下大众媒体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在于同质化,短视频也不能避免这种桎梏。如果说传统的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还有专业化的团队和创作者把控整体方向,那么短视频的创作者就会更加业余化、大众化。由于个人创作者的创意和精力有限,难以在短时间内持续产出和沉淀高质量的作品,同质化现象就会尤为明显。因此,人们在浏览抖音作品时也不难发现每个高点赞量的首发作品下都会衍生出一些同类作品,其往往是为了获得更多流量而模仿“爆款”,企图实现“病毒式传播”,但内容质量却难以保证。
国家形象类的短视频亦是如此,且对于建构国家形象的短视频作品来说,特色化的优质内容更为重要。国家形象并不是仅仅通过慷慨激昂的音乐和国旗国歌等元素符号就可以全部囊括的,因此在未来发展中创作者应该沉淀优质的“中国故事”,树立典型,在内容选取上更多以典型人物、地域特色和代表性元素为出发点,创作值得反复推敲的“有意义”“有针对性”的作品,清晰定位和受众,避免为追求流量而盲目复制同质化作品。
找严肃性与娱乐性的平衡点。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具有一定的“严肃性”,提及到党、国家和政府就会使人萌发敬畏之心,但短视频的创作往往结合着更多的娱乐性,形式也更为灵活。因此,两者的结合和互补很有必要。国家形象短视频未来的发展路径需要探寻严肃性和娱乐性的平衡点,避免过于严肃刻板而导致的沉闷和枯燥,同时也决不允许因“娱乐化”而导致国家立场和原则性问题的含糊。在当下娱乐至死的时代,建构国家形象的短视频需要在坚守底线的同时探索创新。
例如,北京周报社的《对话太平洋》短视频栏目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对话太平洋》在秉持“大国范儿”和“大国担当”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国内外年轻一代,在传播国家形象时能够掌握年轻群体有新意有创意的想法,生活化、重人性的视角,探求诙谐幽默、生动有趣、贴近当下年轻群众喜好的作品,同时更加注重维护中国利益,树立大国形象,在既有“严肃性”又有“娱乐性”的同时传播中国声音,讲好大国故事。
结语
短视频以其便捷性、易读性和灵活性的优势逐渐成为当下媒体传播的主流,更是国家形象树立和建构的主阵地。其形式上以小见大,通过内容的不断优化精准发力,能够以小篇幅体现大价值,以细腻的平民化视角透视国家形象,传播大国风尚;也能够以其传播优势在国内根植于文化土壤,共情化传播;在国外扩大影响,跨文化传播,展现大国风范。诚然,我国的国家形象类短视频还有着可优化的路径和发展空间,我们需要时刻思考沉淀,探索特色化内容,寻求严肃性和娱乐性的平衡点,及时掌握海外用户反馈动向借以提升自我,更好地传递中国声音,讲述大国故事。